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合集下载

从接受角度看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从接受角度看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层面 的未完 成 的 图式 结构 。 译文 也 是 一个 文 学 文
MI原 文 讲话 内容 : s : 话 人 1讲 RI 听 讲人 :
M2 译 文 讲 话 内容 :
s : 话 人 2讲 R 听 讲 人 2:
本, 译文 的存在 本 身 并 不 能产 生 独 立 的意 义 , 是 而 通 过译 文读 者的 阅读使其 意义 的实 现具体 化, 终 最 达 到译文 的彻 底 完 成 。译 文 再 现 的过 程就 是译 文
使 之 对翻 译 实践 有 一 定 的指 导 意 义 。
关 键 词 : 接 受美 学理 论 ; 达 的翻 译 原 则 ; 学 文本 ; 文本 ; 学翻 译 ; 奈 文 译 文 文化 差 异 中 图 分 类 号 : 4 1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1 5 {02 0 —0 5 —0 10 7 0 2 0 )1 0 3 5

5 ・ 3
维普资讯
张 小 平 :从 接 受 角 度 看 文学 翻 译 中文 化 差 异 的 处 理
意 图( ; , 9)清晰地 表明了翻译工作的性 质意 图 C : 文 文 化 1原 C : 文 文 化 2译
在接受 美 学 看 来, 何 文 学 文 本 都 具 有 未 定 任 性 , 不是决 定性 的或 自足性 的存 在, 都 而是 一个 多
译是通 过语 言进 行 的, 同文化 的差 异与 交流及 其 不 相互 之 间的影响 也必 然要 在语 言上表 现 出来 。
文学翻 译有 其 特 殊性 。文 学 , 文 字 的 艺 术 , 是 是 文化 的 一个 组 成部分 。而 文学 中, 又有文 化 的沉
受 美学 的创立 导致 了文 学研 究的 中心从 以文 本 为 中心转 移到 以读者 为 中心 , 从而 使文 学研究 的趋 向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不断深化了解和交流,跨文化交流日益重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英汉双语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的重要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一直是译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如何在双语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这已成为当今翻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文化差异是指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心理性格,行为模式,以及其他各种文化特色方面。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民族文化表达能力的差异,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然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从而影响翻译质量。

为了更好地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首先,译者可以考虑用原文表达的文化象征性成分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把原文的文化信息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使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后依旧具有完整意义。

其次,译者可以添加一些文化性色彩,使翻译结果在保持有效表达的同时得到加强。

最后,译者还可以采用文化背景的加工过程,让原文中的文化背景更好地与翻译文本的语境相结合,使翻译结果更加贴近读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透彻的理解性。

此外,在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译者还需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

由于英汉在语言本身以及使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文化习惯也会随之而变。

例如,在中文中,表达“尊敬”的词语更多,而英文中,多为“respect”一词;在中文中,表达礼貌往往会多一些客气介词,而英文中则不会。

译者在处理这些所谓的文化习惯差异时,一定要谨言慎行,结合原文内容和上下文,进行灵活的处理。

总的来说,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应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译者应当认真研究原文的文化内涵,结合译文的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文化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其次,要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不要让原文文化无法有效传达。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避免翻译出现误解和歧义现象。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学翻译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存在差异,文学翻译中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问题,这些问题在文学翻译中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历史文化背景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国文化的代表,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该先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是独特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文化。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礼仪仪式,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这些文化差异。

二、词汇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一个词汇的含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例如,在西方国家,晚上吃东西是很普遍的,但是在中国,很少会有人晚上吃饭,因为中医认为晚饭吃得太晚不利于健康。

如果一个西方人写了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他在晚上吃了一顿饭,那么译者就需要考虑是否将“dinner”翻译为“晚饭”还是“晚宴”。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历史文化背景,也包括现代文化背景。

例如,在中国,饭桌上的规矩非常严格,人们要遵守相关的礼仪和规矩,而在西方,饭桌上的礼仪比较自由,人们可以随意说话或者交谈。

因此在翻译饭桌上的相关事情时,需要注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

四、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于某些事情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尊敬老人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西方,则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如果一个西方作家写了一篇与老人相关的文章,那么译者需要注意如何使读者理解这篇文章。

五、语言的音韵差异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音韵差异,这种差异对于译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例如,在中文中,有很多象声词,而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这些词并不多。

如果一个中文作品中包含了很多象声词,那么译者就需要考虑如何正确地翻译这些象声词。

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分析唐诗中英翻译的文化差异

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分析唐诗中英翻译的文化差异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AbstractTranslating Tang poetry into English is a rather complicated activity, but its profound significance can not be ignored. First of all, by showing a lot of examples, this thesis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ang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such as differe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then, the reasons that cause difficulties which result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are presented, such as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experiences. Finally, a few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translators according to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for example, addition, which means adding one or two images to Tang poetry, dele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s, etc. The purpose of doing so i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more vivid and easier for the receptor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translation; Tang poetry; reception aesthetics; cultural differences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分析唐诗中英翻译的文化差异摘要唐诗英译虽然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活动,但是它的深远意义不能被忽视。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文翻译已成为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存在,中英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凸显出来。

在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语言习惯,处理文化差异,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呈现原件的信息和意义。

一、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在跨文化翻译时,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可能涉及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语法和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浪费、省略、赋予价值的资源,需要高效利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永恒循环的流逝,以及一种现实的存在,不能短暂地用于特定的目的。

因此,在英文中常常使用精准的时间词汇来表达时间,而中文中则往往使用更多的词汇来描述时间的真实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尊重长者的观念非常重要。

在英文中,“you”常常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来表示“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you”只能用来表示相对年长或者尊贵的人。

这种使用方式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

这些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以及整体意思的表达,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1. 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目标语将源语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以便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

直译常用于天气预报、时间等和不涉及文化差异的场合。

但是,直译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忽略词汇和句法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最终的翻译含义不清。

相反,意译是指采用目标语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翻译文本的含义,以避免源语的产生的误解。

意译常常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场合,这也是翻译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2. 贴近文化在翻译时,为了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之后,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的真实含义。

3. 被动转主动在英文中,常常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句子的主要内容,而在中文中则往往使用被动语态。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翻译者可能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者将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中国古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简洁、意蕴深远的特点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中国古诗是一项极其挑战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中国古诗的英译始于几个世纪前,但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对中国古诗产生了兴趣。

因此,如何将这些经典作品翻译成英语,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翻译中国古诗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英语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古诗中常用的象征、隐喻和典故等修辞手法,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如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是一项极其挑战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翻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策略。

首先,对于那些没有直接对应英语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一些近似的方式来表达。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意象、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

其次,为了保留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英语中的押韵和节奏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韵味。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头韵、尾韵和行内押韵等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总之,翻译中国古诗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采用一些特殊的策略和方法,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

中国古诗的英译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本的美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对于古诗的英译来说,音美的再现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古诗的音美不仅包括节奏、押韵、声调等语言层面的要素,还包括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意象。

首先,节奏是古诗的灵魂。

在中文中,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声调,而声调的变化就形成了古诗的节奏。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找出一种可以对应这种节奏的语言表达方式。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摘要]英汉语言和思维方式差异隐含着深层语言文化差异。

为了忠实原文顺应译语及读者,英汉翻译必须既要注意语言文化因素差异,又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英汉差异;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引言不同的民族操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

翻译,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信息转换过程和交际活动,其首要任务是语言形式转换和语义的传达,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语言的转换,必然涉及到它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为此,翻译时,必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差异。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总体上说,东方人,尤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

著名学者Satoshi Ishii曾把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

作者〔讲话人〕直接传达信息,读者〔听话人〕理解领会其意,犹如过桥一样。

相反,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垫脚石式”。

作者〔讲话人〕采取迂回隐含的方式,如水中投石垫脚,读者〔听话人〕借助于“垫脚石”才能悟出其意。

故此,Ishii认为两种思维模式反映两种不同的文化,英美等国是“低语境”〔low context〕国家,一切都要靠用语言讲清,而中国、日本等国则是“高语境”〔high context〕国家,语境隐含语意,无需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胡文仲,1999:80-81)东方人,尤其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模式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构成的整体,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交织成这一整体的三种基本关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老道学说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影响至深。

中国人已习惯于在整体中寻求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自行调节而到达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英译的困境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英译的困境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英译的困境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精华,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天,大量的中国古代诗词已被译成英文,但英语译文仍存在困境。

首先,中国古代诗词韵律精美,有复杂的语法结构,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

而英语在韵律、语法结构和思想内涵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从而导致英译诗词的语言质量受到影响。

其次,诗词的表达有深远的文学意义,它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信息,但这些不能完全转化为英语版本。

第三,中国古代诗词具有时间和地域的特色,充满着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气息,诗词的意思和深刻的内容也与时间和地域有关,但英文可能无法表达出来。

为了解决中国古代诗词英译的困境,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首先,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内涵和技巧,精通汉语和英语,在译文中结合来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尽量保留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结构和内涵内容。

其次,译者需要深入分析作品的文学历史背景,审慎翻译其中的文化信息,并将直译的内容结合目的语的表达用法,使译文更加符合文化要求。

最后,译者要格外注意区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诗词,充分融入文学文化内涵,使译文更加准确有力。

中国古代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其翻译也需要有艺术水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

只有面对中国古代诗词英译带来的困境,做出充分的准备,把握好中译英文化差异,才能将中国古代诗词之美质量地呈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期总第129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6,N o.1Serial N o.129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陶友兰(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提 要: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

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试图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通过“三化”策略,来剖析成功的译诗中运用的一些补偿方法,意在说明怎样更好地克服文化差异,最低限度地减少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古典诗歌;文化因素;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6)01-0093-05 1 引言中国是个诗歌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歌,或质朴刚健,或清新绮丽,风格各异,出神入化。

因此许多英语学者或汉学家都很醉心于汉诗英译这片园地,乐此不疲地把这一文学中的奇葩介绍给英语读者,借以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丰富异域文化。

如今,《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都有了很好的译本。

可是,由于“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钱钟书1996:80)”,“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同上)”。

古典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

由于中国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底蕴等方面与现代作品不一样,所以说古诗的翻译更具有挑战性,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

质量是翻译的生命。

“一首好诗,如果译者没有将其精髓和风貌和盘托出,就会影响该诗在所译语言中的档次,损害诗人在译本读者中的形象。

一位杰出的诗人,很可能会因为译本的质量问题在另一批读者中无端降格”(高嘉正1999:24)。

“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钱钟书1996:81—82)”。

所以,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互换,同时肩负着对原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的使命。

尤其是诗歌翻译,译诗者在素养上要具备诗人和译者的双重资格,“译者对于原作,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欣赏;出乎其外,故能理解。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施颖洲1959:207)”。

就诗歌的翻译标准而言,许渊冲提倡的形美、音美和意美,江枫力求的形神皆似,黄杲昕发展的以顿代步,辜正坤创立的多元互补,都各有特色,在传达诗歌的神韵、意境、节奏、韵律等各方面各有所侧重。

郭建中教授在陈刚《西湖诗赞》的《序》中说:“译诗之难,尽人皆知,其中译古诗尤难。

但是,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的对象不同,翻译所遵循的标准和运用的方法应有所不同。

”本文将根据接受理论中读者中心论的观点,来剖析古诗英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以便译语读者能“知之”、“乐之”、“好之”。

・39・2 接受理论和诗歌翻译尽管沃尔特・本雅明说“没有一首诗是为读者而写,没有一幅画是为观众而作,没有一部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1968:15),但是接受美学却认为,“作品总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

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1989:385)。

伊塞尔指出,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读者包括“现实的读者”和“观念的读者”,“观念的读者”包括“作为意向对象的读者”和“隐在的读者”。

“隐在的读者”则表明,作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它以其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空白使不同的读者对其具体化时隐含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同上)。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把人们从“直译”“意译”之争中解脱出来。

美国翻译家Nida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就是“再现最近似而又自然的译文”,其效用和认可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Nida1982),翻译的宗旨就是以译文读者为本,让译文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感受。

1995年,以色列翻译理论家图里(T oury,G.)在他的专著《描写翻译研究及展望》(Descriptive T 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 ond)里提出,译文的基本功能是给予译语读者提供信息,既要符合译语规范,也要符合译语读者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背景。

翻译研究的焦点从原作、译作、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原作者、译者转移到读者身上,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真正体现了翻译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古典诗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其翻译特别强调文化信息与美感效应的传递。

诗歌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连。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陈福康),其语言具有高度凝练、以少胜多的特点,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想象丰富,语言精炼,引经据典,文化色彩很浓。

许多诗歌里的比喻词语和象征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典故词语都和中国文化血肉相连。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而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移植问题。

在移植过程中,本着文化交流的目的,以译语读者为中心,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诗歌文化意象的转换,以愉悦读者,得到读者的认可。

3 古诗英译中的文化差异翻译中,由于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英语中不可能都具有汉语里的对等词汇。

尤其是诗歌翻译,要译得像诗,要讲究押韵、格式是否整齐等,并且诗歌中很多民族色彩的内容无法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原汁原味地传出,所以诗歌的翻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很多成功的诗歌翻译的例子证明:诗歌不仅能译,而且如果译法运用得好,不仅能传达原诗的韵味,有时甚至“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中国诗给外国文化增添色彩。

”(许渊冲1984:110)文化交流活动中最棘手的就是深层文化的沟通,而诗歌表现的往往就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

因此古诗英译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中西诗人的感兴不同,可以引起中国诗人的诗兴的事物未必都能触发西方诗人的灵感,西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也往往是读惯中国诗的人所不易领悟”(吕叔湘1980)。

金阝是(1998)、张建民(2004)等通过给英、美、澳人士寄发调查表的方式,调查他们对《静夜思》15种英译本的感受。

结果发现,“从已有的评论来看,似乎哪种译文都无法令人满意(金阝是1998;马红军2000;赵甄陶1986;张建民2004)”。

古诗英译中文化内涵的适度取舍,是构成译诗的整体风格和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1995年在其The T ranslator’s In2 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翻译有“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Venuti1995:20)。

在翻译古诗时,面对文化差异,若过多归化,则丧失异域色彩;若过多异化,译入语读者理解上会产生困难,很难产生共鸣。

所以,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要在语言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一个平衡点,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对目的语系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审美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最低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诗读者一样的感受。

那么,在诗歌翻译中,如何既减少其文化意义和信息的损耗,又符合英美读者的思维习惯,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49・吕叔湘先生在《中诗英译比录》的序中说:“严格言之,译诗无直译意译之分,唯有平实与工巧之别。

……所谓平实,非一语不增,一字不减之谓也。

”这就是说,“增删更易”译者可以有变通的自由。

特别是在处理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诗歌时,变通显得更为必要。

下面不妨以许渊冲先生的“三化”来分析一些古诗英译例子,探讨译诗过程中处理文化因素的变通方法。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时,“当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一致,译文和原文‘意似’能传达原文‘意美’的时候,可以采用‘等化’的译法。

如果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之间有距离,或是译文和原文‘意似’并不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那就可以采用‘浅化’或‘深化’的译法。

”3.1 浅化原诗的文化意象在翻译一些具有文化色彩的诗歌时,有时无法达到表层和深层意义上的一致,这时只能采取妥协的办法,在不影响诗歌的整体效果前提下,采取“浅化法”,丧失一些特定的文化意义,只求传达深层内容的“意美”,让读者能了解大意即可。

例如,初唐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两句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其中的“三秦”指的是当时的京城长安,原是秦国的地方,曾经被项羽分为三国;“五津”指的是现在的四川省,那里长江边古代时有五处著名的渡口。

实际上,它们的深层内容却是“京城”和“江城”。

但是在翻译时,只好“浅化”其特定的文化意义,译成“the town walled far and wide”(有城墙的城市)“land by river2 side”(江边的地方),以传达原文的意美为主,对读者的阅读不形成障碍为最高目标。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涉及到两个神话故事:“蓬山”即蓬莱山,海外三神山之一,这里指对方住处;“青鸟”是神话中的鸟,是西王母的使者。

这里借指传递消息的人。

可是在翻译时,就无法将这些文化信息包括进去,只能浅化成“T 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W ould the blue bird oft fly to see her on the height?”这种译法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但是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练无法让译者用有限的字词传递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只好舍而求其次,能让读者明白就行了。

3.2 等化对应的文化信息古诗中有些专有名词对全诗的意义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住近湓江地低湿”中的“浔阳”和“湓江”可以省略不译。

但大部分专名入诗,用意深刻,具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面对具有文化色彩的专名,随便删去不译是不负责任的。

翻译专名时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就是“等化”法,根据字面直译。

直译的好处是能保存意趣,有利于英汉文化的交流,并能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如:江南———S outh of the Y angtze River或the S outhland;黄鹤楼———Y ellow Crane T ower;香积寺———the T em ple of Incense;赵飞燕———the Charming Flying S wallow……这种译法的前提是原来的词语含义必须是单个字意思的拼合,但是有时不免要依靠注解来进一步阐明深层象征义或联想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