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英译中含蓄的处理
汉诗英译过程中意境的传达方式

典 故 的运 用在 诗 歌 当 中比 比皆是 ,这 是 诗歌 创作 的一大 特 色 ,同时也 给诗 歌 翻译 者设 置 了一 道 不 小 的障碍 。这些 典 故大 多含 有 深 厚 的文化 内涵 ,如果 采取 直译 加 注 的方 式 未免 显得 拖 沓 。聪 明 的 译 者 已经 意识 到这 一 点 ,他们 在 诗 歌 翻译 中会 采 取 浅 化 意象 的方 式 来 解 开 这 道 难 题 。 如刘 禹锡 的
收 稿 日 期 :0 0 1 — 5 2 1 ~ 2 1
作者 简 介 :  ̄
( 9 1 )男 , 1 8 - , 四川隆 昌人 , 州 交通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2 0 兰 0 8级 硕士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翻译学 。
・
5 ・ 3
可以看 出 ,先 有 “ 意象 ”而后才 能产 生 “ 境 ” “ 意 , 意境 ”可 以说是 由 “ 意象 ”衍 化而 成 的。它 们之 间的 关 系可 以 用一 个 比喻 来形 象地 概 括 :意 境 好 比一座 完整 的建 筑 .而 意 象 就是 构 成这 座建 筑 的砖 石 。 1 是 ,意境 有赖 于意 象的生成 与组 合 ,却 不是意 象的简 单相加 , 《 净沙 ・ [ 4 但 天 秋思 》就是 很好 的证 明 ,全诗 由十二 个 色调 灰 暗 的意象 构 成 ,但 它 的总体 意境 却不 是 这 些 意象 的 简单 累 积 ,而是存 在 于 这 些意 象所 构成 的整 体 画面 中。 朱 光 潜 先 生 曾说 : “ 座 山或 一 个人 如 果 不美 ,仍 不 失其 为 山为 人 ;一 件 艺术 作 品如果 不美 , 一 就 失其 为艺 术作 品 。 嘲 就是 说 ,美 是 一切 艺术最本 质 的特征 ,当然 也 是诗 歌的本 质特 征 。虽 然诗 歌 ”也 同时具 有认 识 功 能 、教 育功 能和 审美 功 能 ,但 只有 审美 功 能才 是最 重 要 的 。离 开 了审 美功 能 ,教 育 功 能和 审 美功 能 既无 从谈 起 也无 法 实现 ;离 开 了审美 功能 ,读 者 就会 对诗 歌 的教育 功 能和认 识 功 能 产 生 审美疲 劳 ,进 而对 诗歌 失去 兴 趣 。其 实 , “ 首 诗的胜 利 ,不仅 是 它所 表 现 的思 想 的胜 利 ,同 一
从诗词意境观古诗词英译的含蓄美

W h o n w o y a n f rme i ha g n he e o do n tk o t e r o n c n a r .
这首诗是李煜被 囚汴京 后期所 作 。潺 潺 的春 雨 , 孤寂 的夜 晚, 寒气袭人 。梦里梦外 , 云变幻 , 风 天上 人 间之隔 。不 敢 回望故土 , 只能 对着 落 花 流水 , 叹那 即将 逝 去 的 春天 。 感 尊贵 、 欢乐 的一 国之君变成 了卑贱 、 屈辱 的敌 国之 囚 , 种 此 痛苦怎是用言语表达得 出来 的呢? 只有在梦 中 , 还在 金 他 碧辉煌的宫殿里过着 笙歌 阵阵 、 语盈盈 的生 活。在梦 中 笑
美也 就是 作者的思想感 情不是 直接流露 出来 , 而是 用凝练
的语 言点染出气韵 生 动 的种种 画面 , 万 顷之汪 洋 , 四 纳 收
时之浪漫 , 给读 者的感 官 以 自由翱翔 的天 地。正所 谓 “ 片 语明百意 , 坐驰役万景 ” 也 即刘勰所谓 “ , 隐秀” 之美 。 仔细研读 中国古代 诗词 , 们不 难发 现 , 多诗 人 拟 我 许 物叙事 , 看似 自然 寻常 , 实则 意在 言外。或喜 或悲 , 或抑 或 扬 , 人 的感情如 水 中花 , 中月 , 诗 镜 只有细 细寻 味 , 才能体 会诗 中真意 , 人真情 。因而 , 分析 诗词 意境 的 同时 来 诗 在
古诗英译歧义处理策略小析——以《金缕衣》英译为例

15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英译研究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宣扬经典文化。
因此,如何将中国古诗准确、恰当地进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所关注的问题。
翁显良认为,古诗英译要保持其本色,即意象及加强艺术效果的节奏[1]。
许渊冲提出译诗的“三美”标准,即意美、音美、形美[2]。
胡壮麟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出发,指出翻译要寻求原文与译文的语篇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功能[3]。
纵观古诗英译的研究,目前关于歧义处理的文章不多,且多数从歧义消除的角度入手。
本文以《金缕衣》英译为例,从新的视角来探讨古诗英译中歧义处理的问题。
一、关于歧义现象的研究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
关于歧义的理解,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乔姆斯基通过深层结构来解释具有歧义的表层结构形式;韩礼德提出使用功能语法解释形式语法所难以阐明的歧义现象;格雷斯则通过语用学分析使歧义研究摆脱了单纯的语法和语义束缚[4]。
现代语义学家将歧义现象分为三类,即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5]。
另一方面,如果从说话者的角度观察歧义结构,也可以将其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6]。
二、古诗英译中歧义的处理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从精炼中彰显大道理,抒发真性情。
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了古诗理解上的歧义。
而要消除歧义,辨明一首诗真正的表达含义,势必困难重重。
诗人当时的想法无从考证,即使是诗人本人也极有可能是有感而发,挥笔而就的。
诗人当时的情感可能是复杂的,要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心情。
这样就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读者在欣赏诗歌,体会作者感悟的同时,往往也会无意识地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个人的主观情感,继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悟。
但不管何种理解,只要读者体会到了诗歌的美,并在读诗中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读诗的目的就达到了。
对于古诗寓意的理解,每位读者都有发言权。
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需求来领悟和品读诗句,从而受到思想感情上的熏陶,得到艺术美感上的享受。
浅谈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的把握

浅谈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的把握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
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标签:古诗翻译意境一、引言中国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历来被视为传统文化之宝藏。
随着文化浪潮席卷全球,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国外,其中必然少不了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古诗。
帮助世界揭开中国古诗优雅而神秘的面纱,也是翻译界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许渊冲,198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何谓有境界?王国维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如耳目”;诗歌的意境是作者心境与情感的传达,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孕育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古代文人骚客历来以“境界”论诗。
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层次的表达,这是一种情景交炼、意与境浑的文学形象和美学境界。
(林晓芝,2012)这也使得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译诗的真谛,在于忠实地传达原诗。
正如同钱钟书所说:“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二、《江雪》及其译本诗词中的意境也并非难以把握,可以结合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还可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意象来找到线索。
意象即古诗中借助客观景物表现主观情感的形象,“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就是典型的意中之象。
诗人选用的意象透露了主观情感。
很多诗歌中包含多个意象。
翻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不同意象之间以及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之间的交融,尽量做到以意象衬意境。
唐代柳宗元《江雪》一诗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山”和“万径”两个意象相互照应衬托,塑造了广阔无边、万籁俱寂的背景:远处峰峦叠嶂却无飞鸟,万径纵横交错却不见人踪。
对这两句诗的翻译,有如下几个颇具代表性的版本:版本1:No bird appears in hills,no trace of human on all trails.版本2: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文殊,1989)版本3:Birds in mountains fly and hide in places unknown,there are no human footmarks on any road I note.(孫大雨,1997)版本4: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许渊冲,1988)版本1采用了直译法,使用并列结构,诗句的原意能够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但由于没有把“千”和“万”这两个数词所要表达的“山”和“径”之多义翻译出来,因而缺乏一种气势,未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浅谈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的拙化现象

浅谈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的拙化现象关键词:汉语诗词汉译英翻译诗意拙化Abstrac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Western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culture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s, obscurity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Chinese poetry annoys the readers in choice of words or actualization of image, that is,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fail to “actualize” the images and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eaders’ inability to appreciate the indescribable beauty of the Chinese poetry and some regrets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image actualization1.词义内涵的差异造成的拙化现象2.汉语叠音词造成的拙化现象汉语诗词中叠音词在传情达意和构成审美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在对这种词的翻译过程里,译语的“复现”能力同样显得十分有限,也对诗词所蕴含的美感产生拙化作用。
唐朝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Acr oss the sunlit river, clearly seen are Hanyang’s trees/ And Parrot Island’s teeming, fragrant grasses.)。
英译古诗词中意境的传达

英译古诗词中意境的传达【摘要】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途径。
如何在这两种大相径庭的文字中架起桥梁,不但翻译文字,更传达意境,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翻译;传达Abstract: It’s a good way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ms into English. How to fill in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totally different cultures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solve now.Key Words: ancient poems;artistic conception;translating communication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它不仅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无尽的滋养,同时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在东西方文化互相学习探索融合的今日世界,短小精悍的诗词及其译品正可以凭着这种优势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试金石。
在这一领域,已经有不少有才能的翻译家涉猎其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本文也将在这一领域进行粗浅的探索。
唐诗是我国诗歌成就最高的时代。
天才诗人灿若星辰,诗因此也成为这个朝代文学的最重要形式。
后来的朝代虽然也尽力模仿,想要再创出诗的辉煌,终究是笔力不逮。
所以,文学一代不及一代。
具体来说,唐诗按形式可分为乐府,古风,律诗和绝句几种。
较为常见的律诗因格律严密,故此得名。
它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一共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主要有五律七律两种。
绝句的“绝”意思是“截,断”。
它一般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
所以简称为五绝七绝。
下文的探讨将以此类型唐诗为主。
浅谈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的拙化现象

浅谈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的拙化现象浅谈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的拙化现象摘要:由于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文化及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使得汉语诗词在英译过程中,无论是词的选择还是意象再造方面,会出现拙化现象,即译语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一方面,未能使原语作品的意象、意境完全充分地“复现”出来,致使阅读者难以感受体味汉语诗词的独特美感,留下一些美学欣赏上的遗憾。
关键词:汉语诗词汉译英翻译诗意拙化Abstrac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Western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culture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s, obscurity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Chinese poetry annoys the readers in choice of words or actualization of image, that is,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fail to “actualize” the images and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eaders’ inability to appreciate the indescribable beauty of the Chinese poetry and some regrets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image actualization 汉语诗词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甚至对西方诗坛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古诗英译文里的时态分析

古诗英译文里的时态分析在翻译古代诗歌到英语的过程中,时态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中的时态系统和现代英语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古诗中的时态,并尽可能在英语中准确地表达出来。
古代汉语中没有明确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时间划分。
这需要译者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语境去判断时间顺序。
例如,古代汉语诗歌中经常使用“着”或“矣”等词语来表示完成时态,而在英语中则需要通过使用现在完成时或过去完成时来表达。
古代汉语中还存在一种“体”的范畴,用来表示动作的进行方式。
在古诗英译过程中,也需要特别注意这一方面。
例如,“进行体”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或持续的状态,而在英语中则需要通过使用现在进行时或现在完成进行时等时态来表达。
另外,古代汉语中的虚拟语气也是一个需要特别的方面。
古诗中常使用虚拟语气来表达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假设或愿望。
在英语中,虚拟语气的表达方式较为复杂,包括与现在、过去或未来相关的虚拟语气形式。
因此,在古诗英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虚拟语气的正确使用。
古诗英译中的时态分析是一个需要特别的方面。
这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古诗中的时态和语境,并在英语中找到准确的表达方式。
通过深入分析和精心翻译,可以使得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得到更好的传递和表达。
首先是许渊冲的译本,他的译文保留了原诗的韵脚和形式,用词优美且极富诗意。
例如,原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被译为“Rn drips down in springtime, travelers feel hearts breaking.”这种译法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的情感和意境,尤其是“travelers feel hearts breaking”很生动地表达了行人的悲伤心情。
接下来是翁显良的译本,他的译文更注重表达诗歌的意思,因此在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例如,原诗被译为“Clear and sunny is the Qingming Festival; shallow graves are visible on the misty mountain.”这种译法更注重描绘清明节的明朗景象,对于坟墓的描述也更加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