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

合集下载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尤其擅长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他在翻译古诗词时,一直遵循着“三美原则”,每一首诗歌都被他视为一件艺术品。

那么,什么是“三美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许渊冲的翻译中的呢?“三美原则”是指平仄美、韵美、意美。

其中,平仄美是指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美,要求诗词遵循平仄的韵律。

韵美则是指诗词的音韵美,要求诗词的韵律和音韵与古人原作一致。

意美则是指诗词的意境美,要求翻译能够传达出原诗的意蕴,体现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严格遵循着“三美原则”。

在平仄美方面,他认为平仄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他会通过押韵和排比等方式来保持原作的平仄韵律。

例如,他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为“日色已黄昏,潮水落芦花”,保持了原诗的平仄对仗。

在韵美方面,许渊冲非常注重音韵的保持,他会使用古诗词本身的音韵作为翻译的依据,力求让译文与原作一致。

例如,他在翻译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翻译为“昨夜风雨瓢泼,浓睡不知残夜”。

这样的翻译不仅保持了原诗的韵律,而且也表达了原诗所描绘的情景。

在意美方面,许渊冲认为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他会在注释中详细解释原诗的背景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原作的含义。

例如,他在翻译汪伦的《临别赠言》时,注释中详细解释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背景和含义,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遵循着“三美原则”,并将每首诗歌视为一件艺术品,力求保持原作的韵律和情感。

在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这也为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浅析诗歌翻译“三美”

浅析诗歌翻译“三美”

浅析诗歌翻译“三美”[摘要]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

“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本文以许先生宋译本中欧阳修的《采桑子》《蝶恋花》《生查子》为代表来体会“三美”论。

[关键词]欧阳修词英译三美《采桑子》是欧阳修写景的一首词。

“西湖好”是欧阳修十首《采桑子》所要表现的共同主题。

先引用此诗如下:“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此诗译文如下:Song of Picking MulberriesWest lake is fine for us in painted boat loaded with wineFrom pipes and strings comes music fast;From hand to hand jade cup soon passed,Secure on calming waves, drunk we lie,Fleeting clouds seem to float beneath our moving boatThe sky seems near to water clearLooking up and below; away we will not goIt seems there’s in the lake another sky.且看原词,它描述了一幅乘坐游船,口饮美酒,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的惬意美景。

上片写饮酒游湖之乐,下片写醉后观湖之乐。

俯视湖水、白云朵朵、飘于船下。

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

文中“急管繁弦”,这一“急”一“繁”,将音乐欢快,热烈的气氛和节奏渲染出来了。

“玉盏催传”的“催”字形象地传达出了主人、客人亲密无间,开怀畅饮的情态。

《生查子》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下片写“今年元夜”情景,月与灯“依旧”,却“不见去年人”,突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即格律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转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

古诗英译"三美"论标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新诗革命"三美"论主张之间有承递的关系,"三美"论标准在许渊冲翻译实践中也有得失。

许渊冲在《文学与翻译》中写道:“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

”在他看来,“译诗要以‘美’为出发点,将原诗的意境、音韵和形式统一起来,尽可能地译出古诗的独特韵味,以飨读者”。

所谓意美,指的是诗歌内容、情感与意境等感于心的体验;所谓音美,指的是诗歌节奏、平仄与韵律等达于耳的体验;所谓形美,指的是诗句工整、对仗与协调等入于眼的体验。

这就是说,对意美、音美和形美的欣赏需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敏感的心、聪慧的耳朵和明亮的眼睛来品味文化,尤其是品味意韵悠长、抑扬顿挫、对仗工整的古诗,对译者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理念。

从“三美原则”下来看,可以更好地理解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三美原则”是由许渊冲提出的,它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诗词的意境和内涵,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音美是指诗词的韵律和音调,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韵律和音调。

形美是指诗词的结构和形式,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许渊冲始终坚持“三美原则”,他注重传达原诗的意境和内涵,追求翻译作品的美感。

他深入研究原诗的背景和意义,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原诗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许渊冲将原诗的意境和哀思表达得非常准确和生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戍鼓声和雁声交奏的凄凉,以及露水和明月带来的故乡思念之情。

翻译的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意境,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非常注重原诗的音美,他善于运用韵律和音调,使译文具备原诗的音乐性。

在翻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许渊冲运用了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惟有此时此夜难为情,才值年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精准地把握了原诗的音乐性,使翻译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还注重保持译文的形美,他努力使译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他注重翻译作品的排比和对仗,使译文具备古诗词的节奏和美感。

在翻译李白的《送友人》时,许渊冲保持了原诗的七言绝句的结构和韵律:“青门柳,朱户辉。

暮春秋,东风回。

明仪坛,缟衣香,主称有年华。

”他通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具备了古诗词的形美。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三美原则”在翻译界被广泛应用,是指对译文要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如何做到这“三美”,是翻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而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他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成为了翻译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的翻译注重意美,即要忠实地表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诗的理解和感悟,力求将原诗的意蕴传达给译文读者。

他翻译的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一句,他译为“昨夜微雨疏疏风飒飒”,在保持原诗节奏的更加贴近原诗的情感。

又如他翻译的李白的《将进酒》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他译为“夕阳西下飞鸟接”,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意美,注重对原诗情感的传达和表达。

许渊冲的翻译也注重音美,即要保持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格律和音韵的把握,尽量保持原诗的音韵美感。

他翻译的李白的《庐山谣》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他译为“太阳照拂紫云间”,保持了原诗的音韵美感。

又如他翻译的苏轼的《江城子》中“江楼何处烟霞起”,他译为“楼台何处寒鸦栖”,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和韵味。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音美,注重对原诗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

许渊冲在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遵循“三美原则”,力求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注重对原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传达,注重对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注重对译文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他的翻译成为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本文能够对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和发展。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诗英译的三个美学标准浅析中国古诗英译要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

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

“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追求使译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知之”的译文是文学翻译的低级标准,“好之”的译文是中级标准,“乐之”的译文是翻译家追求的高级标准。

标签:中国古诗美学标准英译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将其借用于文学翻译,提出了文学翻译中著名的“三之论”,即文学翻译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许渊冲先生将其称为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所谓“知之”,就是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就是要使读者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要使读者对译文说什么和怎么说都感到乐趣、感到愉快。

许渊冲认为,忠实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忠实而通顺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好之,而只有忠实、通顺而又发挥了其优势的译文才能使读者乐之。

本文选取译界翻译名家中国古诗英译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翻译文本的客观描述来展现他们在汉诗英译中是如何做到“三之”,为中国古诗英译及翻译批评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宾纳、许渊冲英译王之焕《登鹳雀楼》译文比较宾纳(Witter Bynner,1881~1968),现代美国著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毕业于哈佛大学。

宾纳对东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他与中国学者江亢虎合作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集《群玉山头》在英语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汉诗英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选取宾纳和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登鹳雀楼》的英译文作比较。

现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文和这两位翻译家的英译文抄录如下。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Mountains cover the white sun,And oceans drain the golden river;But you widen your view three hundred miles,By going up the flight of stairs.(Bynner)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Xu Yuanchong)宾纳的译文还原后大致说的是:山挡住了白色的太阳,海洋吸引着金色的河流,只要再往上登上一段楼梯,你的眼界便可扩大三百英里。

”宾纳把“白日”译为“white sun”,“white”一词在英译文里属褒义词,白色在汉语中也有纯洁清白的意思,但多和死亡、丧事相联系。

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如新娘在婚礼上穿的白色礼服,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白色还有吉祥、祝福的意思,如“a whit e day(吉目)”,“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跟汉语里的“瑞雪兆丰年”相差。

笔者就“white”一词查阅了享誉世界的《韦氏第三国际大词典》,第七条解释为“heated to the point of whiteness”,“a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red heat at which a body becomes brightly incandescent so as to appear white”,义为“白热化”,所以宾纳在这里用“white sun”译诗中“白日”是极为恰当的,是令西方读者“知之”、甚至“好之”的译文。

然而后面把“黄河”一词译为“golden river”,却丧失了中国文化的含义。

总体而言,宾纳的译文基本译出了原诗句的字面意思,可算是忠实于原诗字面意义的翻译,达到了“知之”的程度。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没有译“白”字,但却用了“glow”(放出白光),也没有译“尽”字,但却用了“beyond”(山外),把“白”“尽”二字已“化入”译文,是“不译”为“译”的典型范例。

最后两行也没有逐字翻译“千里”和“一层”,而是用了两个双声词“grander sight”“greater height”来表示对仗同时又具有诗歌的“音美”,与宾纳译文相比,许先生的译文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可算是使人“乐之”的译文。

二、韦利与许渊冲英译《关雎》首句比较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漢学家和翻译家。

他毕生从事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其英译文早已被公认是英国文坛的瑰宝,他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选取了韦利和许渊冲英译《诗经》的《关雎》开篇首句作一比较。

(2)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The Ospreys Cry“Fair,fair,”cry the ospreys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Fit bride for our lord.(Arthur Waley)Wooing and CooingBy riverside a pair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Xu Yuanchong)《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

但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却多有分歧。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

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关雎”到底是什么鸟?有人认为是斑鸠,或是一种水鸟。

如果是斑鸠,那“关关”的鸣声应该是“咕咕”;如果是一种水鸟,那鸣音就应该是“刮刮”。

“关雎”韦利译为“osprey”,享誉世界的《韦氏第三国际大词典》对“osprey”一词做了以下解释:“a large harmless hawk(pandion haliaetus)found in most countries of the world,that is a dark brow color above and mostly pure white below,builds a bulky nest often occupied year after year,and feeds on fish that it captures by hovering and diving—called also fish hawk.”(這是一种无危害性的鹰,可见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其背部为深褐色,腹部大都为纯白色,常年栖于所筑大巢之中,盘旋俯冲捕食鱼类,又称为鱼鹰。

)细读韦利的译文只能让读者“知之”,并没有表达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

许渊冲先生这里用了“规避”的译法,舍令人争议的水鸟不译,而译为“求偶”,因为“关”是求偶的鸣声,译成“cooing”甚为恰当,“雎”是求偶的水鸟,译成“wooing”。

这样的译法虽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但却清楚明晰地点出了原诗所要反映的主题,这虽偏离了原文的“形”,但却深得原文之“意”,并且还押了韵,可算是同时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妙译,是令人“好之”的译文。

“关关雎雎,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许先生的译作还原后说的是:河边一对斑鸠在谈情说爱。

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小伙子所追求的对象。

“一对斑鸠”在英语中可喻指一对恋人,这里许先生以鸟喻人,非常贴合原诗。

而韦利的译文还原后说的则是:河洲上的鱼鹰鸣叫:“漂亮,漂亮,”河边上有个可爱的贵妇人真适合作我们主人公的新娘。

韦利的译文虽然读起来很有诗意,但与原诗意旨却相去甚远。

许先生的译文虽在字面上偏离了原文,但在译文内容上却忠实与原文,正确传达了原诗“意美”和“音美”,是令读者“好之”的翻译。

三、施颍州、许渊冲英译陶渊明《饮酒(五)》前两行比较施颖洲生于1919年,为菲律宾当代著名翻译家,译诗近七十年,是蜚声海内外的华人翻译名家,译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世界诗选》《莎翁声籁》等译作。

施颖洲先生推行菲华文学运动五十多年,先后创办“文联”“文协”两大团体,主办第二届亚洲华文作家会议,任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并先后荣获黎刹终身成就奖、亚洲华文文艺基金会终身成就奖。

下面笔者选取的是施颍州和许渊冲两位先生的英译陶渊明《饮酒(五)》中的前二行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的翻译作比较。

(3)I built my hut in peopled world,No noise of coach or horse sounds here.You ask me how could it be so?The mind’s remote,the earth’ll be bare.(Shi yinzhou)Among the haunts of men I built my cot;There’s noise of wheels and hoofs,but I hear not.How can it leave upon my mind no trace?Secluded heart creates secluded place.(Xu yuanchong)施译还原后说的是:我在闹市建了间茅屋,却听不到车马的嘈杂声。

你问我怎么会听不到?心在远方,地上就不会感到有车马喧闹。

施译可以说是字字精确了,但强调的却是对原诗的客观描述。

陶潜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闹市,居然听不见车马喧闹,这说明诗人的主观修养已经超越了客观环境,能够做到闹中见静。

所以施先生的译文虽然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却没有较好地表达出诗人闹中见静这一心境,这样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好之”,却不能使读者“乐之”。

许渊冲先生的英译还原成汉语是说:我在喧闹的人群中建盖了所小房子;这里车马喧闹,可我却听不到,为何这声响在我的心中没留下一丝痕迹呢?隐士之心生出隐士之地。

与施先生的译文相比,许先生的译文更强调诗人的主观修养,清晰明白地点出心静地自静。

许先生把车译成“wheels”(车轮),把马译成“hoofs”(马蹄),与施先生相比更重动态描写。

许渊冲先生认为,这句诗最重要的是个“无”字,“无”有两种解释:一是客观上真没有“车马喧”,一是主观上听不见“车马喧”。

如果是前者,那么下一句“问君能何尔”的意思就是问你怎么可能在“人境”而没有“车马喧”呢?这个“能”指的是客观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