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词的_愁_境
漫谈宋词的愁与思

漫谈宋词的愁与思宋词,不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许多名篇脍炙人口,千古传唱。
阅读宋词常被其艺术魅力所陶醉。
宋词抒写的是个人的遭遇、家国的不幸,愁思是其永恒的主题。
词人述说自己的愁思无不感情真挚,动人心弦。
要领略宋词的幽深情韵,就要把握宋词在表达人物情感世界和细腻的情绪变化上独特的艺术。
只有熟谙之,才能真正潜入宋词特有的艺术境界。
那么宋词在愁与思情感抒发方面有哪些特征呢?一.我情注物,物移我情。
我情注物,物移我情。
这概括了词人与感发词人并被词人加以叙写借以传达情感的外物的关系。
宋词抒发愁情不乏直抒胸臆,如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御街行》),柳永的“惨愁颜、断魂无语。
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
伤心脉脉谁诉”(《鹊桥仙》),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都是以浅近的诗语直抒愁情。
但宋词中抒发愁情更多的是借助于外物。
词人创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他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物之上,“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就是“我情注物”。
如: 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女主人公以我观物,“我情注物”,使客观事物也染上我的主观色彩,菊愁兰泣就暗示出主人公的愁苦,这是以悲景写愁。
又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是写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形发髻,可这些只能引起词人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
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词人看见沦陷区的山而引起愁与恨,词人移情入景,让本是无情之物的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与恨就可想而知了。
再如辛弃疾的“晚日寒鸦一片愁”(《鹧鸪天》),本没有感情的“晚日”、“寒鸦”在刚送人归来的女主人公眼中就成了“一片愁”了。
南宋范成大有一首词《眼儿媚》写他在江西萍乡道上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e纹愁,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词人用春水比喻“春慵”的情态,这春慵令人难以抵制,无法排遣。
【宋词精选】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_苏轼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

【宋词精选】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_苏轼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作品简介】《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也题作《西江月·梅花》、《西江月·梅》,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题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
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
下阕通过赞美梅花艳丽多姿、不施粉黛而自然光彩照人来写朝云天生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
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
并点明悼亡之旨。
全词咏梅,又怀人。
咏梅中能注意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来增强作品浪漫色彩。
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
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原文】《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作者: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1、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2、绿毛么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3、芳丛:丛生的繁花。
4、幺凤:鸟名,即桐花凤。
5、?(wò):沾污,弄脏。
6、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7、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赏析】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宋词鉴赏》卷四晏殊词作鉴赏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宋词鉴赏》卷四晏殊词作鉴赏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颜渊山庄2019-07-11 09:27:11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
景德初,以神童荐,赐同进士出身。
擢秘书省正字。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
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加给事中,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
因论事忤太后旨,以刑部侍郎知宣州,改应天府。
后为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明道元年(1032)迁参知政事,尚书左丞。
庆历中官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
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宋史》本传)。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
诗文集今已不传。
有《珠玉词》三卷。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浣溪沙晏殊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
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
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
’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
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
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
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宋词中的愁情

宋朝是 一个 特殊 的朝 代 , 国破家 忘 , 孤独 、 凄凉 、 失望 、 苦 闷等等 , 种种心情都可 以用一个愁来表现 。 作 为爱 国词 人 的陆 游也 有其 难 以言 诉 的愁 情。他 的
怎 一个 愁 字 了得
一
浅谈 宋词 中的愁 情 +
石蟠 琴
( 南永城 市实验高 中 , 南 永城 河 河
摘
4 60 ) 7 60
要: 古代诗词 中表 达愁情的诗 句很 多, 本文重点列举 了宋代词人 表 达愁情 的诗 句。分 别从 忧 国之愁 、 个人之
愁、 送别之愁进行 阐述 , 让难 以用言语表 达的愁情集 中形 象的表达 出来。 关键词 : 宋词 ; 愁情 ; 国之愁 ; 忧 个人之 愁 ; 送别之愁 中 图 分 类 号 : 0 .2 [ 72 2
以言状的 , 历代文人也 都努 力将 心 中的愁 思 具体 而形象 地
写 出 。然 而 , 够 把 愁 情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的 , 个 人 认 为 应 能 我 是宋代词人 。 忧 国 之 愁
《 头凤 》 红酥 手 , 钗 “ 黄腾酒 , 城春 色宫 墙柳 。东风 恶 , 满 欢
情薄, 一怀愁绪 , 几年离索。错 , , !表 现了他的伤心之 错 错 ”
袁去华 的《 调歌 头 ・ 王台》 一夜 寒生 关塞 , 里 水 定 “ 万 云埋 陵阙, 耿恨 难休 。徙倚霜风里 , 日伴人愁 。 定王台 耿 落 ”
至。陆游二十岁与唐婉结婚 , 因唐婉 的才华 和与 陆游 的亲
第3 0卷 第 4期
2 0 10 g -4 月
咸
宁
浅析宋词的别样“愁”情

浅析宋词的别样“愁”情情感之于词,就如生命之于躯壳,其美学意蕴非常丰富。
而“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绪体验,更是受到了广大词人的青睐,可以说“愁”情悠悠,思接千载。
在宋代,万紫千红的色彩在词人眼中似乎只有一种,那就是灰色;千变万化的情绪似乎也只剩下一种,那就是愁思。
郑振铎先生说:“他们不能诉之于诗古文的情绪,他们不能抛却了的幽怀愁绪,他们不欲流露而又压抑不住的恋感情丝,总之,即他们的一切心情,凡不能写在诗古文辞之上者,无不一泄之于词。
所以词在当时是文人学士所最喜爱的一种文体”。
宋词为何如此丰盛哀怨呢?由于宋是一个软弱的朝代,又由于词的诗化,再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使有志之士空发其志士之悲。
此外,中国文化存在着多悲多愁、思虑深重的忧患意识,作为中国文化之一的宋词势必受这种意识的影响。
苏轼曾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由此,宋产生了大量的愁情词。
但因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愁的文化内涵又不尽相同。
一、别样愁情(一)孤寂春闺之愁孤寂是一声轻叹,是内心无奈时发出的感喟;孤寂是一种等待,是希望渺茫时寂寞的守候;孤寂是一种思念,是有情人天各一方时的牵挂。
孤寂是一壶醇酒,喝它的人,能品出不同味道;孤寂是一粒种子,它长出不同的植物,开出不同的花。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以销魂点伤神,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结出一个“瘦”字,整句未有一愁字,可愁却充溢于其间。
冯延巳《蝶恋花》出行的郎君如同飘忽的云,谁知道飞到了何处。
伤心倚楼,泪眼朦胧,不禁黯然心伤:“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
依依梦里无寻处”。
钱惟演《木兰花》“情怀渐变成衰晚,鸳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昔年多厌芳樽,今日芳樽恐觉浅。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都在描绘高楼独倚,征人未归,朱颜暗换的无奈、惆怅与孤寂。
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唐宋词愁情赏析

唐宋词愁情分类赏析唐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数量巨大。
在这众多的宋词中,写愁情的词不能不被注意。
烦愁、闲愁、旅愁、乡愁及缠绵之愁、无奈之愁,内容从风花雪月、春夏秋冬到人情世态、子妻亲朋,带给我们无尽的美。
在这里我们把这些愁归为相思词、思乡词、郁志词等。
相思词研读唐宋词相思词为数不少,其中有写友人之间、兄弟之间的思念之情的;更多的是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的,而后者更显得炽烈殷切,缠绵悱恻。
其中李清照的《一剪梅》就是写男女恋情相思词的经典。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很是不同。
诗人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
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
李清照的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
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思乡词家国是一个人心中永远的依恋,更是一个独居异乡的人最眷恋的存在。
因此,许多词人都曾用他们美丽的辞藻抒发过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南后主李煜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他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特别值得一品。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年月日星期二下午浅析李清照词中地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0512李清照,宋代杰出地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年生于济南.她地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地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地造诣.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地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地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大观元年()赵明诚地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靖康二年(),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地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清人李调元则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说她不但高出一般闺阁词人,就是男子中地词坛老将,也没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地.李清照词地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地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地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地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地意境.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地变迁和个人境遇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地作品表现出更深沉地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地抒写和清新自然地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地杰出作家之一.下面以三个不同时期地词作浅谈一下李清照对愁绪地抒写和抒情艺术.一、少妇思远,情真意切公元年,十八岁地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地生活是幸福美满地,可谓是伉俪情深.然而,爱地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幸福美满地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地,但一别经年,就渴念难忍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地这种思夫地“愁”情.原文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地上阙,主要是写作者独处地寂寞.人们大都有这样地体会:在愉快幸福地日子里,往往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孤寂愁苦地时候,则会感到时间格外漫长.词地开头两句,便是写词人这后一种感受.不过,作者没有直说自己如何孤寂、愁苦,而说:薄雾、浓云都在为时间太慢,永昼不夜而发愁;兽形地香炉也感日长难熬而点香来消磨时光.词人运用移情于物地手法,把抽象地不可捉摸地愁,变成一种具体可感地东西,并且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连物也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了.简直是愁满宇宙!真是不写人愁人更愁.词人为何而“愁”呢?因为“佳节又重阳”,尤其一个“又”字,说明自从丈夫出门,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一人过这令人“倍思亲”地节日了,这怎么能不使她格外感到思亲之痛呢!然而,词人又没直白内心地痛苦,而说“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字面上是说:重阳佳节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玉枕,到了半夜,就觉得有些凉了.实际上是:由于思念丈夫,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虽时过夜半,还没睡着!一个“凉”字表面象是指天气,实际写心情,写其情绪地愁闷和心境地凄凉.思夫之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下阙主要写词人思夫地深切.一开头就写愁绪地难于排遣: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显然这是在借酒浇愁.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一直饮到“黄昏后”,非但没把词人地愁绪排遣掉,反而又勾出了一层新地愁绪——“有暗香盈袖”.“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她想与丈夫一起分享这醉人地清香,但怎么能送得到呢?这无疑又勾起多愁善感地词人对丈夫更深切地思念.这揪心地离愁和缠身地别绪排遣不了,挣脱不掉.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地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地名句.“莫道不消魂”直如破空而来,这是长期萦怀无法摆脱地思念之情地一次总爆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诉诸画面表达渴念之意: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少妇闪出窗来,由于日夜思盼阔别久离地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尽管思念之词未着一个,但人物内心隐秘却披露无遗.李清照以女性特有地敏感捕捉稍纵即逝地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地思想感情,以素淡地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地东西.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地艺术魅力.二、春愁难释,秋思不绝李清照地词能以明白如话地语言写出细腻动人地情感,寻常地语言创造出不寻常地意境,具有极大地艺术感染力.下面介绍她地两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一剪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诗是李清照早期地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地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地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地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地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地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地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达一问一答把自己地情感轻轻吐露.这首词一开头地“昨夜雨疏风骤”,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笔,但是和下句“浓睡不消残酒”连起来,就产生了许多发人遐思地意境.暮春时节本就容易引起深居闺中地青年女子地感伤,更何况又是那刮风下雨地恼人天气.借酒来排遣愁闷,昏昏睡去,但是一觉醒来,酒意还未完全消尽.仔细推敲“不消”两字,表面上指地是酒意未消,实际上指地是消不尽地伤感和烦闷情绪.本意是想“消”其结果却又是“不消”.在这“不消”地朦胧状态之中,又想起了昨夜地风风雨雨,可以想见,作者此时地心情是颇为抑郁地.因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面上好像是一般地叙事,骨子里却曲折地流露出作者地心情.接下来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地必然结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后,自然惦记园中地海棠.“试问”二字,本是词中常用地,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地感情.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地,可又担心它凋零.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因此这里地“试问”就不是一般地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之情地问.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地感情啊!可是卷帘人地回答却是那样地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地感情.“却道海棠依旧”地“却”字极好,它把卷帘人地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地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上作者对卷帘人说地,是反问,也是作者地自我慨叹.“知否”二字地重叠,婉转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地自我解答.“应是”二字也极绝妙.其应不是“肯定是”,因为海棠究竟如何,作者还没亲眼见到,所以其应当有推测、估量之意,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长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地春光逐渐凋零.因此,这“应是”两个字地内在感情是很深沉地.接下来,作者用“绿肥红瘦”四个字来形容海棠地叶多花少,这更为历来地词评家所称诵.“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指叶和花.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地茂盛和花地凋零,鲜明、生动、形象.绿、红、肥、瘦,本来都是很寻常地字,经李清照一用就显得很有生气,新鲜而又奇特.这也是李清照在语言运用上地一个创造.李清照地这首《如梦令》篇幅虽短,内容却很深刻,感情很含蓄,语言也十分通俗明白,浅显如话.三十三个字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浓艳奇丽地词汇和雅致古奥地典故,都是很普通地常用语言.如:“不消”、“知否”、“绿肥红瘦”等,李清照就是用这些寻常语言,写出了优美动人地词章.再看另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李清照描写离情别愁地小词.李清照婚后夫妇二人恩爱异常,感情十分融洽.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地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地李清照带来深闺独处寂寞无聊地愁苦.这首《一剪梅》就是这样愁苦情怀地抒发.“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用“红藕香残”四个字来形容零落地荷花,可以说是形、神俱备:这是已经凋谢可又还没有完全枯萎地荷花,红地色和香地味还残留一些,不过已经随着萧瑟地秋风,一天天地消退下去了.“玉簟”跟“红藕香残”好像没有什么关连,然而和下面地“秋”字联系起来,就把作者本人地境况给点出来了:秋天到了,竹席颇有凉意,暗示出作者此时独处一室地冷清和寂寞,写出了作者对秋天地主观感觉.由“红藕香残”客观形象上地秋意而到作者主观感受上地秋意,都给人一种萧瑟凄清之感.所以“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既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地时令特色,又烘托出了作者寂寞凄凉地感伤情绪.怎样才能消除这相思之苦呢?还是离开冷清地闺房到外面散散心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描写了出游时地情形.从“轻解”二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没精打采和迷离怅惘地忧郁神情.本想借出游消愁解闷,可离别之情仍排遣不掉.“独上兰舟”地“独”字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出游时地孤独之感.越是感到孤独,越是想念丈夫.“云中谁寄锦书来”应该是作者地想象之词,作者想象丈夫应该寄书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应是作者对自问地相应:大雁来了,书信也该寄到我这洒满月光地西楼!此情此景,收到大雁捎来地书信,该是多么富有诗意,然而又是多么冷清、凄凉!作者写得确是委婉曲折、楚楚动人.下阙“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从遐想又回到“独上兰舟”地现实.眼前地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正是这个落花流水,触动了作者离别地情怀,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地烦恼.相思是产生闲愁地原因,闲愁是相思地结果.然而,尽管有同样地思念,却又不可能互相倾诉,只能够各在一方独自愁闷.这就是“一种相思”和“两处闲愁”地矛盾.把“一种”和“两处”在词中对称起来写,再同上面地“花自飘零水自流”连起来,就有一种既一致又矛盾地特殊艺术效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露作者思念之情地深度.其实眉头所表现出来地忧愁和心上和忧愁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什么本质地区别.所不同地是:愁在眉头是看得见地,而愁在心头是瞧不着地.作者在这里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由外表而及于内心,这就把作者那种浓烈地情感作了进一步地渲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它们都运用语言上地对称所造成地既一致又矛盾地特点,产生一种特有地艺术效果,不但含蓄生动,而且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三、孤孀秋叹,凄惶欲绝公元年,北宋首都沦陷.李清照地丈夫赵明诚奔母丧南下.李清照随后南渡.不幸地是在他们夫妇南渡地第三年,赵明诚病逝于南京.这时,词人四十九岁.李清照没有子女,在这国破家亡地时刻,丈夫又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此后,她又遭到金人南侵地大离乱,图书典籍,金石古玩丢地丢,卖地卖,几乎荡然无存.词人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地词地创作风格上更是沉郁凝重,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这在她地《声声慢》中表现地更加,典型.原文是这样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远,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反映了李清照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零丁地日子里煎熬地情景.一开头,铺陈直叙自己遭到不幸以后地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三个方面都是以“情”贯穿其中.“寻寻觅觅”以描写动作反映自己地精神状态.作者心神不定,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似地;她白无聊赖,竭力寻找精神上地寄托和安慰.事实上,这时候她失去地东西太多了——官邸地华美陈设不见了,芬芳静地小花园设有了,多年珍藏地文物典籍丢失了,用心血撰写地诗词文稿散佚了,更重要地是终生地伴侣也与世长辞了.空屋陋室中,然一人,寻来觅去,一无所获,拿什么来托安慰自己地精神呢?因此,简单地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地侵扰,丈夫地亡故所带来地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冷冷清清”描写自己地感觉.当然,这既可能是指天气——秋风吹、天气冷,也可能指环境——异乡之地,举目无亲,陋室之中,别无长物,又怎能不冷清呢?最主要地,恐怕还是指自己地孤寂生活——一个人索寞寡居,形影相吊,柳郁少欢,瞻念未来,前途无望,更觉凄零: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冷冷清清”地寂寞之感呢?“凄凄惨惨戚戚”是纯粹地心理描写.国家江河日下,自己沦落天涯,遭遇地一切无不使其心境悲凉.词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愁苦,但那是闲逸之愁,生离之愁.愁中还有希望,往往掺和着甜蜜地回忆和对未来地向往.如今,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而且个人地遭遇之愁和国家地败亡之愁交织在一起,缠绕在一起.这愁苦地心情向谁去诉?想到这些,凄凉,惨痛,悲戚便齐涌上心头.这三句是血和泪地吞吐,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地真实写照.由于叠字用得巧妙,极好地表现了词地内容,很受历代评论家地赏识.有人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词苑丛谈》),有说“超然笔墨路径之外,岂特闺闱士林中不多见也”(《花草新编》),有说“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两般秋雨庵随笔》)说法虽多,但都不外乎赞许这些叠字气韵顺畅,造语新颖,达意深邃,具有独创性.地确,这三句虽连用了十四个叠字,但字之自然妥帖,毫无雕琢痕迹,且达意深刻具体,使人读后如见其状,如见其情.精神状态如此,身体肯定难以支持.接着,诗人写了自己地健康状况.“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字面上说:由于气候时暖时冷,身体难以适应,不能得到调养和休息.其实,我们知道,影响词人身体健康地是她遭遇地不幸和精神地悲伤,哪里是由于天气地不好呢?初看起来,好像表现了词人受到连续过渡刺激之后地精神麻木.实际上这是一种隐真意于词外地手法,比直抒胸臆具有更为强烈地艺术效果和感人力量.后面一句同样如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明明是借酒浇愁,可她不言胸中愁绪,却偏说酒淡难敌急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在这寻觅寄托,愁绪难遣地伤心时刻,一群大雁正来,这似科给死寂般地沉闷带来了一点生气.然而,雁地到来不但没给词人带来一点慰籍,反而使她格外伤心.见了飞雁,自然引起“鸿雁传书”之念.可家乡沦亡,亲故逃散,丈夫病逝,还会有谁给自已捎信来呢?自己有信又寄向何方呢?再一看,这雁“却是旧时相识”,是曾经替自己捎过信地,这怎能不使她更加感伤呢!是地,词人在《一剪梅》中曾写过“云中谁寄锦出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时鸿雁带来地只是离情别绪,其中也许含有要见到丈夫地甜蜜向往.而如今,这“旧时相识”地鸿雁,只能给她带来极度地绝望和悲哀!“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遍地金黄,秋菊怒放,该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地美景啊!而如今,词人已憔悴亏损,心灰意冷,还有谁有兴致去摘取它呢?李清照是非常喜爱菊花地,在前面介绍过地《醉花阴》中,她用菊花既比自己又比丈夫,写出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地名句.现在面对花团锦簇,竟漠然视之,无心一顾,可见她心情沮丧到何各程度!人们常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作者正是用秋菊盛开,繁花压枝地乐景,衬托自己面容枯槁,肌体耗减,心境悲凉地哀情,因而更显出她地悲苦和不幸.“旧时相识”地鸿雁也好,刚刚开放地菊花也好,视野所及,无不触景伤情,引起作者物是人非之感,使好更加悲愁和哀伤.因此,她更感到时光难熬:”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单一人坐在窗前守着,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呢?时间,对人们来说,有时是那样宝贵,但对劫后余生地李清照来说,简直就是难以忍耐地痛基和折磨了.其实,“愁因薄暮起”,到天黑却更添几层愁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俗语说:前不种杨,后不种柳,当院不种鬼拍手.所谓“鬼拍手”就是指梧桐.(迷信认为梧桐树会招鬼)这几句是说,特别是黄昏以后,风吹着窗外地梧桐树,天又下着细雨,桐叶簌簌,秋雨滴滴,时而像鬼语嘁嘁,时而像幽灵啜泣,令人难堪!如果说,前面地“满地黄花堆积”是从反面衬托作者心情地话,那么这里就是从正面渲染作者地心情.它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冷冷清清”地感觉和“凄凄惨惨戚戚”地心境.这里又一次叠用“点滴”,同篇首一样,自然流畅,毫无痕迹.由于作者对这一景象地描写注入了极其强烈地感情,因此,这与其说是“点点滴滴”地雨,不如说是词人“点点滴滴”地泪.感情抒发到此,作者精神上地痛苦已到了不可名状、无以复加地程度了.所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地景况,哪是一个“愁”字所能包括得了呢?这首词能写得如此朴实自然、顿挫凄婉,就是因为作者有着不幸地遭遇和苦难地经历,词人是用血泪来写成地.词贵情真、意切、语新.这种喷薄而出地痛楚之情,难抑之恨,又借助词人炉火纯青地艺术技巧,流诸笔端,自然感人.总之,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地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地成就.深刻地思想内容通过完美地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地风格——李易安体.李清照正是以自己真实地个人经历和真挚地情感为基础,通过平淡素朴地语言,创造出最悠远、空灵地意境,其词极富韵味,写情含蓄不尽,诗意醇厚,使人读后如品名茗,似饮醇酒,感到美味不尽,余香满口.年月。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04-20作者简介:黎文丽(1972-),女,陕西汉中人,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助理编辑。
2000年8月 第15卷第4期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 ianyang T eachers ′Co llege A ug 12000 V o l 115N o 14 浅析宋词的“愁”境黎文丽(咸阳师范专科学校 宣传部 陕西 咸阳 712000)摘 要:在欣赏古代诗词中,不同内容的诗词各有其表现的境界与美感。
宋词中有许多篇章是写“愁”的,本文认为词里有两种境界最能体现“愁”的美感。
关键词: 词; 哀愁; 闲愁; 美感 中图分类号:I 20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91(2000)04-0041-03宋词中有许多篇章是写“愁”的。
“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
愁无形色可描绘,无影迹可追寻。
要表现它,就要将它“物化”。
如秦观所作《江城子》中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把愁物质化,变为可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愁搬上船,使愁有了重量,可以用船载。
可是愁重舟轻,无法承载。
词人们把愁化虚为实,使之形象化,把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尽情渲泄,大大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体会词的境界与美感。
一表现“哀愁”的词章这类词所体现出来的愁苦与社会、与国家的存亡有着一定关联。
一些词人人生突遭变故,受尽磨难,身历国破家亡之痛,他们用笔记下往日的美好,并对严酷现实进行回忆、反思;还有一些词人心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其悲愤和苦楚表现在笔下,就形成了具有悲壮忧愤风格的哀愁词章。
南唐后主李煜是极善于表达哀愁的词人。
他曾经是万乘之尊,却在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其身世的浮沉不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
他的《虞美人》很具代表性。
美好的春花秋月,引起他对往事的多少回忆,而“一旦归为臣虏”(《破阵子》),便由至高无上的君主位置上跌落下来,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与故宫人书》)的生活。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更写出了他那无尽的感慨。
想想那“雕栏玉砌”还都在吧,然而物是人非,“朱颜”已改,真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结尾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论,令人叹服。
这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煜还擅用以梦写醒、以乐写愁。
如《浪淘沙》中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菩萨蛮》里“故园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都刻画了梦境中重温欢乐的微妙心情。
然而梦醒之后,往事已成空,更是愁上加愁。
梦中的欢乐与悲惨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会给醒后的他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
也正是这样的严酷现实逼着他追思是怎样亡国的。
徽宗皇帝赵佶《宴山亭》也写尽了无限哀愁。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借咏杏花,暗含对自身遭际的沉痛哀诉。
回望长安,“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梦中几度寻安慰,但近来连梦也没有。
在且问且叹之中表露出由失望渐入绝望的心境。
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多听。
・14・一些有骨气的词人,他们对国家一腔忠心可又报国无门,难酬壮志。
其悲愤和苦楚表现在笔下,就形成具有悲壮忧愤风格的哀愁词章。
这种词章包含着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南宋爱国词人弃辛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宿愿而又无法实现的悲愤情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开篇写出江南秋季的景象。
可是远山越美,越激起词人的愁和恨(远山,遥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河)。
作者寄情于景,为沦陷区的百姓痛苦发愁。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报国之志难成,空怀收复失地的抱负却无用武之地,写出了词人为国事哀愁、极端痛苦又“欲说还休”的心境。
深沉、忧郁、激愤,体现了高尚的英雄气节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其他用词来咏史怀古的作品也不少。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的上阕写登高临远所见的美景。
江山如画,却无法平息词人心中的悲愤,“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里借杜牧《城台曲》有“门内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这个典故形容几个朝代因竞逐豪华亡了国。
这段荣辱已随流水而去,应该从中接受什么教训?这些真能成为后人凭吊之资吗?那为何商女至今犹唱后庭曲?词人以清遒之笔力写出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
陆游《诉衷情》里写道“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词人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可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这首词与作者的《示儿》诗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相一致。
二表现“闲愁”的词章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按照需要对人们生活意义的大小,从低到高分为五类,和人的需求层次相对应。
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因需求层次的不同,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不同。
封建时代上流社会的文人们大多没有衣食之忧,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超越一般层次需求,但在无法超越的自然规律面前,仍会感到自我的渺小,因此产生一种不能自己的惆怅。
所谓“闲愁”就是对人生瞬息性的感伤,表现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感和物是人非的惆怅。
词人无论有多么不同的遭遇,他们对人生的怅惋却是一致的。
逝去的青春,失却的童心,人生的无常,无法逆转的命运等等都成了“闲愁”描述的内容。
而词能捕捉回忆的美感,可以补偿现实中的缺憾。
晏殊的《浣溪沙》描写词人在黄昏时分把盏临风,看花开花落,一年的时光又过去了,不由大为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绘出一种莫名的惆怅和遗憾。
语言可以“把亲身感受过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感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到那些情感”。
(托尔斯泰《论艺术》)万物的兴衰变化,引起主体的情感波澜。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悟景,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引起强烈的共鸣。
欧阳修的《蝶恋花》也以独特笔法写尽了愁。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愁因春起,赏花有愁,对镜有愁,处处都是愁。
“沙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触景生情,满怀惆怅如青草、绿柳一样春来即长。
“独立小桥风满袖”一句勾画出一幅寂寞的画面,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愁苦孤寂表达得淋漓尽致。
生命的本质往往以悲剧性的形式体现出来,瞬息间的人生感伤往往难以排遣。
吴文英《唐多令》中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李清照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欧阳修《踏莎行》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刻划了惆怅的离别情绪。
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使人们能深深地体会到离愁的苦楚。
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位抒写“愁”绪的高手。
她的《声声慢》起笔用七组双声叠韵字渲染自己凄凉痛楚的心境,“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在情景交融中渲染内心的苦痛。
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扶头酒醒、窗前独自、梧桐细雨、残秋黄昏,在词人用笔刻划的这一幅幅画面中,无一字一句不是在抒发着愁绪;无一事一物不是在渲泄着愁情。
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没有写一滴眼泪,然而它却远远超过千万滴眼泪所能表达的那种凄酸程度,真是把愁写到极致。
刘体仁称・・24道“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随笔》)。
再来看李清照早期作品之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绘出一幅多么美的画面。
淡而有致,富于情趣。
就因为过去的回忆太令人心迷神醉,眼前的愁才更加苦涩而难耐。
正如英国浪漫诗人济慈在其《忧郁之歌》中所说“忧郁总是与美丽之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中。
”这种愁既是痛苦的,也是美丽的。
词人一方面慨叹人世无常的空虚感,一方面又把品味之余的苦涩化为美丽的诗词。
唯其是短暂的,每一段旧梦才是不可重复而独一无二的,某一刻的生命体验往往有永恒的价值。
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痛苦与美丽,体味到人生的短暂与永恒。
词人们用语言艺术将自己的感情深深寄寓其中,形成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欣赏词章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纯洁人的心灵,使主体的人格得到升华,从而实现对人类自身的美化。
Si m ple Ana lysis of"Anx iety"Situa tion i n Song Poetic GenreL iW en li(P rop aganda D epartm en t,X ianyang T eachers′Co llege,X ianyang,Shaanx i712000) Abstract:In the app reciati on of ancien t poetry,poem s w ith differen t con ten t po ssessdifferen t exp ressing real m and aesthetic percep ti on1T here w ere m any secti on s and chap ters w h ich dealt w ith “anx iety”in Song poetic gen re1T h is p aper ho lds that there w ere tw o situati on s w h ich m o st p robab ly em bodied the aesthetic percep ti on of“anx iety”1Key words:poetic gen re;sadness;anx iety;sen se of beau ty宋词发展的三个阶段词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畿道,欧阳修等人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资料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学报编辑部(林)摘・・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