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溶液的配制_化学初中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溶液怎么配置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怎么配置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怎么配置教案
教学内容:溶液的配置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溶液以及溶液的分类
2. 掌握溶液的配置方法
3. 能够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案例或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溶液的定义、分类以及配置方法
3. 实验演示:老师演示不同浓度的溶液如何配置的实验过程
4.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溶液配置实验,每组选择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配置
5. 实验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配置好的溶液,交流分享实验心得
6. 总结:总结溶液配置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7. 展望:展望今后化学学习中关于溶液的更深层次的内容
教学方式:
1. 案例引入
2. 讲授
3. 实验演示
4. 分组合作
5. 个人总结
6. 互动交流
教学评估:
1. 实验操作评估: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正确、安全
2. 实验结果评估:检查学生配置的溶液是否浓度正确
3. 知识掌握评估:进行知识点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溶液配置方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是否引入足够的案例或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对溶液配置方法的理解是否充分
3.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安全
教学延伸:
1. 可以扩展学生对不同类型溶液的配置方法和特点的学习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溶液配置实验,加深对溶液的理解。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分类。

3. 能够正确描述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

4. 了解如何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液的分类。

3.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理解。

2. 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容量瓶、三角瓶、玻璃棒等。

2. 实验物质:NaCl、CuSO4等。

3. 课前准备:制作溶液并做好溶液浓度检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学习:简要讲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内容:
a.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稀释溶液等。

b.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明确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

c. 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介绍溶质与溶剂的比例关系。

3. 实验操作:
a. 制备NaCl饱和溶液并用三角瓶测量浓度。

b. 制备CuSO4过饱和溶液并观察晶体生成情况。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理解。

六、课后作业:
1. 撰写制备溶液的实验报告。

2. 记录观察对比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特点。

3. 准备下节课的参与讨论和提问。

七、教学反馈:
1.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根据学生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八、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应用领域。

2. 引导学生拓展对溶液的理解和探索。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配置讲解教案主题:初中化学实验——溶液配置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溶液配置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能够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配置出指定浓度的溶液;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2. 溶液配置的原理和方法;3. 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4. 溶液配置实验步骤;5. 溶液配置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溶液的概念,引起学生思考和探讨;2. 介绍溶液配置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二、讲解1. 讲解溶液的定义和分类;2. 介绍溶液配置的原理和方法;3. 讲解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4. 详细讲解溶液配置实验步骤;5.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三、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2. 老师巡视和指导学生实验过程;3. 学生互相合作,配合完成实验;四、实验总结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记录和总结;2. 学生讨论和交流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3. 教师进行实验结果的讲解和点评;五、扩展1.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方法和技巧的探究和实践;2.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六、作业1. 思考: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方法;2. 实践:根据实验要求,自主完成一次溶液配置实验;七、评价1. 对学生实验操作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2.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和辅导;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溶液配置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

希望学生在实验中能够认真、细心地操作,获得更好的实验成果和体验。

溶液的配置教学设计

溶液的配置教学设计

9.3 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4.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投影]将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水,搅拌。

(水的密度1 g·cm-3)[提问]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

[回答]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

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

[讨论]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小结板书]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投影]例题: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

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设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学生讨论][提示]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50g×98%=(50 g+x)×20%解析:(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做题格式)解法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50 g×98%=(50 g+x)×20%x=195 g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提示]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篇一:溶液的配制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教案贺德志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102实验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基本技能,为生物组培室培养母液的配制奠定操作基础。

过程与方法:掌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定量分析及相应的简单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计算方法的掌握;各操作环节的精度配制把握。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展示图片:这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的溶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祛痰止咳剂?),我们使用到的这些溶液都是配制出来的。

展示图片:这是初中我们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流程。

这里以10%NaCl溶液100g的配制为例,复习一下其配制步骤。

(有3步,第一步是??)展示图片:要把这些瓶里的药品取出一些量来,是称取方便,还是量取方便?生:量取方便(所以厂家已经把刻度在这些瓶子上刻上去了,我们用时只要量取几小格就可,挺方便)师:既然量取溶液更方便,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跟溶液体积有关的浓度表示方式——物质的量浓度。

师:请同学们回忆写出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今天就由同学们亲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想不想?二、新课【任务布置】现组织培养室急需100mL 1.0 mol/L的Na2CO3(相对质量:106)溶液。

【知识准备】PPT展示“配制程序图例”1.(师黑板上演示)需称量多少克Na2CO3固体?n = cV = 1.0 mol/L × 0.1 L = 0.1 molm = nM = 0.1 mol × 106 g/mol = 10.6 g2. (提示问)称好后在什么容器中溶解Na2CO3固体?(烧杯?量筒?容量瓶?)3. 如何尽可能转移溶质?(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4. 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来定容该溶液(烧杯?量筒?容量瓶?)5. 如何确保溶液的最终体积为100mL?(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容量瓶的构造、特点。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配课件)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配课件)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一直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部分,所以溶液的配制这节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实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学会实验的方法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2.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题前已经涉及过基本操作,但是动手能力仍然很差,学生已经有溶液配制的理论基础,本节课让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学会对过程中的误差进行误差分析。

过程与方法:在配制过程中练习称量、量取、溶解等基本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手操作,达到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培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学会对配制过程的误差进行分析。

3.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知识准备回顾溶液、溶质、溶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天平、量筒的使用、放映幻灯片1.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别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叫做溶液。

2. 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能溶解溶质的物质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3. 5%的氯化钠溶液的意义是每100份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5份质量的氯化钠每5份质量的氯化钠溶于95份质量的水中形成的氯化钠溶液。

4. a. 现有一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其中氯化钠的质量是 2.5克,水的质量是 47.5克,水的体积是 47.5cm3 (水的密度是1g/cm3);b.若要用上述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氯化钠溶液50克,所需5%的氯化钠溶液溶液的质量为 10克(体积为 9.7cm3 ),已知5%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3g/cm3,水的质量为 40 克(体积为 40cm3 )。

配制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配制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配制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配制溶液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能够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4.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溶液的定义和性质;
2. 配制溶液的方法和步骤;
3. 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4. 浓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配制溶液的方法和步骤;
2. 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烧杯、量筒、试管等;
2. 实验材料: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3. 实验操作指导书。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引出配制溶液的方法和目的;
2. 讲解配制溶液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称取溶质、加入溶剂、搅拌溶解等;
3. 示范操作配制盐酸溶液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操作;
4. 讲解浓度的计算方法,包括溶质质量与溶剂体积的关系;
5. 练习计算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和思考。

六、教学反馈:
1. 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和计算结果;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3.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七、拓展延伸:
1. 继续做更复杂的溶液的配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化学配置食盐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配置食盐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配置食盐溶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食盐溶液的特性和性质。

2. 掌握配置食盐溶液的方法。

3. 实践操作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烧杯、勺子等。

2. 实验药品:食盐、蒸馏水等。

3. 实验操作流程。

实验步骤:
1. 将烧杯放在试管架上,向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2. 使用勺子取一定量的食盐放入试管中。

3. 用滴管将蒸馏水滴加入试管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直至食盐完全溶解。

4. 将溶液倒入干净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食盐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5. 清洗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食盐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

2. 操作实验器材时要轻柔,以免损坏器材。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食盐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学生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实验,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溶液的配制”是初中化学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做的基本实验之一。

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此实验用到的称量仪器是托盘天平和量筒,能否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对减少实验误差,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对之前所学过的溶质质量分数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学会将配置溶液的实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让化学知识为人类服务。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对溶质质量分数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能够利用的是学生对配制溶液的实验方法仍然有强烈的兴趣。

调查表明,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了憧憬,他们对化学仪器、药品、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充满了好奇。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主动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等技能。

另外,通过一系列定量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定量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

2、通过溶液配制的具体操作,达到熟练取用药品、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等仪器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3、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通过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医疗上的应用,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溶液的配制,体会定量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教学流程
注:
【学生课前活动】1、查阅资料,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复习托盘天平和量筒的正确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