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姜夔 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教学重点: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师生互动自主鉴赏合作交流启发探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扬州慢》姜夔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二、诵读品味1、学生自读,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4、学生自读,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6、全班齐读三、自主赏析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四、整体探究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上阕:空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景下阕:惊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情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板书:今日萧条昔日繁华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板书:厌恶战争感慨今昔五、再读诗歌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六、拓展延伸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扬州慢姜夔上阕下阕景情空惊今日萧条厌恶战争昔日繁华感慨今昔。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扬州慢》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分享《扬州慢》的题目背后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扬州慢》原文。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和思考。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扬州慢》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词语言和意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和思考。
2. 记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诗词背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扬州慢》的词句和韵律。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进行诗词背诵和朗读。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诗词背诵和朗读练习。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诗词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背诵和朗读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 记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以《扬州慢》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或故事。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以《扬州慢》为灵感。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作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投入和创造力。
2. 记录学生在分享时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篇1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教学重、难点】: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授课方法】品读、欣赏【授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正如我前面所讲的,每一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以婉约词见长,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展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接触到他们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二、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2)了解作者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历史的感慨和对百姓的同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扬州慢》的字词解释和诗句翻译;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 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扬州历史的感慨和对百姓的同情;(2)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扬州慢》;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扬州慢》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作者姜夔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扬州慢》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诗词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扬州慢》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扬州慢》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3. 理解和感受姜夔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扬州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姜夔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扬州慢》的原文、注释、译文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准备古典音乐或音频资料,以辅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词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姜夔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对不懂的字词进行圈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扬州慢》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姜夔的爱国情怀。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扬州慢》,并选择一首姜夔的其他诗词进行自主学习。
7. 板书设计《扬州慢》姜夔韵律:平水韵意象:扬州、慢水、败草、寒烟、夜雪修辞:比喻、拟人、对偶等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全文。
(2)了解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扬州慢》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活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扬州慢》的题材和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扬州慢》的内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欣赏《扬州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扬州慢》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扬州慢》,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扬州慢》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3. 关注学生在欣赏《扬州慢》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姜夔《扬州慢》原文。
《扬州慢》教学设计优秀3篇

《扬州慢》教学设计优秀3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雨霖铃1、简介作者(略)。
2、诵读欣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学生参考注释,逐句评析,教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
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
“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
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痛苦原因: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
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如何?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
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
又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入,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1、简介作者(看注释)。
2、解释小序:学生阅读、口译,并加订正。
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欣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
颂繁华,正是为写荒凉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
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节奏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语气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景(色)、声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空城(废池)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下阕抒情,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伤今怀古,抒发感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最欣赏扬州的诗人,他歌咏扬州的诗篇,表现出了卓越的鉴赏水平.杜牧眼中笔下的扬州是何等的繁华绮丽,他又如何能想到曾经盛况至极的扬州会变成今日这般荒凉冷落,即使杜牧重回扬州也会愕然震惊的。作者在这里借杜牧来写自己内心的震撼.“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才华横溢,但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丽词,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恐怕面对今日的扬州之景,也难有当年的兴致和情思了。杜牧当年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样春风得意的文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心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所谓物是人非莫过于此。“二十四桥仍在”而吹箫之人安在?杜牧曾有《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写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作者徘徊亭边,凄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桥下江中波涛激荡,显得十分清冷、空寂。“桥”虽在而“玉人”不在,水波空自荡漾,唯有“冷月无声”当年遗踪全无,唯有满目萧瑟之景,满腔悲怆之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想那桥边的红芍药,现在已经无人有心情来欣赏它们了,可是它们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它们究竟是为谁生长为谁开呢?这桥边盛开的红芍药或许也曾是一景,让人流年往返。可是战乱之后,死的死去,生的逃亡,纵有留下的,恐怕也无赏花之雅兴了。花依然红艳,却无赏花之人,美景被白白辜负了。战乱让花不知为谁而生,那人呢?纵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难免“年年知为谁生”的命运。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六、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书愤》和《扬州慢》: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和《书愤》,想一想它们和《扬州慢》有什么不同。(生讨论,发言)
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胸怀。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过去人谓之“清空”。[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扬州慢姜夔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本词用语凝练精警,诗意含蓄,即景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化用杜牧诗句信手拈来,浑然一体,不留斧凿痕迹。既揭示了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一隅有所谴责,是一首反映现实比较深刻的作品。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以对比的手法表现古今之变,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萧索、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让人不得不深思带来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何在,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下片主要写情,作者并不直接写情,而是采用化入的方法将杜牧的诗句引入词中,今昔对比,含蓄的抒发了作者伤今怀古之情。这首词情、景结合的很好,可称的上慢词中的经典之作了,词中很多语句引发深思,引起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 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分析小序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此词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慢:慢词,所谓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的词。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作者及背景介绍: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扬州慢姜夔(设计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同时扬州亦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除此之外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并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几百年后,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感慨今昔,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