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姜夔《扬州慢》解读

姜夔《扬州慢》解读
《扬州慢》是唐代诗人姜夔所著名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城内悠然自得的气氛,看似放慢了节奏,不慌不忙,仿佛让人身心得到放松。
诗中笔调婉转,加入不少现实生活
中的细节,使人联想起当时的城市风貌,感受到了作者深情地怀念过去的情景,充满了沧
桑的思绪。
姜夔在诗中更是展示出他对老家的宠爱之情,表达友情。
他用抒情的语言,以缓慢的节奏,描写了扬州的传统民俗,也暗喻这种爱的表达。
他赞美邻里的喜乐场面,描述出各路宾客、舟车行色的传统景象,让人有一种饱满而温暖的家园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家
园是一切热爱和幸福的根源,每个人都渴望返璞归真,寻找一个安暖的家。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里,人们轻松自得、安宁乐悦的生活,也许就是扬州的慢。
这首诗
带着平静的节奏,让我们从心底细思这理想的生活,停下脚步,回归自我,再次思考和发
现真正重要的东西。
诠释了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是家园和友情,每个人都对心灵的归属有
一种真诚渴望。
给人以坚毅的信念,家园的安慰和爱情的力量。
《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景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这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冷落;“杜郎”三句,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二十四桥”四句,描绘眼前景物,是虚写,是词人想象中的景物,侧重表现扬州今日的荒凉冷落。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朴清劲的语言表现深沉浓郁的情感,化实为虚,虚实相生,有空灵之美。
这首词以其低回要眇的格调,凄怆悲凉的意境,质朴无华的风格,成为姜词的代表作,在词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扬州慢》不仅展现了扬州的历史变迁,还寄托了词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扬州慢 姜夔诗歌鉴赏

扬州慢姜夔诗歌鉴赏姜夔的《扬州慢》,堪称宋词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思索。
这首词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曾经繁华的扬州城,如今却是这般荒芜冷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点出了扬州的历史地位和美好名声,让人不禁想起昔日的辉煌。
可紧接着“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吹拂下,本该是繁花似锦,如今却只有满眼的荠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心生悲慨。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金兵的侵略给扬州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就连那废弃的池塘和古老的树木,都似乎厌倦了谈论战争。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废池乔木”人的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它的厌恶。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时分,凄清的号角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整个城市显得更加空旷寂寥。
这几句进一步烘托出扬州的冷落和凄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孤寂和忧伤。
下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曾在扬州留下许多风流韵事和优美诗篇,如果他如今重来,也定会为扬州的惨状而震惊。
即使他有再高超的文学才华,也难以描绘出此刻的沉痛之情。
这里通过想象杜牧的感受,侧面烘托出扬州的今非昔比,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依然还在,但桥下的水波荡漾,只有一轮冷月默默无语。
想到桥边的红芍药,年年花开花落,却不知是为谁而生。
这里的“冷月无声”将寂静、凄清的氛围推向了极致,而红药的无知无觉,更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姜夔的这首《扬州慢》,在艺术手法上也独具匠心。
他善用对比,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相对照,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同时,他还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扬州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叹。
《扬州慢》诗歌鉴赏

这一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 衬手法。芍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 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 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 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 少了,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 它。词人借此委婉地表现出劫后扬 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 感时伤乱的情怀 。
思考:为何作者在这首词中大量化用 杜牧的诗句?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思考:作者认为扬州破败是什么原因?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和绍兴十 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两度南侵,窥 伺欲渡长江,扬州遭到焚掠。
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 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 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上: “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 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姜把扬州 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 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黍离》选自《诗经·王 风》,采于民间,是周代 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 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 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 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 “《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 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 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 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 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 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 以指亡国之痛。
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 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 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读背全诗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此句化用杜牧《赠别》诗中:“春 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思考:作者在小序中说此 时是冬至,这句却又说“过春 风十里”,这样写是否矛盾?
姜夔《扬州慢》的音乐分析

姜夔《扬州慢》的音乐分析
姜夔《扬州慢》是一首流行、抒情的间音乐,是由中国民谣歌手姜夔演唱的。
这首歌以民间曲风来诠释,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渴望,使人们回想起家乡的美好。
歌曲的旋律悠扬动人,充满温暖的情感。
在本文中,将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分析《扬州慢》的音乐特征及歌曲主题,以揭示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从和声角度,《扬州慢》是一支以四声部曲式组成的十四
度调型音乐,主旋律以一度和调以及四声部变奏的和调推动。
歌曲以声的形式进行而不是和弦的形式,流畅的旋律,使得整首歌曲显得活泼而不失抒情。
其次,从节奏角度,《扬州慢》整首歌以2/4的拍数进行,可以
听到强烈的快运动的节奏感。
节奏的结构也让观众更容易地记住歌曲,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
此外,从吉他伴奏角度来看,《扬州慢》整首歌中伴奏吉他围绕
着上述和弦结构严格运行着,但有些多余的和弦补充,并运用了和弦替换,使得歌曲更加丰富及流畅,使人们也有旋律之间微妙而神秘的变化。
最后,从歌曲主题来看,《扬州慢》是对家乡的怀念,歌者既抒
发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渴望,可以看出人们对祖国的骄傲和热爱,音乐背后的价值观仍然受到青睐。
综上所述,《扬州慢》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光是从音乐理论的角
度看,它就有着十分优美的旋律,结构完整,有力度。
而歌曲所表达
的情感,更是让人们深有共鸣,理解歌曲更深入人心,使其至今仍然流传于民间。
扬州慢读后感

《扬州慢》读后感
《扬州慢》这首词让人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与繁华。
词人姜夔以凄凉之笔,抒发对扬州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首词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开篇,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扬州昔日繁华的景象。
但战乱的摧残使得这里如今荒凉凄冷,只剩下稀疏的野麦和废池乔木。
词人通过今昔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对一个城市的毁灭性打击。
在词的下片,词人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来表达对杜牧才华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当前扬州破败景象的深深惋惜。
词人进一步写到“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意为纵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述当前的荒凉与悲伤。
这里的“青楼梦好”不仅是对杜牧的缅怀,更是对一个繁华时代的追忆。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让人感受到词人对扬州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桥边的红药依旧每年盛开,但曾经的繁华已不再,让人不禁思考:这些美丽的花朵究竟为谁而开?
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完美融合。
它不仅是对扬州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思与追忆。
读完这首词,我为扬州的过去与现在深感痛心和惋惜,同时也为词人姜夔的才华所折服。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扬州慢;淮左名都》由姜夔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仍是一片劫后的萧条景象。
他在这首词里描绘了这种惨状,以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
但由于过于渲染战争的后果,怀念过去的风月繁华,情绪比较低沉。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作者: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今江苏扬州,现维扬区。
维扬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贡》。
隋、唐时期,维扬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维扬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
②荠麦:荠菜和麦子。
③弥望:满眼。
④戍角:军中号角。
⑤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
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⑥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⑦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⑧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唯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的词,多是抒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而感慨国事之作甚少。
《扬州慢》则是他集子中一首难得的篇章,通过描写扬州劫后的衰败惨象,揭露了女真贵族统治者的暴行,抒发了伤时忧国的情感。
词的上片十一句,分四层慨叹扬州的破败之状。
首韵三句从自己的行踪入题:长途远行路过扬州。
因为扬州是繁华昌盛的历史名城,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自然要解鞍暂停,下马观赏。
这里连用“名都”、“佳处”,不是为赞美,而是为映衬,借历史映衬现实,是欲抑先扬的曲笔。
接着,次韵二句,笔锋一转,从历史转到现实,勾出的现实画面,不是“名都”的繁华,“佳处”的秀丽,而是萧条的惨象:十里长街,一片凄凉。
作者此次过扬州是在冬天,句中“春风”不是实指,而是借杜牧的诗句象征过去的繁华,令人易于联想到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
“尽荠麦青青”句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意近似,其中一个“尽”字,囊括一切,概览无余,极写荒芜的程度,令人伤心惨目。
为什么过去盛极一时的名都扬州,现在却如此荒凉?于是三韵三句揭示原因:女真贵族军事集团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次猖狂南犯,两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极大破坏。
虽然战祸已过,但是兵火留下的残破景象,久久不能消除。
据史书记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东路的农田,荒芜的还有四十万亩以上。
“犹厌言兵”句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又表示了对投降集团屈膝媚敌、断送河山的强烈谴责;也表明了对女真贵族军事集团的切齿痛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原词: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作者简介: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鄱阳(今波阳县)人。
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
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
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
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
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
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
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
词集《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
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二.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全词赏析小序末“千岩老人”指老诗人萧德藻。
萧赞赏此词是晚些年的事,故小序末句是后加的。
“黍离”是《诗·王风》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
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
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
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
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
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全词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
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
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
“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
“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
“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
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
“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4、运用移情手法。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
《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
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
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
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
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
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
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
“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
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
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四.鉴赏问题设计: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看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你认为词中那个词或字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明确:“都在空城”的“空”。
4、“围绕“空”字你能设计那些问题呢?”思维参考:空城“空”体现在那些方面?那些景物能体现出“空”的特点?扬州城为什么会变为“空”城?一个“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都能体现出城“空”。
这些景物表现了扬州城的凄清、荒凉。
忆昔与睹今相比照,词人心中产生巨大反差,生发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沉重伤感。
5.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虚实相济。
6.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7.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