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赏析(20191124100131)

合集下载

姜夔《扬州慢》解读

姜夔《扬州慢》解读

姜夔《扬州慢》解读
《扬州慢》是唐代诗人姜夔所著名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城内悠然自得的气氛,看似放慢了节奏,不慌不忙,仿佛让人身心得到放松。

诗中笔调婉转,加入不少现实生活
中的细节,使人联想起当时的城市风貌,感受到了作者深情地怀念过去的情景,充满了沧
桑的思绪。

姜夔在诗中更是展示出他对老家的宠爱之情,表达友情。

他用抒情的语言,以缓慢的节奏,描写了扬州的传统民俗,也暗喻这种爱的表达。

他赞美邻里的喜乐场面,描述出各路宾客、舟车行色的传统景象,让人有一种饱满而温暖的家园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家
园是一切热爱和幸福的根源,每个人都渴望返璞归真,寻找一个安暖的家。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里,人们轻松自得、安宁乐悦的生活,也许就是扬州的慢。

这首诗
带着平静的节奏,让我们从心底细思这理想的生活,停下脚步,回归自我,再次思考和发
现真正重要的东西。

诠释了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是家园和友情,每个人都对心灵的归属有
一种真诚渴望。

给人以坚毅的信念,家园的安慰和爱情的力量。

扬州慢 姜夔诗歌鉴赏

扬州慢 姜夔诗歌鉴赏

扬州慢姜夔诗歌鉴赏姜夔的《扬州慢》,堪称宋词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思索。

这首词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曾经繁华的扬州城,如今却是这般荒芜冷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点出了扬州的历史地位和美好名声,让人不禁想起昔日的辉煌。

可紧接着“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吹拂下,本该是繁花似锦,如今却只有满眼的荠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心生悲慨。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金兵的侵略给扬州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就连那废弃的池塘和古老的树木,都似乎厌倦了谈论战争。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废池乔木”人的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它的厌恶。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时分,凄清的号角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整个城市显得更加空旷寂寥。

这几句进一步烘托出扬州的冷落和凄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孤寂和忧伤。

下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曾在扬州留下许多风流韵事和优美诗篇,如果他如今重来,也定会为扬州的惨状而震惊。

即使他有再高超的文学才华,也难以描绘出此刻的沉痛之情。

这里通过想象杜牧的感受,侧面烘托出扬州的今非昔比,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依然还在,但桥下的水波荡漾,只有一轮冷月默默无语。

想到桥边的红芍药,年年花开花落,却不知是为谁而生。

这里的“冷月无声”将寂静、凄清的氛围推向了极致,而红药的无知无觉,更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姜夔的这首《扬州慢》,在艺术手法上也独具匠心。

他善用对比,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相对照,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同时,他还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扬州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叹。

《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及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及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及赏析《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那么《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及赏析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

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

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

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

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

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

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

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

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

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

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

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过扬州,一盏离愁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过扬州,一盏离愁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过扬州,一盏离愁---姜夔《扬州慢》赏析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唐人徐凝一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道尽扬州月色缱绻;太白高呼:“烟花三月下扬州”赞它的繁花似锦;“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李公垂也为其绮丽繁华折服;樊川洋洒数篇只为这绿杨城郭。

这是鼎盛时期的扬州,过者皆流连,世人都向往。

可战乱之后,繁华尽落,扬州城一番苍凉景象令人叹惋。

宋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年、三十一年,金兵屡次南侵,隆兴二年的入侵距此时只隔十余年,年过弱冠的姜尧章过此处,抚今追昔,焚掠蹂躏灾祸之惨重恍如昨日,歌吹十里繁华扬州的荒凉残破,让人触目惊心,将愁绪满怀写成那被杨万里赞“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的名篇-<扬州慢>。

上阙将所见之景详尽道出,把杜牧所写鼎盛时期的扬州和今时萧索兴废对比。

起笔飘洒轻快“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久负盛名无需赘言,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位于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休息,这是最初的一段路程。

慢步扬州路,前闻“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由衷溢誉,所见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经过金人的蹂躏,扬州四野皆是荠麦,再不见昔日繁盛。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单用“废池乔木”两处景致便将被侵之后的颓靡的扬州尽显。

荠麦青青”与“彼黍离离”异曲同工,“青青”凸出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

“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①维扬:今江苏扬州。

②荠麦:荠菜和麦子。

③千岩老人:指淮南东路,宋时在淮扬一带。

④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⑤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繁华景象。

⑥清角:凄清的号角。

⑦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

⑧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

⑨二十四桥:今扬州“二十四桥”。

译文: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

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

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

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

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

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

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

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

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

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

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鉴赏: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淳熙三年,年轻词人初到扬州触景生情,感伤时事,写下此词。

上处前三句叙事,交待写作背景。

早听说过扬州是名城,此次初来。

“过春风”以下六句写乍城中的印象,满目荒凉,“渐黄氏”三句由视觉向听觉,把空城寒之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状物绘景本领实高。

姜夔《扬州慢》的音乐分析

姜夔《扬州慢》的音乐分析

姜夔《扬州慢》的音乐分析
姜夔《扬州慢》是一首流行、抒情的间音乐,是由中国民谣歌手姜夔演唱的。

这首歌以民间曲风来诠释,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渴望,使人们回想起家乡的美好。

歌曲的旋律悠扬动人,充满温暖的情感。

在本文中,将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分析《扬州慢》的音乐特征及歌曲主题,以揭示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从和声角度,《扬州慢》是一支以四声部曲式组成的十四
度调型音乐,主旋律以一度和调以及四声部变奏的和调推动。

歌曲以声的形式进行而不是和弦的形式,流畅的旋律,使得整首歌曲显得活泼而不失抒情。

其次,从节奏角度,《扬州慢》整首歌以2/4的拍数进行,可以
听到强烈的快运动的节奏感。

节奏的结构也让观众更容易地记住歌曲,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

此外,从吉他伴奏角度来看,《扬州慢》整首歌中伴奏吉他围绕
着上述和弦结构严格运行着,但有些多余的和弦补充,并运用了和弦替换,使得歌曲更加丰富及流畅,使人们也有旋律之间微妙而神秘的变化。

最后,从歌曲主题来看,《扬州慢》是对家乡的怀念,歌者既抒
发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渴望,可以看出人们对祖国的骄傲和热爱,音乐背后的价值观仍然受到青睐。

综上所述,《扬州慢》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光是从音乐理论的角
度看,它就有着十分优美的旋律,结构完整,有力度。

而歌曲所表达
的情感,更是让人们深有共鸣,理解歌曲更深入人心,使其至今仍然流传于民间。

扬州慢古诗意思及全文赏析

扬州慢古诗意思及全文赏析

扬州慢古诗意思及全文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姜夔、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是姜夔《扬州慢》中的下阕中的句子。

此句通过写桥、写水、写月等景物,表达了作者的压抑心情,写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

“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月无声”,写尽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扬州慢姜夔
淳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姜夔扬州慢赏析扬州慢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③,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④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⑤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⑥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⑦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⑧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

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简析】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

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
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
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
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
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
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
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
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
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
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
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
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
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
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
空城上回荡。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有时是无声胜有
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
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
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