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与现代文明

合集下载

电力系统与现代文明

电力系统与现代文明

“电力系统与现代文明”感想(于继来)
一百多年前,电的广泛应用无疑是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它将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推进了电气时代,大大解放了人类生产力。

时至今日,电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量形式,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讲座上,于继来教授就电力系统与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历程、电力新技术与现代文明远景展望、理性地认识与电力系统发展有关的问题以及学习与研究电力系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这四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电力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它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电力系统是指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的生产与消费系统。

电力系统的出现使得无污染、使用高效、使用方便、易于控制的电能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变化,开创了电力时代,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今天,电力系统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是现代工业高效率生产和现代人高品质生活的基石。

还记得著名的2003年北美大停电事件,由于一家电厂的故障引发的多米诺骨牌般的多家电厂跳闸,使得美国7州和加拿大1省连续29小时大规模停电,不仅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还使得当地的工业陷于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00亿美金。

如今,电力系统的规模大小和技术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老师在讲座上还提到了学习和研究电力系统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首先是专业知识储备必不可少,必须掌握数学、电路、电机、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基本课程:其次,还应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各种电子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最后,还要了解国内外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动向,具有开阔的眼界。

供配电系统认识

供配电系统认识
• 4.其他类型发电厂 • (1)风力发电站:如图1-5所示。 • 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的动能来生产电能,它建在有丰富风力资源的地
方。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清洁、价廉和可再生能源。但其能量密度 较小,因此风轮机的体积较大,造价较高,且单机容量不可能做得很 大。风能又是一种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的能源,因此利用风能发电 必须与一定的蓄能方式相结合,才能实现连续供电。风力发电的能量 转换过程是:
的一个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的整体,称为电力系统。发电 厂与电力用户之间的输电、变电和配电的整体,包括所有变配电所和 各级电压的线路,称为电力网,简称电网。电网或系统又往往以电压 等级来区分。 • 建立大型电力系统(联合电网)有下列优越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 供配电系统认识
• (1)可以更经济合理地利用动力资源,例如利用水力资源和其他清洁、 价廉、可再生的能源。
计算。在工程中,通常采用下列经验公式来计算:
• 必须指出:当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由图1 -9 (b) 的相量图看出,系统的三个线电压其相位和量值都没有改变,因此系 统中的所有设备仍可照常运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 供配电系统认识
• 这种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需装设单相接地保护或装设绝缘监视装置。当 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发出报警信号或指示,以提醒运行值班人 员注意,及时采取措施,查找和消除接地故障;如有备用线路,则可 将重要负荷转移到备用线路上去。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危及人身和设 备安全时,单相接地保护应动作于跳闸。这种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高 压多用于3~10 kV系统,低压则用于三相三线制的IT系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 供配电系统认识
• 由于水电站的出力与上下游的水位差成正比,所以建造水电站必须用 人工的办法来提高水位。最常用的办法,是在河流上建筑一座很高的 拦河坝,提高上游水位,形成水库,使坝的上下游形成尽可能大的落 差,水电站就建在坝的后边。这类水电站,称为坝后式水电站。另一 种提高水位的办法,是在具有相当坡度的弯曲河道上游,筑一低坝, 拦住河水,然后利用沟渠或隧道,将上游水流直接引至建在河段末端 的水电站。这类水电站,称为引水式水电站。还有一类水电站,是上 述两种提高水位方式的综合,由高坝和引水渠道分别提高一部分水位。 这类水电站,称为混合式水电站。

对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趋势和关系的认识

对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趋势和关系的认识

对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趋势和关系的认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必须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技术规律,统筹好能源电力安全和低碳转型,时刻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绿色、可靠的电力支撑。

“双碳”战略推动着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崭新阶段。

氢能作为零碳绿色的二次能源,是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深刻影响中国能源应用前景。

基于对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新形势、采取的新视野的分析,有助于明确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应坚定不移地推动我国电力系统多元发展、清洁低碳发展,推动节能降碳,实现生态文明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应加快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积极开展电能替代,降低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实现以高水平的电力安全保障高水平的国家能源安全。

三是应大力推进电力系统科技创新,利用科技赋能、数字赋能,促进节能增效,做到“存能于技”和“产能于技”,实现电力生产力水平的质的飞跃。

四是应深化电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适应规模化高比例新能源的调度、交易、规划、标准、监管体系,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发力。

五是应重视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开拓与开发,密切跟踪国际地缘政治、大宗交易市场变化,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开展资源互换、本币结算等方式与资源国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利共赢合作。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三层含义:最底层含义,即新型电力系统要以确保能源安全和可靠供应为前提。

这要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一定要端牢我们的“能源饭碗”,一定要坚持“先立后破”,一定不能自缚手脚,依然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同开发利用。

核心层含义,即新型电力系统要以实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逐渐替代为核心任务。

这要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一定要坚持系统观念,将煤电与新能源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方考虑,将促进煤电稳妥转型与新能源加快发展有机结合。

在“无风”“无光”或供需关系紧绷的特殊阶段,煤电的保供作用还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美评出20世纪最伟大工程技术成就20项

美评出20世纪最伟大工程技术成就20项

美评出20世纪最伟大工程技术成就20项2000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于10月11日在北京开幕,大会召开前夕,美国工程院秘书长致函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详细介绍了由美国工程院历时半年,与30多家美国职业工程协会一起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工程技术成就20项。

这20项成就是:1.电力系统电气化对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如果没有电力,20世纪的科技、经济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

2.汽车发明于19世纪,而大批量工业生产是20世纪。

小轿车、运货卡车成为全世界中程、近程主要运输工具,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工具。

3.飞机发明于1903年,20世纪下半叶成为远程主要运输手段,大大拉近了城市、国家和洲际间距离。

4.自来水为人民提供干净和充足的饮用水,大大减少了疾病的传染,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

5.电子技术从真空管到半导体、集成电路,成为当代各行各业智能工作的基石。

6.无线电和电视虽然马可尼于1895年即表演了无线电的功能,但用于广播是1901年。

现在世界上看不到电视的是少数人。

7.农业机械化20世纪世界人口从16亿增加到60亿,如果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很难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急剧下降,使更多人从事其他重要工作。

8.计算机当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建造出来后,当时人们估计全世界需求量不过几台,远远低估了它的能力和应用范围。

9.电话使家庭成员、公司之间在世界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保持瞬时联系,使地球变小,工作节奏加快。

10.空调制冷技术空调成为人们的健康、运输、食品保鲜的不可缺少的设施。

人们可以在地球上最冷和最热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11.高速公路数万公里的多车道无红绿灯的公路使工程技术追求效率的梦想得以实现。

12.航天技术空间飞行是20世纪工程技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3.因特网它的社会功能和灿烂前景到21世纪才能完全显示出来。

14.成像技术成像技术对医疗、诊断、天气预报、超声探测、地质勘探的作用有目共睹。

电力系统稳定性及其控制

电力系统稳定性及其控制

电力系统稳定性及其控制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电力已经成为现代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之一。

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控制方法。

一、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定义电力系统稳定性是指,当电力系统从某些扰动(如大幅度负荷变化、线路故障等)中恢复到正常状态时,系统能继续稳定运行的能力。

通俗地说,稳定性就是电力系统在遇到扰动后仍能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发电机能够继续提供稳定的电力。

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负荷、电网结构、发电机的机械惯量、机电耦合等。

负荷是指用电负荷的大小和变化速度,若负荷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波动,则会对电网造成扰动。

电网结构是指电网的连接方式和拓扑结构,变化电流对电网的影响因此也不同。

发电机机械惯量是指转子惯量,可用于抵抗负荷突然增加时的扰动。

机电耦合是指发电机机械部分与电气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瞬时负荷扰动时作用更加明显。

三、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控制方法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采取对应的稳定性控制方法。

常用的稳定性控制方法包括调节励磁控制系统、调整发电机容量、维护良好的传输线路、使用故障电源和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等。

1、调节励磁控制系统调节励磁控制系统是通过调节电压与发电机的电势差来控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当负荷变化时,励磁系统可以调节终端电压的大小,以保持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

2、调整发电机容量调整发电机容量可以帮助电力系统应对负荷的变化。

当负荷增加时,可以调整发电机容量来满足用电需求,从而保持电力系统的平衡运行。

3、维护良好的传输线路传输线路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对传输线路进行维护和及时更换,以确保传输线路的正常运转。

4、使用故障电源为了避免电力系统发生突发故障,需要为电力系统配置故障电源。

这些故障电源在系统故障时可以自动启动,保持电力系统的运行。

电力工程的伦理挑战

电力工程的伦理挑战

电力工程的伦理挑战在当今社会,电力工程作为支撑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随着电力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一系列伦理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电力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在选址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对生态保护区、农田或者居民聚居区的影响。

例如,建设大型变电站或者输电线路可能需要穿越森林或者湿地,这无疑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

而且,如果选址在农田附近,可能会导致耕地的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对于居民聚居区来说,电力工程设施的建设可能会带来噪音、电磁辐射等问题,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在电力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资源分配的伦理问题。

一方面,电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可能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拥有充足的电力供应,而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却面临着电力短缺的困境。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分配也可能存在不公平的情况。

一些大型电力项目可能会获得过多的资源支持,而一些小型的、但对于改善当地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电力工程却可能因为资源不足而进展缓慢。

电力工程的发展也带来了能源选择的伦理困境。

目前,传统的化石能源仍然在电力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这些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然而,转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虽然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但也面临着成本高、稳定性差、分布不均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电力工程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伦理挑战。

电力工程中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伦理考量。

电力设施的故障、事故可能会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例如,电网的短路可能引发火灾,变电站的爆炸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第1章 电力生产与电力系统简介

第1章 电力生产与电力系统简介

2,按产品性质分类 (1)凝汽式发电厂.只供给用户质量合格的电力的电厂. (2)热电厂.除了供给用户合格的电力,还供给用户所需参数的蒸汽或热 水的电厂. (3)综合利用发电厂.除热电联合供应用户外,还将电厂排出的废料灰渣 等作为原料加以利用的电厂.如利用灰渣制造建筑材料等. 3,按发电服务范围分类 (1)系统中发电厂.这种电厂发出的电能直接向电网供电,然后用户再从 电网引下来使用. (2)孤立电厂.这类电厂建在用户附近,向用户直接供电,与电网没有关 联.电厂的停电会影响该地区用电. (3)自备电厂.某企业,矿山或重要部门为保证本部门安全生产和工作建 造的电厂.在外界电源中断,停电或供电不足时,自备电厂将发电,供电,保 证本企业不受外界供电的影响,使本部门用电不会中断,安全可靠. (4)列车电站和船舶电站.将发电厂整套设备安装在火车或船舶上,利用 这种交通工具运送发电设备到所需要的地方去发电.--是一座活动的发电站.
第一类能源 来自地球以外) (来自地球以外)
2)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分类 一次能源又叫自然能源,它是以自然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 是直接来自自然界而未经人们加工转换的能源.有可再生能源和不 可再生能源之分. 可再生能源----指不会随着它本身的转化或人类的利用而日益 减少的能源.如风,流水,海浪,海洋热能,潮汐能,太阳能,地 热能,火山活动,地震等. 不可再生能源----指随着人类的利用而逐渐减少的能源.如化 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燃料(铀,钍,氘). 目前,石油,煤,天然气,水力和裂变原子能,构成了现代世界 "一次能源"的五大支柱. 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通过不同的生产过程转化而成的能源. 如电能,汽油,柴油,煤气,蒸汽等.
能源与世界,与国家,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 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动力.

电力系统专业介绍

电力系统专业介绍

电力系统专业介绍电力系统是指由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等环节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电力生产和供应体系。

电力系统是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电力系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项目,涉及多个工程分支和广泛的知识领域,需要集电力、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

本篇文章将从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运行机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是指由电力发电设备、输电线路、变电站和配电设备等组合而成的系统。

电力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经过输变电后分配到用户手中。

电力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调配供求电能,以保障全社会正常用电。

电力系统是现代工业文明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之一。

二、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1.发电设备:发电设备包括水电站、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新能源发电设备等,根据发电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类为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和新能源发电等。

2.输电线路:输电线路是电力从发电厂到变电站的主要通道,主要用于将高电压交流电输送到变电站,包括高压线路、架空线路和海底电缆等。

3.变电站:变电站是电能输送的重要枢纽,用于将高压电能变换成低压电能,以保障用电安全和稳定性。

4.配电设备:配电设备包括配电变电站、配电箱、配电柜等,主要用于将变压器输出的低压电能分配到各个用户。

三、电力系统的运行机制电力系统的运行机制主要依赖于供需平衡和电力市场化交易。

供需平衡是指电力系统必须保证供电能力和使用需求相匹配,以确保电力供应足够和可靠。

市场化交易是指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通过交易市场进行协商和调节。

电力市场化交易主要针对大型用户和商户,通过电力中心进行交易清算。

电力生产者通过与购电商洽谈电价和交易方式,实现电量交换和电价结算。

四、电力系统未来发展趋势1.智能电力系统:未来电力系统将逐渐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供应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91年,德国劳芬电厂安装了第一台三相100kW交流发电机,通过 第一条三相输电线路送电至法兰克福;
16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2)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94年,建成尼亚加拉大瀑布水电站,1897年采用三相交流输电 送至35km外的纽约州水牛城(The city of Buffalo)。工程采用
22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8)
发展壮大中的电力系统(小结)
① ② ③ ④ 1970年,美国建成±400kV、1330km直流输电线路,送电1440MW; 1989年,前苏联建成第一条1150kV、1900km交流输电线路; 发展壮大中的电力系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电源装机容量不断增加 输电距离不断延长 输电电压等级不断增高 电网互联程度不断加强
了特斯拉9项交流发电机和交流输电专利,电站至今仍在使用。该
系统标志着交直流输电优越性争论的结束;
设计者 特斯拉 雕像
17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3)
早期的电力系统(小结)
19世纪80~90年代,完成了电力系统的初创时期,并在19世纪与20 世纪之交,确立了交流输电系统优先发展的地位,并由此带来了 20世纪交流高压输电和交流电力系统的大发展。
1978年后的中国电力系统
2005年,装机容量5.15亿kW,第一条750kV交流输电线路投运; 2006年,装机容量6.2亿kW; 2007年,装机容量7.13亿kW; 2008年,装机容量7.9亿kW,1000kV、640km晋东南—南阳—荆门 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投入商业运行; 2009年,装机容量8.6亿kW,输电线路总长125万km,成为世界最大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
电力系统与现代文明
于继来 哈工大电力科学与新技术研究所
2013年8月12日星期一
1
提 纲
1. 电力系统与人类近现代文明发展历程
2. 电力新技术与人类文明愿景展望
3. (事)理性地认识与电力发展有关的问题
4. 学习和研究电力系统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2
电力系统典型构成示意(0)
用户
发电厂
1978年后的中国电力系统
1987年,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量1亿kW;


1981年,第一条500kV交流输电线路;
1990年,中国第一条±500kV葛-上直流投入双极运行; 1995年,装机容量2亿kW;


2000年,装机容量3亿kW;
2004年,装机容量4.4亿kW;
37
中国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2)
29
中国电力系统发展历程(4)
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力系统
1912年,云南昆明石龙坝水电站建成,装机容量为2×240kW,是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同年,由昆明耀龙电灯公司建成电压为23kV 从石龙坝水电站到昆明的输电线路,线路长32km,是当时中国最 高输电电压的输电线路,也是中国第一条万伏级输电线路;
低压配电网
高压输电网
3
电力系统典型构成示意(1)
220kV
10kV
10.5kV 380V
发电厂
变压器
输电线路
变压器
配电线路
用户
4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0)
早期的电力系统 发展壮大中的电力系统
5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
早期的电力系统
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池,人类开始获 得连续电流;
新能源、清洁能源大规模高效应用;
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及大规模电网互联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分布式电(能)源及智能微网、配网、新型用电、储能技术得到
快速发展,并出现与大电网并存格局;
④ 电力系统与用户的互动性得到加强,与外部环境及其它应用系统 的交互性、融通性得到充分发挥。
24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趋势
25
中国电力系统发展历程(0)

交直流输电格局并存但交流占主导
23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趋势
新一代(未来)的智能电力系统
既面临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不断增长的压力,又适逢新材料、
通信、控制、新型计算、新型储能、新型用电设备等新技术的快
速发展机遇。新一代(未来)的电力系统将是智能电力系统; 新一代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② ③
规模电网;
1000kV荆门变电站
1000kV输电线塔
38
中国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3)
1978年后的中国电力系统
2009年,三峡水电站全部完工,世界最大水电站:32台70万kW水
轮发电机组,总装机2250万kW;
39
中国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4)
1978年后的中国电力系统
2010年,装机容量9.62亿kW,其中风电装机4182.7万kW,水电装机
厂开始发电,电能开始在中国应用,几
乎与欧美同步,并略早于日本; 上海白外滩上 的弧光路灯
27
中国电力系统发展历程(2)
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力系统


188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国外购进发电机组,供广州总督府照
明用电; 1890年,华侨商人黄秉常等开办广州电灯公司,安装了2台美国产
的100马力柴油发电机,供商店和公共场所照明用电;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79年,旧金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用发电厂,2台发电机供22盏 电弧灯用电;同年,先后在法国和美国装设了试验性电弧路灯;
12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8)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白炽灯;
13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9)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81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小型水电站; 1882年,爱迪生在美国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正规发电厂,并构 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直流电力系统:发电厂装有6台蒸汽直流 发电机,共662kW,通过110V地下电缆供电,最大送电距离1英里 ,供59家用户1284盏白炽灯照明之用; 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在慕尼黑博览会上表演了电压为1.5~ 2kV 的直流发电机组经57km线路驱动电动泵;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38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克比采用电磁铁做转子制造了第一台实
用的电动机;
8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4)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制成第一台使用电磁铁(之前 使用永磁体)的大功率自激式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 始和“电力时代”的到来;
9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5)
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力系统
1949-1978年的中国电力系统
1978年后的中国电力系统
26
中国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
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力系统
1882年,英籍商人R.W.Little等人招股 筹银5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安装1
台16马力蒸汽发电机组(地处南京路与
江西路转角处),向外滩一带的15盏弧 光灯供电。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

华中四省全部为孤立电网,全部发电装机容量为7.56万kW,湖北 最高为6.6kV,河南为3.3kV及以下电压输电和配电,四川最高电 压为33kV,广东为13.2kV,广西为3.3kV,山东为33kV;
36
中国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1)
1949-1978年的中国电力系统
这期间,中国电力系统获得快速发展:至1978年,全国电力装机 容量达5712万kW,比1949年增长近30倍;年发电量2566亿kWh,增 长近59倍;其中,1972年建成第一条330kV交流输电线路。

1884年,英国人制造出第一台汽轮机;
14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0)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85年,制成交流发电机和变压器,并于1886年3月在马萨诸塞州 的大巴林顿建成了第一个交流送电系统,电源侧升压至3kV,经 1.2km到受端后降压至500V,显示了交流输电的优越性;
15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1)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70年,比利时工程师格拉姆制成环形电枢自激式发电机,供工 厂电弧灯用电;
10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6)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75年,比利时工程师格拉姆将改装后的发电机安装于法国巴黎 北火车站发电厂(世界上第一座火电厂),通过直流供弧光灯照 明;
11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7)
18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4)
发展壮大中的电力系统
1903年,美国威斯汀豪斯(西屋)电气公司装设了第一台5MW汽轮发
电机组,标志着通用汽轮机组的开始;
19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15)
发展壮大中的电力系统
1907年,美国人Edward和Harold发明了悬式绝缘子,为提高输电 电压开辟了道路; 1916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90km的132kV线路; 1922年,美国加州建成第一条220kV线路;
一堆锌片和铜片交互 排列,两种金属片之 间为浸入盐水的布料 (增强导电性)
6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2)
早期的电力系统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解释 了电与磁之间的关系,制造了最早的发电机——法拉第盘),为 电能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7
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历程(3)
二战后:美国于1955、1960、1963、1970和1973等年份,分别制 成并投运300、500、1000、1150、1300MW汽轮发电机组; 1954年,瑞典首先建成380kV线路,采用2分裂导线,距离960km, 将北极卷内的Harspranget水电站电力送往瑞典南部; 1954年,前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1973年,法国制成1200MW核 反应堆; 1964年,美国建成第一条500kV输电线路; 1965年,加拿大建成第一条765kV输电线路; 1965年,前苏联建成第一条±400kV470km直流输电线路,送电 750M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