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巩固限时练(十四) (带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14】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14】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14】含答案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14】含答案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大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

这表明统治者()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B解析汉高祖、明太祖此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不存在“取得上层支持”,故①错误;统治者通过这些怪异现象制造“受命于天”的天命观,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故②正确;汉高祖、明太祖都是新朝代的建立者,制造天命观,以美化其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故③正确;统治者的宣传,与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故④错误,故选B。

2、(2019·池州一模,24)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

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

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B.体现贵贱有序C.调节人们情绪D.凝聚家族亲情答案 A解析“乐”讲究不同阶层的和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从而稳定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

3、(2019·乐山一模,27)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发展”在图片信息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出现“勤俭节约”的信息,故D项错误。

6、(2019·湖南百所重点中学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1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

这反映出中国()A.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B.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D.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答案 A解析“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说明了中国“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故A项正确。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练习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练习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2019咼考一轮选练习题(14)李仕才一、选择题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 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答案】D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解折】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据题干中的意思可知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作者并未涉冏比判性的价值观,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作者很明显是在强调后半半韶分,即'導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界A项排除;题干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作者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村子有其复杂性,即柱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內还长期有效严,曲糠匸项?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2、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

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

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

”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A.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B.“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C.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D.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风俗通》按照传统的商业习惯,日中为市,日落而息,否定了夜籴谷的说法,由此可知,其研究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由此可以得出,历史研究应该多加考证,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查试题 人教版新版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查试题 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B.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C.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2.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3.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

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

”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4.如图6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C.政治中心向北迁移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

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6.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

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

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

”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河南冶铁业发达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7.郑和下西洋,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四 选修部分 第14讲 Word版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四 选修部分 第14讲 Word版含解析

[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 版 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 版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试题说明: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2.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该言论反映出宋代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选习练题(14)及答案 Word版含解析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选习练题(14)及答案 Word版含解析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选习练题(14)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8·潍坊模拟)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

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

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

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B.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C.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解析:选A据材料“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

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可以得出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故A 项正确;在英国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但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故B项错误;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这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故C项错误;据材料“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可知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018·徐州、连云港、宿迁模拟)1990年10月7日台湾成立“国家统-委员会”,在1991年2月23日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中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

“国家统一纲领”阐明:“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

”这表明当时台湾()A.认同“九二共识”B.承认“一国两制”C.坚持“一个中国”D.同意两岸通邮、通航、通商解析:选C台湾当局认同“九二共识”是发生在1992年,故A项错误;台湾当局即使时至今日也没有承认“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可知,这一时期台湾当局也是坚持和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的,故C项正确;台湾当局同意两岸通邮、通航、通商,这是发生在2008年而非上世纪90年代的史实,故D项错误。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历史试题试题说明: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2.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该言论反映出宋代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4含解析

人教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4含解析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训练选(14)一、选择题1、(2018·南京学情)《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解析:选A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说明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

给事中应隶属于门下省,门下省具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

“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皇帝诏令没有被否决,故C项错误。

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皇权至上,故D项错误。

2、(2018·丽水、衢州、湖州联考)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解析:选D 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是材料中清政府接受英国核定关税的理由,但不是材料本质的体现,故A项错误;“天朝上国”意指本国本朝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中心大国”,与材料英国核定关税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国爽快接受英国的核定关税要求,与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无关,故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仅仅因为英国提出的税率比清政府原有的关税高,就爽快接受,可以看出清政府没有意识到由外国核定中国关税是侵犯主权的行为,反映的实质是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故D项正确。

3、“这部著作明确表达了通过阶级斗争向不平等宣战,进而实现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巩固限时练
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一、选择题
1.(2018·如皋一模)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给士兵放假,让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

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 )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B.体现了“四月提纲”的设想
C.希望分享临时政府权力
D.坚持《共产党宣言》的精神
【解析】选B。

材料反映出布尔什维克试图通过立宪会议选举掌握政权,这体现了“四月提纲”中和平过渡的设想,B正确。

材料中把布尔什维克称为是“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说明并不是和临时政府分享权力,C 错误;材料“把……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并不是立即发动武装起义,故A错误;《共产党宣言》主张暴力革命,与“选进立宪会议”不符,故D错误。

2.(2018·徐州考前模拟)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
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
D.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
【解析】选B。

材料中“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可知是进一步强化公有制,没有打破旧的体制,故选B。

由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冲破
原有的斯大林体制,所以没有破除经济发展的桎梏,也没有使农轻重比例平衡,故A、C错误;从材料看“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给了农庄一定的自主权,是弱化了对农业的管理,故D错误。

3.历史学家拉伊·阿伦·比灵顿说,新政“为后世确立了政府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复兴和维持国家人力资源的原则”。

但是,美国财政部长、罗斯福的朋友、一位处于风暴中心的人——亨利·摩根索在1939年极度伤心地承认:“我们现在的支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然而却不管用……我们没有很好地兑现承诺。

”这反映出新政( )
A.创造了罗斯福不可打破的神话
B.并未完全摆脱经济大萧条状态
C.已宣告失败
D.应该完全否定
【解析】选B。

题干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新政,从“然而却不管用……我们没有很好地兑现承诺”等信息可知并没有完全摆脱经济危机,故选B。

4.(2018·苏北四市模拟)下侧截图出自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尖锐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坛上的种种弊端。

图中的台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调整福利政策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B.开始推行福利政策减少社会问题
C.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发展“福利国家”
D.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
【解析】选A。

从图片中的话“这是种牺牲”,可以体会出调整福利政策在英国阻力重重,A正确。

5.(2018·南京三模)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

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

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解析】选B。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等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中“1971年”相符,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
6.(2018·南通三模)(11分)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

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

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

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

但是, 这样理解是不够的。

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

20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

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20 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

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

——徐向梅《新经济政策: 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

(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据材料一“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得出俄国经济落后。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得出国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设;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得出新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

第二问,抓住关键词“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得出政策转变——制定经济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体制创新——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配套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答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经济落后。

(3分)
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2分)
(2)原因:国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设;新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

(2分)
意义:制定经济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配套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