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博文中学七年级语文《空城计》导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空城计》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空城计》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13《空城计》一、学习目标1.文学常识介绍。

2.理解课文字词,读懂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二、知识连接1.走近《三国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了解背景:《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蜀汉马谡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的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

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3.文体常识: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a.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b.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c.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

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侧面描写)。

d.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e.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一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预习导学一、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司马懿.()鹤氅()纶()巾远遁( )隐匿 ( ) 言讫()旌( )旗无不骇( )然二、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形,并解释整个词语的含义。

(fēng yōng)而来:笑容可(jū):( fǔ) 掌大笑:旁若无人:合作探究(精句赏析)你能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吗?(注意加横线的句子)一、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识读运用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把握人物形象,提高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学习重难点:目标2、3。

文本导读“空城计”是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的计谋。

后来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来迷惑对方的策略。

本文通过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智大勇、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

背景链接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著有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剧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其代表作是《三国演义》。

预习导航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司马懿( ) 旌( )旗隐匿( ) 纶( )巾鹤氅( ) 麈( )尾远遁( ) 焚( )香言讫( ) 抚( )掌2.在下列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

( )鹤氅( )操琴( )掌而笑( )纶巾手( )麈尾尽皆( ) 神鬼( ) 无不( ) 3.填空。

(1)《三国演义》原名___,也称___,是中国古代长篇___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___小说。

它描写的是从___到___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及各类社会矛盾,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2)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整体感知1.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可分为__、__、__、__四个部分,本文的四个部分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

2.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3.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1、文体常识
(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______。

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司马懿.()旌.旗()城铺.()隐匿.()鹤氅.()
笑容可掬.()纶.巾()焚.香()远遁.()言讫.()
二、自读课文,理清情节(可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标注好。


1、诸葛亮为什么要冒险实施空城计?
2、当时双方兵力悬殊,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诸葛亮是如何实施空城计的?
3、诸葛亮在空城上做足了文章,司马上当了吗?面对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司马懿有何反应?
4、为什么司马懿会中计而撤兵呢?
三、讨论:
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四、拓展延伸
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在当时的情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危急关头,他不但不走反而他将自己置于作战的前沿,冒险实施空城计,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

你认为他这种冒险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13《空城计》导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13《空城计》导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13《空城计》导学案语文版教师寄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诸葛亮班级组名小组长签名1、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学习重点】掌握字词,读通小说,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

【资料链接】一、关于小说的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2(二)了解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学习过程】激趣导入。

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本课。

一、预习检测。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1)司马懿.()鹤氅.()纶.巾()远遁.((2)隐匿.()言讫.()无不骇.然()旌.旗((3)擅.动()笑容可掬.()麈.尾()抚.掌()3.解释词语。

(1)蜂拥:失色:鹤氅:莫非:(2)抚掌:骇然:走:遁:(3)纶巾:言讫:妄行出入:笑容可掬: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义,注意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介绍课前搜集的作家作品,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章所写故事的内容及背景。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

第13课《空城计》——导学案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1.本文选自,作者是小说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司马懿()旌旗()纶巾()笑容可掬()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二、课堂探究,阅读理解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3.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

⑴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 )⑵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 )⑶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 )4.诸葛亮使“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二是。

5.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阅读理解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学设计 语文版

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学设计 语文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趣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二、新授(一)解题、阅读定向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二)检查预习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初一语文下第五课空城计导学案(附课件)

初一语文下第五课空城计导学案(附课件)

初一语文下第五课空城计导学案(附课件)第二单元空城计【课前寄语】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学习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清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激发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了解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传》则称他为“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了解作品《三国演义》是中国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后统一各国,为了侵占各个领土开始展开杀戒……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7、根据相关事件,填上人物姓名。
(1)、( )风雪山神庙。《水浒传》
(2)、( )大闹五庄观。《西游记》
(3)、( )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
归纳总结
5′
小结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二、理解背景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蜀汉马谡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的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三、文体常识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七年语文导学案
课题
《空城计》 第一课时
课 型
展示课



1、文学常识介绍
2、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重点:
1、文学常识介绍
2、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预习自学导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推荐背诵《三国演义》开篇词,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一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气氛。
(2)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3、《空城计》
课型课时总课时
【教师信息】主备人:实施人:实施时间
【学生信息】班级:姓名:所属小组编号学习日期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知识,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分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目标。

3个人才能展示,通过表演直观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形象,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文章,大致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及背景,查看关于《三国演义》里第九十五回。

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

附: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马谡想要立功,就向孔明立军令状,所以孔明就派马谡和王平去守街亭,后来因马谡自以为是,驻扎与山上,被司马懿断了水源围了山,结果王平和镇守柳州的高翔一起去救他,终于把他救了出来。

但是回到柳州后,马谡又想夺回街亭,但又失败了,司马懿又偷袭了柳州,三人之后班师。

按照军令状上内容,诸葛亮只好斩了
马谡。

由于马谡矢了街亭,导致前面的战果全部丧失,孔明将所有的军队全部派出埋伏或准备粮草或接应,只留了100多老兵留守。

司马懿带兵前来······
1.读准字音
司马懿.()旌.旗()隐匿.()鹤氅.()纶.巾()焚.香()麈.尾()抚.掌()苞()骇.然()模.样()远遁.()言讫.()
2.小组把归纳的重点词语的音、义及难句的分析板书黑板。

第二课时
一.了解文章大致结构。

1.《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根据小说情节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简要概括出本文的大致情节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二.细节品读(小组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当时危急的?
2.第一部分孔明传令的内容用:“如此如此”一笔带过,好不好?为什么?
3.文章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什么不同?
4.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第三课时
一.人物品读
1.文中共写了三次孔明的笑,请找出文章中有关笑的词语? 这三次笑有哪些不同呢? 请小组讨论,并选出小组的代表发言.
一笑:
二笑:
三笑:
通过这三次笑可以看出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在这个事件中你觉得司马懿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本文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你能从文中举出例子来吗?
二.历史再现
根据你对课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了解,请自己创作加工安排一出关于《空城计》的话剧,选好"演员"上台表演,再现"三国风云".
第四课时
[练习反馈]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蜂拥
..而来(2)尽皆失色.(3)吾.自有计(4)不能远遁.(5)弃城而走.
(二)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
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身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情节内容(不超过15字)
2.从选段内容看,诸葛亮面临着怎样的危急情势?请分点说明(至少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展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征?请举文中实例阐述。

诸葛亮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不少词语精练生动,或渲染情势,或描摹事态,或凸显性格。

请选择两个,略加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他的故事流传甚广。

除了“空城计”之外,请你用完整的一句话再写出一个故事名称。

(三)阅读三到六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2.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3.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什么?
5.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用原文回答)
6.“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的意思是?
7.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什么不退?
8.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你又得到什么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