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十要

合集下载

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搜狗百科

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搜狗百科

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搜狗百科展开全文华佗治头痛身热要诀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表外实,下内实,忌世治外实,多用表剂,表则外虚,风寒得入,而病加剧。

世治内实,多用下剂,下则内虚,肠胃气促,而肢不畅。

华佗治肢烦口乾要诀汗愈,不汗死县吏尹世,苦四肢烦,口中干,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

华先生曰:“试作热食,得汗即愈,不汗后三日死。

”即作热食,而汗不出。

华先生曰:“脏气已绝于内,当啼泣而绝。

”已而果然。

先生盖有所本而云然也。

按肢烦口干,不欲闻声,热症也。

医者遇此症,决不敢曰热食,多主用凉剂,然一用凉剂,便起搐搦,却无啼泣之状,缘先生进热食,故有啼泣之状耳。

余昔遇此症,常用热表剂,见汗涔涔而愈,益信先生言之不诬。

窃怪世之治此症者,不能决其愈不愈,死不死。

观于先生之治法,可以知所从事矣。

(孙思邈注)华佗治牙痛要诀宜辛散,忌凉遏世传华先生治牙痛:一撮花椒小一盅,细辛白芷与防风,浓煎漱齿三更后,不怕牙痛风火虫。

实则先生之医术,虽本乎仙人,其用药则由己。

如宜辛散,忌凉遏,即治百般牙痛之秘诀也。

故知治病不必拘定汤药,盖汤药可伪造,可假托,且当视其病之重轻,人之上虚实,时之寒(火奥),而增减之,故有病同药同,而效与不效异。

医者于此,宜知所酌夺矣。

华佗治死胎要诀朱砂、鸡白、蜜、当归末等分,酒服出。

按此系《普济方》。

考《魏志》甘陵相夫人有身六月,腹痛不安,先生视之曰:胎已死。

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则男,在右则女。

人云在左,于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

即愈。

然用何汤药,则未言明,不能无疑。

意先生善解剖,固有下之之术,不专恃汤药,特以汤药为辅佐品乎。

今观此书,则知先生之治斯症,固有汤药在也。

因为稽考故事以实之,且余亦尝用此方下胎屡见奇效,人且视为仙方也。

(孙思邈注)华佗治矢镞入骨要诀刮骨、理骨、理筋、补筋按《襄阳府志》:关羽镇襄阳,与曹仁相拒,中流矢,矢镞入骨,先生为之刮骨去毒,出血理筋,创果愈。

盖即本此二语,而见之于实事也。

若治毒不敢刮,必致毒气蔓延;见筋不敢理,必致筋肉短缩;其害无穷。

《医家五戒十要》陈实功

《医家五戒十要》陈实功

《医家五戒十要》陈实功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医家五戒十要》--陈实功陈实功(1555-1636)江苏南通人,明代杰出的外科医学家。

他所撰《外科正宗》虽属医学专着,其中却提到了医德方面的内容,即"五戒十要",不妨一读: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机时不往,不为平易。

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量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

二戒:凡视妇人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

假有不便之患,更宜真诚窥睹,虽对内人不可读,此因闺阃故也。

三戒:不得出脱病家珠珀珍贵等送病家合药,以虚存假换,如果该用,令彼自制人之。

倘服不效,自无疑谤,亦不得称赞彼家特色之好,凡此等非君子也。

四戒:凡救世者,不可行乐登山,携酒游玩,又不可非时离去家中。

凡有抱病至者,必当亲视用意发药,又要依经写出药帖,必不可杜撰药方,受人驳问。

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亦当正已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

贫窘者药金可璧,看回只可与药,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报。

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

二要:选买药品,必遵雷公炮炙,药有依方修合者,又有因病随时加减者,汤散宜近备,丸丹须预制,常药愈久愈灵,钱药越陈越异,药不吝珍,终久必济。

三要:凡乡进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帅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

四要:治家与治病同,人之不惜元气,斫丧太过,百病生焉,轻则支离身体,重则丧命。

治家若固根本而奢华,费用太过,轻则无积,重则贫窘。

五要:人之受命于天,不可负天之命。

凡欲进取,当知彼心顺否,体认天道顺逆,凡顺取,人缘相庆,逆取,子孙不吉。

为人何不轻利远害,以防还报之业也?六要:里中亲友情,除婚丧疾病庆贺外,其余家务,至于馈送往来之礼,不可求奇好胜。

中医的“六不治”和“十不治”

中医的“六不治”和“十不治”

中医的“六不治”和“十不治”《史记·扁鹊仓公传记》中提到,扁鹊是有六种病人他不给治的,古代中医也有“十不治”的病人,实质也就是对病患者提出要求,要配合医家的治疗、切合正确的健康理念,不然被列入中医十不治的黑名单,那就算神医在世也不行能治愈的了。

据《史记·扁鹊仓公传记》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恣无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可以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可以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另:《郭玉传》里也讲过医生有“四难”,很切合现代中医的现状,第一难是病人“自意图不任臣”,就是他常常自己有一套思想观点,不相信他人,西医、中医和偏方一同上,即便遇到真实的专家,他也不相信,这样医生就很难为他治病;第二难是“将身不谨”,对待自己特别不仔细,要钱不要命;第三难是病人身体特别衰弱,不可以用药。

第四难是病人好逸恶劳,医生让他多运动、多静养、好好服药,他老是三天捕鱼两天晒网,这种状况下,医生一般都没有方法治疗。

先谈谈扁鹊的“六不治”:骄恣无论于理,一不治也就像扁鹊望齐侯之色的时候,齐侯致畸上就属于骄恣无论于理。

就是说不讲道理这种人。

扁鹊看他有病了,他就误会扁鹊,说扁鹊不过想谋利,把没有病的人看好当成自己的功绩,这个就是不讲理的一种表现。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间还会有一些病人,就是根本他就不行理喻。

你给他讲什么道理,你告诉他不应怎么做他就说凭什么我不可以够这么做,而后他就那么做。

你让他怎么做他就恰恰不怎么做。

患者明事理,第一就是要相信医生。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所谓轻身重财,此刻我们平时生活当其实也是满多的。

像一种比方说的你拼死工作,一毛不拔,这都属于轻身重财。

用我们此刻的话来说好多人大批的都是储藏了金钱,透支了健康。

现代人工作忙、压力大,有人甚至管这叫时髦叫实现自我价值,这在中医看来,特别不行取。

中医名家[资料]

中医名家[资料]

著名医家简介1.黄帝和岐伯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上古时代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因国于有熊,故又称有熊氏。

又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曰黄帝。

传说他是中华文化和中医理论的创始人。

岐伯,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后人又称岐天师,医学精湛,才识卓越,为洞晓天下事物之通人。

据古代有关文献记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疗经方。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巨著。

相传是黄帝与岐伯、伯高等讨论医学的问对之作,故后世以“岐黄”称谓中医。

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

《内经》全面地综合、整理了我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养生之道和医学原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名副其实的中医理论奠基之作,是后世习医者必读之医学经典。

2.华佗华佗(约生于公元二世纪,)一名敷,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后汉至魏)著名医学家。

他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外科及针灸。

在古代术数、药物及养性健身等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以酒服“麻沸散”作外科手术麻醉,堪称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麻醉法,华陀还创造了一套健身之术——“五禽戏”,行此术者“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

3.张仲景张仲景(约公元142-220年),名机,南郡湼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汉代杰出医学家,历代尊之为“医圣”。

仲景弱冠之年,有志研究岐黄之学。

后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东汉末年,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著《伤寒杂病论》。

后世将其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的中医临证专著,是继《内经》之后,对两汉以前临证经验的又一次总结。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重要医学经典,素有“方书之祖”之称。

4.皇甫谧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晚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晋代著名医学家和史学家。

中国古代医家的大医精神对我们的启示.docx

中国古代医家的大医精神对我们的启示.docx

古代医家的大医精神我的启示麦冬中医医德医,深受儒家“仁”、墨家“兼”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影响。

中国古代众多著名医家,然他生活的代不同,个人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医德高尚、心存高。

“医乃仁”“医乃仁”是儒家的仁与医学本的完美合。

《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也,是乃仁也。

” 代医家皆以“医乃仁” 行医宗旨、医德的基本原。

唐代名医思邈医生必“先大慈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明代廷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病原,⋯⋯十勿重利”。

明代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 :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

“医乃仁”的命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它提示医学在任何候都要持以人本,“仁”“医” 合。

珍重生命《黄帝内》作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也是我国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著。

中:“天覆地,万物悉,莫于人。

”唐代思邈“人命至重,有千金,一方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明了重生命的珍和医德的重要性。

遇危重病人,要极救,例如国名医扁 ( 秦越人 ) ,是一位民医生,一日,路虢国,遇虢太子突然病,昏迷半日不醒,众医束手无策。

扁通真的,虢君:“若太子者,所‘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

”就学生外施灸砭石,内服,救,使太子危安。

元代朱丹溪医名甚噪,“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雨雪途,亦不止,仆人告痛,先生之曰:病者度刻如,而欲自逸耶?”医生任何病人都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体和,他如人。

中医治病,重整体,辨,医生床,望、、、切四必兼施,清代嘉言主“先病,后用”,立“与人定病式”,充分体病人高度的精神。

某些粗心大意,敷衍塞的庸医,仲景在《寒病·自序》中提出的批,他:“ 今之医,不念思求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旧。

省疾病,在口,相斯,便。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数息,不五十。

短期未知决,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庭,尽不察。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

我国很多古代医学典籍中都有对医德的阐述,如“医律”“医要”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喻昌的《医门法律》等。

这些医德名篇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中华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值得生活在现代的医生群体景仰、学习和思考。

对传统医德思想的挖掘和阐释有助于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1.博爱济世中国医学从来都不仅仅只是治病救人、活人性命,而且还主张仁爱救人,赤诚济世。

博爱济世的医德要求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从低到高不断发展,提升到更完美的人生境界。

第一个层次是“仁爱”。

强调爱人“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对医术的高度概括,医学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这种关怀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德行,而不是外在强加于医者,作为一个医者比起其他的职业更需要“爱人”一个缺少“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医者。

因此,医生要仁慈善良,热爱病人,珍爱生命。

《内经》说“天极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谨遵“生命神圣”就是坚持“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第二个层次是“博爱”。

强调医者不仅要爱人而且强调要广泛的爱、平等的爱、推己及人的爱。

医者要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而且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孙思邈《大医精诚》认为,行医时“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还要常“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医学家寇平主张同等对待每一个人,他说:“痴聋喑哑不可以欺瞒,英雄豪杰不可以趋奉,富贵之家不可以犀象脑子以为圆,贫贱之家不可以麻渣曲末以为散。

中医的“六不治”和“十不治”

中医的“六不治”和“十不治”

中医的“六不治”和“十不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到,扁鹊是有六种病人他不给治的,古代中医也有“十不治”的病人,实际也就是对病患者提出要求,要配合医家的治疗、符合正确的健康理念,否则被列入中医十不治的黑名单,那就算神医在世也不可能治愈的了。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另:《郭玉传》里也讲过医生有“四难”,很符合现代中医的现状,第一难是病人“自用意不任臣”,就是他往往自己有一套思维观念,不相信别人,西医、中医和偏方一起上,即使碰到真正的专家,他也不相信,这样医生就很难为他治病;第二难是“将身不谨”,对待自己非常不认真,要钱不要命;第三难是病人身体非常虚弱,不能用药。

第四难是病人好逸恶劳,医生让他多运动、多静养、好好服药,他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都没有办法治疗。

先说说扁鹊的“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就像扁鹊望齐侯之色的时候,齐侯致畸上就属于骄恣不论于理。

就是说不讲道理这种人。

扁鹊看他有病了,他就误解扁鹊,说扁鹊无非想谋利,把没有病的人看好当做自己的功劳,这个就是不讲理的一种表现。

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还会有一些病人,就是根本他就不可理喻。

你给他讲什么道理,你告诉他不该怎么做他就说凭什么我不可以这么做,然后他就那么做。

你让他怎么做他就偏偏不怎么做。

患者明事理,首先就是要相信大夫。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所谓轻身重财,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其实也是满多的。

像一种比如说的你拼命工作,爱财如命,这都属于轻身重财。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很多人大量的都是储存了金钱,透支了健康。

现代人工作忙、压力大,有人甚至管这叫时尚叫实现自我价值,这在中医看来,非常不可取。

现在我们很多人有很多很糊涂的想法,比如说40岁之前拼命赚钱,40岁以后用钱买命。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部分)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部分)

中医各家学说(部分)1.《四库提要》云:儒家之门户分于宋,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

2.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3.伤寒学派在明清后出现有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

4.伤寒学派辨证论治派中又有按方类证、以法类证、分经审证之分。

5.学派传承时常见的两种师徒关系是亲炙和私淑。

6.温病学派包括温热学派和温疫学派。

7.金元时期,众医家均反对人滥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孙思邈著作是《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9.孙思邈主张四时服用不同药饵养生,创制了苇茎汤治疗肺痈。

10.孙思邈饮食养生包括饮食清淡、少食多餐、饮食宜忌、食疗。

11.孙思邈创制的新方有苇茎汤、独活寄生汤、温脾汤、温胆汤、小续命汤。

12.孙思邈重视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及体质养生。

13.孙思邈认为十二多为“丧生之本”。

14.孙思邈养生“十要”内容包括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

15.孙思邈认为久视、久卧、久立、久坐、久行不利于养生。

16.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儿科著作是《小儿药证直诀》,由钱乙的弟子阎季忠整理的。

17.钱乙认为小儿疾病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18.诊断小儿五脏病证时,钱乙重视面上证、目内证以诊断儿科疾病的特殊方法。

19.钱乙的著作是《婴孺论》《保婴撮要》《幼科发挥》《小儿药证直诀》《育婴秘诀》20.钱乙阐发小儿生理特点包括、脏腑柔弱、.肌肤筋骨不壮、智力未聪、不耐寒暑。

21.钱乙治疗肾虚证用地黄丸。

22.钱乙认为损伤脾胃的原因包括小儿脾胃柔弱、乳食失节、忘攻误下、滥用刚燥克伐之剂。

23.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的学术渊源是《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

24.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内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25.钱乙临证善用丸散的理由是简便救急、寓宽于猛、便于携带、服用方便、价格低廉。

26.钱乙化裁古方创制的新方是地黄丸、异功散,地黄丸是金匮肾气丸中减去桂、附而成,异功散以四君子汤加陈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家、病家“十要”《万病回春》明.龚延贤
医家十要: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

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

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

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至专门。

五知运气,以明岁气,补泻温凉,按时处治。

六明经络,认病不错,脏腑洞然,今之扁鹊。

七识药性,立方应病,不辨寒热,恐伤性命。

八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

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

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

病家十要
一择明医,于病有裨,不可不慎,生死相随。

二肯服药,诸病可却,有等愚人,自家耽搁。

三宜早治,始则容易,履霜不谨,坚冰即至。

四绝空房,自然无疾,倘若犯之,神医无术。

五戒恼怒,必须省悟,怒则火起,难以救护。

六息妄想,须当静养,念虑一除,精神自爽。

七节饮食,调理有则,过则伤神,太饱难克。

八慎起居,交际当怯,稍苦劳役,元气越虚。

九莫信邪,信之则差,异端诳诱,惑乱人家。

十勿惜费,惜之何谓,请问君家,命财孰贵?
医家病家,各遵十要!万病回春,绝非虚语。

佳言良箴,醒医救苦。

奉诵恭行,
《大医精诚》原文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

医术精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大医之体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

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为医之法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

自矜已德。

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

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

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六字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

主要是在呼气时分别用六个字疏通与调和相关脏腑的经络和气血,以收治病健身的功效。

预备式:两脚平站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内视小腹,轻合嘴唇而舌舐上腭,沉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两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每变换一个字都以预备式起。

每次练功时预备式可以多站一会,体会松静自然,气血和顺之雅境。

呼吸法:自然顺腹式呼吸。

呼气时读字,同时提肛(二阴)。

收小腹,缩肾(环跳穴处肌肉内缩),体重后稳至脚跟,脚趾轻微点地;呼气时,两唇轻合,舌舐上腭,全身放松,腹部自然隆起,空气自然吸入。

此为“踵息法”。

六个字都用此法呼吸。

调息:它的作用是调整呼吸,恢复自然,实行阴阳转换。

每个字读六次后,调息一次,这时采用自然呼吸。

具体作法是两臂从侧前方徐徐抬起,手心向下,待腕与肩平时,以肘为轴转腕使手心翻向上,同时旋臂屈肘使指尖向上再向内划弧,两手心转向下,两手指相对
应。

两手的指尖不要接触,两手向内转动时手指明尖高度不超过眉毛,然后似按球状徐徐在胸前下落至小腹前着腕下沉,松腕恢复预备式。

一:“嘘”字功养肝。

二:“呵”字功补心。

三:“呼”字功健脾。

四:“哂”字功润肺。

五:“吹”字功强肾。

六:“嘻”字功理三焦。

药王长寿十法歌
作者:翁隼
药王养生有十法,效果奇佳传天下;
运目梳发漱玉津,揉腹摆腰脚常搓;
叩齿鼓耳摄谷道,别忘扭膝防腿麻;
持之以恒天天做,定能开出寿仙花。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

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

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

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2.目常运
3.齿常叩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5.耳常鼓
6.面常洗
7.头常摇
8.腰常摆
9.腹常揉
10.摄谷道(即提肛)
11.膝常扭
12.常散步
13.脚常搓
孙思邈先生善参天地与人质的同一性。

在人类疾病与天地灾变面前,他曾说:「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鍼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不仅如此,他对于为人处事的原则也留下了千古的名言:「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

他告诫弟子:「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

《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

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

《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

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

《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

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

《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


当弟子进一步请教养性之要,他回答说:「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
济也。

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

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

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

知此则人事毕矣。


由是可见,孙思邈先生对人体、人事与天理自有透彻的参悟。

我们何不从自身和我们的家人开始,一起学习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