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ppt28 人民版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课件《百家争鸣》 (共52张PPT)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课件《百家争鸣》 (共52张PPT)

《尚书》书影
上古时代的政治文献汇编,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历史文献。记事上起传说中的尧舜 时代,下迄春秋中前期的秦穆公,大约1400 年的历史。
《春秋》集传大全书影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从鲁 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共242年史事。非孔子所著。
《周礼》书影
古代官制典籍,原名《周官》。全 书共42卷,设官376名,并详列了各官员 的职责。
背景深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参考6、7、8课) 经济: 井田制崩溃,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 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 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 阶级关系: 兵,因而特别礼贤下士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 了舆论阵地
3、政治思想
主张“以德治国”; 爱惜民力,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教育对象
“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理念
老老实实、谦虚好学;——学习态度
温故知新;——学习方法
孔子讲学图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 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诗》《书》(一般称为《诗经》《尚书》)和 《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在教学中, 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 特长,弥补不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百家争鸣》ppt课件(23张PPT)

《百家争鸣》ppt课件(23张PPT)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政治上: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各诸侯国 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
3、阶级关系:文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贵族流落民间,促进民间文 化教育的发展。
思考:当时有哪些主要的学术流派?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争论的焦 点是如何治理国家。

一、科技名著

作者 著作 价值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学生总结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 一书,至今影响着国人的精神内涵。
孔子
(前551—前479)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的主要成就
(一)思想方面: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 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二)教育方面:
1、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如: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
宋应星对只知追求功名利禄者的蔑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见卓识(《天工开物》书名就体现了这种认识)。徐光启利用外国传教士采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笼络统治者以换取传教有利条件的做法,

《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仁者爱人。
——《论语》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仁,仁者爱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老子:无为而治
苛政猛于虎。
孔子:反对苛政,爱惜民力。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
也。
老子: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且能够互相转化。
第二站:战国
稷下学宫里聚集 着许多的学者, 均为当时各派的 代表人物,他们 正在介绍自己的 思想主张,并互 相辩论。
9.下列观点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
A.反对不义战争
B.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C.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 D.以法治国
10.商鞅实行变法是哪家思想的具体实践(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现炒现卖,不会才怪儒家Fra bibliotek孔子改革变法
道家
庄子
“爱人”
法家
孟子
“无为而治”
墨家 兵家
墨子 孙武 老子
“仁政” “非攻” “知己知彼”
一、乱而思治,思想迸发——春秋诸子 春秋篇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个人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曾收徒办学,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不被采纳,晚年主要从
事教育工作。
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②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韩非
朴素的辩证法
百家争鸣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并不指100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 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带 来经济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但是社会逐步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 霸,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注社会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 主张。到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激烈,加上私学兴起,士人队伍 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学派涌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29张PPT)
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像
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奉为圣人 思想核心
“仁” “礼”
“仁者爱人”
孔子画像
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 “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战场上见高低 把他们全抓了 我顺其自然
课堂练习
1.《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
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宽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
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
祝贺。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的儿子
因骑马摔断了大腿。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
()
A.孔子 B.孙武 C.老子 D.孟子
C
2.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
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孙武
B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列关于他在教育方面
的贡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D
B.他编订的《诗》《书》和《春秋》等,成为后世重要的教学内容
儒 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荀子》
实行“礼治”
墨家 法家 道家
墨翟(墨子) 韩非
(韩非子)
庄周(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庄子》
“兼爱”“非攻”;选贤 能之人治国;提倡节俭

最新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人民版:百家争鸣教学讲义PPT课件

哲学 ①"道"是万物的本源
思 思想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①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 刑峻法
② 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思想评价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悲观的态度
20
(2)庄子的思想
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 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齐物论”,追求逍遥 自得的精神境界。 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 必须顺从自然规律。
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和主张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6
7
(一)儒家学派
1、代表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至圣)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亚圣)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2、主张
8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
21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 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22
(三)法家学派
1、代表
李悝 吴起 商 鞅 韩非子 申不害
2、主张
23
阅读下列材料: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2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
阅读下列材料:
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 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荀子》
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唯物思想;“君舟民水”.
13
知识归纳:

《百家争鸣》PPT精品课件

《百家争鸣》PPT精品课件
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 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其学 说后来被改造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所 形成的封建礼教后来越来越钳制了人民的思想, 阻碍了社会进步。
(二)孟子 简介:孟子,名柯,字子车或子舆。战国时期鲁国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 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 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 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释义: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 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一)墨子 简介:墨子,名翟(dí),战国初期宋国人, 他是墨
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墨子是中国历 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的墨家学说,与儒 家并称“显学”。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 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 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4、文化成就: ①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 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 思想作出巨大贡献。编定《诗经》《尚 书》《礼记》《周易》 《春秋 》 ②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 语》一书。
《论语》书影
5、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受后人敬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 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 真正的大丈夫。 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 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秀课件(28张)(共28张PPT)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秀课件(28张)(共28张PPT)
战国时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地位:
二、墨子与墨家 1、思想主张
(1)兼爱(仁?)
(2)非攻 (3)尚力 (4)节用、节葬 (5)尚贤
墨家学派创始人
2.地位: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衰落
三、庄子与道家 1、思想主张
(1)哲学观点: “齐物”(万物齐一) (2)人生态度: “逍遥”(无所恃) (3)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道家 庄子
法家
墨家 兵家
韩非
墨子 孙膑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家提供了道德准则,道家提供了哲学基础 法家提供了变革精神,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人性论(性恶论);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①哲学思想(“道”、辩证法:矛盾对立); 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 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 ①懂得战争的规律 ②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孟子· 告子上》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在唐以后成为儒学经典, 位列“四书”之一 孟轲也被尊为“亚圣”

一、儒家 2、荀子 (1)思想主张(朴素的唯物)
① 天人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 人性论: 性恶论,但后天教育可使 人由恶变善 礼法并用,以礼为主 ③ 政治主张: “君舟民水”
讨论
一个少年因国家赋税过重,家里生困难 偷到了邻居的钱财,假如你是儒、墨、道、法 家代表,面对窃贼,你会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学派
代表人物 孔子

第8课 百家争鸣课件(29张PPT)

第8课 百家争鸣课件(29张PPT)

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 哪一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 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却 处处碰壁,孔子思想主张 为什么会被各国统治者拒 绝?
春秋时期分裂割据,各诸侯国 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 以图自强,孔子“仁”和“礼” 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需要
孔子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需要,那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 想又有怎样的发展呢?请大家完成以下表格
据统计《论语》中109次提到“仁,这反映孔子核心思想是什么?
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如何实现仁: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材料七: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
思想文化: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士人崛起。
一、概念解读
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治环境宽松。
思想文化: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士人崛起。
面对社会急剧变化,各个学派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春秋战国时 期影响较大的学派有哪些?
一 老子
老子是春秋后期 楚国人,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姓李名耳, 做过周朝的史官,管 理王室的藏书。他学 识渊博,据说孔子曾 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
老子
春秋楚国人, 姓李名耳
材料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 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之难治,以 其上之有为。 ---------《道德经》 上述材料反映了老子的哪一思想 主张?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发生什么社会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1.1
1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 物和基本主张。 2.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 思想的形成。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 义。 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重难点: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 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创立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 语》。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材料3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 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 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 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 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材料1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狭义: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 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 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 追求仁的境界。
“执其两端而用乎中”
2
什么叫“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法、名、 阴阳、纵横、农、杂、兵、 小说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 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 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 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 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 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 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 孔子恢复周礼的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 需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 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 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 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① “仁”(核心)与礼(保守)的学说 ②为政以德 ——德治 ③注重政治与人事,远鬼神——民本 (2)人性论:性相近 (3)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文化贡献: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典籍: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 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处。
“敬鬼神而远之”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 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
经典诵读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 ·第十五》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第六》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第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 ·第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 第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第七》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第七》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第五》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经济基础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7
子曰:“吾十有五而 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说自己:
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 己的精神境界;
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 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 乎天命了;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 政治 想 思想
“仁”和“礼 ”

说 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 思想 教、全面发展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仁者爱人”、“克己 复礼”;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 神敬而远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礼、乐、射、御、 书、数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 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 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 民为本的观点。
5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取代
公有制,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
争霸兼并战争,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的环境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
第一,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
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培养了人才,促进社 会发展。(影响最大)
第二,总结出一套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
第三,整理六经(《诗》《书》《礼》《易》
《乐》 《春秋》),继承传播文化。
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 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 纳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