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原道》赏析
浅论《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思想内涵

2021.6·学术姜天一(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江苏南京211199)摘要:《文心雕龙》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专著,从成书直至今日,一直是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研读刘勰对于“道”的定义是理解“文之枢纽”乃至全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试以《原道》为核心,辅以全文各篇以及各家之言,试论《文心雕龙》中“道”之所指,以及其思想成因与古今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道文论发展儒道融合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21)06-0084-05DOI:10.13525/ki.bclt.202106033作者简介:姜天一(1997—),江苏启东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小学部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学、古代文论学。
浅论《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思想内涵2021年6月语文教学通讯June,2021第1154卷第6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154No.6◆古典品藻《文心雕龙》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专著,一向以“体大而虑周”的特点标榜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其共分四部分、总计五十篇的体量。
其中,从第一章《原道》至第五章《辨骚》,乃是刘勰认为的“文之枢纽”部分。
在这五章中,刘勰提出了文学创作的总的指导原则,即以“五经”雅正文风为倚重,辨析、吸取纬书和《楚辞》之辞采。
这五章虽然并称“枢纽”,但其在《文心雕龙》核心思想中还是有轻重之分的。
按照写作顺序及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本书是以《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为主,《正纬》《辨骚》为辅的。
刘勰更是直接在《原道》中提出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提出了其“道、圣、文”三位一体的写作原则,刘勰对“道”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如何理解刘勰“道”的思想内涵就成为理解“文之枢纽”乃至全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
1剖析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与道的论述

1.剖析《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与“道”的论述。
对文学本质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道》篇中。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他在《原道》篇说的文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即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
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的又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道。
道对不同事物,有它不同表现形式,故而文也就千差万别。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那么,万物之灵的人,也有内在的道和外在的文。
“人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章。
天地万物之道和广义的文,表现在人身上即为心和文(人文)。
心之文即是“人文”,即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是狭义的文。
《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
《原道》篇所说的“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表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按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
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社会政治之道。
但是刘勰所说的“道”常常兼有到家之道和佛家的“神理”,有儒、佛、道三家合流的意思在内。
2.谈谈《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
神思的基本特征是无限性。
“文之思也,共神远矣。
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
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
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
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
浅析《文心雕龙·原道》篇中的“道”

语 言 也就产 生了 , 文学 也 自然 而然 地产 生 了。不仅 如 此 , “ 傍 及 万 品 ,动植 皆文 … …夫 岂外 饰 ,盖 自然 耳 。 ”天 地 间 的动 植 物 ,龙 凤 、虎 豹 、云 霞 、草 木 、树林 等 也 有 自己 的文 采 , 这 些 文采都 是 自然形成 的。这一 部分 强调 ,天 文 、地 文 、人 文以及 动植物 之 文 的产 生 , 是 “ 自然之道 ” , 都是 “ 道之 文 ” , 也就是 说 自然之 文源 于 自然 之道 。 此处的 “ 道 ”应 当指道 家 的 “ 自然 之 道 ” ,“ 自然之道 ” 是 道家 创始 人老 子的 思想核 心 ,也是 先秦 道家 的集大 成者 庄 子 思 想 的基 点 。老 子 认 为 ,道 为 “ 万物 之 母 ” ,“ 似 万 物 之 宗” ,是 不 为任 何 功 利 目 的驱使 的最 高 最 本 原 的 东 西 ,“ 道 法 自然 ” 。庄 子认 为 , “ 道 ”无所 不在 , 应 是事物 原 有的属 性 。 不难看 出 , 此处 刘勰 关 于 “ 道 ”的看 法 , 与老、 庄所论 之 “ 道” 有相 通 之处 ,他 以老 、庄思 想为 依托 ,将 “ 自然 之道 ”发 展 运 用到 自己的文学 理论 中 。
纹理 , 这 就是 天文 、 地文 。后来 作 为天地核 心 的人 类产 生了 ,
代 表 人 物 众 多 ,他 们 认 为 儒家 思想 对 文 人 的 影 响 已深 入 骨髓 ,刘勰 作 为儒 家思 想 的尊 崇者 ,多次在 作 品 中表现 出 对儒 家 思想 的认 同 ,因此 他 的 “ 道 ”就 是儒 家之道 。
1 、 以 道 家 思 想 为 主
代表人物漆绪邦提出 “ 以道 为 体 ,以儒 为用 ,才 是 刘 勰 论 文学 的基 本 指 导思 想 ” ,他 认 为刘 勰讨 论 文本 于 “ 道” , 是 以道 家 的 自然 之道 为根 本 。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第一篇: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儒家文学观;有人甚至认为作者表现的是佛学思想。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勰在作此篇时,应持有的是儒家传统的“尚文”、“尚用”文学观。
关键词:儒家尚文尚用宗经征圣《原道》为《文心雕龙》五十篇之首,其主要内容为探究文的根源。
作为儒教忠诚信徒的刘勰其根本观点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文学观,从而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文学批评回归传统的牵引力。
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传统的儒家文学观先秦时期王道失而霸业兴,群雄角力之间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招兵买马引进人才。
有志之士各怀一技之长行走于诸候间。
为了推销自己,扩大影响力各自著书立说成为百家。
一时间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出现了一批批职业学者我们称之为“士”。
“儒”本身就是文学专业的士,那么作为文学之士的儒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些什么呢?1、“尚文”和“尚用”的文学观现代的哲学史家们认为重实用、重道德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其实中国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正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
“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儒家文论的源头。
他很看重诗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他的意思是说,学诗是为了讲话有文采;话说得漂亮才能更有利于道理的传播。
不过孔子更重视文学对于修身的意义,这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有关。
《阳货》篇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国学经典读物解读:《文心雕龙》原道第一

国学经典读物解读:《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原道第一【题解】本篇探讨文的本原,指出文本于道,文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
刘勰认为,文普遍存在于天地间和人类社会。
天色玄,地色黄,天上日月垂光,地上山川焕采,都是文。
人为万物之灵,发为语言文章,也有文采。
以至龙凤虎豹草木等动植物均有文。
文表现为形态色泽之美,也表现为音响声韵之美。
它们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是道的体现。
古代帝王和圣人制作的“六经”是人文的典范。
古代帝王、圣人,秉承道心,取法天文地文,逐步制成“六经”。
“六经”不但具有形态和声韵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在政治教化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这也是道的体现。
刘勰指出,道通过圣人表现为“六经”之文,圣人依据“六经”之文来阐明道。
在这里,刘勰把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儒家的一套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混合起来了。
刘勰论文章创作,强调应以圣人的经书为依归;本篇阐述圣人之道即由自然之道演绎而成,这就把他的文学理论提到哲学的本体论高度。
本篇中天地间的各种文都本于道的看法,接受了《老子》的影响。
《老子》有道为“万物之母”(第一章)等话。
本篇认为,古代帝王取法天地之象制作经书,则本于《易传·系辞》。
《老子》所讲的道,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系辞》所讲的天,则是有意志的,故本书《正纬》篇有“原夫图箓之见,乃昊天休命”的话。
这里刘勰把道家自然之道和儒家上天意志混合在一起了。
魏晋南北朝时代,糅合儒、道两家之说的玄学流行,它宗奉《老子》、《庄子》、《周易》三书为经典。
玄学中有一个重要论题,名教与自然合一,即认为儒家所提倡的一套政治制度、伦理道德规范和道家所鼓吹的自然之道相一致。
生活在齐梁时代的刘勰,接受玄学影响;本篇中圣人之道源出自然之道的言论,就是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
本篇所谓文,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指天地间万物所表现的形态色泽和声韵之美;狭义的指人们用文字写作的文章(包括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和实用文章)。
据古籍记载,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些杰出帝王,往往是具有非凡智慧、能力的领袖和发明家,被称为圣王。
《文心雕龙》之《原道》“道”的研究

“道”是公正无私的准则
刘勰认为“道”是一种公正无私的准则,政治家应 该以“道”为准绳,公正无私地治理国家。
“道”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刘勰认为通过遵循“道”的原则,可以实现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国家长治久安。
03 “道”的美学意蕴
“道”与自然之美
总结词
自然之美是“道”的重要体现,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刘勰认为“道”超越了感官所能认识的范畴,是一种抽象的存
在,需要通过理性思维和悟性来理解和把握。
“道”是自然无为的规律
03
刘勰认为“道”是一种自然无为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道”的人生观
“道”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在《原道》中,“道”被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们应该通过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对“道”的追求。
05 “道”对后世的影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创作原则
刘勰在《原道》中提出的“道”的概念,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 道德教化作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原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审美标准
刘勰提倡的“文质彬彬”的审美标准,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对后世的文学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批评标准
刘勰提出的“自然之道”的文学批评标准,强调文学创作的自然规律 和内在逻辑,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在《原道》中,“道”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协调、平衡的美学追求。刘勰认为,文 学艺术应该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通过整体协调、平衡的表现方式,实现美的呈现。这种美学追求在 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道”与人格之美
要点一
总结词
_原道篇_文之为德_各家注解评析

《原道篇》“文之为德”各家注解评析
○龚世学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开篇言道:“文之为德也大 之为德”中“文”与“德”各有所指,而范氏强行合并,称
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学界对于此处“文之为德”的注 之为“文德”,并追溯其源,将此处“文德”归源于《易》
解众说纷纭,兹选取几种代表性的诠释陈述如下:
言,但我们认为仍有不妥之处,此注解与刘勰本意不相符
周氏之说较为合理,但仍有缺陷。
合,原因如下:
一、《原道》篇言:“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一、刘勰《原道篇》开篇设问:“文之为德也大矣,与
何哉?”刘勰此处开篇总起,紧接着分论形文、声文,继而 天地并生者何哉?”接着做了解释:“夫玄黄色杂,方圆体
引出人文,并说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 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
言:人文,《情采》中作“情文”,指五性,即仁义礼智
信,五性发而为文章,所以称人文。[9] p12而人文“肇自太 注释:
极”,因此关于“德”之注解应该予以修正,文德所包含的 [1][1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之属性应该删去,否则这不仅会与形文、声文和天地并 1998
生,而且会与情文“肇自太极”自相矛盾。
其二: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文:包括颜色、形 悖违。关于这一点张少康先生也指出:“范文澜《文心雕龙
状、五音、文章。德:文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即文德的形、 注》引《易·小畜·大象》所说‘君子以懿文德’,认为即
声、情。像天地的颜色形状就是文。[2]p10
是指儒家德教……但就刘勰所说文与天地并生的角度说,似
仪,两仪即是天地,两仪别阴阳,阴阳和合而产生万物及人 大略与范氏同。周注曰:“玄黄是天地的颜色。方圆:古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道之文分:形文、声文、情文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 炳
【傍】校作旁,普广之义。
【龙凤句】《论衡·书解》:“龙鳞有文,于蛇为神;凤 羽五色,于鸟为君。”
【虎豹句】黄叔琳注:“《易》: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又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毛西河《仲氏易》引王湘 卿云:“虎文疏而著曰炳,豹文密而理曰蔚。”
• 声文,声音的节奏旋律形成 悦耳动听的音乐。
【林籁句】风吹林木所发的声 音。籁,风吹孔窍所发声。 结,构成。竽,似笙;瑟,
• 情文,情感交织成的文采, 即辞章。
似琴。
• 刘勰在《情采》篇说:“故
【泉石句】吴均《与宋元思 书》:“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球,玉磬。锽,《说 文》金部云:“钟声也。 《诗》曰:钟鼓锽锽。”
(一)天文、地文乃道之文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 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玄黄】《易•坤•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 玄而地黄。”又《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韩康 伯注:“刚柔交错,玄黄相杂。”
【方圆】指天地,《淮南子•天文》篇:“天圆地方,道在 中央。”
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原,由‘水本’之原始 义引申为推寻穷察之义。”
黃侃《札记》:“《韩非子•解老》篇曰:‘道者,万 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 万物之所以成也。’《庄子•天下》篇曰:‘古之所谓 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案庄韩之言道,犹言 万物之所由然。文章之成,亦由自然。
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 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 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 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 音比而成韶夏,五性(情) 发而为辞章。”
【和】声相应。
四、人文的由来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 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太极】《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正义:“太 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 也。……天地剖判,固原乎太极,即人文之始,亦复有 同然也。”
【叠璧】《庄子•列御寇》:“吾以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 连璧,星辰为珠玑。”垂,示。
【丽】附着,《易•离》彖辞:“离,丽也。日月丽乎天, 百谷草木丽乎土。”正义:“丽谓附著也。”
【焕绮】光彩绮丽。铺,分布。理地,使大地构成文理。
日月
山川
(一)天文、地文乃道之文
•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此篇论‘文’原于‘道’之 义,既以日月山川为道之文,复以云霞草木为自然之文, 是其所谓‘道’,亦自然也。此义也,盖与‘文’之本训 适相吻合。‘文’之本训为䢒逪,故凡经纬错综者,皆曰 文,而经纬错综之物,必繁缛而可观。故凡华采铺棻者, 亦曰文。惟其如此,故大而天地山川,小而禽鱼草木,精 而人纪物序,粗而花落鸟啼,各有节文,不相凌乱者,皆 自然之文也。然则道也,自然也,文也,皆弥纶万品而无 外,条貫群生而靡遗者也。”
• 这里所谓“道之文”,即天地之文,亦即自然之 文。这是說:以上这些現象都是大自然的美丽的 文采。
(二)人文也是道之文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 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 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 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
天、地、人—人 心—人文(文章)
天 言
“原道”之义
• “原”通“源”,为源头、根本之义,作动词就 是溯源,推究;所谓道者,即自然之道,兼包 儒、道。
• 原道,即推究文章的根本在于天地自然万物自 成文理之道。“文原于道”的意思等同于“文 原于自然”。
二、人文与天文、地文的关系
•文之为德也大矣, 说明天文、地文与人文
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是并列关系,它们都是
【金声玉振】《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 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赵岐注: “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故能金声而玉振之。朱注: “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成者,乐之一終, ……金, 钟属;声,宣也;玉,磬也;振,收也。此言圣德全备,如作乐之以钟 发声,以磬收韵,集音之大成也。”
【吐曜】发光,指日月星。刘熙《释名•释 天》:“曜,耀也,光明照耀也。” 《淮南子•天文训》:“圆者主明,明者 吐气者也。”
【含章】含有纹理、光彩。《易·坤》: “含章可贞”。王弼注为“含美而可 正”。
【五行之秀】《礼记》篇:“故人者,其 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 之秀气也。”
人 地
心 文
后,方有文学。
所作。
五、孔子在人文方面所起的作用
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
【继圣】,谓继文王、周公而为圣人。
【熔钧】陶铸之意,以喻修订。 《汉书•董仲舒传》:“夫上之化下,下 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 颜师古注:“熔謂铸器之模范也。钧,造瓦之法,其中旋转者。”
道之文。那么,什么
【文】这里指文章。
是“道”呢?道是万事
【德】指文章的意义、功 万物客观存在的理由,
用。《论语•雍也》: 规律和法则,是看不见、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中庸》: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
摸不到,形而上层面的 存在,道必须通过具体
乎。”朱注:“为德, 的事物才能得到显现。
犹言性情功效。”
《文心雕龙·原道》
学习要求(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原道” 2、理解人文与天文、地文的关系 3、掌握道、圣、文的关系
一、《原道》篇题解
《淮南子》首列《原道》篇,高诱注:“原,本也。 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用以 題篇。”本书《序志》篇:“盖《文心》之作也,本 乎道,师乎圣…… ”
天文、地文、 人文,于混沌 初开之時,即
已自然呈現,
【庖牺画其始】《易•系辞下》曰:“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然缺乏记载工 具,必至庖牺
以类万物之情。”
画卦,书契
(文字)出现
【翼其终】用《十翼》来完成对《易》象的解释。翼,辅 佐。汉儒认为《十翼》是孔子作,实际是孔子后的儒家
【凝姿】形成姿色的美。
【雕色、贲华】《说苑•反质》篇:“白玉不雕,宝珠不 饰。”雕、饰对文同义;贲,饰也。华,花。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
虎豹以炳蔚凝姿
三、道之文:形文、声文、情文
至泉于石林激籁韵结,响和,若调球如锽竽:瑟故;• 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
形文,天地万物的体态纹理 彰显出的文采。
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