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会议第510次-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集下载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药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医药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随着人类健康 需求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愈发引人。 本次演示将围绕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旨在为促进中药 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中药资源是指天然药物及其相关的物种、群体或生态系统,具有物种丰富、分 布广泛、特色鲜明的特点。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是指通过多层次、多途径、 多角度的利用方式,实现对中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持 续发展则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是中药资源利用的必然趋势。
可持续利用:理念与策略
可持续利用是指在利用资源时,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 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对于中药资源而言,可持续利用意味着在保障药材质 量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此,应采取以下策略:
1、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全面了解各类中药资源的分布、储量和质量状况,为 制定保护和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四、国际经验借鉴
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国外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
1、建立严格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和控制体系。例如,欧盟已将71种中药材纳入 其草药监管体系,对草药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管,保障草药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推广生态种 植技术,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同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4、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中药企业的合作,推动中 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实现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水平。
5、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倡导公众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提高公众对 中药材质量和安全的认知。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六、结论

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胡之璧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胡之璧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摘要】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简要讲述了中药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包括中药生物技术在药用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中药质量控制以及中药作用机制和创新药物发现等方面。

认为中药生物技术对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药资源;生物技术;质量控制;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61X (2012)02-0005-04[基金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传承工程项目[作者简介]胡之璧,女,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中药生物工程研究。

胡之璧,1934年生,安徽潜山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创始人之一。

1956年毕业于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1959年获硕士学位,1984年获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

1985年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建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室,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

应用现代植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高新技术,开展了洋地黄细胞培养与强心苷生物转化研究,培育出国际上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率先将农杆菌Ri 质粒成功地引入40余种中草药基因组中,使其生长速度和有效成分含量大大超过天然药材;利用转内源双基因和转外源基因技术获得了黄芪甲苷含量比黄芪道地药材提高十几倍的黄芪毛状根,为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局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主任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参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材学》《中国植物志》《中药志》等权威性著作,主编了国家“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现代生物技术》;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2009年被授予第三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为全国侨界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和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提高,中药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然而,与此同时,中药资源的滥用、过度采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因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研究势在必行。

首先,对中药资源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基础。

科学地了解中药资源的分布、数量以及生境条件,可以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

此外,还需要对中药资源的濒危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濒危中药材的名录,加强对其采集、加工和使用的限制,保护那些受威胁的中药资源。

其次,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依靠科学种植和标准化生产。

传统的中药材采集往往依赖于野生资源,这种采集方式容易造成中药资源的枯竭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通过科学种植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并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此外,建立中药资源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确保中药材的品质稳定,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加强中药资源的研发和创新,提高中药的附加值。

中药资源不仅包括中药材本身,还包括中药制剂和中药新药等衍生产品。

通过对中药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将中药应用于新的领域,扩大中药产业的发展空间。

此外,加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可以提高中药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为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中药资源的管理和监控,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中药市场的监督和执法。

科研机构应加强对中药资源的科学研究,推动中药的创新和发展。

企业应加强对中药资源的规范生产和市场经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中药的可持续发展。

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中药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为了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除了以上提到的措施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

生物基聚酰胺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基聚酰胺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CHINA SYNTHETIC RESIN AND PLASTICS合 成 树 脂 及 塑 料 , 2023, 40(6): 58DOI:10.19825/j.issn.1002-1396.2023.06.12聚酰胺(PA)是分子主链上含有重复酰胺基团的热塑性树脂总称,主要包括脂肪族PA、脂肪-芳香族PA和芳香族PA。

其中,脂肪族PA品种多、产量大,是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运动器械、医药等领域[1-3]。

生物基PA理论上可以100%替代石油基同类产品,开发生物基PA可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具有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目前,生物基PA主要包括PA 11,PA 10,PA 1010,PA 610,PA 1012,PA 410,PA 1012,PA 46,PA 56等产品[4]。

市场中的PA消费仍以PA 6和PA 66为主,已经商品化的生物基PA由于生产企业数量少等原因,市场占比较低,产量不足PA总产量的1%。

未来随着石油资源的进一步萎缩,生物基PA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本文对生物基PA的单体合成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1 生物基PA种类部分已商品化的生物基PA见表1。

生物基PA 制备的关键难点是通过生物质原料制备PA的单体,根据生物质的来源不同,生物基PA的单体制备路线主要分为油脂路线和多糖路线[5]。

2 油脂路线油脂路线通常采用蓖麻油、油酸、亚油酸等可再生的天然油脂,使用最多的是蓖麻油,其主要成分为蓖麻油酸。

天然油脂经过一系列化学或生物变化得到制备PA的单体,主要包括ω-十一氨基生物基聚酰胺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许 凯,李振虎,李 超,潘 蓉,杨 璐,琚裕波(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新材料分院,山西 太原 030027)摘要:综述了生物基聚酰胺的合成单体及聚酰胺的制备研究进展。

根据生物质的来源不同,生物基聚酰胺的合成单体的制备路线主要分为油脂路线和多糖路线。

其中,油脂路线使用最多的是蓖麻油,多糖路线以葡萄糖为主。

20080616-香山会议-合成生物学

20080616-香山会议-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发展的技术基础
DNA 合成速率过去10 年增加了 700 倍以上, 每年都在翻番。更为 重要的是利用可编程的DNA微芯片, 实现了精确的多通道基因合成[6], 从而可在短时间合成大的DNA 片 段, 而且错误率很低, 组装一个 14.6kb 的DNA 只有两个错误 这 只有两个错误, 就导致DNA 的合成成本大大降低。 的合成成本大大降低。 就导致
合成生物学的定义
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教授Noireaux 说, 合成生物学的定义是令人困惑的,在很 多方面就像生命的定义一样困惑。作 作 为一个物理学家, 会喜欢建造机器、 为一个物理学家 会喜欢建造机器、机 器人。 器人。这正是我们试图利用生物分子 要做的事情。这看起来像工程, 要做的事情。这看起来像工程 但也面 临许多基础问题。 临许多基础问题。
转基因生物
Wohler人工合成了存在于生 物体内的一种有机物质-尿 素,从而打破了“生命”与 “非生命”之间的物质壁垒 物质壁垒。 物质壁垒
②1960,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 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胰岛 -胰岛 素。 ③当人类进入基因组和后基因 组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 家正在为人工合成生命而努力。 有活性的X174噬菌体 噬菌体(5386个 个 噬菌体 bp)和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7500个bp)已 脊髓灰质炎 个 被科学家先后合成。 ④ Mycoplasma laboratorium ⑤人工生命(以人工设计为主导) (以人工设计为主导)
生命1.0版本
36亿年前,一个微小的生命细胞在地 亿年前, 亿年前 球的荒野中诞生,它自我复制, 球的荒野中诞生,它自我复制,它的 后代们继续复制自我,就这样, 后代们继续复制自我,就这样,随着 遗传基因一代代变异,延续数十亿代。 遗传基因一代代变异,延续数十亿代。 今天,每个生物体——每个人、植物、 每个人、 今天,每个生物体 每个人 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都能从第一个细胞 动物和微生物 都能从第一个细胞 找到自己的起源。迄今为止, 找到自己的起源。迄今为止,地球的 生物大家族是我们在宇宙发现的唯一 存在的一种生命。 存在的一种生命。

2021年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考题及答案(共250题)1

2021年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考题及答案(共250题)1

2020年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考题及答案250题一、单项选择。

6、当前, (B)已成为全球新-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着力点,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聚焦点,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2分]A新材料技术B新-代人工智能C新生物技术:D新能源技术7、(C) 年11月24日,设施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全面完成。

[2分]A 1949B 1979C 2009D 20198、以下哪个国家或地区不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压力:(A)。

[2分]A巴西B中国东部C北非D阿拉伯地区9、(D) 是世界第一台速度超过每秒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2分]A天河二号B神威太湖之光C顶点D山脊10、机器学习是指通过(D) 在机器上训练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分析决策与行为预测的过程。

[2分]A数据B算法C算力D数据和算法11.以下哪点不是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的特点: (A)。

[2分]A人均占有量高B南方水多C北方水少D西部水少17.以下哪项能力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特有的功能: ( D)。

[2分]A高精度定位B高精度导航C高精度授时D短报文通信18.我国首个月球探测计划是: (A)。

[2分]A“嫦娥工程”B月兔工程C“高分计划”D“天琴计划”19.纳米材料分为零维、- 维、= 维和三维材料,石墨烯属于( C) 纳米材料。

[2分] A零维B一维C二维D三维20.下列不是我国暗物质研究的有(B)。

[2分]A“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B大型地下氙(LUX)实验C中国暗物质实验( CDEX )D能猫计划(PANDAX)12、生物医药材料被许多国家列入关键高技术新材料发展计划,下列不属于生物医药材料研发重点方向的有(B)。

[2分]A组织工程支架材料B压电材料C组织修复和替代材料D人造器官13、(B) 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被发现的粒子。

[2分]A中微子B希格斯玻色子C暗物质D暗能量14、区块链技术较早出现在2008年发表的奠基性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中,这篇论文的作者是(D)。

中药研发

中药研发

中药研发:与日韩构建竞合关系摘要:日前出炉的《中医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重要新药的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规模建设已逐步完善,中药产业初具规模。

然而,我国出口的原材料被日本拿去进行加工,成果花落他家;同时,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争相压低出口价格等行为,削弱了我们在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无形中损伤了我们中医药资源的大国地位。

这一现状无法不让人忧心。

日前出炉的《中医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重要新药的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规模建设已逐步完善,中药产业初具规模。

然而,我国出口的原材料被日本拿去进行加工,成果花落他家;同时,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争相压低出口价格等行为,削弱了我们在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无形中损伤了我们中医药资源的大国地位。

这一现状无法不让人忧心。

现状:企业研发投入多于政府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效民在中韩传统医药政策研讨会上提交的题为《中医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的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企业界的中药研发人员数量达到5748人,占整个医药中药制造业20%左右的比例,而研究机构为4578人。

研究经费方面,企业投入为12.8亿元,而研究机构仅投入了3.4亿元,企业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由此可见,企业正在朝成为中药产业研发主力的方向努力。

中医药体系是使用人口最多、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的传统医学体系。

从政策和举措上看,国家对中药的扶持态度是很明确的:发改委主持建立的124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就有4家是针对中药研发方面的。

从1995年到200 6年,中药制造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年均增加29.9%。

2006年,中药制造企业数为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远高于同期G DP 的增长速度;出口额为33.7亿元,比2000年增加一倍多。

中医药产业与化学药品制造业的专利持有情况基本相当;但在出口规模上相差较大,值得欣慰的是,其增速明显,2000年~200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7.4%。

融合中西医优势 应对健康挑战——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在罗浮山召开

融合中西医优势 应对健康挑战——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在罗浮山召开

融合中西医优势 应对健康挑战——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在罗浮山召开2018年11月7日至8日,由农工党中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承办的中医药界学术盛会——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在博罗县罗浮山开幕,本次大会主题是“中西医汇聚、促进医学科学进步”。

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主持开幕式。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于文明,农工党中央原副主席张大宁出席开幕式。

陈竺在讲话中指出,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农工党中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4年共同创办和组织了中医科学大会,迄今成功举办了4届,既推动了中医药的复兴与繁荣,也促进了会议举办地医药卫生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医科学大会已成为弘扬中医科学、促进中西医学汇聚融合的重要平台。

陈竺强调,当前中医事业发展正逢其时,中西医汇聚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必然选择,将建立起融汇双方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促进医学科学发展进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也是中医药和西医药两种医学共同的目的。

广大医学工作者要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思想和科学知识,推动中西医汇聚,建立起融汇中西医学思想的医学新体系,促进医学发展进步,为增进人类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农工党广东省委会主委马光瑜出席并致辞,农工党山东省委会主委段青英、农工党湖南省委会主委张灼华、农工党贵州省委会主委张光奇、农工党新疆区委会主委孟庆才出席开幕式。

大会开设了诺贝尔讲堂、大会报告、分论坛等多种形式,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2位两院院士和6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以及来自海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中医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中医肿瘤学、内科疾病与中药资源、针灸、新技术与新疗法、药效物质与新药开发、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西医汇聚等八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香山科学会议第510次学术讨论会综述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和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珍贵宝藏,几千年的积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基础保障。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量不断增大,加之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面临巨大的压力。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逐渐得以解析,通过挖掘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相关元件,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植物中现有的、天然的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实现药用植物的定向遗传育种,通过培育高产目标活性成分的药用植物,能有效降低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提取成本并缓解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压力。

同时,利用生物系统整合优化在微生物体内重建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模块,可以实现珍稀活性成分的异源高效合成,为单一成分中药以及中药提取物生产提供原料,缓解其对中医临床用药以及中药资源的压力。

2014年11月11~12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主题为“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第510次学术讨论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陈晓亚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杨胜利研究员、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学礼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1)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研究;(2)合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思路;(3)合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产中的应用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黄璐琦研究员作了题为“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题评述报告,结合正在开展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认真阐述了中药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药资源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他指出“供不应求”是导致目前中药原料市场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压力,急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改善。

随后从种源、种群、种植、新药资源开发及生物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了目前为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所做的相关工作。

报告针对合成生物学在中药资源活性成分合成中的应用,介绍了国内外科学家在青蒿素、紫杉醇、丹参酮等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发展中药资源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关键环节。

最后,黄璐琦研究员探讨了中药资源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未来的方向是中药材饮片以“道地”为基础的定点栽培、中成药工业原料以“有效成分”为目标的定向培育以及合成生物学“不种而获”的协同发展。

一、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研究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通常是在一定的时期、特定的组织器官中进行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时间、空间特异性,且由于次生代谢物是植物适应环境诱导而产生,因此也具有环境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代谢产物。

针对植物次生代谢的调控,目前较多的研究集中在转录调控机制的阐明。

随着组学时代的到来,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组学技术不断发展,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及其全局性调控机制逐渐被揭示,应该加强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及代谢的研究,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针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相关研究,有专家指出合成生物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基因的表达、产物自身与宿主的适配性以及产物的分离纯化,需要多学科共同合作,并以应用需求和引领性需求为切入点,不局限于目前紧缺的药用植物资源,还应该具有前瞻性,着眼于未来可能稀缺或有重要作用的资源,同时将合成生物学与新药发现相结合,着眼于创造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

针对目前研究太过于碎片化,专家建议应该建立一个整合平台,集合全国的力量深入研究几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用植物有效成分,从而指导更多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另外,与会专家们还明确了合成生物学与传统种植业的关系,指出二者并不相悖,而是相互弥补相互支持。

二、合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思路:从系统生物学到工程科学近些年开展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元件的研究工作为系统生物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合成生物学的最终要求来看,系统生物学的基础还远远不够,因此目前的合成生物学还不是理想的合成生物学的工作模式,但是不能等到系统生物学研究得很完美了再研究合成生物学,而应该同步进行。

目前在基因工程、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中,大部分科学家都侧重于高表达的研究。

高表达是基础,但从工程的理念上讲,是需要代谢流、能量流实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达到高效合成,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同时,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模式是“元件-器件-整机”,在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元件标准化,还要考虑生物元件与底盘细胞的适配性问题,即元件在底盘细胞中能否很好地工作;另外合成生物学将来的发展主要以应用为主,应该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将各种技术整合起来,明确定位,从而按照自己的特定目标设计新的体系。

讨论中,与会专家们肯定了合成生物学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合成生物学应关注新的技术和方法,不仅局限于模仿植物本身的代谢途径,还应该着眼于设计全新的、简单的途径,同时还应该将合成生物学中的次生代谢途径转换为初生代谢途径,将传统意义上的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尽可能提高,使之成为代谢途径中的主要产物。

此外,专家们指出目前面临的高产菌株不稳定,日本和韩国在汉药上的研究对我们构成极大威胁以及代谢途径中尚有诸多不清楚的地方,需要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共同合作等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地方。

三、合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产中的应用围绕合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产中的应用这一主题,与会专家介绍了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在酿酒酵母等模式微生物中创建并优化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合成途径,高效生产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人工细胞的相关研究。

以人参皂苷类化合物为例,与会专家介绍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的相关工作,通过合成途径的创建和优化,鉴定出三萜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步骤,构建出能同时合成齐墩果酸,原人参二醇和原人参三醇三种人参基本皂苷元的人参酵母细胞,并结合发酵工艺优化,大大提高了原人参二醇的产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高效生产三萜化合物的底盘细胞,将达玛二烯的产量提升至工业水平,为其他三萜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指出目前在构建人工细胞生产药用植物活性成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如何挖掘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元件、如何提升合成途径的效率、如何结合遗传改造和发酵工艺优化,提升人工细胞发酵生产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产量以及人工细胞发酵生产的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如何获得国家相关机构的认证和百姓的认可等,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对促进合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产中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指出,结构复杂多样的天然产物是现代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合成生物学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工业领域,对于天然产物创新、发展及新药开发的重大影响力正逐渐为科学家们所认同,其成功运用的关键是在基因和蛋白功能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复杂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以化学、生物的知识为指导,通过合理设计在发酵友好的微生物中实现生物合成途径的重构,进而通过系统优化实现目标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

合成生物学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作用的关键有:1)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2)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3)多年的坚持与精诚合作。

讨论中,与会专家们认为在合成生物学的研究中,应该注重多学科的交流与交叉应用,如在检测产物的来源时,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方法给代谢中间产物戴上“标签”,富集目标产物进行检测,另外借助数学模型等方法建立合成生物学的多维思考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针对产物对底盘细胞的耐受度要求较高,建议一方面通过改造底盘细胞提高其耐受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及时将产物移除到细胞外或在底盘细胞中导入保护基因等方法来避免产物对底盘细胞的损害。

专家指出,合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中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造福人类健康,这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也需要各领域专家协同合作方能解决。

四、会议总结与专家建议目前,医疗保障体系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如果离开中医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很难建立起来。

本次会议以合成生物学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题,围绕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合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思路及合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产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是一次兼具有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高端讨论会。

经过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与会专家达成以下几点共识:(1)合成生物学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中,应该注重多学科的交流与交叉应用。

(2)明确了合成生物学与传统种植业的关系,二者并不相悖,而是相互支持相互弥补的关系。

未来的方向是中药材饮片以“道地”为基础的定点栽培、中成药工业原料以“有效成分”为目标的定向培育以及合成生物学“不种而获”的协同发展。

(3)针对药用活性成分对底盘细胞的耐受性要求较高,建议一方面通过改造底盘细胞提高其耐受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及时将产物移除到细胞外或在底盘细胞中导入保护基因等方法来避免产物对底盘细胞的损害。

(4)合成生物学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应关注新的技术和方法,不仅局限于模仿药用植物本身的代谢途径和制造已有的、成分清晰、功效明确的有效成分,还应该着眼于设计全新的、简单的途径,创造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药。

(5)合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中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造福人类健康,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原植物,或者依赖微生物细胞工厂,将传统意义上的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尽可能提高,使之成为代谢途径中的主要产物。

而在此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伦理学问题、产品认证及科学监管等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6)期待开诚布公的合作,共同建立研究平台和中药材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功能基因大数据库,共享资源,集合众人的力量深入研究几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用活性成分,积累经验,指导更多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

(7)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联合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成立“生物药用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共同围绕天然药物资源短缺问题,利用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等各种先进技术,创立以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为基础的天然药物生产新模式,稳定地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