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寅恪的故事
史学大师陈寅恪--人生五痛伴终生

史学大师陈寅恪--人生五痛伴终生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逝世,终年79岁。
陈寅恪生活在多灾多难的乱世,身体屡遭病厄,心灵极富敏感,他的痛苦和忧伤几乎超过了他的承受力的极限,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挣扎着,抗争着,居然活够近八十岁高寿,真可说是人间奇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友伤逝之痛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历任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其为人足智多谋,且有实干能力。
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驻安庆时,待陈宝箴为上宾,视之为“海内奇士”,赠联给这位青年后辈,下联为“半杯旨酒待君温”,足见其看重之意。
陈宝箴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为席宝田建策,生擒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和大臣洪仁玕,这是第一件,是福;赞成维新变法,荐举刘光第、杨锐辅佐新政,并在湖南巡抚任上励精图治,开学堂,办报纸,兴实业,勇为天下先,百日维新失败后,他坐滥保匪人罪,被革职,永不叙用,退居南昌西山,两年后即郁郁而终,这是第二件,是祸。
祖父陈宝箴去世时,陈寅恪十一岁,对人生无常尚只有肤表的认识。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其人饶有诗才,在清末诗坛是首屈一指的名家。
陈三立进士及第后,不乐做官,随侍其父陈宝箴,于政务多有谋划,多有襄助。
六君子被斫头,陈宝箴遭严谴,陈三立对政局极感灰心绝望,他自号“神州袖手人”,从此远离政治漩涡,致力于开办新式学堂,但其爱国的心火并未熄灭。
1932年,日寇占领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陈三立从报纸上得悉战况不利,愀然而有深忧,梦中狂呼杀日本人,全家都被惊醒。
及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倭陷北平,欲招致先生,游说百端皆不许。
诇者日伺其门,先生怒,呼佣媪操帚逐之”(汪东《义宁陈伯严丈挽诗序》)。
陈三立因此忧愤成疾,他拒不服药,拒不进食,五天后便溘然弃世。
父亲死时,陈寅恪四十八岁,国恨家仇,燃眉灼睫,人间悲苦,味道转浓。
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字师曾,画坛一代大家,山民齐白石蛰居京师多年,寂寂无名,润格甚低,多赖陈衡恪逢人说项,为之广为延誉,且携齐白石多幅国画赴日本展销,引起轰动,卖出天价。
陈寅恪故事一个中国学者的坚守与牺牲

陈寅恪故事一个中国学者的坚守与牺牲陈寅恪故事:一个中国学者的坚守与牺牲陈寅恪,一个杰出的中国学者,他的一生充满了坚守与牺牲的精神。
他在历史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他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他在恶劣环境下的坚守,并思考这种坚守和牺牲对于中国学者的意义与启示。
一、狱中的坚守陈寅恪在历史学领域是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丰硕,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然而,他的学术成就并没有让他远离政治的漩涡。
由于他并不妥协于当时政治权力的要求,他被错误地视为反动学者,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投入监狱。
在狱中,陈寅恪面临着各种恶劣的条件,生活十分艰苦。
然而,即使处于这种困境之中,他依然毫不动摇地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
他通过口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递给狱友,以保证这些重要的学术思想不会迷失。
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思考并著述,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二、对中国学者的意义陈寅恪的故事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他的坚守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学者应有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逆境中,他没有迎合权力,而是坚守真理与良知。
这种坚守不仅为中国学者树立了榜样,也提醒我们,学者应该独立思考,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为真理而努力。
其次,陈寅恪的牺牲使我们反思学术自由与学术环境。
他的遭遇表明在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学者能够更好地发挥才华,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为学者营造更自由和开放的学术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才能。
三、启示与展望陈寅恪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珍视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环境。
只有在一个自由开放、充满包容与尊重的环境中,学者才能够真正做到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弘扬陈寅恪这种坚守的精神。
学者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困苦、不为权力所左右,真正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我们应该将陈寅恪的事迹广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他的故事和他对中国学术界的重要意义。
国学大师陈寅恪

国学大师陈寅恪国学大师陈寅恪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
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
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
他很幽默。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民国十大爱情故事

⼀、最迟到的美好爱情传奇:陈寅恪和唐筼 陈寅恪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后,与赵元任成为同事。
陈“愿有家⽽不愿做家”,“赖”在赵元任家不⾛,赵元任的妻⼦杨步伟是有名的热⼼肠,见陈寅恪快四⼗岁了还不成家,就说:“寅恪,这样下去不是事呀!”陈答道:“现在不是很快活嘛,有家就多出⼀些⿇烦了。
”赵元任幽默地说:“不能让我太太管两个家呀!”于是赵元任夫妇与他⼈合谋为媒,将唐筼介绍给陈寅恪。
两⼈⼀见钟情,陈有⼤才,唐亦⼱帼不让须眉,很快步⼊婚姻殿堂。
⼀代⼤儒年近四⼗才找到⾃⼰的家。
有⼈说唐筼好像是专门为陈来到这个世上,陈死后不久,唐也离开这个世界。
⼆、电影⾊彩的爱情传奇:冰⼼和吴⽂藻 ⼀个是前途⽆量的青年学者,⼀个是未来中国⽂坛最富⽣命⼒的⼥作家,作家冰⼼和丈夫吴⽂藻的爱情故事,开始于远洋客轮上的⼀番阴差阳错。
1923年上海开往美国的轮船上,冰⼼代同学找弟弟找错了,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的⼀样遇到了吴⽂藻。
在前往异国的旅途中,开始了他们的爱情之旅。
1929年6⽉15⽇,冰⼼与吴⽂藻在燕京⼤学的临湖轩举⾏婚礼。
1985年9⽉24⽇,吴⽂藻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999年2⽉28⽇,冰⼼逝世,享年99岁,死后两⼈⾻灰合葬,他们美满的爱情故事,成为中国现代⽂学的佳话。
三、最凄美纯真的爱情传奇:林淑华与徐惠民 林淑华是封建家庭中的千⾦⼩姐,⽽徐惠民出⾝于贫寒之家,在给林淑华做家庭教师时,两⼈深深地相爱了。
然⽽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除了贫富的差距,还有吃⼈的封建礼教。
⼼⾼⽓傲的徐惠民在林淑华家⼈的侮辱和林淑华的爱中痛苦地挣扎,最终决定⼀定要在上海出⼈头地,他选择了在圣约翰⼤学读医科,⼀路⾛来分外艰⾟,⽽林淑华为了爱的苦苦地等待了⼋年,却只换来两年的相守。
徐惠民的离世留给林淑华⼀⽣的追忆,她⽤⼿中的笔记下了他们爱情的点点滴滴,于是《⽣死恋》的结集出版,既是对他们爱情的纪念,也实实在在是民国时期绝版的爱情⽩⽪书。
四、最成为话题的爱情传奇:林徽因与梁思成 这段爱情婚姻,因林徽因这个才华横溢的美貌⼥⼈⽽被⼈铭记,更因为这个婚姻外有着痴迷的等待者⽽被⼈⾔说不断。
陈寅恪难晋教授

不应放松聘任标 准 ,不 同意聘请 。”吴宓辩称 , “陈 先 生 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 留学 十 八 年 ,他 人 不过 四五
这个 故事最早 白陈哲 二三所著 《陈寅恪 先生轶事 及其 著作 》。按 照书 中说法 ,1926 年春 ,梁 启超 向当时 的清华 大学校长 曹云祥 推 荐陈寅恪 ,希望他到 国学研 究院任教 。 “曹 说 : ‘他是 哪一 围博士? ’梁答 : ‘他 不是 学 士 ,也 不是博 士。 ’曹又 问 : ‘他有 没有 著作 ? ’梁答 : ‘也没有著作 。’曹说 : ‘既 不是博 士 ,又没有 著作 ,这 就难 了 !’梁先 生生气 了 ,说 : ‘我 梁某也 没有博士 学位 , 著作算是 等身 了,但 总共还 不如陈先 生寥寥 数百字有 价值 。好 吧 ,你不请 ,就让 他在 国 外吧 !’接 着梁先生 提出 了柏林大学 、巴黎 大学几位 名教授对 陈寅恪先 生 的推誉 。曹一 听 ,既然 外 国人 都推崇 ,就请 。” 于是 ,陈
年 。陈先生 学问渊博 ,能与 外国教授 上下其 议论 ,堪称 学侣 。虽 无正式 著作发 表 ,仅就 一 九二 年八月 《学衡 》杂 志第二 十期所节 录的 《与妹书 》,寥寥数百 字 ,已足见其学 问之广而深 ,识解之高而远 。”
此事一 度僵持 ,直至吴宓 “往 见曹校长 , 再 申前 议,并 以去 留争 ,聘事 乃决” 。吴宓 在 日记 中也 说 , “介 绍陈来 ,费尽 气力 。” 可见破格聘任 陈寅恪之艰 难。
今人传播 陈寅恪 被 “破格 ”聘 为教授 的 往 事 。添油 加醋之 中 ,往往专注 于 “破格 ” 二 字 ,而忽 略 了当 日的清 华对程 序 、规范 的 坚持—— 吴宓 以 “国学研究 院筹 备委 员会 主 任” 的身份 ,不得 不 以辞职为 筹码力 争 ,才 能让 陈寅恪 人国学研 究院任 教。 “破格 ”可 以有 ,它 为刚性 的制 度保 留了一点儿 弹性 , 但这 弹性存在 的前提 ,是必须 有足够 的 “破 格之 难” 。这 种 “破格 之难 ” ,才是 近代大 学 留下 的最重要 的精 神遗 产。
风骨_名人故事

风骨
1941年,陈寅恪应邀前往欧洲讲学,途经香港,遭遇太平洋战事。
日军占领香港后,陈寅恪困居香港,无任何经济来源,全家生活困顿不堪。
尽管如此,困居香港的陈寅恪宁死不受日方救济,坚决拒绝与敌伪合作。
1941年旧历年年底,食物奇缺,有人送来整袋粮食,因来路不明,陈寅恪拒收。
作为中国文史学界的泰斗,陈寅恪自然也受到日本许多著名历史学者推崇。
日本人有意请陈寅恪到沦陷的上海或广州任教,并强付40万港元给陈寅恪,让陈办东方文化学院,亦遭陈严拒。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1 / 1。
如何评价陈寅恪?陈寅恪的故事

如何评价陈寅恪?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字鹤寿,生于公鸭云1890年,去世于公元1969年,世代书香世家出身。
陈寅恪的祖父为陈宝箴,晚清维新派政治家,官至湖南巡抚。
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诗人,清末进士,曾任职吏部主事,有清末四公子之称。
母亲俞明诗是山阴俞明震的妹妹,也是著名的才女,能诗而擅鼓琴,有《神雪馆诗集》。
其妻唐筼,为台湾巡抚唐景崧之女。
陈寅恪自幼在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等知识,后来随父亲依据金陵,又因为其父开办思益学堂,聘请国学大师教授学生的关系,陈寅恪自幼时起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年长之后,又曾经游历各国,在各国诸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柏林大学等学习,所以眼界开阔,对西方知识也有着很深的认识。
因为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远比他人更深,且往往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被国内外学者所推崇。
陈寅恪文学素养很高,是历史上很牛气的人物,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经评价他: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清华大学改制之后,陈寅恪被聘为国学导师,此后也在各大高校任职,不说国外的高等学府,就是国内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任职。
他在清华大学教授时段最多,被称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这人,人称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他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被并举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为清华三巨头。
《陈寅恪传》:陈寅恪在现代中国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国外影响也很深远。
陈氏的著作,一如乾嘉诸老的著作,大都是属于考证、疏证、笺证、考释之类,而不是有系统的史述。
这些评价,只能让大家知道陈寅恪到底站在怎样的一个高度。
而要认识到他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一个人,则要从他留下的各种故事中寻找。
考试怪题上文已经告诉大家,陈寅恪曾经在各大高校中任教。
当初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要给新生出入学考试试题,而陈寅恪已经确定第二日要到北戴河休养,所以时间紧迫,他只匆匆出了两道题。
第一题是作文《梦游清华园记》,第二道题就比较有趣了,出了个对子,给出上联孙行者,让学生们对出下联。
关于陈寅恪的故事

关于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诗人,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陈寅恪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陈寅恪的一生可以说是铸造了多少的名誉,便承受了多少的磨难,他这一辈子时刻以家族为荣,背负了家族与民族的使命,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辗转于德国、瑞士,后又去了法国、美国,游学13年,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精通22种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掌握广泛的学识。
陈寅恪出身名门,其父陈三立不同其他传统官宦之家相继没落的结局,一改家族官宦性质,专注于诗词创作,成为清末“四公子”之一,且思想先进,不令其儿子走考取功名之路,而是在陈寅恪13岁时便将其与兄长一同送出国,前往日本深造。
早年的日本留学经历,使得自小便打下坚实旧学传统思想基础的陈寅恪接触了完全相反的西学文化,这无疑是一次打破陈规、焕然一新的尝试。
之后陈寅恪因病归国,考入复旦公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陈寅恪为今后出国游学做准备,在此掌握了德语、法语两门语言,毕业之后,陈寅恪凭借复旦公堂的文凭前往欧洲。
父亲陈三立前往港口相送,对其殷殷嘱咐,将救国图强的大任寄予陈寅恪的肩上,这是陈氏一族两代父辈的心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北平陷入被攻克的危机,陈三立已85岁高龄,体力羸弱的他在也回不到曾经在上海“一二八”抗战时的热血沸腾,老人家选择了绝食,以报效祖国,五天后,陈三立在家国忧患中去世。
陈寅恪在为父亲守灵期间,立志为民族大业而治学。
陈寅恪的生平故事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富盛名的学者之一,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等多个文学身份于一身,更有知名学者赞誉其学问,近三百年来仅其一人,可见才学博古通今,实为集大成者。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出身名门,其祖父陈宝箴曾担任过湖南巡抚,而他的父亲陈三立则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因此陈寅恪自小就大号了深厚的国学底子,且眼界扩及东西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陈寅恪的故事
陈寅恪的一生可以说是铸造了多少的名誉,便承受了多少的磨难,他这一辈子时刻以
家族为荣,背负了家族与民族的使命,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辗转于德国、瑞士,后又去了
法国、美国,游学13年,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精通22种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
能多的掌握广泛的学识。
陈寅恪出身名门,其父陈三立不同其他传统官宦之家相继没落的结局,一改家族官宦
性质,专注于诗词创作,成为清末“四公子”之一,且思想先进,不令其儿子走考取功名
之路,而是在陈寅恪13岁时便将其与兄长一同送出国,前往日本深造。
早年的日本留学经历,使得自小便打下坚实旧学传统思想基础的陈寅恪接触了完全相
反的西学文化,这无疑是一次打破陈规、焕然一新的尝试。
之后陈寅恪因病归国,考入复
旦公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陈寅恪为今后出国游学做准备,在此掌握了德语、法语两门
语言,毕业之后,陈寅恪凭借复旦公堂的文凭前往欧洲。
父亲陈三立前往港口相送,对其殷殷嘱咐,将救国图强的大任寄予陈寅恪的肩上,这
是陈氏一族两代父辈的心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北平陷入被攻克的危机,陈三立已85岁高龄,体力羸弱
的他在也回不到曾经在上海“一二八”抗战时的热血沸腾,老人家选择了绝食,以报效祖国,五天后,陈三立在家国忧患中去世。
陈寅恪在为父亲守灵期间,立志为民族大业而治学。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富盛名的学者之一,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语言学家、诗人等多个文学身份于一身,更有知名学者赞誉其学问,近三百年来仅其一人,可见才学博古通今,实为集大成者。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出身名门,其祖父陈宝箴曾担任过湖南巡抚,而他的父亲陈三立则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因此陈寅恪自小就大号了深厚的国学底子,且眼界扩及东西洋。
1902年,陈寅恪留学日本,后因足疾辍学回国,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之后又先后到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留学,在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其见解多得推崇。
回国后的陈寅恪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
山大学等大学任教。
1928年,陈寅恪在上海与唐筼结婚,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两人育有三个女儿,一生相濡以沫。
陈寅恪的代表作品有《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等等。
但在期间,陈寅恪遭到了残酷的折磨,而令其最伤心的是,他珍
藏多年的诗文稿、书籍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在广州去世,同年,其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期间,一切骇人听闻的批斗、迫害在陈寅恪一家同样上演着,陈寅恪在期间几乎是在终日周旋于上交书面检查与各类的声明、申述书函之中,他对共产党、马列主义的排斥令其一家人身陷囹圄。
在时期,任何态度都会被无限上纲上线,且极尽断章取义之能事,使得陈寅恪在守卫其尊严的同时遍体鳞伤,当时他已深受失明与腿疾之苦,加之亲友家属的疏离,生命的光芒已趋于暗淡,关于死亡的这个话题也一直存在于他的文字之间,但不同于众多在文化革命中已死来获得解脱的人,陈寅恪在承受屈辱与重压之下,表现出了惊人的生存意志。
陈寅恪并非死于期间的精神崩溃,他保留着作为一名学者的自尊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再也撑不过高强度的折磨下身体机能的罢工。
期间最令人惶恐的莫过于高音喇叭,陈寅恪的住所周围布满了高音喇叭,造反派故意为不能看只能听的陈寅恪安排这种摧残听觉的手段,日夜播放批斗游行的通知,而且必定会有人在期间丧命,令陈寅恪与他的妻子一直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高音喇叭的日夜折磨使陈寅恪的心脏负担越来越重,病情也日益严重,在生命将要告罄的阶段,陈寅恪一家被逼搬家,这无疑是在加速陈寅恪的生命消耗,在西南区五十号的平房宿舍中,简陋的家用,并未停歇的压迫,使得陈寅恪的生命走向了终结。
1969年10月7日,凌晨5点,因心力衰竭,伴有肠梗阻麻痹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九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