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里的鱼意象

合集下载

《诗经》鱼意象研究

《诗经》鱼意象研究

《诗经》鱼意象研究鱼意象是《诗经》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生活状况的反映,也有宗教信仰的展现;既涉及国家政治,也关注百姓个人。

本论文从六个方面对《诗经》中的鱼意象进行了解读。

第一章《诗经》鱼意象概说本章探讨了意象的发展渊源,梳理了《诗经》中鱼意象的分类,主要从种类繁多的鱼、无处不在的鱼意象和隐形的鱼意象三个部分来探讨鱼意象在《诗经》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并将其分类总结,之后分析了《诗经》中鱼意象丰富的原因。

第二章《诗经》鱼意象的原始宗教文化内涵这一章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诗经》鱼意象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包括远古鱼图腾崇拜的发展及在《诗经》鱼意象中的遗留和表现;生殖崇拜在《诗经》鱼意象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匹偶之鱼和渔具之鱼这两种鱼意象内涵上;言灵崇拜表现为《诗经》有很多与鱼意象有关的咒语;鱼祭主要是在上述崇拜信仰中衍生出来的以鱼祭祀,鱼意象成为祭祀诗的主角之一;《诗经》鱼意象多子、繁殖力强的特性衍生出物阜多子的祥瑞象征。

第三章《诗经》鱼意象与爱情婚姻爱情婚姻是《诗经》的主题之一,这一章主要从情爱之鱼、婚姻之鱼、婚媾之渔三个方面阐释鱼意象在婚姻爱情诗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鱼意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真实地再现《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婚姻状况。

第四章《诗经》鱼意象与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鱼意象借助赋、比、兴这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形象,表情达意,比附象征,概说诗旨;同时也使得赋详尽而不浅露,比生动而形象,兴意味长而阔。

第五章《诗经》鱼意象与美刺美刺为诗歌的创作原则,是文学对政治发挥社会功用的表现。

《诗经》中的美刺目的通常借赋比兴这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以鱼意象表美刺目的主要通过以鱼颂人和以鱼刺人两种方式传达出来。

据鱼的性情、形象、生活情况和自身的生理特性,鱼意象多颂君子性情温和,洁身自爱。

以鱼刺人主要表现为用孤独的鰥鱼和离水即亡的鱮鱼讽刺鲁桓公的微弱。

诗词的中鱼

诗词的中鱼

诗词的中鱼
诗词中的鱼有很多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在《诗经》中,鱼常常被用来象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如“鱼丽于罶,鲿鲨。

君子有酒,旨且多。

”就表达了对丰盛美食和美酒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鱼也被用来象征自由、闲适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表达了对自由和广阔视野的向往。

在其他的诗词中,鱼也被用来表达离别、思念、愁绪等情感,如“鱼沉雁渺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等等。

总之,诗词中的鱼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诗经.周颂.潜》中“以鱼祭祖”探析鱼意象的文化传承

由《诗经.周颂.潜》中“以鱼祭祖”探析鱼意象的文化传承

文由《诗经•周颂•潜》中“以鱼祭祖”探析鱼意象的文化传承○杨静宇摘 要:《诗经•周颂•潜》是一首鱼祭诗,“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

周人以鱼祭祀公刘,表达了他们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美好愿望。

“鱼”从一种自然存在的动物这一本体形象到被古人发现并赋予其意象经后人传承构成其特有的文化意象,这一文化传承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

关键词:鱼 鱼意象 生殖信仰 富足和乐 文化传承《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先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手法等一直被无数专家学者研究借鉴。

《诗经》善“以物起兴”,伟大的古人运用自己的头脑将自然存在的客观物象一步步抽象为极富文化内涵的意象,这不仅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意象素材,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滥觞。

从鱼的种类看,《诗经》中记载了大约14种鱼;从出现次数看,“鱼”字在诗中出现了26次。

鱼是人类所钟爱的动物,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它既是艺术家画笔下的宠物,又是文人作品中的“常客”,更是民俗中吉庆的象征。

千百年来,人们对“鱼”的偏爱之情始终不变。

原始人在陶器上画鱼;孟子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叹;刘备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在民俗中,年画有鱼,待客用鱼,过年吃鱼,以图“年年有鱼(余)”。

以“鱼水情深”喻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人养鱼、食鱼、赏鱼、写鱼、画鱼赋予了“鱼”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鱼”文化并不断传承。

祭祀诗《诗经•周颂•潜》仅48个字,从造字法看,鳣鲔鲦鲿鰋鲤等指鱼的不同种类。

水中各种鱼儿数不胜数,周人用鱼儿来恭敬地祭祀祖先,表达了他们对福祀绵延不断的渴求和美好希冀。

一、从繁衍之象到生殖信仰上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森林里常有猛兽出没,人们泽水而居,他们发现鱼有极强的繁衍能力,鱼成为他们容易得到的食物。

古人在宴请时也经常出现“鱼”这一美味,《诗经•小雅•鱼丽》就有很好的体现。

后来人类对鱼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发现鱼的形状与女性生殖器官的轮廓相似,人类渴望自己也能像鱼一样生生不息。

《诗经》中鱼类意象的隐喻内涵及其思维机制

《诗经》中鱼类意象的隐喻内涵及其思维机制

2020年9月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SEP.2020[文章编号]1671—8178(2020)03—0058—05《诗经》中鱼类意象的隐喻内涵及其思维机制向立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诗经》是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记录,存在着丰富的意象群和庞大的隐喻系统,其中鱼类意象在各类诗歌中反复出现,用来隐喻两性关系、预示祥瑞丰收和反映家国政治。

这既是周人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的思维结果,也是远古先民创造性地运用具象思维认知世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诗经》;鱼类意象;隐喻;思维认知[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鱼类意象在《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据陆巩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统计,《诗经》中提到“鱼”的诗歌有30多首,涉及鲂、鳗、鮪、鳏、麒、鲤、鱒、鳗、鲨、鱸、鳏、鳗12种鱼类,其中鲂、鲤、鳗、鮪最为常见。

《诗经》时代,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渔猎在周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据很大比重,“鱼”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也深刻融入社会礼俗、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

先民们一方面通过自己熟悉的“鱼”来观照日常生活,建立起一套以“鱼”为符号的隐喻系统,以此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也在“鱼”与人事的观照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机制,在事物的类比发散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逐渐完善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一、鱼类意象的多重内涵“鱼”的意象是《诗经》中一类重要隐语,“隐语”具有“谜语”的性质,其作用在于利用两种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类比,将不易说清的本事或情感有意隐之又留下线索,造成“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效果,进而给读者带来眼前一亮的阅读体验。

钱钟书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两柄多边”论,恰好可以说明隐喻所包含的复杂内涵——“两柄”指同一喻体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喻指,“多边”是说“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

取比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受常处变”⑴。

《诗经》里的鱼意象

《诗经》里的鱼意象

《诗经》里的鱼意象一、富裕丰收的象征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人们为了生存,大多选择临水而居。

相较于打猎,捕鱼危险性较低,且鱼的繁殖能力强大,数量总类众多。

并且有鱼就暗示有水,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不难理解古人把鱼的丰富等同于食物的充足,把它当成富裕丰收的象征。

《小雅•鱼丽》一诗,盛赞宴享时的酒肴,表现了主人待客殷勤,宾主共同欢乐的情景。

在这样喜气洋洋的场景中,菜肴之丰富可想而知,可诗中除了酒外,极写鱼的丰富。

前三章不厌其详地提到鲿、鲨、鲂、鳢、鰋、鲤六种鱼,令人感受到食物的丰盛。

陈子展先生曾说:“远在旧石器下期,中石器初期,人类已知摩擦取火,而以渔猎为生,直至发生宗教,相信死后生活,可有专用鱼类献祭之原始仪式,进入奴隶社会,此尚作为一种正式祭典,不过可视为原始氏族社会旧俗之残余而已。

《潜》诗不妨视为摄取此一历史之小影也。

” [1]《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从鱼的数量之多、品种之繁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发展状况。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 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

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会损害祭祀的意蕴,而富裕丰收的意味也便荡然无存。

二、婚姻或配偶的象征鱼作为一种寻常可见的动物,由于它们与人类生活关系太密切,不自觉地被染上了人类生活印记,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

对于鱼的研究,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在《神话与诗•说鱼》中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

” [2]他更一步探源:“为什么要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

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其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3]孙作云先生的说法类似闻一多先生,《<诗经>恋歌发微》以民俗学的视角来分析鱼意象的隐意:“因为古代男女在春天聚会、在水边祓禊唱歌,即景生情,因物见志,所以在诗中往往用钓鱼、食鱼来象征恋爱,寻致成为一种专门性的隐语。

诗经鱼意象分析

诗经鱼意象分析

诗经鱼意象分析姓名:学号:学院: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诗经》鱼意象分析鱼,在现在的生活中是寻常可见的一种动物,它种类繁多,多用于食物或观赏。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它既是艺术家画笔下的宠物,又是文人作品中的“常客”,同时更是民俗中吉庆的象征。

千百年来,尽管星移斗换、沧海桑田,但人们对“鱼”的偏爱之情始终不变。

原始人在陶器上画鱼,古人以鱼为礼物相互馈赠;孟子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叹,庄子与惠施有梁上鱼乐之辩。

在民俗中,中国人喜欢有鱼的年画,待客用鱼,过年吃鱼,以图“年年有鱼(余)”;以“鱼水情深”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鱼儿“相濡以沫”比喻相依为命。

就这样,中国人养鱼、食鱼、赏鱼、玩鱼、写鱼、画鱼,从而赋予了“鱼”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鱼”文化。

在《诗经》这部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总集,有很多关于鱼的描写,诗人们偏爱以“鱼”为比,或以“鱼”起兴,如:《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

”《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之。

”除此之外,还有虽不见“鱼”字,但实则是写鱼的。

通观这些作品,大多与性爱和婚姻有关。

以鱼隐喻男爱与性要求,以网鱼比得妻,以网破喻失妻,以钓鱼喻求爱。

可以说《诗经》中凡是涉及到“鱼”的作品大都与情爱有关,这应是先秦时代的一种民俗文化。

产生这种文化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鱼”原本多子,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动物,二是因为“鱼”易得,它可以满足人的食欲,正如婚姻可以满足性欲,所以鱼才被拿来隐喻婚姻关系或是性爱。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水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诗经》里的那些鱼儿

《诗经》里的那些鱼儿

博物君NATURE鲤鱼,作为鲤科鱼类首席,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鱼类代言人”。

古时结婚送鲤鱼寓意“多子多福”,“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到日本后发展出“男孩节”的鲤鱼旗,“年年有余”等艺术品中鲤鱼更是常驻嘉宾。

人气最高的锦鲤,在看“脸”的鱼界脱颖而出,拥有一大波转发祈福的忠实粉丝。

难怪《衡门》中,表达两情相悦最重要时,会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一问。

当然,不少古人也将其解读为隐居自乐、不慕富贵的品质。

《诗经》里的★鲐★“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

黄耇台背,以引以翼。

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大雅·行苇》台即鲐,学名东方鲀,即河豚。

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就像鲐鱼的斑纹,因此鲐引申为“高寿老人”,《行苇》中表达的是尊长之意。

当然了,气成河豚表情包的主角,现在已经是鱼界萌物担当了。

只是我们眼里的萌,却是河豚的大危机:感受到威胁,快速吸入水或空气,膨胀,以此吓跑敌人!祖传的自卫绝招,让河豚在危机四伏的世界得以生存。

可惜这并不能吓跑人类,肉食鲜美、毒素可入药,还会“卖萌”,这只河豚我抱走了!★鰋★“鱼丽于罶,鰋鲤。

君子有酒,旨且有。

”——《小雅·鱼丽》《鱼丽》全诗列举了鲿、鲨、鲂、鳢、鰋、鲤六种鱼,借鱼类之多赞美酒肴的丰盛,这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劳动的成果。

而鰋,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鲶鱼,它们会洄游到稻田中繁殖后代,自然同人类关联密切。

日本NHK的纪录片《里山》中拍摄的小鲇鱼,头大身子小,像极了蝌蚪,非常可爱。

没错,鲇鱼也是原生鱼种中的小萌物,卖萌,它也会。

不过小鱼苗由于个头实在是太小了,甚至会成为水生昆虫龙虱的猎物,真是危机四伏呀!★鳣★“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卫风·硕人》鳣即鳇鱼,黑龙江中特有的鱼类,起源于白垩纪时期,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

鳇鱼可活50年以上,最大的能有1吨重,毫无疑问是《诗经》里的“身长第一鱼”。

陆玑笔下的鳇鱼非常壮观:“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

诗化的鱼

诗化的鱼

一、鱼意象的原始文化内涵 (一)鱼意象与生殖崇拜
在古代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低下,人类的寿命偏短,在残酷的

孙作云, 《诗经研究》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6 页.
自然环境下唯有靠大量繁殖才能生存。所以,对古人来说,生殖意味着生存和发 展, 人们渴望多子, 生殖崇拜也成为古人所有崇拜中最根本的崇拜。 与人类相比, 鱼类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 首先, 鱼类的产卵量很大, 从几万粒到几十万粒不等。 其次,鱼类两到四年就可以产卵。和人类相比,鱼类的繁殖后代的数量远远超过 人类。鱼类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正好符合古人对于生殖的渴求,于是,鱼作为生 殖神受到人类的强烈崇拜。 关于鱼意象的生殖崇拜, 闻一多先生在其 《说鱼》 一文中作过精辟的论述。 他说道,在原始人的心目中, “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 的。 ……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 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 所以在古代, 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 间,若称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 ‘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 ’ ”① 其实,鱼的生殖崇拜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很多继承和发展。2008 年,五个 吉祥物福娃中的“贝贝”的灵感就来自于年画“鱼” ,她自身是一条小鲤鱼,除 了表达 “鲤鱼跳龙门” 的意思之外, 也显示了中国人渴望生活繁荣、 “生生不息” 的美好传统愿望。
二、鱼意象的情感文化内涵 (一)缱绻情深,男女之情
世界上最复杂却又最纯粹的事情莫过于感情之事, 感情包括亲情、 友情、 爱 情,其中又以爱情最为引人入胜,而在古典诗词中,鱼意象最典型的情感内涵便 是“男女之情爱” 。用鱼代称爱情,闻一多先生在其《说鱼》中有所阐述: “鱼是 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 ”②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鱼意象 具有很明显的生殖崇拜意义,基于这种原始观念,诗歌中的“鱼”意象就成为了 情侣、生殖的原型。除此之外,鱼还常常被用于婚姻,成为爱情的象征物。 类似的鱼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很是常见。比如《诗经》的《陈风衡门》中有 “岂其食鱼, 必河之鲂?岂其取妻, 必齐之姜?岂其食鱼, 必河之鲤?岂其取妻, 必宋之子?”以“食鱼”与“娶妻”对举,其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再如《诗经邶 风新台》中关于“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的描写,也是 对爱情与婚姻的阐释。而在后代诗歌中,鱼意象此类的含义依旧常见,如汉乐府 歌辞《江南》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 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以鱼和莲的嬉戏来比喻男女之间的嬉戏。而唐 诗中也有大量的比目鱼(双眼在一侧,不分离)意象来象征爱情,如王建的《横 吹曲辞望行人》 (卷十八) : “自从江树秋,日日望江楼。梦见离珠浦,书来在桂 州。不同鱼比目,终恨水分流。久不开明镜,多应是白头。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 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