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
诗词的中鱼

诗词的中鱼
诗词中的鱼有很多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在《诗经》中,鱼常常被用来象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如“鱼丽于罶,鲿鲨。
君子有酒,旨且多。
”就表达了对丰盛美食和美酒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鱼也被用来象征自由、闲适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表达了对自由和广阔视野的向往。
在其他的诗词中,鱼也被用来表达离别、思念、愁绪等情感,如“鱼沉雁渺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等等。
总之,诗词中的鱼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经》里的鱼意象

《诗经》里的鱼意象一、富裕丰收的象征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人们为了生存,大多选择临水而居。
相较于打猎,捕鱼危险性较低,且鱼的繁殖能力强大,数量总类众多。
并且有鱼就暗示有水,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不难理解古人把鱼的丰富等同于食物的充足,把它当成富裕丰收的象征。
《小雅•鱼丽》一诗,盛赞宴享时的酒肴,表现了主人待客殷勤,宾主共同欢乐的情景。
在这样喜气洋洋的场景中,菜肴之丰富可想而知,可诗中除了酒外,极写鱼的丰富。
前三章不厌其详地提到鲿、鲨、鲂、鳢、鰋、鲤六种鱼,令人感受到食物的丰盛。
陈子展先生曾说:“远在旧石器下期,中石器初期,人类已知摩擦取火,而以渔猎为生,直至发生宗教,相信死后生活,可有专用鱼类献祭之原始仪式,进入奴隶社会,此尚作为一种正式祭典,不过可视为原始氏族社会旧俗之残余而已。
《潜》诗不妨视为摄取此一历史之小影也。
” [1]《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从鱼的数量之多、品种之繁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发展状况。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 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
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会损害祭祀的意蕴,而富裕丰收的意味也便荡然无存。
二、婚姻或配偶的象征鱼作为一种寻常可见的动物,由于它们与人类生活关系太密切,不自觉地被染上了人类生活印记,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
对于鱼的研究,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在《神话与诗•说鱼》中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
” [2]他更一步探源:“为什么要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
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其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3]孙作云先生的说法类似闻一多先生,《<诗经>恋歌发微》以民俗学的视角来分析鱼意象的隐意:“因为古代男女在春天聚会、在水边祓禊唱歌,即景生情,因物见志,所以在诗中往往用钓鱼、食鱼来象征恋爱,寻致成为一种专门性的隐语。
诗经鱼意象分析

诗经鱼意象分析姓名:学号:学院: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诗经》鱼意象分析鱼,在现在的生活中是寻常可见的一种动物,它种类繁多,多用于食物或观赏。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它既是艺术家画笔下的宠物,又是文人作品中的“常客”,同时更是民俗中吉庆的象征。
千百年来,尽管星移斗换、沧海桑田,但人们对“鱼”的偏爱之情始终不变。
原始人在陶器上画鱼,古人以鱼为礼物相互馈赠;孟子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叹,庄子与惠施有梁上鱼乐之辩。
在民俗中,中国人喜欢有鱼的年画,待客用鱼,过年吃鱼,以图“年年有鱼(余)”;以“鱼水情深”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鱼儿“相濡以沫”比喻相依为命。
就这样,中国人养鱼、食鱼、赏鱼、玩鱼、写鱼、画鱼,从而赋予了“鱼”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鱼”文化。
在《诗经》这部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总集,有很多关于鱼的描写,诗人们偏爱以“鱼”为比,或以“鱼”起兴,如:《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
”《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之。
”除此之外,还有虽不见“鱼”字,但实则是写鱼的。
通观这些作品,大多与性爱和婚姻有关。
以鱼隐喻男爱与性要求,以网鱼比得妻,以网破喻失妻,以钓鱼喻求爱。
可以说《诗经》中凡是涉及到“鱼”的作品大都与情爱有关,这应是先秦时代的一种民俗文化。
产生这种文化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鱼”原本多子,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动物,二是因为“鱼”易得,它可以满足人的食欲,正如婚姻可以满足性欲,所以鱼才被拿来隐喻婚姻关系或是性爱。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水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

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白居易是一位自觉以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想对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状态进行定位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一生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其诗中常写到“鱼乐”,尤其晚年诗作中更多有写“鱼乐”处。
他后半生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认为鱼懂得游于深渊,远离祸患。
他以逍遥适性的“鱼乐”作为生命体验的理想追求;在白诗中,“鱼”可以说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
透过白居易诗歌中的“鱼”意象,可以见出他思想深处的庄学渊源,由此也可窥见中晚唐诗人兼政治家群体精神世界、心灵空间的变化轨迹。
“鱼乐”无疑是一种心性自由的象征,成为文人士大夫向往的境界。
标签:白居易;诗歌;鱼;庄学如果从文人群体的“情志”特色来找出盛唐与中晚唐分界线的话,白居易应当是一位标志性人物。
盛唐诗人李白一生都以庄子笔下的“大鹏”自比,初出蜀地其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①在失意生命的最后时刻,李白依然不忘自己是一只大鹏,其《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清人王琦注曰:“太白尝作《大鹏赋》,实以自喻,兹于临终作歌,复借大鹏以寓言耳。
”②而中唐诗人白居易则一生都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
综观白居易现存2800余首诗作,其中写到很多动物形象,而“鱼”在其诗中出现172次,在诗题中出现有7次:分别是《放鱼》《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点额鱼》《初除官蒙裴常侍赠鹘衔瑞草绯袍鱼袋因谢惠贶兼抒离情》《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观游鱼》《山中五绝句·涧中鱼》。
“鱼”是白诗中写到最多的动物形象,可以说“鱼”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
一白居易常在诗中写“鱼乐”。
最早写到“鱼乐”是在元和年间,白居易有《续古诗十首》(其九)云:“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
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
诗化的鱼

一、鱼意象的原始文化内涵 (一)鱼意象与生殖崇拜
在古代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低下,人类的寿命偏短,在残酷的
①
孙作云, 《诗经研究》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6 页.
自然环境下唯有靠大量繁殖才能生存。所以,对古人来说,生殖意味着生存和发 展, 人们渴望多子, 生殖崇拜也成为古人所有崇拜中最根本的崇拜。 与人类相比, 鱼类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 首先, 鱼类的产卵量很大, 从几万粒到几十万粒不等。 其次,鱼类两到四年就可以产卵。和人类相比,鱼类的繁殖后代的数量远远超过 人类。鱼类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正好符合古人对于生殖的渴求,于是,鱼作为生 殖神受到人类的强烈崇拜。 关于鱼意象的生殖崇拜, 闻一多先生在其 《说鱼》 一文中作过精辟的论述。 他说道,在原始人的心目中, “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 的。 ……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 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 所以在古代, 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 间,若称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 ‘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 ’ ”① 其实,鱼的生殖崇拜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很多继承和发展。2008 年,五个 吉祥物福娃中的“贝贝”的灵感就来自于年画“鱼” ,她自身是一条小鲤鱼,除 了表达 “鲤鱼跳龙门” 的意思之外, 也显示了中国人渴望生活繁荣、 “生生不息” 的美好传统愿望。
二、鱼意象的情感文化内涵 (一)缱绻情深,男女之情
世界上最复杂却又最纯粹的事情莫过于感情之事, 感情包括亲情、 友情、 爱 情,其中又以爱情最为引人入胜,而在古典诗词中,鱼意象最典型的情感内涵便 是“男女之情爱” 。用鱼代称爱情,闻一多先生在其《说鱼》中有所阐述: “鱼是 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 ”②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鱼意象 具有很明显的生殖崇拜意义,基于这种原始观念,诗歌中的“鱼”意象就成为了 情侣、生殖的原型。除此之外,鱼还常常被用于婚姻,成为爱情的象征物。 类似的鱼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很是常见。比如《诗经》的《陈风衡门》中有 “岂其食鱼, 必河之鲂?岂其取妻, 必齐之姜?岂其食鱼, 必河之鲤?岂其取妻, 必宋之子?”以“食鱼”与“娶妻”对举,其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再如《诗经邶 风新台》中关于“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的描写,也是 对爱情与婚姻的阐释。而在后代诗歌中,鱼意象此类的含义依旧常见,如汉乐府 歌辞《江南》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 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以鱼和莲的嬉戏来比喻男女之间的嬉戏。而唐 诗中也有大量的比目鱼(双眼在一侧,不分离)意象来象征爱情,如王建的《横 吹曲辞望行人》 (卷十八) : “自从江树秋,日日望江楼。梦见离珠浦,书来在桂 州。不同鱼比目,终恨水分流。久不开明镜,多应是白头。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 举。
白居易诗词《观游鱼》的诗意赏析

白居易诗词《观游鱼》的诗意赏析白居易诗词《观游鱼》的诗意赏析《观游鱼》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活场景,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
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
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
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观游鱼》白居易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作品注释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
一样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
闲步:散步。
施食,喂食丢食。
作品赏《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
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
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
说明诗人很伤感。
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与鱼有关的诗词,有意境

与鱼有关的诗词,有意境篇一: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常被用来表达美好、幸福、富贵等寓意。
以下是一些与鱼有关的古诗词,展现出它们独特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1.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水中的鱼儿在欣赏月亮,山间的鸟儿在谈论天空,给人一种豁达、开阔的感觉。
2.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唐代陆机《赠汪伦》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渔夫的故事。
渔夫在江南捕鱼,偶然遇到了诗人汪伦,便送他一枝春天的花朵。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慷慨和豁达,也表现了鱼在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3.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江边,潮水和大海融为一体,明月和潮水一同升起,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这首诗被誉为唐代春江花月夜的代表作,其中“鱼”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之一。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李白《赠汪伦》这首诗讲述了诗人李白和好友汪伦之间的友谊。
汪伦送给李白一束桃花,李白则用这首诗来表达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这句话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友谊,而“鱼”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表达友谊的重要意象之一。
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美好、幸福、富贵、奉献和友谊等。
这些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展现了鱼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篇二:鱼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主题,在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都被广泛使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的诗词,展现了它们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1.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的轮回和生命力的坚韧,而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更是表现出了鱼游水的自由和不羁。
2.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短暂,而其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形象地表现出了鱼的自由自在和生生不息。
水浅鱼争跃全诗解释

水浅鱼争跃全诗解释前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被视为表达情感、抒发心思的重要艺术形式。
其中的意象、言辞和结构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通过解析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深入探究诗歌背后的思想和意义。
选取诗歌:《水浅鱼争跃》《水浅鱼争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通过对水中鱼儿跃出水面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那份渴望自由和追求卓越的情感。
解读第一段:自由追求的比喻首先,诗歌的标题《水浅鱼争跃》就给我们一种生动的意象:鱼儿在浅水中奋力跃起。
这个比喻用于描绘人们内心的追求和奋斗,提醒人们应该敢于超越自我,勇往直前。
第二段:水是局限,跃是自由诗中的“水浅”暗喻人生的局限和狭窄,而“鱼争跃”则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渴望和追求。
正如鱼儿在水中跃起,人们也应该勇于突破现有的局限,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段:面对困境的勇气作者通过描绘鱼儿在“水浅”环境中奋力跃起,表达了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决心。
人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正是面对困境时的勇往直前,才能够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四段:追求卓越的精神诗中的“争跃”一词蕴含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对自身能力的挑战。
只有在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个人的价值。
总结通过对《水浅鱼争跃》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鱼儿跃出水面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内心渴望自由和追求卓越的情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勇气、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种追求自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就是鱼儿在水中争跃的象征。
只有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人们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个人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这种追求自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挑战自我,永不停息地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不畏困难和挫折,在追求个人价值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诗歌“鱼”意象的庄学意蕴作者:赵建梅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11期摘要:白居易是一位自觉以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想对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状态进行定位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一生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其诗中常写到“鱼乐”,尤其晚年诗作中更多有写“鱼乐”处。
他后半生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认为鱼懂得游于深渊,远离祸患。
他以逍遥适性的“鱼乐”作为生命体验的理想追求;在白诗中,“鱼”可以说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
透过白居易诗歌中的“鱼”意象,可以见出他思想深处的庄学渊源,由此也可窥见中晚唐诗人兼政治家群体精神世界、心灵空间的变化轨迹。
“鱼乐”无疑是一种心性自由的象征,成为文人士大夫向往的境界。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鱼;庄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1-0140-06如果从文人群体的“情志”特色来找出盛唐与中晚唐分界线的话,白居易应当是一位标志性人物。
盛唐诗人李白一生都以庄子笔下的“大鹏”自比,初出蜀地其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①在失意生命的最后时刻,李白依然不忘自己是一只大鹏,其《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清人王琦注曰:“太白尝作《大鹏赋》,实以自喻,兹于临终作歌,复借大鹏以寓言耳。
”②而中唐诗人白居易则一生都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
综观白居易现存2800余首诗作,其中写到很多动物形象,而“鱼”在其诗中出现172次,在诗题中出现有7次:分别是《放鱼》《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点额鱼》《初除官蒙裴常侍赠鹘衔瑞草绯袍鱼袋因谢惠贶兼抒离情》《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观游鱼》《山中五绝句·涧中鱼》。
“鱼”是白诗中写到最多的动物形象,可以说“鱼”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
一白居易常在诗中写“鱼乐”。
最早写到“鱼乐”是在元和年间,白居易有《续古诗十首》(其九)云:“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
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
”但诗人接着写道:“而我方独处,不与之子俱。
顾彼自伤己,禽鱼之不如。
”③这是自叹己不如禽鱼之乐。
甚至在人生最为失意的江州时期,他也以“涸鱼返清源”比写自己拥有的草堂生活,其诗云:“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
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
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
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④。
他以乐在泥泉的鱼比写虽被贬谪却乐得逍遥的自己:“泥泉乐者鱼,云路游者鸾。
勿言云泥异,同在逍遥间”(《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⑤。
长庆二年(823),在中书舍人任时,诗人有《玩松竹二首》(其一):“龙蛇隐大泽,麋鹿游丰草。
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
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
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
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
”⑥诗以凤栖于梧、鱼乐于藻比写长安新昌里的园林生活。
宝历元年(825),在苏州刺史任时,白居易有《郡中西园》诗:“闲园多芳草,春夏香靡靡。
深树足佳禽,旦暮鸣不已。
院门闭松竹,庭径穿兰芷。
爱彼池上桥,独来聊徙倚。
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
有时舟随风,尽日莲照水。
谁知郡府内,景物闲如此。
始悟喧静缘,何尝系远迩。
”⑦这里以长依于藻的鱼乐喻写苏州刺史任上诗人的吏隐状态。
宝历二年(826),有《卯时酒》诗:“前年辞紫闼,今岁抛皂盖。
去矣鱼返泉,超然蝉离蜕。
是非莫分别,行止无疑碍。
浩气贮胸中,青云委身外。
扪心私自语,自语谁能会。
五十年来心,未如今日泰。
况兹杯中物,行坐长相对。
”⑧这里又以“鱼返泉”自比远离政治中心长安任职外郡后的泰然心态。
当置身于洛阳的闲乐生活中时,晚年的诗人更对“鱼乐”深有感触,多有写“鱼乐”处,以“鱼乐”喻写洛阳中隐生活的快意,并以鱼的从容、自由、遂性表达自己对生命最高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有诗句如“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玩止水》)⑨,“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咏所乐》)⑩,“荷欲衰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蓰蓰鱼尾掉,瞥瞥鹅毛换”(《南池早春有怀》),“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闲居自题》),“双凤栖梧鱼在藻,飞沈随分各逍遥”(《梦得相过援琴命酒因弹秋思偶咏所怀兼寄继之待价二相府》),“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春池闲泛》),“信风舟不系,掉尾鱼方乐”(《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
闲忙各有趣,彼此宁相见”(《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
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
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
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春日闲居三首》其二),等等。
其中有些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鱼乐”,但却活画出一幅幅群鱼自由出游的快乐图景。
综观白居易写“鱼乐”的诗句及诗作可见,诗人认为鱼之乐主要在于深依于藻、置身陂池,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
《诗经·小雅·鱼藻》篇云:“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
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
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南宋朱熹注曰:“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
”诗即以鱼在蒲藻之安乐比兴周王乐在镐京。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鱼在在藻,有莘其尾”,“鱼在在藻,依于其蒲”,鱼依于蒲藻为得其性、得其所,其长尾可掉,其首颁然。
春秋末邓析著《邓析书·无厚篇》云:“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
”鱼有掉尾之乐,正见水之清澈和鱼的自由快乐。
白居易写“鱼乐”正用这些诗意。
晚年白居易为何如此热衷于写“鱼乐”呢?我们追溯一下其写“鱼乐”的思想渊源。
《庄子·秋水》篇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由此引出庄子与惠子间有名的濠梁之辩。
在庄子的思想中,濠水之鱼快乐,因为它们是摆脱牵累、相忘于江湖的自由之鱼。
庄子写鱼是为了写人。
白居易退居洛阳任职分司闲职,悠然于园林,逍遥乎山水,“游山弄水携诗卷,看月寻花把酒杯”(《忆晦叔》),“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醉吟先生传》)。
诗人这份洛地闲游之乐与濠上游鱼从容之乐何其相似。
白居易大和七年(833)所作《咏兴五首·四月池水满》诗云:四月池水满,龟游鱼跃出。
吾亦爱吾池,池边开一室。
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
且与尔为徒,逍遥同过日。
尔无羡沧海,蒲藻可委质。
吾亦忘青云,蘅茅足容膝。
况吾与尔辈,本非蛟龙匹。
假如云雨来,祗是池中物。
“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诗人明确表示写鱼乐,实是写己乐。
诗人在人与鱼之间找到了极为重要的相似处:鱼不慕大海,委质于蒲藻;我不恋“青云”,寄身于“蘅茅”。
鱼、我都不以蛟龙自居,甘为池中之物,“池”中逍遥适性又自由安全。
对诗人来说,其所依之“蒲藻”“蘅茅”“池”,就是散地洛阳的“中隐”生活。
《唐宋诗醇》卷二十五评此诗曰:“会心不远,熟读蒙庄,方有此悟境。
”这里指出居易写“鱼乐”的庄学渊源,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白居易《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诗中的“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句,即以鱼乐自跃、鸥鸟不惊,来写闲适文人心无挂碍的生命姿态。
《池上闲吟二首》(其二):“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余。
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心乐身闲便是鱼。
虽未定知生与死,其间胜负两何如?”“心乐身闲便是鱼”,诗人直接将自我与鱼画等号,我就是鱼,表达自己对中隐之生命状态的真切感受。
他在《逸老》诗中又写道:“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
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古稀之年的诗人超越了生死的烦恼,无俗事系怀,惟浩气在心,自觉比限于陂池浮藻中的鱼还快乐。
在庄子的思想里,“游”是精神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
“从容出游”的“鱼乐”,正是一种身心自由的生命体验。
鱼之乐,因为它逍遥适性,更因为它懂得游于深渊,远离祸患。
元和七年(812),白居易《归田三首》(其三)诗云:“为鱼有深水,为鸟有高木。
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牵束?”元和十三年(818),江州时期,诗人有《点额鱼》诗云:“龙门点额意何如,红尾青鬐却返初。
见说在天行雨苦,为龙未必胜为鱼。
”诗中表达了宁愿做一条普通自在的鱼,而不愿有跃龙门之后的辛苦与危险的思想。
长庆二年(822),为中书舍人时,宦情衰落的白居易看到社会危机,朋党倾轧,两河再乱,预感到自身的不安全,便自请外任杭州刺史,主动选择任职外郡的吏隐生活。
《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
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在自长安赴杭州途中,白居易有《马上作》诗表达置身朝廷的感受:“一列朝士籍,遂为世网拘。
高有罾缴忧,下有陷穽虞。
每觉宇宙窄,未尝心体舒。
”诗句“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将远离长安任职杭州的自己,比作是即将投入深水的鱼。
宝历元年(825),由洛阳赴任苏州刺史途中,白居易有《船夜援琴》诗:“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月夜江深,鱼潜不动,一片静绝,在这片深江夜色中透出“鱼们”的自在与安宁。
大和二年(828),在长安任职,诗人回忆苏杭生活时有句:“忆我苏杭时,春游亦多悆。
”“鱼尾上奫沦,草芽生沮洳。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奫沦,意为水深广貌。
诗人在写景中再次摄入鱼游深水的形象,这不能不说是在暗示着苏杭生活的影像。
在履道池台中,晚年诗人张设有一顶青毡帐。
冬日里,青毡帐内炉火融融温暖如春,置身其中者全然忘记外界的寒冷。
晚年白居易置仕途忧患、党派纷争于度外,但求身心的自由安适,其心灵就如这青毡帐,凭借内心的调理,不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
大和五年(831),因节候变暖,诗人作《别毡帐火炉》诗与毡帐惜别,有“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句,以鱼入深渊、兔藏深穴来喻写自己园林中的毡帐生活。
由此更可以明显见出,诗人以鱼自比,以鱼乐写己乐,以鱼在深水喻写自己远离祸患的心态。
大和八年(834)至大和九年(835)间,白居易有《感兴二首》(其二):“鱼能深入岂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诗有感于“甘露之变”前长安政局而作。
开成五年(840),又有《山中五绝句·涧中鱼》诗:“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
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诗中写深涧游鱼乐而不知外界之风涛与争斗。
《唐宋诗醇》卷二六评此诗曰:“比体,暗指甘露事”,可谓一语道破诗意。
《庄子·大宗师》曰:“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庄子·赓桑楚》写道:“弟子曰:‘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