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功能与形式的思辨
对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建筑心理学

摘要建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人造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的科学。
随着社会的的发展,人对建筑物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其功能以及形式,更多的要求体现在了精神与心理层面上,因此建筑心理学已经成为建筑学科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以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为例,从建筑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由表及里,由宏观及微观,积极探讨该建筑在城市意象、建筑与场地间的行为关系以及建筑内部的空间序列方面达到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城市,建筑,心理,行为,人民大礼堂一.引言1950年至1954年,重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由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的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决策修建的。
1951年6月动工,1954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建成时定名“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4年秋西南大区撤消,1955年改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现名,其设计师是著名建筑师张家德先生。
大礼堂座落在重庆市区学川湾马鞍山,建成时大礼堂占地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
二.从城市格局的人文心理因素出发城市是由不同时代的需要逐渐形成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空间网络。
少量满足整个城市民众的物质与精神要求的复杂建筑置于网络的交汇点附近。
这些标识性建筑起着积极的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
作为重庆市的地标性建筑,人民大礼堂的设计与其说是小范围的建筑设计,到不如说是扩展到大范围的城市设计。
可以说人民大礼堂的设计关系到整个重庆的形象,对重庆的城市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说我们对重庆大礼堂的环境心理学分析首先从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尺度来考虑。
(一).在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空间所起到的作用工业革命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过分强调了功能的意义,而忽略了人的行为与心理,消弱了环境的艺术性以及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性。
现在人们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传统的城市设计进行再认识。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及其整体环境设计便是人们心理对中国传统建筑人文历史因素的探索。
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发展演变

[关键词]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发展演变[摘要]本文论述了作为现代主义核心的功能主义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探讨了功能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重新强调了功能主义因其合理内核及意识形态背景,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辞海》中功能的解释一指事物的功效、作用,一指事攻和能力.《汉书·杜钦传》〝观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与官职〞.本文中所探讨的功能即为事物的功效、作用. 功能主义一词早在18世纪即已出现,当时指的是一种哲学思想.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设计史上的巨大变革,现代主义设计开始萌芽、发生和发展.功能主义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与特征,它以崭新的面貌在19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历史地位.功能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认为一件物品或建筑物的美和价值取决于它对于其目的的适应性.〞[1]p108 在人类现代设计发展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功能主义始终作为一条主线索贯穿其中,设计终将不能舍弃〝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第一准则.一.功能主义的萌芽和发展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翻开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篇章.现代工业设计在轰鸣的大机器生产中孕育,在与传统设计彻底分离的阵痛中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 18世纪英国开始的商业化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起点.在商业化的条件下,市场迅速扩展,设计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和工业社会中进行美学与社会交流的载体,开始具有它今天所具有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传统产业的一些消费性用品如家具、小五金、陶瓷等,依然以装饰和趣味为主要因素,实用和功能反倒退居其次.但一些非消费性的工业产品,如机器、仪器和工具,工业革命对其设计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这些生产领域,〝产生了一种直接而坦率的设计语汇,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和效率,〞[1]p35标志着设计开始与传统分道扬镳. 图(1-1)所示即1755年由伦敦著名仪器制造师约翰·多伦德(John Dollond)研制的天文尺,它用来测量太阳直径及恒星间距.其设计简洁、明确,真实的反映了仪器的材料、结构和用途,抛弃了任何形式的装饰,预示着将来功能主义设计的出现.从19世纪开始,功能主义的趋向便愈加明显地发展起来. 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为思想先驱的工艺美术运动在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 1834-1896)领导下展开了。
建筑类专业学生独立思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建筑与文化》课程教学为例

Cu tv to f c t c u a u e s’ n e e d n li a i n o Ar hie t r l St d nt I d p n e tThi k ng a n v tv n i nd I no a i e Abi t ly i
激烈 的环境 下 , 国建筑类 毕业 生在工作 中对 比国外 设计 我 师表 现 出的不足 , 日益 凸显出建 筑学教 育培养 方式存 在相 关 问题 , 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具
11 方 案 设 计 时 原 创 性 和 批 判 性 思 维 能 力 不 足 .
的新 一代 中国建 筑师 , 了家庭 的影 响外 , 校教 育对 团 除 学 队合 作 能力 培养 的欠 缺也 导致 他 们在 工作 中缺少 团 队意
Hale Waihona Puke 摘 要: 针对 当前 中国建筑 学本科教 育 中出现 的 问题 和不足 , 美国德 州大学 圣安 东尼奥分校 以 建筑与 丈化》 课程
为例 , 对该课 程 的教 学方法和课 程 管理形 式等进 行分 析 , 并从 如何 开展 建 筑人丈 知识 引导 、 正确 开展 建筑 的启 蒙 教育 等方 面进 行总结 , 以求 为我国低年级 建筑学专 业学生培养探 索和 独立思 辨能力提供参 考。
14 9
安徽农学通报 ,A h i giS iB l2 1 ,8 1) n u r c. u1 0 21 (4 A . .
建筑 类专 业学生独 立 思辨 及创 新 能 力的培养
【路易斯·康】无可言说的本原——《静谧与光明》的解析

【路易斯·康】无可言说的本原——《静谧与光明》的解析一九六九年二月十二日,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在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发表了一篇演讲,题目是“静与光”(Silence and Light),或者译为“静谧与光明”(《静谧与光明》,载《路易·康》,李大夏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在简短的开场白后,他有些突然地谈到了“静”这个概念:静并不是十分十分安静。
这是一种可称之为无光,无暗的东西。
这些都是生造的词……但为何不可?无光,无暗。
存在的愿望,表达的愿望。
(第三自然段)一般而言,光对暗,静对闹,从来没有看到过光与静的对举。
至于说无光,无暗;存在的愿望,表达的愿望(Lightless; Darkless;Desire to be; to express),则更加不能理解。
好在路易斯·康立刻谈到了“光”:我转向光,它是所有存在事物的造就者……可以说光,一切存在的造就者,也造就了物,物产生影,影属于光。
(第四自然段)显然,这里的光(light)是一种无所不能的造物者,一个与静(silence)相对举的概念,与暗(dark)没有什么关系,难怪路易斯·康说静是“一种可称之为无光,无暗的东西”;在我们通常对举的光(light)和影(shadow)这两个概念中,路易斯·康把后者归结为前者,于是,影不再出现在讨论中。
这种光、物、影的隐喻也在柏拉图那里出现过。
柏拉图用这个系列隐喻来说明各种“理型”(每类具体事物共同的本原)的层次关系:太阳是善的理型,物体喻为一般理型,影子则如世间万物。
只有太阳才能使物体有影子,只有物体才能有影子,而影子是源于两者的。
人们的认识如同观看物体,这也需要阳光(谢文郁:《〈智者篇〉和柏拉图理型论的发展》,载《蒂迈欧篇》,谢文郁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五年版,附录一)。
但康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重复柏拉图的见解,不是为了突出光作为理型的本原地位。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特点:1.木结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构架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的核心技术。
木结构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和可持续性,有利于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2.庭院式布局:中国古代建筑通常以庭院为单位进行布局,形成了一种“四合院”式的建筑模式。
庭院式布局有利于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私密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3.屋顶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造型非常丰富,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
屋顶造型不仅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且还能有效防止雨水侵入,提高房屋的防水性能。
4.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在梁、枋、柱、墙等部位进行了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表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常见的装饰题材有龙、凤、山水、花鸟等,寓意吉祥如意。
5.风水学说: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风水学说。
通过选择地理位置、朝向、地形等,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6.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砖石、瓦等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火性能,有利于提高居住舒适度。
7.建筑规模与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如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8.建筑风格演变: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经历了从秦汉时期的古朴厚重,到唐宋时期的雄浑豪放,再到明清时期的精细繁复等阶段。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9.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施工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如榫卯结构、悬挑结构等。
这些技术在现代建筑领域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0.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
建筑中的雕刻、彩绘、装饰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在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方面的独特魅力,这些特点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也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筑中的辩论辩题

建筑中的辩论辩题首先,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能够让后人了解先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比如中国的古建筑,如故宫、长城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次,传统建筑在环境适应性上更胜一筹。
传统建筑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结构和形式也更符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特点,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例如,古代中国的建筑在设计上就考虑了通风、遮阳等因素,更符合中国的气候特点。
最后,传统建筑在审美价值上更具有吸引力。
传统建筑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形式美、意境美和文化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比如古希腊的建筑以其简洁、对称和优美的线条而闻名,给人一种高雅的美感。
综上所述,传统建筑在历史文化价值、环境适应性和审美价值上都更具有价值,因此传统建筑更胜一筹。
反方,建筑中的辩论辩题应该是“现代建筑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现代建筑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建筑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住房、商业、办公等各种需求,推动城市的发展。
其次,现代建筑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
现代建筑以其新颖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风貌和吸引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比如迪拜的哈利法塔、纽约的帝国大厦等都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最后,现代建筑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在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性,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现代建筑更具有价值。
“知行合一”的建筑创新——对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实践中“创新性”内涵的建构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TU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019-06 收稿日期 2023-03-09摘 要 重申对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性”内涵进行理论化思考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以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UAD )的“平衡建筑”观念基于“知行合一”的思想来建构其实践中“创新性”的独特内涵,并通过代表性作品中此内涵的具体呈现来支撑此理论建构。
以此为基础反思UAD建筑创新中的相关问题,以优化“平衡建筑”的总体设计观念并更好地指导建筑实践。
关键词 创新性 知行合一 平衡建筑 设计主体专业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reiterate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content of innov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idea of "Unity of Thought and Action" on which the concept of "Balance Architectu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UAD) is based, we aim to construct the distinctive content of innovation contained in UAD's practices. Hence, it supports thi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by revealing relevant contents included in UAD's typical design projects, as a way to reflect related problems in UAD'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to polish its overall concept of "Balance Architecture", and to better navigate its design practices. Keywords Innovation, Unity of thought and action, Balance architecture, Major design professions的建筑创新——对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with the Vision of "Unity of Thought and Action":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nt of "Innovation" Contained in the Practic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UAD)程 啸 | Cheng Xiao 董笑砚 | Dong Xiaoyan 董丹申 | Dong Danshen“平衡建筑”设计观十年品。
课程思政在建筑设计课堂中的应用

课程思政在建筑设计课堂中的应用摘要: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只有把思政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每一堂课中,才能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本文以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建筑设计课程为例,针对建筑设计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课程思辨的教学尝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力求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课程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筑设计课堂;思辨教学引言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将思政资源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发挥立德树人职责,践行“教必蕴育,育必铸灵”教育理念,是建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环节设计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上,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理论解析、课堂讲评以及课程总结等各个环节的设计,从项目分组、案例汇报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每个成员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相互配合协调,同时在组内讨论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辨,不仅关注同组学生之间讨论,还强调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建筑设计课程是重视实践的课程,通过教与学、思与辨、学与思等过程的训练,让学生夯实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落实到行动与实践上来,进而验证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再进行教学总结,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一)建筑设计内涵挖掘不够深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来说,建筑设计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门课,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建筑设计的内涵,使学生对什么是设计有更深刻的认识。
而实际上,建筑设计课程内容繁多,知识也很广泛,因此建筑设计具有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深刻的内涵。
而这些教学内容构成了建筑学教育的完整体系,所以如果想彻底掌握这门课程,就必须深入挖掘,找到更多的建筑设计的内涵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功能与形式的思辨摘要建筑功能和形式是建筑设计理论的核心问题,两者的相互关系对建筑设计具有最为广泛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个人的建筑学学习经历以及建筑发展史的相关资料入手,通过研究建筑风格以及设计理念的变化,品读大师作品中所渗透的创新精神,从自身对建筑设计理解的改变上来寻求功能与形式在建筑设计中的思辨关系。
关键词:建筑功能形式建筑史大师作品目录引言 (4)第1章我眼中的形式与功能 (4)1.1 从形式起步 (4)1.2 功能的认知 (4)1.3 形势与功能 (4)第2章建筑发展史上建筑形式与功能关系的变迁 (5)2.1 追求形式美的西方古典建筑美学 (5)2.2 12-18世纪间西方建筑的形式美 (5)2.3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主义理论 (5)2.4 当代建筑文化的开放多元 (6)2.5 中国建筑始终以功能为基本要求 (6)第3章品读大师作品探究其形式与功能 (7)3.1 居住的机器——萨伏伊别墅 (7)3.2 “少就是多”——范思沃斯住宅 (7)结语 (8)参考文献 (9)引言众所周知,建筑的出现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遮风避雨、抵御烈日和野兽的物质需求。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建筑所具有的基本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对建筑提出了新的审美需求。
建筑作为艺术领域中最大也是最特殊的门类之一,如何恰当的处理其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历来是建筑领域中最热门的讨论话题。
第一章我眼中的形式与功能1.1从形式起步上大学前,对建筑的认知,似乎仅止于形式。
印象中的经典建筑当是如同古希腊建筑那般的精雕细琢——每个单体建筑都是一尊雕塑作品,每个石头柱子都可以成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典雅、端庄,处处透露着形式的美感。
大一上学期的设计作业,以构成作业为主,核心内容是空间认知,在限定的几十厘米见方的小空间中进行空间的穿插、扭曲和变异。
那时的设计,似乎仅仅是一场方盒子的游戏,在与老师的不断沟通中,在方案的不断被毙、重做、再被毙、再重做的过程中,对建筑有了一点点朦朦胧胧的认识,然而,却依然仅止于形式。
认知中优秀作品的特点,也不过是造型创意的新奇抑或空间穿插的巧妙。
1.2认知功能对功能重要性的认知,开始于大一下学期。
那时,班级有幸被抽中参与巴塞罗那德国馆的施工,当育人无数的老师反复强调:“建筑,不是玩造型。
”原有的认知轰然倒塌,顿陷迷茫。
在这不断查资料,不断汇报,实地测量,反复画图,施工的半年中,我开始明白,建筑真正的美当是存在于与功能相适应的形式之中,建筑的价值当是决定于它对功能的满足程度,而不是什么新奇的创意或是巧妙的穿插。
我开始明白,设计当是解决问题,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包括施工难度、结构稳定性、美观程度、人文需求、成本等等,好的设计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理论上的完美设计则可以解决全部的问题。
我开始明白,适用、经济、美观才是今天我国建筑设计的指导方针, 建筑的功能问题才是建筑的核心问题; 决定建筑美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根本区别的恰恰是建筑的功能美。
1.3形式与功能就我目前浅薄的认知,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当是了解甲方的需要,继而研究这些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最后设计出能够尽可能多的满足这些需要的建筑体系。
美可以成为一种最终的结果,但绝不是目的。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不可分割,恰如骨与肉,骨决定其形,肉丰满其状;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
根据柯布西耶的观点,人类需要的是空气、阳光、开敞的空间、运动等等,而不是建筑本身,因此,套句颇具高中政治观点的话,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大概应是:以功能为核心,形式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一位颇具浪漫气息的老师曾经如是说道:“建筑是什么?无非是五个字:天、地、人、生、物。
建筑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
低年级的设计,无关功能,那是天马行空,天地任我逍遥的翱翔。
而将来的设计,在各种功能的限制之下,则会成为带着锁链的舞蹈。
”现在想来,那句“带着锁链的舞蹈”似乎便是对建筑设计要求中,形式与功能关系的较为完美与生动的阐释了。
第二章建筑发展史上建筑形式与功能关系的变迁2.1追求形式美的西方古典建筑美学西方建筑起源于古希腊,在自由浪漫的古希腊人眼中,美只存在于造型上,依靠线条的比例和形体轮廓的安排来展现自身的魅力。
古希腊神庙四面回廊壮丽的柱列经过精心处理,总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无论是“多立克”的男性刚劲美,还是“爱奥尼”的女性柔美,抑或是“科林斯”的纤细美,在千年的时光中,无不被人反复赏玩,直到今天,仍让人惊叹不已。
我想,西方古典建筑学之所以那般注重形式美,大概是因为美所具有的形式方面的因素最易为人们所直接感受吧。
在这时,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一种好像与内容无关的独立审美对象。
如果说古希腊建筑反映的是平民世界观的自由民主精神,那么古罗马建筑所反映的大概就是奴隶主狂妄的心理以及鄙俗的趣味。
罗马帝国盛行豪华浮艳的审美趣味,纹路细密的大理石柱子形态高贵,成为墙面的装饰配件,已不起结构作用。
比之古希腊对形式美的一味追求,古罗马已开始探求结构、功能和形式三者的和谐统一,奥古斯都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流传至今;大角斗场使用功能完善,其椭圆形平面,多层看台,多出口疏散等特点被体育建筑设计沿用至今。
但在此时的建筑美学中,形式美依然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
2.2 12-18世纪间西方建筑的形式美中世纪,从阿伯特·苏格的圣丹尼斯教堂开始,哥特式建筑横空出世。
教会试图用已掌握的技艺建造人类所能想象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用它的色彩缤纷来象征彼岸世界。
以勃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为第一个建筑作品的文艺复兴,在废墟和手抄本中重新发现了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光辉。
审美理论家以形式美的研究代替对建筑艺术的研究,他们崇尚“美是客观的”“美就是和谐与完整”“美有规律”。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将形式美推向极端,建筑艺术对现实的反映遭到否认,“卡住艺术咽喉”的笛卡尔甚至提出要以“绝对可靠”的数学和几何学的理性来制约艺术创造的想象力。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建筑形式美的推崇逐渐深化,并一步步走向极端。
一场变革,似乎已势在必行。
2.3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主义理论建筑领域的变革开始于18世纪末,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城市在扩大,人口在突增,交通在扩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不同类型的建筑数量大增,建筑功能日益多样和复杂。
第一次明确的将功能的重要性引入建筑领域的人大概应该是沙利文。
19世纪中叶前后,铁、水泥、钢和钢筋混凝土相继出现,改变了建筑的内外形势,在这一阶段,住宅需求量大增,沙利文先后提出“形式服从功能”观念,倡导功能的忠实表达是设计一座美丽的楼房的重要的先决条件;“有机建筑”论点,即整体与细部,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结合。
之后,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瓦格纳提出新建筑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表现当代生活。
他主张,建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建筑专家。
功能主义的正式提出则是在20世纪20-30年代,那时由于传统建筑精雕细刻的耗时费力,已不适应于战后的经济困难和严重房荒,无法解决战后欧洲亟待复苏的状况,社会的动荡在客观上对人们接受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办了“包豪斯”建筑学校并任校长,提出“新建筑”的设计原则:建筑是必须打破把建筑物设计成纪念碑的想法,而要把它作为服务于各种生活内容的容器来考虑。
在此之前,设计师都是先有了建筑的外观体型,然后再把各种房间放在建筑的体型里去。
从格罗皮乌斯开始的现代建筑则开始以建筑各部分的使用要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然后确定各部分的位置和建筑外形。
格罗皮乌斯将建筑的使用和经济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列入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之中,他的这种以功能需要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力求使建筑的形式、材料结构与功能需要协调起来的思想,便是“功能主义”。
2.4当代建筑文化的开放多元20世纪50年代后,以包豪斯为中心的现代建筑运动之后又有多种建筑派别相继发展起来,美国“费城学派”的创始者路易斯·康将建筑学定义为“有主见的空间创造”,他反对格罗皮乌斯芝加哥学派“形式服从功能”的学说,提出“形式引起功能”的观点,重新强调形式在建筑创作中的主要地位。
50年代末,丹麦建筑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成为突破“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信条的优秀建筑作品,在沙里宁的力排众议下,伍重的意念最终得以实现。
在这个方案中,悉尼歌剧院巨大的壳片不是功能需要的,也不是结构决定的,而是建筑是追求雕塑感、象征意念的奇异作品。
在此时,设计似乎又成了一场造型的盛宴。
70年代兴起的高技派则是突破传统形式美的局限,在构件的暴露、重复中挖掘美感,反映了技术上的美学观念。
至此,建筑设计又多了一条不同以往的追求技术美学的分支。
之后,建筑文化益发开放多元,后现代主义建筑、结构主义建筑等建筑流派先后兴起,科技的发展使得当代建筑对形式与功能的探究益发深入,并更多地赋予建筑以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
2.5中国建筑始终以功能为基本要求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建筑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
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以功能为基本要求,审美上首先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建筑创作中把其社会内容,象征涵义放在了显著的突出地位。
建筑美学专家王世仁先生曾说:“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不在于单体的造型比例,而在于群体的系列组合,不再与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于整体的神韵气度,不在于突兀惊异,而在于节奏明晰,不在于可看,而在于可游。
”由此,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功能的追求,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美也是起源于实用,远古时代,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丰富的木材资源,木构架组合方便,不同的地形,地段均能并和使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在木构架体系结构条件下,其创作精神把实用功能、技术做法和审美形象和谐的统一起来。
屋檐下的斗拱,最初仅为支撑结构,为了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直到明清时代,部分斗拱趋向于装饰化,才成为结构机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体。
第三章品读大师作品探究其形式与功能3.1居住的机器——萨伏伊别墅小时候曾经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书,是居住的机器。
而最先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的人,就是柯布西耶,他的机器,便是萨伏伊别墅。
这座现代建筑史上最为著名的居住机器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建筑师所追求的社会效益,试图塑造一种无地域文化个性的机器的美。
这一机器,将柯布西耶所提出的“新建筑五点”诠释的淋漓尽致。
底层使用独立支柱,把地面架空,形成另一层标高上的花园,与屋顶花园恰秒呼应,形成一处毫不费力的对称修辞。
梁柱承重结构的运用,解放了历来辛苦的墙,也为自由组织平面提供了机会,同时也解放了外墙上的窗口,让它们可以肆意延展。
结构独立的水平带形长窗,让里面活动的人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能饱揽四外的田园风光,随心所欲的随着空间一起“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