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病理,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心肌梗死病理、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心肌梗死病理、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31
• 20 minutes after blockage – Myocytes are still viable, so – If blood flow is restored, and increased aerobic metabolism, and cell repair, – →Increased contractility • About 30-45 minutes after blockage, if no relief – Cardiac infarct & cell death
• 10 seconds following coronary block – Decreased strength of contractions – Abnormal hemodynamics • See a shift in metabolism, so within minutes: – Anaerobic metabolism takes over – Get build-up of lactic acid, which is toxic within the cell – Electrolyte imbalances – Loss of contractibility
动脉粥样斑块比右边残存 的动脉中膜要厚。可见大 量针状的胆固醇结晶(针 状空隙),左边有新鲜出 血,血栓可在这样的斑块 顶部形成。
Myocardial Ischemia
Myocardial cell metabolic demands not met Time frame of coronary blockage:
新定义
(4)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状动脉旁 路移植术(CABG)后,如果心脏标志物水 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 术期心肌坏死;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 URL99百分位值的5倍,同时伴有以下任何 一项:新发的病理性Q波、新发的LBBB、 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自身冠脉闭塞、 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则 定义为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5)病 理检查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病理学课件PPT课件

心肌梗死病理学课件PPT课件

胞坏死。
--
20
• CPK及CPK-MB 升高达正常的3倍
CPK:在心肌、骨骼肌最多,正常血清中 含微量。AMI发作6h内开始升高,峰值24h, 3-4d消失。阳性率92.7%,有15%假阳性: 如剧烈活动后、肌病及骨骼肌损伤、肌肉注 射、糖尿病、酒精中毒、肺栓塞、休克、心 肌炎、心脏按压胸腔出血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
1
冠状动脉解剖与心脏血液供应
• 解剖
1.左冠状动脉(LCA)直径4-7mm
左主干(LM)2-3mm
左前降支(LAD):间隔支(S)(5-10 支),其第一分支粗大。对角支(D)26支
左回旋支(LCX):房室结动脉或左房支、 钝缘支(OM)1-4支
后降支(PDA)
--
2
2.右冠状动脉(RCA)直径3-5mm 圆锥支(CB) 窦房结支(SNA) 右室支(RVB) 锐缘支(AM) 房室结支(AVNB) 后降支(PDA) 左室后侧支(PL)
• 缺血区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不一致,造 成复极化速度不均匀,易引起折返性室 速或室颤。
--
14
传导系统病变与心律失常
• 前壁:交感神经兴奋,心动过速、高血 压综合征
• 下壁:副交感神经兴奋、心动过缓、低 血压综合征
• 传导系统解剖与血供:窦房结动脉、房 室结动脉发自右冠状动脉或左旋支。
--
15
二、临床表现
--
3
--
4
一、发病机制
(一)冠脉血栓形成
心肌氧供量↓:AS、冠脉痉挛、血栓
心肌氧需求↑:活动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 栓形成
(三)冠状动脉痉挛诱发斑块破裂血栓 形成
(四)血管活性物质、血小板活化和凝 血因子的作用

心肌梗死完整ppt课件

心肌梗死完整ppt课件

心律失常 低血压或休克 心力衰竭
是最严重的症状 常发生在起病后数 小时~1周内。 其中心律失常极常 见,是死亡最主要 的原因。
精选ppt
(二)体征
心脏、血压、心律可发生变化,但无特异体征。
(三)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2.心脏破裂
心包填塞、室缺、少见
3.栓塞
1-6%左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脱落
(2)血和尿肌红蛋白(MB)测定:
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高峰,较血肌钙蛋白、血清酶出现 早,消失较快, 持续24-48小时恢复正常。
精选ppt
(3)心梗后各种心肌酶的变化表
心肌酶
CPK CPK-MB
AST
开始升高时间 5~8h 6~12h
LDH 8~10h
达到高峰时间
24h 24~48h 48~72h
精选ppt
主要内容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病理及临床表现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精选ppt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精选ppt
基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血氧供需矛盾
心肌血氧供应持续减少1h以上
心肌梗死
精选ppt
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性疾病
起始阶段
进展
并发症
LDL 进入动脉壁
持续的LDL进入、氧化和
LDL氧化
内皮功能损伤
单核细胞参与,引发炎症 泡沫细胞形成
平滑肌细胞增殖和产生纤
内皮功能降低

血管炎症并形成脂质核心
炎症加剧,脂质核心增大 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减少 不稳定斑块形成和破裂 不稳定斑块中的物质漏入血
管腔,引起急性血栓
内皮功能不全

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理PPT课件

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理PPT课件
•3
破裂的斑块
•4
二 诱因
l 6Am~12Am 交感活性增加时 l 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 l 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用力大便时 l 休克、脱水、出血等 AMI可发生在无心绞痛病史的患者
•5
病理
冠状动脉病变 AS + 闭塞性血栓( 96% )
•6
病理演变
心肌病变: 20~30min → 心肌开始坏死 1~2h → 心肌凝固性坏死 1~2 w → 开始吸收、纤维化 6~8 w → 瘢痕愈合(OMI或愈合性心梗
Ⅳ 级 有心源性休克
•8

•7
病理生理
血流动力学变化
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所致
EF值 、SV 、CO 、Bp 、心律失常
心室重塑(remodeling)
心壁变薄、体积增大、形状改变 、对心室的收缩效应 及电活动均有持续不断的影响。
泵衰竭 ( Killip分级 )
Ⅰ 级 无明显心衰 Ⅱ 级 左心衰,肺部啰音<50%肺野
Ⅲ 级 有急性肺水肿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
•1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定义: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 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 减少或中断使得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 血导致心肌坏死。
新定义:缺血引起任何大小的心肌 坏死,均为心肌梗死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基本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个别为冠状 动脉痉挛、炎症、先天性畸形、栓 塞)→严重狭窄。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2)
非ST段抬高性心梗的心电图有两种类型 1、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
≥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 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 心肌梗死所致。 2、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 波倒置改变。
(二)心电图动态改变(1)
ST段抬高性心梗: 1、超急性期改变:起病数小时内,可尚无异常或
1-5、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入院后第四天上午复查 图(病后第七天)。此图与前图对比V1-V3导联r波 基本消失,倒置T波进一步变浅。
2-1、不典型性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初1-2天不典 型) :男42岁,胸痛1小时记录图。此患者心肌梗 死首次图无明显异常。因胸痛未缓解收入院观察。
2-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第二天复查图。此图与 首次图对比肢导联QRS电压发生改变。II、III、 aVF导联R波降低0.3-0.5mV,额面电轴由正60°转 为+30 ° ,Q波加深0.05mV。各导联T波电压也相 应降低,其中III导联由正向转为双向。
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2、急性期改变: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
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 至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病理性Q波70-80%永久 存在。 3、亚急性期改变: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 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 4、愈合期改变: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 两肢对称,波谷尖锐。 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 恢复。
二、症状(2)
(二)、全身症状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难以
形容的不适、发热、白细胞增高、心动过 速、血沉增快。 (三)、胃肠道症状 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 患者更常见。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与病理改变解析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与病理改变解析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与病理改变解析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心肌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心肌细胞的坏死。

本文将对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及病理改变进行详细解析。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1. 血液供应不足: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的阻塞,导致冠状血流减少或中断。

冠状动脉供应了心肌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当冠状动脉发生阻塞时,心肌细胞就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引发心肌梗死。

2. 缺血损伤: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细胞开始发生缺血。

缺血时,心肌细胞无法正常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导致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不足,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此外,缺血还会引发乳酸产生增加,pH值下降,细胞内钙离子增加等不利因素。

长时间的缺血会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

3. 心肌损伤与坏死:长时间的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血供恢复后的再灌注反应可加剧损伤。

缺血和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受到氧自由基的攻击,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功能受损等进一步损伤了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坏死的程度和范围取决于冠状动脉阻塞的严重程度、阻塞的时间以及背后的病因因素。

二、病理改变解析1. 心肌细胞坏死: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发生坏死,通常是由于缺血导致的。

坏死的心肌细胞会释放细胞内的肌红蛋白和胆固醇等物质,可通过血液检测进行判断。

2. 炎症反应:心肌梗死损伤后,身体会启动炎症反应以清除坏死组织。

炎症反应会引起局部渗出,以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等,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损伤心肌。

3. 纤维化修复:心肌梗死后,坏死心肌会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瘢痕。

瘢痕组织缺乏传导性和弹性,可能导致心肌功能减弱。

当瘢痕形成后,心肌组织的修复过程就结束了。

4. 心肌肥厚:一些患者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会发生肥厚。

肥厚的心肌可能会干扰正常心脏的功能,导致心脏收缩能力下降。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影响因素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影响因素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影响因素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坏死的疾病。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局部心肌缺血、心肌坏死和炎症反应。

同时,一些影响因素也会增加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一、病理生理变化1. 局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最初表现为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使得心肌细胞的氧供减少。

当缺血时间超过可逆时期,心肌细胞无法再通过保护性代谢机制维持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聚集。

2. 心肌坏死长时间的局部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坏死,心肌坏死区域的细胞代谢和功能完全丧失。

心肌坏死部分由于缺乏氧和营养的供应,组织结构受损,逐渐形成病灶并扩大。

3. 炎症反应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肌坏死会引起免疫炎症反应。

坏死的心肌细胞释放出细胞内的胞浆成分,诱发炎症细胞的浸润。

炎症细胞通过释放炎性因子,导致炎症反应加剧,加重心肌损伤。

二、影响因素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冠状动脉内血管壁发生斑块形成时,会导致血管腔狭窄,减少血液流动,从而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

高血压、高胆固醇饮食、吸烟等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2.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冠状动脉发生裂伤后,破损的血管内膜会释放出物质,使血小板聚集并形成血栓。

这个血栓进一步堵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3. 心肌供血不足心肌供血不足是导致心肌梗死的直接因素。

冠状动脉阻塞、血栓形成、心肌小动脉痉挛等都会导致心肌的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发生心肌梗死。

4. 冠状动脉供血不平衡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冠状动脉供血不平衡有关,即闯入动脉(culprit artery)和非闯入动脉(non-culprit artery)之间的供血差异。

非闯入动脉的供血减少会引起代偿性扩张,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的程度。

5. 其他心血管疾病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也与心肌梗死密切相关。

心脏猝死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

心脏猝死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

虽然猝死例数随年龄而增加,因为冠心病人随年龄而发病多。

但是按年龄百分比,猝死率在65死以下的年龄组中占50%以上,在65岁以上低于50%,说明中年是多发期。

患者多无前驱症状,或仅有乏力、胸闷、心悸等不特异的感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剧烈的体力活动不是常见的诱因,半数以上发生在一般活动时候。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病1周内),可能发生危险的室律失常及猝死,若能及时抢救生存,预后较好,再犯机率很低(2%)。

一小部分急性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不规则,脉搏和血压不可测知。

心电图记录开始心搏正常,随后心室活动减慢,P波消失,QRS波群增宽呈现心室自搏心律后心搏停止。

此种心电-机械脱节发生于大面积梗死或心脏破裂。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急性心梗恢复两周后到半年之内也是不稳定的时期,再梗及猝死率8.9%,7~30月4.4%,31~54月3.7%.另外有819例在急性期发生过短阵室速,住院后期病死率3~20%,两年病死率达25%.这阶段发生猝死抢救生存,以后再犯机会较大(图5-1)。

图5-1 心梗3年内病死率在各种室早组的情况复合室早组病死率高,简单室早与无室早组的死亡情况相同,说明简单室早对预后的影响较少。

猝死多发生于院外,事先也没有明显的症状。

在推广了动态心电图和监测病房后对发生当时的情况才有所了解。

心电图记录证实猝死当时是发生了严重的心律紊乱。

Pandis与Morganroth(1982年)报道收集的72例猝死心电图,终末心律心快速性室律失常占绝大多数(90.3%)。

其中室颤54例(75%),室速演变为室颤11例(15.3%),只有7例(9.7%)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静止、心室停搏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

动物实验制造冠脉缺血-再灌模型,在正常和缺血心肌交界处记到舒张期的电活动。

这些电活动振幅低而不规则,称为破裂的电位。

程序刺激诱发室速及(或)室颤前,碎裂电位时间延长甚至占据了整个舒张期。

用多电极标测缺血区,可以记到不完整的碎裂电位迂回往返的路线,证明缺血性室速及(或)室颤是折返的机制,是心肌电不稳定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病理、 病理生理及临床
【急性心肌梗塞(AMI)】定 义
❖梗死:血管闭塞引起的组织坏死。 ❖A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状
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 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 缺血所致
Blood Clot (Thrombus)
Coronary Artery
31
• 20 minutes after blockage –Myocytes are still viable, so –If blood flow is restored, and increased aerobic metabolism, and cell repair, – →Increased contractility
PTX3免疫组化结果,炎 症细胞呈现阳性反应,为 深棕色。
正五聚蛋白(pentraxins, PTX3)
再灌注损伤
坏死,出血,凝固性 坏死和收缩带坏死等 混合表现, 酶峰前移
图示心肌梗死:凝固 性坏死。中性粒细胞 广泛浸润,核溶解、 胞浆减少,是典型的 急性心肌梗死的1-4 天的表现。心肌梗死 常发生于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闭塞。虽然侧 支循环形成能够有效 应对缺血,但不能阻 止坏死的发生。
❖2、睡眠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易引起冠状动脉痉 挛;
❖3、用力大便 增加心脏负荷。 ❖ 心肌梗塞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
竭,均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心肌坏 死范围扩大。
【病理】
Coronary Artery With Plaque and Thrombus Formation
Source: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Library (CD-RO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allas 1997
❖ 4型:与因缺血性冠脉事件而进行的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a 4b
❖ 5型:与因缺血性冠脉事件而进行的CABG相关的心肌梗 死。
60% Narrowing of Coronary Artery
痉挛
Normal Coronary Artery Cross Section
Coronary Artery Thrombus
按病因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
❖ 1型:自发性心肌梗死,由于原发的冠状动脉事件如斑块 破裂等引起的心肌缺血;
❖ 2型:心肌梗死继发于心肌的供氧和耗氧不平衡所导致的 心肌缺血,如冠状动脉痉挛、贫血、冠状动脉栓塞、心律 失常或低血压等;
❖ 3型:心源性猝死,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新出现的ST段抬 高或新的LBBB,但未及采集血样之前就死亡;
【急性心肌梗塞(AMI)】定 义
❖临床诊断要求有病史和应用生化方法、心 电图和显像方法的得到心肌坏死间接证据 综合评定
❖病理诊断要求有心肌细胞坏死的证据,坏 死是缺血时间过长导致的。细胞坏死的特 征性表现包括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或)收 缩带的坏死,常伴有梗死灶周围的斑片状 心肌细胞溶解区。
急性心肌梗死的新定义
• See a shift in metabolism, so within minutes: –Anaerobic metabolism takes over –Get build-up of lactic acid, which is toxic within the cell –Electrolyte imbalances –Loss of contractibility
❖ 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外膜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持续至48小时,心肌梗死区转为灰色,伴梗死边 缘有继发于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的黄色细线条,
急性心肌梗塞第一天最初 的明显表现是收缩带坏死。 在大多数可见细胞中,心 肌纤维的横纹丢失,细胞 核模糊。注意在纤维上有 许多无规律暗红的呈波浪 状的收缩带经过。
❖8-10天 单核细胞清除坏死心肌,坏死心肌 细胞开始溶解,梗死区心室壁变薄,梗死区 切割面呈黄色,周围有红紫色的肉芽组织 带
Myocardial Infarction Histology
normal muscle cells remaining
macrophages and the beginnings of scar tissue
Myocardial Ischemia
❖Myocardial cell metabolic demands not met ❖Time frame of coronary blockage:
• 10 seconds following coronary block –Decreased strength of contractions –Abnormal hemodynamics
The external anterior view of the heart shows a dark clot formation in this artery
Source: University of Utah WebPath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标准为:(1)新出 现的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症状;(2)影 像学证据提示心肌变薄或瘢痕化,失去收 缩力或无存活性;(3)病理检查时发现已 经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Unstable Plaque Rupture
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 块病变的基C础oro上nar继y A发rtery 血栓形成导致冠脉持 续、完全阻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lthy Heart Muscle (Myocardium)
Infarcted (dead) or injured (dying) tissue
• About 30-45 minutes after blockage, if no relief –Cardiac infarct & cell death
32
❖20-30分钟,心肌即可有少数坏死, ❖1-12小时,绝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坏死,
心肌间质充血、水肿、伴有多量炎症细胞 浸润。
❖1-2周后开始溶解吸收,逐渐纤维化, ❖6-8周形成疤痕而愈合→陈旧性心梗。
❖3-4周时肉芽组织带伸展入坏死组织
❖3-4周至2-3个月内心肌坏死区的质地逐渐成 为明胶状,呈毛玻璃样灰色,再逐渐变白, 质地变硬,成为缩小的薄而硬的瘢痕
❖心肌梗死的分期在病理学上可分为急性期、 愈合期和陈旧期,而临床上则分为进展期 (<6小时)、急性期(6小时~7天)、愈 合期(7天~28天)和陈旧期(≥29天)。应 当注意,根据临床和心电图确定急性缺血
“Needle-Like” white spots are cholesterol crystals
高倍镜下可见粥样斑块中有许多泡沫细胞(即 吞噬大量脂质的巨噬细胞)和胆固醇结晶。
动脉粥样斑块比右边残存 的动脉中膜要厚。可见大 量针状的胆固醇结晶(针 状空隙),左边有新鲜出 血,血栓可在这样的斑块 顶部形成。
新定义
❖(4)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状动脉旁 路移植术(CABG)后,如果心脏标志物水 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 术期心肌坏死;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 URL99百分位值的5倍,同时伴有以下任何 一项:新发的病理性Q波、新发的LBBB、 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自身冠脉闭塞、 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则 定义为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5)病 理检查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3小时在坏死边缘有波状肌纤维
❖3-6小时 凝固性坏死;水肿;局部出血;中 性粒细胞浸润开始
❖坏死开始后6-12小时肉眼检查心肌难于确 定心肌改变。但多种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3 小时即可辨认。
❖6-12小时 凝固性坏死继续,间质水肿明显,胞浆 呈嗜酸性,核固缩,核溶解,小血管坏死 心肌 组织完全丧失活力 18-36小时 坏死细胞核丢失 中性粒细胞浸润 心肌 呈棕红色或紫红色(因红细胞进入)
(1)典型的心肌坏死生物标志物浓度升高(肌钙蛋 白)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并有动 态变化,同时伴有以下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
❖ 缺血性症状 ❖ ECG提示新发的缺血性改变(新发的ST段变化或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 心电图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 ❖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或存
❖ 在cTn升高但缺少心肌缺血临床证据时,应寻找 其他可能导致心肌坏死的病因,包括急性和慢性 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快速性或缓慢性 心律失常、急性神经系统疾病、肺栓塞和肺动脉 高压、心脏挫伤/消融/起搏/复律、浸润性心脏疾 病(如淀粉样变性和硬皮病)、炎性疾病(如心 肌炎)、药物毒性、主动脉夹层、肥厚型心肌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尖球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 伴心肌损伤、败血症等严重全身性疾病等。
活心肌丢失
新定义
❖;(2)突发的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 搏),通常伴有
❖心肌缺血的症状 ❖新发ECG缺血性改变或LBBB和(或) ❖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
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常发生在获取 血标本或发现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之前;
新定义
❖(3)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状动 脉介入治疗(PCI)后,如果心脏标志物水 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 术期心肌坏死;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 URL99百分位值的3倍,则定义为与PCI相 关的心肌梗死;
A - Coronary Artery crosssection
B - Lumen
C - Fissured Plaque w/o Cap
D - Acute thrombus
Thrombus Causing MI
Thrombus ocluding artery
Likely site of plaque rupture
心肌梗塞已发生了大 约1到2天时间。在心 肌纤维上有暗红的收 缩带经过,心肌细胞 核有几乎全部消失, 有急性炎症开始的迹 象,急性心肌梗塞在 临床上表现为心电图 改变以及肌酸激酶同 功酶部分的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