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建议。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我国城市供热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历程进行简要介绍,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将重点分析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包括建设规模、技术水平、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当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能源结构不合理、设备老化、运行成本高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包括优化能源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运行效率等,以期为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利用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目前,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在规模上,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能力不断提升。

大量的热电联产机组被建设并投入使用,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供热需求,还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这些机组多数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设备,使得供热过程更加高效、稳定。

在技术上,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不断创新。

许多先进的供热技术被应用于热电联产领域,如高温高压技术、循环流化床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热电联产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供热质量。

在政策上,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

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规划,鼓励和支持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同时,还加大了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领域的投入,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热电联产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热电联产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热电联产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1. 热电联产行业概述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简称CHP)是一种能源利用方式,通过同时发电和利用余热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热电联产系统通常由燃料供应系统、发电机组、余热回收系统和热能利用系统组成。

该行业的发展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现状分析2.1 全球热电联产行业现状全球范围内,热电联产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和居民领域。

欧洲是全球最大的热电联产市场之一,其CHP装机容量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40%以上。

北美地区也有较大规模的CHP项目运营。

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则在近年来加大了对热电联产的推广力度。

2.2 中国热电联产行业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迫切需求。

热电联产作为一种高效能源利用方式,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中国的热电联产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热电联产装机容量达到了5000万千瓦左右。

其中,工业领域是热电联产的主要应用领域,占总装机容量的70%以上。

商业和居民领域也有一定规模的热电联产项目。

2.3 现有问题尽管中国热电联产行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技术水平相对滞后,装备更新换代速度较慢。

其次,部分地区存在能源结构单一、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此外,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3. 发展趋势3.1 技术创新与提升随着科技进步和能源转型的推进,热电联产技术将不断创新和提升。

先进的发电设备、余热回收技术以及热能利用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热电联产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例如,采用高效燃气轮机、蓄热技术和废弃物能源利用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3.2 区域集中供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区域对供暖需求不断增加。

热电联产系统具备分布式供热能力,可以满足城市区域集中供热的需求。

中国集中供暖行业全景速览

中国集中供暖行业全景速览

中国集中供暖行业全景速览摘要:一、发展环境:政策经济双向推动,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城市供暖作为社会民生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导。

在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部政策及加大财政补贴,来持续推动供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加快供热设施设备节能改造、煤炭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供热管网建设、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新建和供热改造等,为实现集中供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展现状:供暖需求持续提升,供暖面积稳定增长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密集度高、用热面积大,集中供热更适合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居民用热。

集中供热具备节约燃料、减轻大气污染、节省用地、提高供热质量、低噪音、少扰民、自动化程度高、设备故障率低等多种优势。

受益于国家政策和财政补贴支持、基建投资力度加大、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镇化加速、社会消费升级和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等,全国用热需求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集中供暖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供热面积和供热量持续增长。

三、市场格局:国有企业竞争优势明显,传统热电及新能源企业崛起迅速在我国政策红利和社会用热需求增加的推动下,集中供暖行业前景广阔,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

从我国集中供暖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情况来看,当前处于第一梯队的主要是国有电力公司和能源公司,其资金、规模、热力技术优势突出,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

处在第二梯队的主要是传统热电、新能源企业,其在业务经营、盈利模式、技术经验上也由一定积累。

第三梯队主要是微小企业和新进入企业,由于受成本、技术、渠道、经验等壁垒限制,其业务主要在局部地区,竞争形势激烈。

四、发展趋势:供暖清洁化转型加快,行业智能水平不断升级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部政策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要求提升清洁能源在集中供暖中的使用,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

供热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供热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融资困难
由于供热行业属于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大、收益周期长,一些供热企业融资困难。
03
供热企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环保政策的加强
能源结构调整
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不断加 大,供热企业将逐渐向使用清洁能源转 型,如使用天然气、地热能等替代传统 化石能源。
VS
环保政策加强
国家对环保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供热企业 需要加强环保投入,实施节能减排措施, 减少污染物排放,以满足更高的环保标准 。
品牌竞争
一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供热企业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 位。
供热企业的经营状况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供热企业的服务质量不高,导致用户满意度下降。
运营成本压力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能源价格的上涨,供热企业的运营成本压力逐渐增大。
供热企业的发展瓶颈
技术创新不足
一些供热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
根据能源类型、规模、服务范围等, 供热企业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如燃煤 供热企业、燃气供热企业、热电联产 供热企业等。
供热企业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01
20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供热需求逐渐增大,供热企
业开始兴起。
发展阶段
02
20世纪中叶,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供热企
业逐渐向大型化、集中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转型阶段
03
21世纪初,随着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环保标准的提高,供热企
业开始向清洁能源转型,同时加强能源管理和技术创新。
供热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供热企业是能源供应和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 用热需求,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引言城市集中供热是指通过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将热能传送到用户处,为用户供应中央供热服务的一种供热模式。

目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市集中供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供热方式。

但是,城市集中供热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发展情况城市集中供热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城市集中供热设施在2019年已经拥有了近1.5亿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向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供热服务。

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集中供热设施的覆盖面积已经达到了100%。

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集中供热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面临的问题城市集中供热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源安全问题城市集中供热为了保证供热质量和热力平衡,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

但是,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部分城市使用燃煤作为供热能源,这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

技术升级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供热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管理和控制系统也不断升级。

但是,一些城市的供热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不高,面临着更新的问题。

财政补贴问题城市集中供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包括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

在许多城市,政府为了保障居民的供热需求,需要对集中供热进行补贴。

这些补贴对地方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用户意见反馈问题城市集中供热虽然给居民带来了便利,但是也经常遭遇用户抱怨。

例如,供热质量不稳定、用户费用过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才能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解决方案针对城市集中供热面临的问题,可以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推广清洁能源针对供热能源的安全问题,可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例如,使用天然气、生物质等能源进行供热,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的稳定性。

积极升级技术城市集中供热需要不断升级技术,提高供热能力和供热质量。

供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供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供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供暖作为一项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冬季越发显得重要。

供暖发展对于确保人民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供暖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供暖行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回顾供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供暖规模不断扩大。

传统的供暖方式主要包括集中供热和分散供热两种形式。

集中供热通过锅炉房将能源转化为热能,通过输送管道将热能传输到用户的房间内,实现供暖的目的。

分散供热则是通过燃烧装置将能源直接转化为热能,供暖设备直接安装在用户的房间内。

然而,当前供暖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能源供应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供暖方式主要依赖于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的能源供应模式不可持续。

其次,供暖设备老化。

许多老旧的供暖系统已经服役多年,存在着安全隐患和能效低下的问题。

再者,能源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能量浪费现象,能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然而,未来供暖发展的趋势充满希望。

一方面,清洁能源将成为供暖的重要选择。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成熟,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将逐渐在供暖领域得到应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护环境,提高供暖效率。

另一方面,智能供暖系统将逐渐普及。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供暖设备将通过远程监控、智能调节等方式实现智能化,提高用户的用能体验和设备的能效。

为了推动供暖发展,政府应加强监管和政策引导。

首先,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用户采用清洁能源供暖设备。

其次,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加强对供暖设备的质量监督和检测,提升供暖设备的能效和安全性能。

最后,加强对农村地区的供暖工作。

农村地区供暖设施相对滞后,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供暖设施,提高农民的供暖条件。

此外,企业也应积极主动探索新的供暖模式。

一方面,可以在传统供暖的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提高供暖效率和舒适度,例如通过改进集中供热的管道布局,减少热损失;通过智能化管理,提高供暖设备的能效。

中国集中供热概况

中国集中供热概况

中国集中供热概况【中国城市集中供热概况】⼀、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状况城市供热是以保证⼈们⽣产⽣活⽤热为⽬的的。

⽣活⽤热主要包括供暖和⽣活⽤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夏季集中供冷(空调)也划为城市供热的范围。

城市供热设施的主要特征是热源集中,并以不同规模的热⽹向热⽤户输送热能。

中国城市供热绝⼤多数以保证城市供暖为主,⽤于⽣活热⽔供应仅是很少⼀部分,⽤于夏季供冷就更少了,⽬前刚刚在江苏、浙江等省兴起。

城市供热发展情况,详见下表1-2-1。

表1-2-1 中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状况(1991-1998)1998年全国集中供热⾯积为86540万平⽅⽶,⽐1997年增加9.96%。

城市供热主要分布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市、⾃治区,还有⼭东、河南两省,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也开始起步。

“三北”地区城市供热普及率以达25%以上。

1998年各省市集中供热状况详见下表1-2-2。

表1-2-2集中供热状况(1998年)1、热源的发展城市供热热源的形式:热电⼚、区域锅炉房、⼯业余热、分散锅炉房、地热、核能、太阳能、热泵、家庭⽤⼩燃煤炉和电暖⽓等。

中国供热所⽤能源包括:煤炭、燃油、天然⽓、电能、核能、太阳能、地热等,但是集中供热所⽤能源⽬前仍以煤炭为主,北京和有资源条件的城市开始使⽤天然⽓和燃油。

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民⽣活⽔平不断提⾼,在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采取了⼀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城市供热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热电联产为主,热电联产占62.9%,区域锅炉房占35.75%,其他占1.35%截⾄1998年中国区域锅炉房为辅,其他热源⽅式为补充的供热局⾯。

在中国城市供热热源供应的总热量中,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为2493.85万千⽡(单机6000千⽡及以上机组),年供热量为103599万百万千焦,供热标准煤耗40.39千克/千焦。

中国⽬前热电联产的主要技术特征是:(1)热电联产的建设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热⼒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2)热电⼚建设以区域热电⼚为主,企业⾃备热电⼚为热源兼顾周围联⽚供热为补充;(3)位于城市中⼼地带、机组陈旧、耗煤⾼的不适应电⼒事业发展的部分⽼发电⼚,纷纷改扩建为热电联产的供热机组,使⽼电⼚恢复了⽣机;(4)过去供热机组⼩于20MW的中⼩型机组为主,影响热电联产综合效益的提⾼。

2024年集中供热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集中供热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集中供热市场分析现状引言集中供热是指通过中心热源,将热能输送到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或者小区,以满足居民取暖、生活热水等供热需求的方式。

近年来,中国集中供热市场快速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取暖服务。

本文将对集中供热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供热市场规模集中供热市场在中国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也越来越大。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210个城市开展集中供热,供热面积约为10.6亿平方米,覆盖了约4.5亿居民。

其中,北方地区供热面积占比较大,南方地区在供热规模上相对较小。

供热方式在集中供热市场中,供热方式多样化。

常见的供热方式包括燃煤供热、天然气供热和地热供热等。

燃煤供热燃煤供热是传统的供热方式,其特点是成本较低、供热效果较好。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燃煤供热逐渐被淘汰,因为其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天然气供热天然气供热是目前市场上快速增长的供热方式,其特点是清洁、高效,逐渐代替了燃煤供热。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少,符合环保要求。

但由于天然气的供应和价格波动不稳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地热供热地热供热是一种利用地下热能进行供热的方式。

由于地热能的可再生性和环保性,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此种供热方式。

地热供热的投资成本较高,但运行成本较低,受到一定的限制。

供热设施供热设施是集中供热的核心。

供热设施包括热源、供热管网和热交换站等。

热源热源是集中供热的能量来源,通常采用燃煤锅炉、天然气锅炉或地热能源等。

选择合适的热源对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供热管网供热管网是将热能从热源输送到各个用户的管道系统。

供热管网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供热效果和能耗。

热交换站热交换站位于供热管网的末端,用于将热能传递给用户。

热交换站的设备要求高,对供热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竞争和前景目前,中国集中供热市场竞争激烈。

各个供热公司通过不断提升供热服务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来争夺市场份额。

市场的发展前景看好。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集中供热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康艳兵 张建国 张扬摘要: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一种公认的节能环保技术,目前我国的热电联产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

在回顾分析我国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市场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市场潜力。

分析结果表明,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将可在“十一五”末形成1亿吨标准煤以上的节能能力,从而为推动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进一步分析了挖掘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节能潜力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一、前言热电联产是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

以燃煤方式的热电联产和热电分产进行比较,为产出同样数量的热力和电力,热电联产方式可以比热电分产可以节约1/3左右的燃煤(仅从热源角度进行比较,未比较二者的热网损失),综合效率可由50%提高到75%(如图1所示)。

图1燃煤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的能源效率比较目前,我国的热电联产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我国单台6MW 及以上的供热机组装机容量已经增长到80.48GW ,占全国同容量火电装机容量的18%左右。

从中长期看,我国未来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有效促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将为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我国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政策回顾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台了一25 (电力)50 (热力)75 77100 ηh =50% ηe =25%ηh =65% ηe =33%75%50%热电联产热电分产系列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相关政策,对推动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1)《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2000),对热电联产的技术指标、管理办法、与电网的关系做了规定,是目前热电联产管理的主要依据。

(2)《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2002),从技术经济角度严格管理和加强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

(3)《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03),对集中供热的分户计量提出了具体要求,推进用热商品化、货币化。

(4)《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指南》(2004),指导各地在居住建筑集中采暖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满足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

(5)《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2004),提出支持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6)《中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4),指出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是节能的主要领域,并在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将热电联产单独列为一个节能工程。

(7)《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2005),明确鼓励集中供热和热、电、冷联产联供技术。

(8)《关于推进供热计量的实施意见》(2006),提出了推进供热计量的目标和技术措施等内容。

(9)《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指出:发展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技术,取代小型、分散锅炉供热。

在热负荷集中地区,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产发电技术;北方采暖地区大中城市发展集中供热的热电联产。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分布式热电冷联供系统。

(10)《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2007),从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角度更加侧重对热电联产的管理。

(11)《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2007),其中的热电联产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热电联产的重要工作内容和配套政策。

(12)《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修订版),鼓励外商投资热电联产电站的建设、经营。

(13)《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2007),指出热力销售价格要逐步实行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热价。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修订版),提出鼓励热电联产。

三、我国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市场发展现状(一)我国热力消费市场发展现状2001~2005年,我国的终端热力消费量(在统计年鉴中关于热力消费的口径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其具体定义为:可提供热源的热水和过热或者饱和蒸汽。

包括:工业锅炉、公用热点站和企业自备电站生产的外供蒸汽及使用单位的外购蒸汽。

不包括:企业自产自用的蒸汽和蒸发量在2t/h 以下的采暖锅炉提供的热水和蒸汽)增长了约50% (见图2),目前约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费量的5%左右。

热力消费量快速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工业部门和建筑供热部门。

工业企业是最大的热用户,工业生产(包括化工、造纸、制药、纺织和有色金属冶炼等)过程需要以热为基本的能源。

目前,除一些大型工业企业由自备热电厂供热外,大部分工业企业由锅炉供热。

工业用热由2001年的42Mtce 增长到2005年的56.7Mtce 。

居民采暖是热力需求的另外一个主要应用市场。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分为5个气候区域。

其中,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城市适宜采用集中供热方式。

传统的采暖地区主要包括严寒和寒冷地区的15个省市,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0%,人口数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40%,绝大部分位于北方地区。

随着集中供热的快速发展,居民采暖热力消费量由2001年的8Mtce 增长到17.6Mtce 。

总体上看,目前工业部门仍然是热力消费的主导领域,占全国热力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70%(见图3)。

但是,居民采暖的热力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工业领域,占全国热力消费总量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2001200220032004200520012002200320042005工业商用其他图2热力消费量发展现状(Mtce )图3热力消费市场部门构成(二)我国热电联产市场发展现状图4 我国历年的火电装机容量和热电联产装机容量(GW)[2]-[4]我国的热电联产市场在过去的20多年间取得了积极进展(见图4和图5),目前我国热电联产装机容量1已位居世界前二位。

我国的热电联产装机容量由1990年的10GW增长到2000年的29.9GW,年均增长11.6%;到2005年底,热电联产装机容量进一步增长到69.8GW,2001~2005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18.5%。

热电联产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90年的11.3%增长到2000年的13.3%,2005年提高到17.8%。

图5 我国热电联产装机容量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到2006年底,我国单台6MW及以上的供热机组共2606台。

总装机容量80.48GW,占全国同容量火电装机容量的18%左右,占全国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14.6%。

年供热量2275.65PJ,比2005年增长18.18%。

目前,我国的热电联产承担了全国总供热蒸汽量的81.2%,1单台6MW及以上的供热机组。

热水采暖供热量的29.5%。

与热电分产相比,由于热电联产能源效率提高可形成6700万吨标准煤左右的节能能力。

表1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量(PJ)[2],[5]表1给出了2003~2005年全国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量情况和北方传统采暖地区15个省市的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量情况。

由表1可看出,北方传统采暖地区15个省市是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量的主要应用市场,占60%~70%。

北方传统采暖地区中,热电厂既供工业蒸汽,也供居民采暖,城市中的热网既有蒸汽热网,也有为建筑采暖供热的热水管网。

同时,也可看出,非传统采暖区的过渡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量在快速增长,以满足这些地区日益提高的工业和民用热力需求。

目前,在这些地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对象主要为工业用户。

例如,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均已有集中供热,但以工厂和公共建筑为主。

(三)我国集中供热市场发展现状集中供热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积极鼓励的供热方式。

集中供热面积由1991年的276.5Mm2增长到2000年的1107.66 Mm2,进一步增长到2005年的2521 Mm2,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7%[6](见图6)。

集中供热面积快速增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

集中供热区域包括住宅和商业建筑。

其中,住宅供热面积约占总供热面积的70%,商业建筑占集中供热面积的30%左右。

图6 我国集中供热面积发展现状 (百万平方米)表2 我国集中供热发展状况(2000~2005)集中供热从热源角度主要分为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方式,从产品角度分为蒸汽和热水。

到2005年底,全国661个城市中有329个城市配备集中供热设施,全国蒸汽供热总量106700吨/小时,热水供热总量为198MMW 。

集中供热面积超过25亿m 2,总共铺设超过7.1万km 的热水供热管网,1.5万km 蒸汽管网。

截止2005年,(来源于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

集中供热数据中未包括工业行业的蒸汽与热水供热),集中供热总供热量(包括蒸汽和热水)为2110.3PJ ,其中热电联产占47%左右,区域锅炉房占51%左右。

在蒸汽和热水的供热量中,蒸汽供热总量为714.9PJ ,热电联产占81%左右,区域锅炉房占17%左右;热水供热总量为1395.4PJ ,热电联产占29%左右,区域锅炉房占69%左右。

热电联产与区域锅炉房采暖供热量分别为992 PJ 与1086 PJ 。

虽然这两组数字相差不大,但主要区别在于供热方式的不同。

以热水方式供热对区域锅炉房而言更为经济,而热电联产在蒸汽供热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比例超过80%。

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许多设备陈旧老化,目前燃煤锅炉房效率平均水平仅为60%~65%左右,一些地区的热网损失(包括保温隔热、热水泄漏、系统调节控制等)高达5001000150020002500300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50%,影响了集中供热节能环保性能的发挥。

目前,一些地区正在推动天然气锅炉房采暖方式(例如北京市)。

同时,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北方传统采暖区域15省的既有建筑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节能改造面积将达到1.50亿m2。

此外,热电冷联供技术在我国也已经开始得到示范应用。

随着城市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的天然气市场正在快速发展。

因为燃气式热电冷联供系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降低电网输配损失、削减夏季电力高峰负荷,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引导热电冷联供发展。

近年来,燃气式热电冷联供系统在我国一些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得到示范应用。

其中,大部分热电冷联供项目都是在商业建筑(办公楼、学校、机场等)中进行示范,例如北京燃气集团、上海浦东机场、广州大学城等燃气式热电冷联供示范项目,主要采用的技术以天然气内燃机、燃气轮机为主。

截止到2007年,已经投产的热电冷联供示范项目超过385万k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