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论语》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共37张PPT)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

孔子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 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 返鲁。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 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 私家学派——儒家。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 之首。
4
孔子
他是一个志在报国、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子
23
2、“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 化才会有未来。”
22
请为孔子写一个颁奖词
中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 华
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
文 化
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 的
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先 驱
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 :
孔
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语_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
_门和人___再_传所弟辑子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 儒把《论语》和《_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
合称为“四书”。
21
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张颐武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
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 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12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董仲舒
13
14
15
• • • •
《论语》体式
议对答格 事话问言 体体体体
16
五、论语的影响
名著导读《论语》

2019/8/8
名著导读《论语》
48
读圣贤书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
2019/8/8
名著导读《论语》
49
①两者的头衔孔高于孟
②设有孔庙却无孟庙
③同样出身贫贱,父亲皆早亡, 但人们却赋予孔子“高级”的出 身。
当仁不让 仁者无敌
姓 名
相同点
不同点
个性 社会 原因 原因
孔 子
① 儒家圣人 宗旨相同 生
五.仁和礼 :‘‘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具有道德理性 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守礼或合乎礼。
思想主张一言以蔽之:克己复礼为仁。
孝悌之道 孝亲尊长 “仁”为根
以德
基,内核 忠恕之道 严己宽人
服人
(德治) “礼”为 君臣之义,父子之道,
形式,外化 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
万 世 师 表 道 贯 古 今
2019/8/8
名著导读《论语》
百 代 馨 香 德 配 天 地
5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 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名著导读《论语》
38
学习规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 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 师了。”
2019/8/8
名著导读《论语》
39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
罔:迷惑、茫然不解;殆: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
名著导读《论语》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 人忧愁悲伤。” 1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 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1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 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 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 不要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 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 寿。”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 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 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己身正,即使不下达命 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达 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名著导读 ——《论语》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 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 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 点进行自我改正。”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 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 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 ‘文’。”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 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 险。” 7、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 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 态度是明智的。”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要点及练习、答案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要点及练习、答案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及练题《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XXX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XXX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XXX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XXX,名丘,字XXX,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翻译: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研究,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XXX,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翻译: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得仁心就很少了。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与》)翻译:伶俐的人快乐喜爱水,有仁心的人快乐喜爱山;伶俐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伶俐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命。
6、XXX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翻译:XXX问XXX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XXX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XXX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翻译:子XXX如何治理政事。
XXX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高中语文必修1 名著导读《论语》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
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古代宣布政令或有战事时用的大铃)”“千古圣 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 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孔庙
祭祀孔子 的本庙, 是中国使 用时间最 长的庙宇
孔府
孔府也称圣府, 是孔子的后代子 孙们居住的地方, 历史上,孔子的 后代继承人都被 称之为"衍圣公"。 孔府是孔庙的西 邻,规模相当宏 大,是我国仅次 于明、清皇帝宫 室的最大府第。
生平
先世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迁居鲁国。孔 子幼年丧父,家境中落,自言“吾少也贱, 古多能鄙事”(《子罕》)。而立之年开始 授徒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鲁昭 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离鲁 至齐,不为景公所用,不久即归。晋定公时 期,曾为司寇。后去鲁,周游卫陈、宋、蔡、 楚等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见用。晚年 归鲁,从事著述和讲学,整理《诗》、《书》 等古代典籍,并根据鲁史删修《春秋》。相 传孔子有弟子3000,著名的有70多人。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主张积极入世,反对道 家的消极避世、出世,提倡自爱和爱人。
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 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
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教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而立之年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桃李满天 下”。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 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 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 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学而、为政、八佾 文意通释)》课件

【今译】 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 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 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①,曰: ‘思无邪②。’”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1·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 ②贤贤:第一个“贤”做动词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 个“贤”是名词,即“圣贤”的“贤”,指有道德有学问的高 尚的人。易:轻视,不看重。一说,“易”释为“移”,移 好色之心而好贤德。 ③ 致:做出奉献。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夫子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④?”
【注释】①子禽:姓陈,名亢(kàng抗),字子禽。一说, 即. 亢。陈国人。孔子的弟子(一说,不是孔子的弟子)。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弟子。比 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 ②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称孔子。古代凡做过大夫官职的人, 可称“夫子”(孔子曾任鲁国司寇)。邦:诸侯国。 ③抑与之与:“抑”,连词,表示选择,“还是.……”。 “与之”,给他。最后的“与”,同“欤”,语气词。 ④其诸:或者,大概。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要点及练习、答案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及练习题《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翻译: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翻译: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得仁心就很少了。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与》)翻译: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6、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翻译: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翻译: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8、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 矣。”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远吗? 我想达到仁的境界,它就来了。”
启发: 在本章孔子指出,仁是人天生的本性, 因此实现“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 能依靠外界的力量,经过不懈的努力, 就有可能达到仁。 “我欲仁,斯仁至 矣。” 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 养的主观能动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 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 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 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 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要求自己, 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 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 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孔子像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 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 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 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 定《礼记》《乐记》, 赞《易经》, 修《春秋》, 以传先王之道。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09福建高考)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 知?”(《里仁》)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 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 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谨 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 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 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 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1)C
(论语· 卫灵公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4)斯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 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 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什么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 己的私欲,回复到礼,这就是仁。有一天你这样 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都会赞许你是仁人。要做 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 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 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 虽然资质愚钝,也要愿意照这些话去做。”
(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 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 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 “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3分) 答:
一个真正的 君子,他内心的 坦然与淡定是可 以让他化解生命 中很多很多遗憾 的。做一个勇敢 的人,用自己生 命的力量去化解 缺憾。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 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 无义为盗。”
(论语· 阳货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 里仁篇)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 子路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方,失言。智者 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 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 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 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之前孔子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 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 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 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 家 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 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 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 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 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 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 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
孔府大门 孔府大门,明代建筑。三 间,灰瓦 悬山顶,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每间 辟一门,黑漆红牙 ,狻猊铺首,菊 花阀阅。明间上悬"圣府"竖匾,为明 代严嵩书。左右柱上悬挂木联:“与国 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 章道德圣人家。” ,为清代著名学 者纪昀书,其中"富"字上无点,"章" 字中竖通上去。意为孔家富贵无头, 文章通天。门前有粉白照壁、明代石 狮和上马石。
名著导读——
《论语》是一本什么书?
《论语》是一本语录。 两千五百年以前,孔子在教学生 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 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 了《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 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 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 ——《汉书· 艺文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曰:“有一句话可以拿来终身去实 践它吗?”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 承受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启发:本章从实践上说明, “仁”是基础, “忠恕”是仁的引申和表现。 “忠”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就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章给我们的启 示是:凡事多为他人想一下,留一步给他 人走,这样大家才能共同发展。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 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大学 《___》《___》《___》合称为 中庸 孟子 “四书”。
一、孔子其人
• 国 • 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 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 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 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 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 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 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 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 ,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 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 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 “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 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够给人民很多好处 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 说:“这何止是仁,必定是圣德了!尧、舜还担忧 达不到这种境界呢!仁就是,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 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事事行得通,就要使 别人事事行得通。凡事能拿自身作比方,可以说就 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所说的“仁之方”指什么?(如何 爱人呢? 如何实现仁的?) 孔子提出两个准则:“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和“己欲立人而立人,急欲达人 而达人”,其实就是“推己及人、将心 比心”的思想。 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哪里? 本质是相通的。但“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上从否定方面说,就是要求人们不 要做什么; “己欲立人而立人,急欲达人而达人”, 从肯定方面说,就是要求人们要做什么。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 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 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
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庙,全称至圣庙,亦称阙里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 前479年孔子逝 世,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故所居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 书",岁时奉祀。公元前195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开帝王祭祀孔 子之先例。公元 153年设官守庙,"掌领礼器"。公元541年始塑孔子像, "旁立十子"。隋、唐时多次扩建重修。公元1105年(北宋徽宗崇宁 四 年)颁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公元1021年扩 建孔庙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凡增广殿庭廊庑三百十六间"。公元 1499 年重修扩建至现存规模。公元1725年重建大成殿等建筑。 孔庙 现占地140000多平方米。南北长130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有金、元、 明、清时期建筑104座466间,碑刻1172通,古树1250株。孔庙建筑群仿 皇宫之制。空间和平面布局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为中轴,院分九进, 建筑东西对称排列。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1)道:一为“引导。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 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 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 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 规矩了。” 【评析】 在 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 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既能使百姓守规蹈 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 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 在治理国家中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