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地图,学生熟练找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用图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西北地区东西经度的差异性并逐步明确与其它三大地理单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综合分析法,明确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人地和谐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参与师友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西北地区》是八年级下册学习内容,学生经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素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初步掌握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初步明确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读图、指图,并初步建立地理思维,基本能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
在学习《西北地区》之前,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基础知识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针对目前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足,我们积极培养小师傅,采用师友合作、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上台讲解能力逐步具备。
效果分析本节教学对已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较多,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问题回答比较到位;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当堂检测”环节,针对本节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了4个选择题,要求学生举手指表示自己的答案,从反馈来看掌握效果达90%以上,第5题设计了会考连线-2016会考第41题,初步教给学生做探究题的方法,因为课件不是特别清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自主思考完成,基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进行知识的迁移。
以点带面,通过5个练习题,让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注重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
教材分析《西北地区》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本章教材是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八上内容进一步阐述不同地区的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的地理特征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根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了如下四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西北地区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干旱的气候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西北地区重要畜牧业基地以及灌溉农业。
3、对照地图资料,学会分析塔里木盆地干旱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并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教师版图)回顾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分界线、主导因素?学生回答:2、教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歌曲图片走进西北地区?学生反馈,多媒体展示几副有关西北地区的图片和歌曲,学生观看,回顾对西北地区的了解。
设计意图:营造浓厚的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学生:(读)让学生明确学习地理区域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一)、.小组内自主梳理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然特征)教师:巡视指导复习新课(展示交流)(一)位置、邻国和地形1、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地形图,”请学生结合图回顾。
教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特征?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地形图(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2、学生分小组找出,并在图中用笔圈出所找的国家。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四、教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一课时西北地区教学目标1、阅读地图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阅读地图,明确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3、阅读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图,明确西北地区是以干旱为主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区。
4、理解西北地区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5、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区。
难点:西北地区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教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诗词和图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壮阔的西北地区。
(一、)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①读图找出与西北地区接壤的国家,说出本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师生共同学习学生活动3分钟识记“西北地区“图。
(二、)找出西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说出本区主要的地形特征1.主要地形区高原:内蒙古高原。
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山地:天山、阿尔泰山等。
平原:河套平原等。
2.地形特点以盆地和高原地形为主,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东部以高原为主,西部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归纳记忆幻灯片展示欣赏(三、)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阅读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图,气候图并完成活动分析成因,规律结论:本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决定了本区降水少。
本区气候有什么特点?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四、)西北地区的河流、植被特征及农业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五、)西北地区的主要矿产地读图认识记忆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教师点拔。
练习五:板书设计(一)位置和范围(二)地形(三)自然环境特征[干旱为主]1.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由东向西而减少。
2.太阳辐射强3.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四)农业和牧业1.牧业: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2.绿洲农业:天山山麓、河西走廊、宁夏平原、盆地边缘。
(五)矿产白云鄂博—稀土、铁金昌—镍矿石嘴山、五、测评练习1.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平原、山地为主B.以丘陵、高原为主C.以高原、盆地为主D.以山地、丘陵为主2.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A.距海较远B.温度较高C.纬度较高D.海拔较高六、效果分析1. 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积极读图分析,和欣赏,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丽增强了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地理_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认识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
2、明确干旱是本区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能够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理解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二、重难点重点: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难点: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其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欣赏,询问学生视频播放的是我国是哪个地区?你对西北地区有哪些了解?(了解学情,学生在学习前对西北地区有哪些认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地区,体验西北风情,感悟区域发展。
了解一个区域我们一般从地理位置(在哪里)、自然特征(有什么)、人文状况(怎么样)这些方面,还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出示本节的学习攻略。
(回顾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思路)模块一自主学习明确位置活动一: 1、指图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2、说出位于西北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及其行政中心。
(让学生读图获取范围信息,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活动二:看图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学法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三个方面描述。
【学生活动】思考:西北地区与南北方地区比较,海陆位置上主要有什么差异?你认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与南北方地区位置的差异,加深对西北地区位置的理解,由此,感知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
位置气候)模块二了解自然体验风情1、地形特征【学生活动】(1)读图圈出图5-25中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2)小结:西北地区地形以和类型为主。
(通过学生读图圈画主要地形区,总结西北地区地形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新疆地形区分布。
出示真有趣,让学生对照新疆的“疆”字感受新疆的特色地形,激发学生读图认知的积极性。
)2、气候特征【学生活动】(1)对照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2)对照中国降水分布图,说出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读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西北和青藏的主要自然特征和形成原因。
这是由本节内容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所决定的。
②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关系。
学习区域地理就必须知道自然地理包含的要素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准确了解区域的自然优势和不足,才能利于人类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进行生产活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虽然在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已有涉及,但学生的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很难有清晰的认识,这就成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一大障碍,也是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资源主要利用多媒体和教材进行教学四、教学思路:用歌曲《天路》和《草原之夜》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感受祖国壮美的同时,通过质疑,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而然进入新课学习。
学生由对景观的感受归纳出区域的突出特征(干旱、高寒),并明确地表的地貌、植被、河流、资源等直观景观深受气候的影响,可以说是区域气候的一面镜子,很好的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
通过活动设计,分析区域特征的成因(位置、地形的影响)。
而位置、地形、气候、地貌、植被、河流、资源等都是自然地理构成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便一目了然。
(如图2)图2在新课的学习中,为了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每一教学环节都是师生共同学习西北地区,而把青藏地区设计为学生自主完成的内容。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总结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和对青藏地区板书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的评价和落实。
五、教学流程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归纳自然特征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天路》和《草原之夜》,欣赏景观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_《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教学设计【课题】初中地理商务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1节区域特征第1课时【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学习目标分析: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西北地形图上识别西北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区。
3、运用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景观图,分析比较西北地区东西方向上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能简单评价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西北地形图上识别重要的地形区,并能简单描述西北地区地形单元的分布,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
3、运用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景观图,分析比较西北地区东西方向上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1、阅读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西北地区地地图,海陆位置图,简单评价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西北地区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区,分析归纳西北地形分布概貌。
3、通过地图、景观图片、资料、生活经验来感受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
4、通过比较西北地区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特征在东西方向上差异分析总结本区东西部差异。
5、学会读图、分析图,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6、注重提高归纳总结区域环境特征的能力和科学学习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之美,了解国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进一步提升生活品位和生存能力。
2、通过对西北地区内部自然环境特征差异和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析,树立人地和谐观和因地制宜的意识。
3、通过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了解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材分析】西北地区是我国四大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区域,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草原面积辽阔。
本章教材第一节区域特征,教材首先介绍了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同时说明主要地形区与河流等地理事物的分布,教材采用读图方式呈现,以落实课标中“运用地图评价区域地理位置”和“在地图上识别区域地形类型”的要求。
“西北地区”教学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总结和反思,通过对教学实施情况的审视,找出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下面是对在西北地区进行的一次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在教学前期的准备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明确。
原本计划是通过讲解、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对于实地考察活动的参与度也不高。
反思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加明确地表达预期的学习成果,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二、教学资源准备不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教学资源的准备不充分。
我原本计划使用幻灯片来展示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人文风情,但由于我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幻灯片没有准备好,并且在班级计算机设备故障的情况下,无法及时解决。
这一问题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有力地支持我对于一些概念的解释和讲述。
鉴于此,我认识到自己必须更加仔细地准备教学资源,并提前测试设备的使用情况,以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虽然我在教学准备、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有所努力,但由于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他们在讨论和实地考察环节中的参与度明显偏低。
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对于西北地区的了解较浅,在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认为我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元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四、评价方式单一: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我发现自己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我主要采用书面作业和听说读写测试,对于学生的成绩和表现进行评价。
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口头表达和实践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西北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北京》

《西北地区》导学案
一、导入
你知道西北地区都有哪些省份吗?西北地区有着奇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修一下关于西北地区的知识。
二、探究
1. 西北地区的位置:请在地图上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
2. 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西北地区地势高下不平,有着辽阔的戈壁荒漠和高山峡谷,还有奇奥的雅丹地貌和美丽的草原湖泊。
请你谈谈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 西北地区的资源: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资源,还有着肥沃的黄土高原和浩繁的矿产资源。
请你思考一下这些资源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4. 西北地区的气候: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雨较少。
请你思考一下这种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三、拓展
1. 西北地区的名胜事迹:西北地区有着许多闻名的名胜事迹,如兵马俑、莫高窟、青海湖等。
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名胜事迹进行深入了解,并向同砚们分享你的发现。
2. 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西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唐卡画、驼铃舞、羌绣等。
请你选择一种民俗文化进行钻研,了解其传统和特点,并与同砚们分享。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丰富和奇特的文化,同时也认识到了西北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希望同砚们能够进一步关注西北地区的发展,了解更多关于这片奇奥土地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2干旱的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地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原因及其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总结:西北地区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东西两侧的牧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以东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上,降水量比较丰富,有多个大型的优质草场,草场草质较好;以西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降水量比较少,草原产草减少,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山麓和山地带,为高山草场。
学生:可以从一个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和河流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草原和荒漠(干旱)
教师投影: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图。
1.位置范围
并提问:怎么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呢?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学生指图回答: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和内蒙古两大自治区、还有甘肃大部和宁夏北部。
学生:分享收获。
达标检测题:多媒体展示:
一、单项选择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以下区域最合适的( )
A .南方地区 B .比方地区 C .青藏地区 D .西北地区
2.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
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B.荒漠→草原→荒漠
C.草原→荒漠→草原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西北地区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农作物,其主要原因是:()
A.当地气温太低B.当地人口稀少,劳力不足C.当地年降水量太少D.当地土壤肥力不足
4.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高大的山脉阻挡海洋水汽进入。
合作探究: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对河流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4.河流
教师:投影西北地区河流图。
提问:西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找出西北地区的河流并分享小组成果。
师生小结:西北地区多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小。
5、植被
教师投影:新疆山地牧场,内蒙古牧场及优良牲畜品种的图片。
读一读:可移动的房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5页“阅读材料”,认识蒙古包。
了解牧民的生活。
转承: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是不是除了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8.8和图8.9,通过图片来认识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
2.种植业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①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师生小结。
2.地形
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的地形图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以都有哪些地形,这个地区的地形有什么主要特征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讨论。
学生指图回答:本区的地形特点:本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教师转承: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那本区的气候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吧!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和分析对比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的环么气候类型呢?
学生回答: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投影:全国降水量分布图及全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有何特点?从干湿地区来看呢?说明西北地区的突出特征什么?
学生读图回答:西北地区的突出特征是干旱。
大显身手:
讨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师:课件展示有关图片。提示从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来分析。
学生阅读图片具体感受当地的饮食。
想一想: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下农业有何特点?
学生:归纳本地主要以牧业为主。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牧业
师:展示牧区分布图。
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74—75文字以及观察教材图8.5,找出图中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
讨论:以贺兰山为界,东西两侧的牧场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略。
②西北地区有哪些灌溉农业区?水源是什么?
③为什么西北地区瓜果特别甜?
④为什么新疆盛产长绒棉?
找学生回答。
找水源。
教师展示图片。
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四个灌溉农业区,并分析得出灌溉水源。
师:展示灌溉农业区图。
师总结归纳
教师问:来到本地同学们吃到了哪些特产?口感如何?
学生回答:葡萄、哈密瓜等,特别甜。
教师问:特别甜的原因?
教师:投影“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图”。
提问:西北地区为什么主要是草原和荒漠草原?
活动:展示植被图片及降水量分布图。由学生自东向西排列植被类型。
并讨论:植被如此排列的原因。
小组讨论后回答:西北地区的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教师投影:试一试:你能行。
教师:我们来到西北地区,发现当地的饮食和我们的饮食不同。
投影:西北地区的有关食物。
保水源。
教师问:在干旱的西北,蒸发特别旺盛,人们是怎样保护珍贵的水资源的?
教师展示:坎儿井的图片。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讲解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小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要顺应环境特征,做到人地和谐相处。
课堂小结:根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请分享你今天的课堂收获。
学生回答: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教师展示棉花图片。问:为什么新疆盛产长绒棉?
学生回答: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
教师小结:西北地区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但天然降水不能满足种植业发展的需要,水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西北地区只能发展灌溉农业,利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讲授新课]
教师讲授:在西北地区我们不仅能看到雄浑的沙漠,还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这时你是否又想起了一首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到西北地区一游!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找学生起来读一下。
教师:出发前我们先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教师问:学习一个新的区域的第一步是要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