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空间医学认识
郭志辰大夫的人体空间医学理论与“小方治病”(转)

郭志⾠⼤夫的⼈体空间医学理论与“⼩⽅治病”(转)郭志⾠⼤夫的⼈体空间医学理论与“⼩⽅治病”新闻热线:*************⽇期:2006年12⽉29⽇中新河北⽹⽯家庄12⽉29⽇电 (张伟民)医学博⼠郭志⾠,阿尔伯特⼤学终⾝名誉教授,经四⼗多年教学、临床,研究、发明的⼈体空间医学理论和“⼩⽅治病”的疗效机理,蜚声海外,名扬华夏。
⼈体空间医学理论郭志⾠⼤夫提出的⼈体空间医学理论认为⼈体可划分为四⼤空间,空间存在着能量运动,⾼度概括⼈体疾病形成的原因在于⽔的输布不均衡,⽽调治⼈体疾病就是调解⽔的分布。
⼈体空间医学诊断,采⽤⾆诊法,通过观⾆就可以准确疾病成因。
⼈体空间医学神奇的疗效、精妙的理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们,2005年5⽉和12⽉,来⾃北美和欧洲的两批次、170名学员到达河北正定,拜郭⼤夫为师,学习⼈体空间医学理论和⽅法,他们感叹:“⼈体空间医学将在世界医药史上引起⼀场⾰命,为现代主流中医学注⼊新的⼒量。
”“⼩⽅治病”的疗效机理国宝中医药学博⼤精深,中医⽤药浩如烟海。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介绍药物1982种,清代《本草纲⽬拾遗》,⼜补充了716种。
经过46年临床实践和研究,郭志⾠⼤夫发现:传统本草虽有多药治⼀病或⼀药治多病的情况——但多药治⼀病,即治疗⼈体某种疾病,往往是解决了⼈体某个关键部位,其他很多问题就迎刃⽽解;⼀药治多病,所谓的那“多病”,实质上是由⼀个原因引起的多种症状,⽤⼀味药解决了病因,就解决了相应症状。
研究药性,要从药物的主治返回去研究药物的本质,要看准药物的主攻⽅向。
郭⼤夫⽤极精确的⼀句话点清药物的功能主治——⽤药不在多,⽽在于拿捏得准,分⼨得当,在于药之精确、神速。
所谓“神”,是指药性直接在病灶处发挥作⽤;所谓“速”,是掌握好药物的能量速度。
“⼩⽅治病”之“⼩”的意义从费⽤上看,郭志⾠⼤夫四⼗余年临床的认真体察、研究、总结,从数以千计的中药列伍中,筛选出公英、独活等六味⼀般草药,作为⾃⼰处⽅的核⼼⽤药,基本上适⽤或满⾜了⾃⼰对⼀般病⼈、⼀般病症的需求处⽅,且效果很好。
人体空间医学——郭志辰老师在香港讲学

人体空间医学——郭志辰老师在香港讲学人体空间医学——郭志辰老师在香港讲学各位同道、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今天借此机遇,向大家汇报我将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临床小小的总结。
将近50年的临床,因为我这一生没有离开临床,一直在临床上研究、探讨,最后探讨出,以空间、人体的空间来调整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所以我起名为空间医学。
空间医学包含了养生学、修炼学、医学、预防学,因为空间医学与人体科学是紧密相关的,空间医学病因学是一个“水”字而概括,就是所有的疾病都是水多、水少、水的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所以在治疗上,是以调整水为原则,提出来了“清除污染,疏通河道,能量搬家”的方法。
所以在病因学与传统医学,当然是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新的病因。
传统医学讲内因、外因、六淫、七情,空间医学不讲,就讲一个“水”字。
空间医学的本草与历来的本草不大同,空间医学讲本草不讲归经,这是与传统本草不大相同,空间医学的本草讲运动本草,也就是这一味药在人体内部它能起到什么样的双重作用。
比方说,石菖蒲,它能够使头部的能量更新、它能够减少减轻胸部的压力、它能够补肾,这与传统本草不大同了。
为什么呢?因为石菖蒲它能够使头部的能量回流到膻中,然后从膻中经过右心房的回流,经过公转的运动,又达到命门部,使命门的细胞加强了运动,所以它是补肾的作用。
这是双重作用。
所以空间医学应用的药味少,是应用了药味的双重性。
比方说,瓜篓仁,传统医学讲瓜篓仁就是一个清肺通便的作用,在空间医学上它不是清肺通便了,它也起到清肺通便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清肺通便?是肺部的淤气,淤的能量越肩而过,下行命门,使命门部的细胞增加运动,所以它又是补肾的作用,而且到命门部它疏散于下焦的肠系膜周围,所以它有润便的作用。
所以空间医学在讲本草的过程中,它是讲本草的运动,从开始到结局它有什么功能作用,它不讲归经。
空间医学讲小方治病,小方究竟小到什么程度呢?小方治病就是少则3味药,多则5为药组成一个小方。
新型的医疗体系---人体空间医学

人體空間醫學新型的醫療體系–人體空間醫學(一)郭志辰博士於2007年6月24日在香港講學各位同道、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我今天借此機遇,向大家匯報我將近50年的臨床實踐、臨床小小的總結。
將近50年的臨床,因為我這一生沒有離開臨床,一直在臨床上研究、探討,最後探討出,以空間、人體的空間來調整人體的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所以我起名為空間醫學。
空間醫學包含了養生學、修煉學、醫學、防止學,因為空間醫學與人體科學是緊密相關的,空間醫學病因學是一個「水」字而概括,就是所有的疾病都是水多、水少、水的分佈不均勻所造成的,所以在治療上,是以調整水為原則,提出來了「清除污染,疏通河道,能量搬家」的方法。
所以在病因學與傳統醫學,當然是在傳統醫學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新的病因。
傳統醫學講內因、外因、六淫、七情,空間醫學不講,就講一個「水」字。
空間醫學的本草與歷來的本草不大同,空間醫學講本草不講歸經,這是與傳統本草不大相同,空間醫學的本草講運動本草,也就是這一味藥在人體內部它能起到什麼樣的雙重作用。
比方說,石菖蒲,它能夠使頭部的能量更新、它能夠減少減輕胸部的壓力、它能夠補腎,這與傳統本草不大同了。
為什麼呢?因為石菖蒲它能夠使頭部的能量回流到膻中,然後從膻中經過右心房的回流,經過公轉的運動,又達到命門部,使命門的細胞加強了運動,所以它是補腎的作用。
這是雙重作用。
所以空間醫學應用的藥味少,是應用了藥味的雙重性。
比方說,瓜簍仁,傳統醫學講瓜簍仁就是一個清肺通便的作用,在空間醫學上它不是清肺通便了,它也起到清肺通便的作用,為什麼能夠清肺通便?是肺部的淤氣,淤的能量越肩而過,下行命門,使命門部的細胞增加運動,所以它又是補腎的作用,而且到命門部它疏散於下焦的腸系膜周圍,所以它有潤便的作用。
所以空間醫學在講本草的過程中,它是講本草的運動,從開始到結局它有什麼功能作用,它不講歸經。
空間醫學講小方治病,小方究竟小到什麼程度呢?小方治病就是少則3味藥,多則5為藥組成一個小方。
人体空间医学简介

人体空间医学简介人体《空间医学》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存在的各空间部分之能量场的运动和功能,净化人体内部空间,为细胞的辐射与吸收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同时推动与撞击各细胞群体,激活、改善细胞的活力,恢复细胞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发挥和调整人体本身潜能状态,进而达到防治疾病及健康长寿的目的。
《空间医学》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学精华,并融汇西医的细胞理论,以及传统中医「天人合一」、养生健身、整体治疗、增智开慧等完美体现,是试创中医唯象理论的成功尝试。
医学博士郭志辰(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终身名誉教授)经四十多年教学、临床,研究、发明的人体空间医学理论和“小方治病”的疗效机理,蜚声海外,名扬华夏。
人体空间医学理论郭志辰大夫提出的人体空间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可划分为四大空间,空间存在着能量运动,高度概括人体疾病形成的原因在于水的输布不均衡,而调治人体疾病就是调解水的分布。
人体空间医学诊断,采用舌诊法,通过观舌就可以准确疾病成因。
人体空间医学神奇的疗效、精妙的理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2005年5月和12月,来自北美和欧洲的两批次、170名学员到达河北正定,拜郭大夫为师,学习人体空间医学理论和方法,他们感叹:“人体空间医学将在世界医药史上引起一场革命,为现代主流中医学注入新的力量。
”“小方治病”的疗效机理国宝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中医用药浩如烟海。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介绍药物1982种,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又补充了716种。
经过46年临床实践和研究,郭志辰大夫发现:传统本草虽有多药治一病或一药治多病的情况——但多药治一病,即治疗人体某种疾病,往往是解决了人体某个关键部位,其他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一药治多病,所谓的那“多病”,实质上是由一个原因引起的多种症状,用一味药解决了病因,就解决了相应症状。
研究药性,要从药物的主治返回去研究药物的本质,要看准药物的主攻方向。
郭大夫用极精确的一句话点清药物的功能主治——用药不在多,而在于拿捏得准,分寸得当,在于药之精确、神速。
空间医学理论及临床应用

空间医学理论及临床应用空间医学——中医的创新发展暨空间医学理论及临床应用孙会斌榆树市五棵树镇医院【摘要】空间医学,是在传统医学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空间医学认为,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存在大量广阔的空间。
空间医学把人体分为了四个空间——上焦,中焦,下焦,外焦。
人体空间内能量辐射运行,在四焦内循环运行,形成人体正常生理。
空间医学认为,人体细胞内的物质向外转化形成能量,细胞外能量向细胞内转化形成物质。
五脏的能量运行也是具有整体性,是一系列的链锁反应。
五脏的能量在互相克制、束缚下交合异化推动生成新的能量,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了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
空间医这小方用药,以能量运行为根本,对传统中医也是建立在能量运行的基础上来应用,所以空间医学中,中药的功效与传统完全不同,以药茶的方式应用,更是方便、实用、快捷。
同是地文中列举了三个病例,论述了空间医学小方用药的临床应用成效,简述了空间医学的众多优点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空间医学,中医学,慢性病,中医养生,心脏病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国家对中医的大力支持,我们传统中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空间医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空间医学。
空间医学是郭志辰老师通过四十多年临床,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总结而发现的。
空间医学认为,人体即是一个小宇宙,就像大宇宙一样,存在着广阔的空间。
空间医学把人体划分了四个空间。
传统医学的上、中、下三焦,为三个空间,另外增加了一个外焦空间——即我们后背的太阳区。
空间医学就是通过调整人体四个空间能量场的运动和功能,畅通人体空间内的能量运行,净化人体内部空间,为细胞的辐射与吸收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同时推动与撞击各细胞群体,激活、改善细胞的活力,恢复细胞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发挥和调整人体本身潜能状态,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人体能量辐射运行是空间医学的基础空间医学提出了能量运行的概念。
空间医学认为,人体空间内有大量的能量在辐射运行,人体空间内能量的辐射运行路线,是下焦空间的能量从下向上运行,经过中焦,上焦,然后越肩而过再沿外焦向下运行到达下焦,人体空间内的能量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运行,形成我们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人体空间医学探索

[转载]人体空间医学探索舌苔为天,天是无垠的空间,反映人体空间!舌质为地,对应人体细胞之内,是谓“三山润水一平原”人体空间医学舌诊一、基本观点1、舌与人体物质能量人体空间医学认为,舌是人体全息的缩影,反映着人体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人体内部物质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及能量的运行状况均会在舌上得以体现。
舌质,是指舌苔下面的肌肉组织,反映细胞内物质的盈亏与运化情况,是人体物质变化状况的投影。
苔是散舌布在舌质上的一层苔垢,反映人体空间能量的运行情况,是空间能量变化状况的投影。
2、正常舌象标准正常的舌象为:舌体处于口腔正中,基本舌形为方圆形,舌苔为微白的薄苔。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呈现出“三山润水一平原”的形势。
“三山”指舌体三面的舌质呈“U”型,略微高出舌面,说明人体细胞内部物质充盈;“润水”指舌面湿而不腻,有水且含而不露,犹如一条清澈的溪水穿行于“三山”之中,说明人体空间能量运行畅通;“一平原”指舌面平坦,能量运行有充分的空间。
3、舌的划分方法传统中医中有舌的三焦划分法,人体空间医学提出了四焦划分法,这种划分方法与人体空间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密切相关。
舌面横向划分两条线,将舌面划分为三大区域,依次为上焦区、中焦区和下焦区。
舌尖至上焦线之间的区域为上焦区,上焦线与中焦线之间的区域为中焦区,中焦线至舌根之间的区域为下焦区。
心尖区与舌根所联系的空间为外焦区,外焦能量的运行状况在舌面上间接得以体现。
此外,舌面纵向划一条中线,从正中线到两侧舌边各取一条线,分别为左侧中线和右侧中线。
人体空间医学认为,舌作为人体的全息缩影,与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群一一对应,而不是与某一具体脏器相对应。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反映了相应脏腑细胞群物质与能量的分布及转化情况。
人体空间医学舌诊观测图示:心尖区、心区、肺区、右乳区、左乳区、胃区、胃功能区、肝胆区、肾区和尾闾区。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在舌图上确定几个基准点,以此为基础,查找到人体相应部位:舌中线与上焦线的交叉点是膻中,左右中线与上焦线的交叉点分别是左乳和右乳;舌中线与中焦线的交叉点是肚脐,略向下是丹田。
空间医学之人体三大循环

空间医学之人体三大循环
空间医学之人体三大循环
人体有三大循环,一、体循环,也称大循环,二、肺循环,也称小循环,三、脑循环。
当今医学界已经发现了体循环、肺循环。
传统中医讲,脑为髓之海,脊髓是补充大脑的基本物质。
头部的物质运动、能量运动与脊髓有密切的关联。
人体的总体能量运动是由任脉会阴区上升,过丹田、肚脐、中脘、上脘、膻中、到百会区,过百会区从背部向下运动,过大椎、胸椎、腰椎、尾椎、而进入会阴,这是人体内部能量总体运行路线,我们称之为“公转”。
人体的物质精微,从丹田,过会阴,至尾闾,进入脊椎,经过命门、腰椎内部、胸椎内部,到大椎内部,进入大脑。
物质的精微与能量的运动正相反,它们相互摩擦,相互撞击。
在大脑区域,物质精微与能量相互融合、相互撞击,混化异化,重新进行物质与能量、能量与物质的转化。
能量通过百会、祖窍,经过上颚向口腔内运动。
通过任脉的上口,百会的物质精华已经转化为能量精华,后通过任脉的上、中、下、焦而入丹田部,形成亮点。
对髓脑循环的发现,证实了传统医学提出的“脑为髓之海”的说法。
脑髓循环让我们认识到,脑部能量运动与髓有关系,调整大脑,不但要调整血液系统,还要从髓脑关系入手。
石菖蒲是降低头部压力、更新头部物质的关键药物。
石菖蒲能够降低膻中压力,使物质精华回归到右心房、右心室,是能量精华回归到公转,起到了推动公转的作用。
石菖蒲的双重作用就是降低头部的压力,增强肾区周围的动力,起到双调的作用。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人体空间医学探索

[转载]人体空间医学探索舌苔为天,天是无垠的空间,反映人体空间!舌质为地,对应人体细胞之内,是谓“三山润水一平原”人体空间医学舌诊一、基本观点1、舌与人体物质能量人体空间医学认为,舌是人体全息的缩影,反映着人体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人体内部物质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及能量的运行状况均会在舌上得以体现。
舌质,是指舌苔下面的肌肉组织,反映细胞内物质的盈亏与运化情况,是人体物质变化状况的投影。
苔是散舌布在舌质上的一层苔垢,反映人体空间能量的运行情况,是空间能量变化状况的投影。
2、正常舌象标准正常的舌象为:舌体处于口腔正中,基本舌形为方圆形,舌苔为微白的薄苔。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呈现出“三山润水一平原”的形势。
“三山”指舌体三面的舌质呈“U”型,略微高出舌面,说明人体细胞内部物质充盈;“润水”指舌面湿而不腻,有水且含而不露,犹如一条清澈的溪水穿行于“三山”之中,说明人体空间能量运行畅通;“一平原”指舌面平坦,能量运行有充分的空间。
3、舌的划分方法传统中医中有舌的三焦划分法,人体空间医学提出了四焦划分法,这种划分方法与人体空间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密切相关。
舌面横向划分两条线,将舌面划分为三大区域,依次为上焦区、中焦区和下焦区。
舌尖至上焦线之间的区域为上焦区,上焦线与中焦线之间的区域为中焦区,中焦线至舌根之间的区域为下焦区。
心尖区与舌根所联系的空间为外焦区,外焦能量的运行状况在舌面上间接得以体现。
此外,舌面纵向划一条中线,从正中线到两侧舌边各取一条线,分别为左侧中线和右侧中线。
人体空间医学认为,舌作为人体的全息缩影,与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群一一对应,而不是与某一具体脏器相对应。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反映了相应脏腑细胞群物质与能量的分布及转化情况。
人体空间医学舌诊观测图示:心尖区、心区、肺区、右乳区、左乳区、胃区、胃功能区、肝胆区、肾区和尾闾区。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在舌图上确定几个基准点,以此为基础,查找到人体相应部位:舌中线与上焦线的交叉点是膻中,左右中线与上焦线的交叉点分别是左乳和右乳;舌中线与中焦线的交叉点是肚脐,略向下是丹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空间医学认识一、人体空间医学定义人体空间医学,是创始人郭志辰大夫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形成的医学理论构思。
广义的人体空间医学,包含治疗学、养生学、预防学和修炼学,是新世纪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狭义的人体空间医学,以研究人体空间为主题,着眼于空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强调通过人体空间能量的撞击运动,恢复脏腑功能,恢复人体健康。
既不同于传统中医,又不同于现代医学,可作为联系二者的纽带。
目前谈到的人体空间医学,侧重于治疗学方面的介绍。
二、人体空间医学主要内容“人体空间”是人体空间医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人体空间医学的最大发现。
天人合一,人体空间与宇宙空间存在共性。
在宇宙大空间内,“空”是万象之根,老子《道德经》中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自然界“空”中的变化,是生、长、化、收、藏的根本,人体内部空间也如此。
在人体内部,“空”是物质传递、能量辐射的媒介,“空”以流动的精微物质即能量为基础,能量的浓度与压力变化形成人体空间的动力。
“能量”是人体空间医学中的又一核心概念,与传统中医的“气”大致等同,能量学说为人体空间医学的重要理论。
从“能量”的角度出发,人体空间医学对传统中医的阴阳及五行学说进行了现代解读,并发现了人体内部能量运行的根本之道:公转。
公转畅通是治疗人体疾病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人体空间医学立足于细胞论,赋予细胞以空间的概念,将传统中医“营”、“卫”、“气”、“血”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细胞”、“物质”、“能量”的概念联系起来,将人体最基础也最根本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扩展开来,从而获得全新的认知,为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剖析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关系,打破了传统中医繁琐名词的限制,将八纲辨证简化为物质与能量、细胞内与细胞外的辨证,提出以细胞群体为单位的功能运动理论,并认识到细胞群能量运动方向的重要性。
人体空间是能量调节的场地,细胞的物质运动、能量辐射与人体空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
只有场地纯净,能量流通顺畅,人体生理功能才能回归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才会回归自然。
在传统中医“三焦”的理论基础上,加之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人体“太阳区”的作用,并对“太阳区”的范围进行拓展,提出了“外焦”的概念,把传统中医的“三焦论”拓展为“四焦论”,并深刻阐释了上、中、下三焦与外焦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焦是能量运行的主要空间,外焦又是公转与自转的调节空间,是能量疏散和灌注的主要通道。
公转联系并调节了四大空间内的能量的总体运行,这是人体内部能量运行的总规律。
在病因论上,人体空间医学提出,水的分布不均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形成,调节人体内部水的分布是医生的职责所在。
人体空间医学的病因论与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病因论都不同,理解水因论,需要深入理解人体空间能量的存在形式,能量在人体内部以“水汽”的形式存在,而调整人体疾病,就是要促使水的液态、汽态之间正常转化,这与自然界水的转化有类似之处。
在治疗原则上,人体空间医学以“公转畅通”为总原则,讲究能量的清降清升、至实至虚,有章可循又机动灵活。
在畅通公转运行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公转任脉段和督脉段交接之处的能量压力差。
面对现代医学提出的繁琐病名,人体空间医学提出:打破病名,参考症状,即:不受现有病名的限制,参考症状,查找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在具体治疗方法上,提出了电脑舌诊法、小方治病以及其他辅助疗法,都是在传统中医疗法上的开拓与创新。
这些方法无一不是牢牢把握了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关系,把握人体空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对物质本体的影响,通过能量撞击物质并改变物质。
小方治病以药物功能的具体化为基础,以药物的“气”与“味”为工具,整体地调动了各部位空间的能量,以“推”、“宣”、“提”的方法使能量转变成动力,促进人体内的清升浊降。
小方治病具有药味少、药量小、疗效好的特点。
人体空间医学倡导:新世纪的医学应以调理身心健康为主,以治疗为辅;强调以“修心、养性、积德、忘我”为本,使心灵得到清静,恢复心灵原有的净洁,从而挖掘自身的潜能,并科学地加以运用,为人类造福。
这不仅有益于治疗,更是现代人养生与修炼的根本之道。
三、人体空间医学特点(一)、深研整体观念人体空间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就是要具备一种大的视野,具备一种全面的眼光。
在对人体的认识上,传统中医重视人体本身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动中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着的。
人体空间医学不仅认识到有形实体物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而且认识到存在于空间的无形的能量与信息变化。
现代医学更侧重研究细胞内部物质的变化,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到细胞基因工程等等。
尽管如此,仍然局限于细胞内部,没有脱离细胞本体,无法完整地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
人体空间医学从“空”肇始,由“零”开始,将外在的“空间”概念引入到研究中,这与当今世界上的各类医学都有所不同。
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将所有疾病的原因归纳为一个“水”字,传统中医提出的“六淫”、“七情”以及不内外因,最终都是影响人体内水的状态及分布。
在治疗上,公转畅通是人体空间医学最根本的治疗原则,强调一次性的综合疗法,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不分区域,不分层次,从细胞到组织、器官、脏腑、系统,同时调整,统一治疗。
在对药物的研究上,不仅重视传统本草的功用,更侧重药物发挥作用后引起的链锁反应。
整体观念贯穿于人体空间医学生理、病理、诊断、用药与治疗各个方面。
(二)、强调微观制动从物质、能量、信息到信息、能量、物质,空间医学强调调动人体信息,运改能量,通过能量运动撞击、改变人体内部细胞运动,从而改善和恢复人体功能。
人体空间医学发现了人体空间精微物质的存在,发现了人体空间“象”的变化,“象”的物质基础是能量,是空间流动的精微物质。
与实体物质相比,人体空间精微物质是一种微观的存在。
人体空间医学强调“微观制动”,用一点小小的力牵动很大的能量运动。
好比分子结构,动一个分子,这个结构程序、结构式子、性质,整个都变了。
微观上的变化牵扯到整体的变化。
所以,用药1克要比30克效果好。
在空间医学治疗上,都应用微观制动。
比如晃足疗法,只有简单的两个动作,只从足部入手,但对全身的疾病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在晃足的过程中,晃动幅度越小、频率越高,效果越好。
再比如静养疗法,人躺在床上,按摩师只是点按膻中,轻轻晃晃脚,但是内部的微观在进行调整,目的是把细胞内部的物质迁移到空间,使之在空间中参与混化、异化,生成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新的生命物质。
(三)、遵从循环之道《内经》中指出:“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和自然的最大共性在于,大自然是由水构成的,人也是由水构成的,人体内部水的含量占到了70%-80%。
大自然的变化是水的循环变化,水、雾、云、雨,都是水的变化。
人的变化也是水的循环变化,人体健康与水的正常循环关系密切。
自然界存在多种循环,昼夜、寒暑、春夏秋冬、二十四节等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人体内部也存在多种循环:体循环、肺循环、公转循环、自转循环。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外焦如化,是循环。
细胞的消、化、吸、收,也是循环。
细胞内外物质能量的相互转化,同样是循环。
循环与“道”息息相关。
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遵循着“道”的规律运行。
人体内部的“道”,即人体的循环,在体内生态平衡与不平衡之间运行。
改变人体内部的变化,违背“道”的原则是不现实的,一定要遵循“道”的自然规律。
四、如何学习空间医学(一)、解放思想,破除门派人体空间医学与传统中医同出于养生修炼实践,但因方法不一、时代不同,所以理论各异。
学习人体空间医学,必须解放思想,破除门派。
这样,才能真正领悟空间医学中包含的思想,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
比如,传统中医强调解决矛盾,强调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等。
人体空间医学则强调至实至虚,回归自然,应用不平衡、不对称的方法,使人体的细胞群运动,从而恢复细胞的功能。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提出“打破病名、参考症状”的方法。
如果不解放思想,就很难理解,更难应用。
广义的空间医学,包含修炼学、养生学、预防学、治疗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没有门派之别,儒、释、道的思想都囊括在内,中、西医的精髓都包含其中。
更没有民族之别,蒙医、藏医等等,一切理论与方法,包括念力的方法,只要有益于人类,就都可以采纳,都可以应用。
人体空间医学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倡导和谐。
所以,解放思想、破除门派是学习的前提。
(二)、以德为本,心怀大爱传统中医医德,自古有之。
从传说中伏羲、神农的“尝百草、制九针”,到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尤其是“大医精诚”一文问世以后,后世医家都将其当作为医的师范。
其实,“大医精诚”中提出的标准,实际上是要求作医生的人同时是一个修心的人,使自己的心性达到、并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修心、养性、积德、忘我”是空间医学的灵魂所在,忘我、无私地为人民服务是人体空间医学学习者的行动准则。
只有忘我、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够积累自己的德,才能够获得好的能量与信息,与大自然形成共享。
自古以来的修炼家都很强调积德,讲究“淳德”。
《内经》对这个问题讲得很深,后人难以理解。
“修心、养性、积德、忘我”,由于净心的程度不同,所得的能量也不同。
净心程度高,精纯的能量贯于全身;静心程度低,污浊的能量贯于体内。
修心,心净、无污染,才能调节人体内部水的清洁度,调整水的运行与分布,才能调节人体信息、能量、物质。
如此,在应用人体空间医学方法的过程中,尤其是用心治病的过程中,才能调动自身潜能,使得治疗效果最大化。
为了使《空间医学》让更多的人健康起来,转起!!小方治病是郭志辰大夫在数十年临床实践,对古老传统中医的挖掘及自身修炼的基础上发明的。
中药小方是郭志辰大夫空间医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贡献!小方基本用药为:公英,独活,九节菖蒲,桔梗,厚朴,香附,浙贝,用量为1-7克,根据辩症施治灵活应用. 这才是真正的空间医学。
空间医学最原汁原味的还原,也是对郭老的致敬!现代医圣郭志辰老师创始的《空间医学》是为了人类医学进步的医学,是伟大的医学,是让亿万患者能够摆脱疾病痛苦的医学,是让亿万大众健康长寿的医学!《空间医学》有什么价值?1、打通任督二脉,疏通全身经络,而经络又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通了,气血自然就通啦2、疾病预防、亚健康调理、健康长寿的民间绝学3、增加精气神、改善睡眠、调理肠胃、排出毒素4、很多疑难杂症的救星(见创始人介绍)哪些人适合当《空间医学》传播者?1、立志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而努力付出者2、关爱父母健康、关爱家人健康、关注个人健康,愿意付诸行动者3、空间医学蕴藏着巨大财富,致力于挖掘宝藏者《空间医学》是什么?《空间医学》是由东汉末年程高提出的、现代医圣郭志辰实现的,能够调理阴阳平衡的整体医学,核心是十六字箴言:清除污染、疏通河道、能量搬家、公转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