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0

合集下载

第三高中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案 鲁人

第三高中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案 鲁人
四、反思提升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五、拓展延伸
诵读民歌苏武牧羊,并考虑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一一共服汉德威
学习指导
注意目的,心中有数。
文本生僻字较多,强调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是把握内容的最根本的形式
整体把握内容

在课文中画出来并识记
从文言知识点到详细内容探究。
3.汉书的相关文学知识:
二探究
疏通文意,按照例如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当堂达标
本文在写作上很擅长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详细谈谈。
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以比照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你阐释这一点。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案鲁人版必修3
【学习目的】
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说出本文典义进展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一回忆预习
1、时代背景:
2、作者介绍: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 新 参赛优质文档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    新 参赛优质文档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

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

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确:第一大组:小标题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

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

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

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

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

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

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

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

苏武传教案设计(两课时)

苏武传教案设计(两课时)

苏武传教案设计(两课时)《苏武传》这篇文章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苏武传教案设计(两课时)。

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苏武传教案设计(两课时),一起来学习下!苏武传教案设计(两课时)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方面1、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方面1、把握历史事实,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品味课文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理解主题,感悟苏武积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2、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相关词语;了解作者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3、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2、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同学们,听说过“苏武牧羊”的故事吗?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响犁湖单于死,其弟且鞮侯立为单于,为与汉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

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财物。

苏武等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

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

单于敬重他,派汉降臣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

于是单于把苏武幽禁在地窖中,断绝饮食,以此逼他就范。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

《苏武传》教案二:悟道人生,感悟古今感悟古今《苏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名篇,它讲述了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被匈奴俘虏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信仰,最终成功回归了故国。

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意义,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也需要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如果能够像苏武这样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能够克服难关,成就自己。

一、苏武的故事苏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天赋和才能,提高很快。

在汉朝时期,他被任命为朝廷的使者,要赴匈奴送信。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遭遇了一些意外,被匈奴人抓了起来,关在了荒凉的地方。

但是,苏武并没有因此放弃希望,他继续努力地生存下去,同时还在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

他利用自己在匈奴人中的声望和影响力,带领着一些同伴逃脱了匈奴人的追捕和囚禁,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成功回国。

二、悟道人生在苏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到一些重要的道理。

生活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希望和信仰,必须要坚定地走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武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困惑,但只有保持信念,坚定追求自己的目标,才有可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坚韧不拔,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才有可能赢得自己的春天。

三、感悟古今苏武的故事不仅有着深刻的哲理道理,还向我们展现了古代的文明和历史文化。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并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他们需要自己努力去寻找必需品,面对环境的挑战经常会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

但是,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才能够制定出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赢得生活的辉煌。

另外,苏武的故事还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第2课时)教案必修4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第2课时)教案必修4

苏武传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別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

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

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

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

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同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

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

《苏武传》教案范文

《苏武传》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3)学会从文化背景角度理解文本,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3)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 教学难点:(1)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和分析;(2)从文化背景角度理解文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2)阐述苏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文本,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准备1. 教师方面:(1)熟悉《苏武传》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参考书籍、PPT等;(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方案。

《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

《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人教版)】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

2.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内容。

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4.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5.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旧知回顾二、课文研习(一)研习第一部分本段主要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明确: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二)研习2~8段这一部分重点记述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1.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明确: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逼降、诱降),如:“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而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降),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区别,是因为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而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2.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四: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