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7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精选12篇)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精选12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篇1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读: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刻舟求剑拔苗助长井底之蛙叶公好龙滥竽充数画蛇添足自相矛盾杯弓蛇影买椟还珠班门弄斧纸上谈兵望梅止渴2、你知道这些都是什么?3、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南辕北辙。
4、仔细观察“辕”“辙”,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随机出示辕和辙的课件,解释: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的痕迹。
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辕就会指向哪个方向。
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辙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南辕北辙从字面上讲就是什么意思?理解得真好,那这个成语说的究竟是怎样一件事呢?二、初读寓言,感知大意。
1、打开语文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人?其中是谁南辕北辙?2、指名检查朗读。
3、反馈:课文讲了哪几个人?谁南辕北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他南辕北辙的行为吗?4、课文中也有一句话非常肯定地概括写了他南辕北辙的行为,请找一找。
三、学习寓言,体会寓意。
1、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自由读,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引导:楚国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实际行动),这就是说——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
(板书:南北目的行动)你还从哪个词读懂了什么?“硬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国在南边,明明知道在南边,却硬要往北走,从“硬要”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固执、很愚蠢、无知、不听劝告)朗读句子。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2、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体会,领悟课文的寓意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了一则寓言,那则寓言叫什么啊?(同学答)师:那哪位还记得寓言的意思呢?(同学回答)师:对,寓就是指:寄托。
言:讲道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而则就是一个(巩固学习)师:那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则寓言,这则寓言叫——《南辕北辙》《南辕北辙的》出处是:《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二、新课讲授1、学习生字师:大家翻开书第35页,来,大家一齐跟着老师念题目——《南辕北辙》,我们先来学这节课里的生字词,请大家看黑板:辕:yuan辙:zhe把式(shi)盘缠(chan):先看老师来写这两个字,写“盘”时下面的“皿”要写得扁一些。
硬(ying)师:来跟老师读一遍:辕,驾辕,辕门的辕,南辕北辙的辕。
辙:重蹈覆辙的辙,南辕北辙的辙。
把式,把式:可以是(1)武术。
例:练把势的。
(2)会武术的人;精于某种技术的人。
例:论庄稼活,他可是个好把势。
〈方〉技术。
例:他们学会了田间劳动的全套把势。
(注:也作把式。
)(3)指赶车的人或者驾驶员(一般是车辆):车把势。
(4)又称:把式行(hang),而在这里的意思则是指技术。
盘缠:可以指‘路费’。
硬(ying)软硬的硬,硬邦邦的硬。
不是读四川话的(eng)2、讲解课文老师朗读课文师:好现在听老师朗读这篇有趣的寓言,大家边听课文边理解这则寓言的意思,然后想想在自己生活里是否有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呢?大家想想车上的人接受了朋友的提议了吗?最后会是怎么样?师:车上的人接受了朋友的意见了吗?最后那人会怎么样?有没有同学告诉老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正诉):这个人真的很固执,一直都没有接受朋友的意见,老师猜这个人最后一定会后悔。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范文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及用法。
(2)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
(2)学会通过故事寓意,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及用法。
2. 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心情和行为变化。
2. 学会将故事寓意联系到生活实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故事素材。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成语“南辕北辙”。
(2)引导学生猜测成语的含义,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故事素材,理解故事内容。
(2)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角色的心情和行为变化。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互动。
4. 寓意讲解(1)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寓意。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成语。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运用成语“南辕北辙”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
(2)选择一个生活场景,运用成语“南辕北辙”进行描述。
六、教学拓展1. 成语接龙:以“南辕北辙”为起点,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成语知识。
2. 故事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南辕北辙”的经历,让大家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七、课堂互动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讨论交流:针对故事中的情节,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教案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教案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生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和来源。
2. 学生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南辕北辙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南辕北辙的图片或介绍南辕北辙的由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南辕北辙吗?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并给学生适当展示一些应用南辕北辙的例子。
2. 概念讲解(约10分钟):教师简要解释南辕北辙的意思,并将南辕北辙的思维方式概括为“常识相反,固执追求”。
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南辕北辙的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
3. 小组合作探究(约15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份问题卡片。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讨论并思考如何用南辕北辙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图表、实例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向全班呈现他们的方案。
4. 学生展示与分享(约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人代表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给予意见。
教师从中引导学生发现南辕北辙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中的优点以及如何应用这种思维方式。
5. 提供实际例子(约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例子,如历史上的错误决策、科学发现中的“错中之错”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南辕北辙思维方式,并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错误。
6. 拓展应用(约1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身边存在南辕北辙思维方式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分享给全班,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7. 总结(约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并总结南辕北辙思维方式的特点。
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反思如何运用南辕北辙思维方式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三下第9课《南辕北辙》教案与反思(4月1日)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过程: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
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探究原因:(1)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
2023南辕北辙教案

2023南辕北辙教案2023南辕北辙教案1教材简析:这个成语故事见《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
其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
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
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针对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本课要求认识13个字:辕、辙、梁、驶、驰、系、旅、恳、固、执、担、夫、驾。
会写10个字:驶、应、奔、驰、系、旅、固、执、夫、驾。
教学目标:1、认识13个字,能写好10个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意义。
教学建议:课文依照《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
正因为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所以学习__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读中感悟。
__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
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有感而发,__的寓意也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明确了。
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让学生当堂举出例子可能比较难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暂时留下来,让学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什么时候谁发现了,就可以讲一讲,大家在一起评判。
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再视为难点,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
拓展习题:一、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地问()地说()跳()地笑()地看()走二、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
相关资料:魏王欲攻邯郸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君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南辕北辙”及其含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上网搜索,了解课文背景及相关资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3)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3)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成语“南辕北辙”。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方向”、“目标”等。
(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4. 巩固式教学法:通过课后作业、练习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或黑板。
4. 作业本、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段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
3. 讨论与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全班交流,总结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二年级语文下《南辕北辙》教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南辕北辙》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表演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南辕北辙》的内容简介:《南辕北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和一只刺猬一起寻找食物的故事。
狐狸总是想独自行动,而刺猬则坚持团结互助。
狐狸陷入了困境,而刺猬则带领其他动物共同找到了食物。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3.2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3 角色扮演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表演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集中注意力,准备学习。
4.2 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4.3 讲解生词和短语: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通过讲解,掌握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4.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评价:教师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包括语音语调、表情和流畅度。
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和背诵,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2 学生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评价:教师评估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口语表达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9寓言两则《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1、会认“缠”等字,会写“盘、缠、硬”,正确读写“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南辕北辙》,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难点]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老师把一件物品放在右边,让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回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师所指的方向有误,老师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过渡: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而他偏往北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南辕北辙(板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引入课文,教学生字。
1、读课题,解课题
2、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
3、学习生字“盘、缠、硬”,生词“盘缠、硬要”。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小声跟读,想一想:课文写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述。
板书:去楚国,却向相反方向走。
)
2、让学生把朋友三次提醒的话在课本上画出
3、第一次朋友是怎么提醒他的?(指名找出)
(1)从朋友的提醒中同学们知道了什么?(那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2)他的朋友这样提醒他,他怎么回答?(指名找出)板书:马快
(3)同学们,马跑得快就能到楚国吗?为什么?(不能,方向相反,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4)请两位同学进行对话。
4、第二次他的朋友怎么提醒他?(指名找出)
(1)出示小黑板: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你能换一种叙述方式说这句话吗?(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
对比读这两句话。
(2)听了朋友的话,那个人又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板书:车夫本领高
什么是“好把式”?(驾车的技术非常好的车夫)
(3)同学们,车夫的驾车技术好就能到楚国吗?为什么?
(4)请两位同学有感情地对话
5、第三次朋友又是怎么提醒他的呢?他又是怎么回答的?(指名找出)
6、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盘缠多
什么是“盘缠”?(出门带的钱)
(1)盘缠带得多就能到楚国了吗?为什么?(方向不对,他永远到不了楚国。
)
(2)朋友提醒了他多少次?(3次)他都没有听,结果怎样?齐读最后一段。
(3)“硬要”是什么意思?(一定要)
(三)、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如果你们看到这个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4、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行动和目的相反,是永远达不到目的地的。
我们应该怎样做?(只有认准正确的方向才会成功)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总起——去楚国,却向相反方向走
(1)
马快
南辕北辙分析——车夫本领高(2-9)盘缠多
总结----离目的地越来越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