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黔之驴》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黔之驴》(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黔之驴》(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黔之驴》(含题目和答案)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1)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XXX,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本文作者(朝代)的(填姓名)(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10.文中,驴的技俩除了□和□之外,别无所长,因此,后人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本事有限且拙劣。

(3分)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2)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感觉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XXX,莫相知。

异日,驴一鸣,XXX,远遁;感觉且噬己也,甚恐。

然来往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驴不胜怒,蹄之。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内容。

(2分)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3)黔之驴XXX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XXX,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10.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语句是()(3分)A.苛政猛于虎也。

B.出淤泥而不染。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发挥想象,感受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懂得谦虚谨慎,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努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

(2)概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时安排本节课时:1课时(40分钟)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将课文《黔之驴》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2.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并将思考结果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签字和日记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自我反思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家长分享对孩子学习语文的看法和建议,促进家校合作。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语文七年级下册《柳宗元 黔之驴》

语文七年级下册《柳宗元 黔之驴》

三、拓展阅读
• 【原文】 临江之麋 • 临江之人畋〔8〕,得麋麑〔9〕,畜之。入门,群犬 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10〕。自是日抱就 犬〔11〕,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 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 〔12〕,抵触偃仆〔13〕,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 仰甚善〔14〕,然时啖其舌〔15〕。 三年,麋出门, 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 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 注释:〔8〕临江:唐县名,在今江西省清江县。畋 (tián田):打猎。〔9〕麑(ní泥):鹿仔。10〕怛 (dá达):恐吓。〔11〕就:接近。〔12〕良:真, 确。〔13〕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偃:仰面卧倒。 仆:俯面卧倒。〔14〕俯仰:低头和抬头。〔15〕啖 (dàn但):吃,这里是舔的意思。
• 【译文】临江之麋 • 临江有个人出去打猎,得到一只幼麋,就捉回 家把它饲养起来。刚踏进家门,群狗一见,嘴边都流出 了口水,摇着尾巴,纷纷聚拢过来。猎人大怒,把群狗 吓退。从此猎人每天抱了幼麋与狗接近,让狗看了习惯, 不去伤害幼麋,并逐渐使狗和幼麋一起游戏。经过了好 长一段时间,狗都能听从人的意旨了。幼麋稍为长大后, 却忘记了自己是麋类,以为狗是它真正的伙伴,开始和 狗嬉戏,显得十分亲昵。狗因为害怕主人,也就很驯顺 地和幼麋玩耍,可是又不时舔着自己的舌头,露出馋相。 • 这样过了三年,一次麋独自出门,见路上有许 多不相识的狗,就跑过去与它们一起嬉戏。这些狗一见 麋,又高兴又恼怒,共同把它吃了,骨头撒了一路。但 麋至死都没有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 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
注释: 噫:叹息声。 类有德:好像有修养。 向:假使。 类有能:好像有本领。 虽,即使。 不出其技:不显示出自己的一点点本领。 卒:到底,终于。 今若是焉:如今偏偏是这样。 悲夫:真是可悲呀。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勇于改正错误。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黔之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辅导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对课文《黔之驴》的预习情况。

2. 提问:请大家简要概括一下《黔之驴》的故事情节。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字典,加深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识别和运用。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提问:大家学到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四、深入分析课文(20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 讨论:从《黔之驴》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五、课堂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问:大家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六、课堂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 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 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黔之驴》的寓意,体会作者对事物认识深刻、批判犀利的表达。

2.掌握重点字词、句式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黔之驴》的寓意,掌握重点字词、句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对寓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黔之驴这样的事情,引导学生思考。

2.简要介绍《黔之驴》的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学习重点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如“黔之驴”、“技止此耳”等。

2.分析文章结构,理解寓意。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黔之驴的寓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二、深入讲解1.讲解黔之驴寓意背后的哲学道理。

2.分析黔之驴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类似黔之驴的故事,进行讲述。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黔之驴寓意的小论文。

第三课时一、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1.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阅读一篇文言文。

三、课堂小结2.强调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深入理解黔之驴的寓意,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生活。

2.阅读一篇文言文,积累重点字词。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黔之驴的寓意对你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后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强调黔之驴寓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阅读一篇文言文,积累重点字词。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黔之驴》中“黔驴技穷”这一成语的由来及其含义。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

初中语文《黔之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黔之驴》。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明白“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黔之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学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课文寓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入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黔之驴》的作者、背景及寓意。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古文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寓意,联系实际生活。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朗读并背诵课文《黔之驴》。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文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黔之驴》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黔之驴》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黔之驴》,使学生懂得诚实、自信和勇敢的品质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黔之驴》的基本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

2.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对课文寓意和作者意图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课文《黔之驴》的作者和背景。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黔之驴》,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黔之驴》的内容,绘制一幅故事情节的插图。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黔之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和贡献度。

6.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绘制的插图是否能够准确表达故事情节,注意绘画技巧和创意。

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评价其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拓展活动7.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 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 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黔之驴的描绘,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文言文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法特点。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3. 写一篇关于《黔之驴》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寓通言过述写老虎
惧驴、 识 驴、 戏 驴、 吃 驴的
过程,其实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 质、克服对未知事物 畏惧 的心
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 也告诫人们掌握 真本领 、
真才干的重要性。
14
布置作业
❖ 写一篇读后感,把 ❖你对这篇寓言的感受 ❖写下来
15


黔 教
育 课
驴 验 (

教下 科)


1
关于寓言
❖ “寓”是“寄托”的意思。语言往 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 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惯用拟人的手法, 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 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篇幅短小, 语言简洁生动。
2
教学目标
❖ 1 、掌握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 2 、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 3 、理解驴、虎形象对于表现寓意的作用; ❖ 4 、启示学生应该认识事物本质从而驾驭并
跳踉:跳跃
7
分析故事情节
一、驴虎较量之前的状况
二、驴虎较量的过程及结果


老虎



8

外强中干 虚张声势
9

知己知彼 做事谨慎
10
总结寓意
❖ 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的而自
招祸患的人。
❖ 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 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 定能战胜它。
❖ 从驴与虎的关系角度:要坚持,不要放弃;要 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 卖弄,要正确估计 对手 等
5
读 准 下 列 字 音:
❖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 噬shì 狎 xiá 踉 liáng 慭 yìn
6
掌握重点词语
❖ 蔽:隐蔽,躲避
稍:渐渐
❖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近:接近
❖ 大骇:非常害怕
远遁:远远地逃走
❖ 异能:特殊的本领
噬:咬
❖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益:渐渐
❖ 蹄:用蹄子踢
征服客观事物;同时也要认识到掌握真本领、 真才干的重要性。
3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 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其作 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 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 不幸遭遇。其作品文学艺术 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 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4
本文选自《柳河东 集·三戒》,是一篇寓言。 柳宗元的代表作《临江 之麋》、《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和起来 组成《三戒》。通过麋、 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 反映现实,形象生动, 语言犀利。篇幅虽短, 而波澜起伏。
11
达标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慭慭(yìn )然 大骇(hài ) ❖远遁(dùn) 噬(shì)己 ❖益狎(xiá) 跳踉( liáng)
12
达标反馈
❖ 2、填空:
❖(1 )《黔之驴》作者 柳宗元 , 唐 代
❖ 文学 家, 哲学 家,字 子厚 ,河东
❖人,世称 柳河东 。
13
(2)《黔是驴》是一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