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12首古诗。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12首古诗。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12首古诗,这些古诗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特点。

1.《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描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时的景色和感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线,通过对登高远望的景观描写和对自己情感的抒发,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2.《咏鹅》这是一首以儿童视角写成的诗歌。

通过可爱的鹅儿,抒发了对孩提时代的怀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儿童的语言和视角,充分表现了天真无邪的童真情感,是一首轻松活泼的古诗。

3.《静夜思》这首古诗以描绘夜晚的寂静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4.《春晓》这首古诗在描绘春天清晨的景色的基础上,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诗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展现了对春天美好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5.《望月怀远》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色和对远方的思念,抒发了对家乡情感的表达,是一首充满了乡愁和思乡之情的古诗。

6.《夜泊牛渚怀古》这首古诗通过对夜晚泊船的景象描写,唤起了对历史的回忆和对古代江南景色的向往。

诗中融入了对历史和对江南之美的思索,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诗。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一首描绘登高远眺景色的古诗,通过对凤凰台的景象描写和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充满了壮美和豪迈。

8.《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壮行之情。

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祝福,展现了作者情感的真挚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9.《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述和对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节日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表达。

诗中描绘了美好的节庆景象和情感的真挚表达。

10.《乌衣巷》这是一首抒发对乡愁和对人生的思考之情的古诗。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现代文阅读——走近宗璞先生(阅读提示)在学习了《紫藤萝瀑布》后,小希和好友都喜欢上了宗璞先生的散文,她们相约举办散文沙龙——走近宗璞,现邀请你和她们一起来阅读,探讨。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好一朵木槿花(宗璞)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

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

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

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

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

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

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

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

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保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

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

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

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

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

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里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

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

我忙拔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

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

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

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住。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全(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全(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汇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2.《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4秋季教材全新目录与新增课文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4秋季教材全新目录与新增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新目录与新增课文一、目录第一单元1 春/朱自清2 济南的冬天/老舍3*雨的四季/刘湛秋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与上一首诗互换位置)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改为:热爱写作,学会观察)第二单元5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6 散步/莫怀戚7*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8 《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写作:学会记事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0 新增“往事依依/于漪”(旧版7上苏教语文学过)11*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2 《论语》十二章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换成“如何突出中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改为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第四单元13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13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换成 14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原8上第7课)14*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换成15* 梅岭三章原9下第2课)16 诫子书/诸葛亮写作:思路要清晰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第五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17 猫/郑振铎18 我的白鸽/陈忠实(新增)17* 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换成“19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原8下第7课)20 狼/蒲松龄任务二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任务三记述与动物的相处写作:如何突出中心(删除)第六单元21 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新增)(2017年教改前7上语文选过)22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20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删除)23* 女娲造人/袁珂24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杞人忧天/《列子》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删除)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改为“整本书阅读《西游记》”)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刘禹锡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潼关/谭嗣同二、新增课文往事依依于漪年华似流水。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词语、拼音及解释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词语、拼音及解释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词语、拼音及解释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攒cuán:凑在一块儿。

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záo:确实。

菜畦qí:菜地。

桑椹shèn:桑树的果实。

轻捷jié:轻快。

蟋蟀xī shuài: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

臃肿yōnɡzhǒnɡ:过度肥胖,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脑髓suǐ:大脑中柔软像胶的物质。

相宜yí:适宜。

书塾shú: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方正:正直。

渊博yuān:形容学识深而广。

蝉蜕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中医可入药。

人迹罕至hǎn:人的足迹很少出现.到达(的地方)。

人声鼎沸dǐnɡ:形容喧闹.混乱,像水锅里沸腾一样。

敛liǎn:收拢。

鉴赏:鉴定和欣赏。

秕谷bǐ:张得不饱满的谷粒。

也叫秕谷子。

宿儒sùrú:书念得很多的老学着。

2.《爸爸的花儿落了》肿胀zhànɡ: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叮嘱zhǔ:再三嘱咐。

恐惧kǒngjù:惊慌害怕,惶惶不安。

骊歌lí:告别的歌。

花圃pǔ:种花草的园地。

油鞋:一种涂上桐油,用于下雨天穿的鞋。

挪窝儿nuó: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

这里指起床。

鸡毛掸子dǎn:用鸡毛绑成的清除灰尘的用具。

咻咻xiū: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

雨篷pénɡ:遮蔽雨的设备,用竹木.苇席或帆布等制成。

玉簪zān花:一种庭院观赏植物,花白色,气味芳香。

徘徊pái 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3.《丑小鸭》丑陋chǒu lòu:相貌或样子难看。

讪shàn笑:讥笑,讥讽。

嫉妒jí dù: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来势汹汹xiōnɡ:动作或事情到来时声势盛大的样子。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带译文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带译文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快乐极了。

我常在土墙上下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局部当成丘陵,低陷局部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突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译文:1.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 "我每天屡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老实呢"教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教师了。

〞4.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 "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原文及教案教案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理论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浓厚兴趣纳米技术过程。

教案是教育联中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某种具有操作性使的程序。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原文充满整个冬天紧张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河旁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轻飞慢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腌制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私房钱,这时早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意象是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涵义。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纵使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淡绿色——赢来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本学科,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生机。

这时宽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南汊。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全都被绷紧。

你呢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05.《秋天的怀念》(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05.《秋天的怀念》(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变化。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

3.掌握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父母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

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

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

可就在北海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

其中,《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

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史铁生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

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

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

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

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

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

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

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

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

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

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

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

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

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

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告诉我们,做人
要有“宽恕”之心。

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

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

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

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

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

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

(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

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

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

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

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

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

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

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

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

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

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

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

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

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

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
的魅力。

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

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

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

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