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灾害地质学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大辞典 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  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质学总论【地质学】geology研究地球的科学。

主要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构造、地球形状及表面特征、地球的生成和历史、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及演化、地壳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进行上述研究的相关科学技术。

Geology(地质学)一词是由两个希腊词汇ge(地球)和logia(论述)通过连词符o连接而成,意即关于地球的论述,包括关于地球的所有内容的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属哲学范畴,与现代地质学的含义不同。

现代地质学的地质一词最早见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的《地理全志》。

本辞典“地质学”一词包括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地质学、土壤学;研究地球历史的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学、火山学、地震学;研究地表特征和地质作用的地貌学、冰川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动力地质学;研究和开发能源及矿产资源的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和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研究相关技术科学的勘查地球物理学、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技术、地质勘查技术、探矿工程技术、地球物质的测试分析技术、地质测绘技术、遥感地质、地质信息技术等。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创造了条件。

【普通地质学】general geology是对地质学的概况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它不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地质学的入门工具。

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基本知识、外动力作用、地质学的发展与演化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内容还有一些变化。

现在有的《普通地质学》教材还包括了资源、环境、减灾、人与地球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了地质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晶学】crystallography研究晶体的外部形貌、化学组成、内部结构、物理性质、生成和变化,以及它们相互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由铁和镍组成。

2.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内部热量通过地幔的对流而导致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壳板块移动的结果是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地层与年代:地层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序。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地层的年代,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和化石记录。

4.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研究岩石的形变和断裂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岩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断层、褶皱和地质构造。

5.矿产资源:地质学也研究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可以发现和开发这些矿产资源。

6.地球的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可以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

地球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包括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7.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质学家研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8.水文地质学:9.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

它研究地震的发生原因、震源机制、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

10.灾害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是研究自然灾害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地滑等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以上是地质学的一些普通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总论【地震】earthquake,seism俗称地动。

地壳某个部分的岩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现象。

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有:①构造地震,起因于岩石脆性破裂时积累应变的释放。

破坏和影响范围很广。

通常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度小于70千米的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深源地震。

尚未发现在720千米以下的震源。

②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一般强度和波及面较小。

③岩洞崩塌、大陨石撞击等也会产生地震,但很稀少。

人工地震是人工方法产生的地震,包括:①用于工程、勘探、地壳结构探测的人工地震,一般震源能量较小,以达到勘探目的为限,不会造成灾害。

②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等产生的地震。

③水库等大型人工水体也会诱发地震,应加强监测,避免发生灾害。

【地震学】seismology研究地震及其有关现象的科学。

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实现地震预报,进行抗震防震,以及探索地球内部的结构,是地震研究的主要目的。

可以根据仪器所测得的资料进行研究,还可以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如地震宏观调查探讨。

【地震地质学】geology of earthquake,seismo geology见86页“地震地质学”。

【地震构造学】seismotectonics着重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包括地震折射、地震反射、地球重力、地球磁力、大地热流密度等)分析历史记载和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孕育强震的构造环境、构造条件和地震的复发习性的学科。

活动构造学是地震构造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古地震学】paleoseismology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利用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和新年代学等方法研究史前地震的识别、发生的期次和年代、震级、复发间隔和断层滑动习性等的分支学科,包括进行单个地表破裂型地震发生后数十年、数百年或数千年后的地质调查,以便获得有关地震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定量参数,以及地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间隔和复发模型等。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专业简介学科:理学门类:地质学类专业名称:地质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械、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质学专业是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学科,但因为毕业生就业多是较为艰苦的岗位,因此,报考人数较少。

专业信息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开发状况;◆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

实践教学: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在课程内安排。

野外地质的认识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12周。

古地磁学对古地理变迁的解析与重建

古地磁学对古地理变迁的解析与重建

古地磁学对古地理变迁的解析与重建地球的地理状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研究古地磁学可以探索古地理的变迁。

古地磁学是一项研究地球磁场在过去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化的学科,它通过分析古地磁方位和磁倾角记录来重建过去地球的磁场特征。

这一研究领域深入了解地球历史,对于解析古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古地磁学可以揭示地球的地壳漂移现象。

地壳漂移是地球上大陆移动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会不断地改变位置。

早期大陆拼合形成超大陆,后来又分裂形成现今的大陆块。

通过古地磁学分析的结果,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大陆的方位和倾角,从而推断出地壳漂移的过程和速率。

古地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漂移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地球的地理面貌在漫长的地质时间中的动态变迁。

其次,古地磁学可以提供关于过去地球的磁场强度变化的信息。

地球的磁场是地球内部的磁性物质运动所产生的,它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地磁学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古地磁记录中的磁倾角和磁方位变化,可以推断地球的磁场强度变化。

磁场强度的变化对于研究古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地球的磁场强度与大气层的形成和稳定,以及地球内部热流与板块运动等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其对地理变迁的影响。

此外,古地磁学对于研究古地理变迁的重建提供了时间尺度和地质事件的标志。

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的古地磁方位和磁倾角记录,可以确定地层在地质年代上的时间顺序和对比。

这对于研究地层对比和重建地球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古地磁学还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的起源和影响范围。

例如,在一些大规模地质灾害和巨大火山喷发事件中,由于地磁场的扰动,可以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来探究这些地质事件的起源和时限,从而更好地了解地质活动对古地理变迁的影响。

总之,古地磁学作为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之一,对于解析古地理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分析古地磁记录,可以揭示地球地壳漂移现象、研究磁场强度变化及其对大气层和板块运动的影响,同时还提供了时间尺度和地质事件的标志。

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灾害的成因、特征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给人类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

因此,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质材料、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

其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和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表和地下传播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山体滑坡等。

另外,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灾害地质学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

通过地震仪、地质雷达等设备,能够及时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前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的减灾工程。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修建抗震建筑,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

此外,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对于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监测预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加强灾害地质学的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能力。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 据不完全统计共毁坏民房157户,毁坏耕地824 亩,损失粮食22万斤;摧毁类矿通讯井2处、 回风巷800米、运输巷450米;损坏10万伏高压 输电线800米,造成煤矿停产的经济损失113万 元。 • 崩塌除给人类造成上述几方面的主要危害外, 在水利水电工程、公路、铁路、河运及海洋工 程方面也经济造成很大危害。并且除直接危害 人类外,还常常产生一些次生灾害间接危害人 类。
• 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一是产生在 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 称为岩崩。当其岩崩的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 者,又俗称山崩。当其崩塌产生在河流、湖泊 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按照崩塌体的规模、 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等类型。 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m者占25%以下, 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º;坠石的块 度较大,块度大于0.5m者占50-70%,山坡角 在30-40º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 0.5m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º。
•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标准,十分复杂。 • 按成因可以区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 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和人为地 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 害)。 • 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可分 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 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 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 失、日凌晨四川巫溪县城龙头 山发生岩崩,摧毁一栋6层的宿舍、两家旅舍、 居民房29余户,掩埋公路干线70余米,造成 12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70万元左右。又 如云南金沙江下游段大砂坝,历史上曾为米粮 川,1754年发生一次大滑坡,淤埋了古县城, 从此变成荒沙滩,年年发生泥石流。 • 发生在工矿区崩塌,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 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 大损失。例如云南省威信县墨黑煤矿山区,近 40年来分别于1948年、1984年、1987年8月、 1987年12月、1988年1月发生较大崩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8・
究更可以补充现今灾害种类少,时间尺度短之不足。 (3)量化研究:灾害发育的频率、强度,对生态、地球化学、水文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发育模型 的建立需要用多参数、半定量至定量描述来表达。在多参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开展计算 机模拟研究。如仍停留在一般的灾害识别和描述上,则与传统的地质学研究不会有大的差别。 (4)精细解剖:由于地质时期中发生的很多灾害地质体薄而局限,研究时应选择重点剖面 和层位连续系统采样,用厘米或毫米的精度测量剖面,进行局部的三维切片,特别应重视研究 其矿物岩石、生物和遗迹的三维组构和拓扑形态。 (5)多学科综合:古灾害的特点是多成因多类型,对环境影响的多方面和多样化,对无机及 有机界都有显著影响,涉及天文、地质和生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认识其发育演化规律。 4
●考文蠢
孙成权t麓永浑.灾害学.觅t荆垒根,孙戚权主蝙.地球科学新学科新概念集成.北京:地l出版社.1995.17 宋德人灾害地质学.见;荆全根。孙成权主缩地球科学薪学科新概念集成,北京;地l出版社,1995.182. 许靖华.现实主义灾盎论.国外地质,1983t2(3)tI~10.
AIva弛z I Ghss 886. Zeeman E C.Catastrophe

et
aI.ExtratezTesthal
cau鸵for the
Cretaceous--Tertiary
events
extinction
Science,1980,208:1095~1108
B P.Possible
eorrehtions between tektite
md climste changes?Geo.Soc.Am.Special Paper,1982,190.251~
・357・

古灾害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目前对占灾害地质学下一个明确定义尚不成熟,初步拟定
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古灾害分类:研究古灾害的类型,诸如突变型、缓变型,陆地的还是海洋的、天文的,还
黾生物的。
(2)古灾害成因:包括地外因与地内因,它控性与自控性,它生性与自然生等。 (3)古灾害的识别特征:包括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地层学特征}等。 (4)古灾害的发育规律:全球性-b区域性,突发性与积累性,群发性与链发性,周期性与随 饥性等。 (5)古灾害的时空分布:古灾害发育的层位,形成的地质时代,分布的区域等。 (6)古灾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种灾害的相互作用与耦台机制。
(7)古今灾害的对比研究:研究古今灾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加深对成因和演化规律的认
沮。
(.3)灾害预报:在灾害成因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发育模型,经过反复检验进行未来熨害的预
测。

Hale Waihona Puke 研究思路和方法由于古灾害地质学是地质学与灾害学的交叉学科,这也决定了这几个学科的思矧和方法
仍是古灾害地质学的基础,但由于本学科更强调灾害的地质规律性和预测性的研究,列思路和 ,一,法尚具以下特点: (】)氏短时1.3尺度的结合:把各种灾害事件放在地质历史的大尺度范围内,通过剖期次发 育以了解它的发育演化规律性。同时应注意灾害事件的瞬时和突发性,研究短时间发硎的突发 事件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的规律性。 (2)古今互补与对比:贯穿将今论古、借古喻今的思想,以达今天是认识过去的钥删和过去 是将来预测的基础之目的。现实的灾害研究可以弥补古灾害记录的片面性和不足.古列害的研


古灾害地质学有其独特的内涵,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的提出更易明确它的特色,促进它的 发展。在全球地质学研究不景气的今天,更多的地质学家将会重视和参与灾害学研究,使研究 工作更贴近人类生存与发展,同时也会促进现代地质学的发展。我国地质历史长,地质作用、地 质环境以及灾害类型复杂多样,有研究古灾害地质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与这一学科相关的诸多 学科的研究上都有开展并且有相当的学术积累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加之该学科处于起步阶段, 应抓住时机,争取短时期内获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theo竹,Sc/enti/ic Amcrlcan,1976,234(1)t65~83.
・359・
古灾害地质学
方国庆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兰州730000)
关量词灾害事件沉积突变论
ii


古灾害地质学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威胁日益突出。减灾抗灾已引起各国政府及众多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全球环境 变化”、“国际减灾十年”等国际计划和活动的推动下,灾害研究成为各国科研机构重点资助的 热门领域。在我国,由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起草的《跨世纪的中国 地球科学》报告已明确将“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现代灾害学研究得到了空 前的发展。但不足的是地史时期的古灾害学研究未予以重视,基本上被忽略了。目前的研究现 状表现为:(1)在现代灾害学方面:重视研究近、现代与人类活动和生存有密切关系的灾害发 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科学内涵o]}也包括现代灾害的地质学研究o。。 由于古地史时期灾害时代久远、与今天未有直接的联系,加之识别困难等原因而未予重视;(2) 地质学研究方面: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认识地球的发育演化规律,地质时期各种突变 事件是它重要的研究内容。如浊流、风暴、地震、海水进退”“。、生物绝灭、气候突变和行星撞击 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看,它们亦属古灾害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显著特点 是在地质尺度的时间范围内研究的,特别重视其成因研究,没有从灾害的角度去认识,更投有 与现代联系起来;(3)其它方面;由于地震灾害的特殊性,对中生界以来的古地震地质有一些研 究;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对古气候演变研究得较多,仅有少量工作涉及到古气候与板块构造活 动、火山作用等方面的关系。 我们认为古灾害地质研究是现代灾害学强有力的补充,是灾害预测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重 要基础:(1)地质时期中发生的突变事件,如浊流、风暴、地震、海水进退、行星撞击等和频繁发 生的湖水进退、沼泽化、蒸发、快速沉积与侵蚀、河流改道和决口等非突变事件,如发生在今天 都是自然灾害;(2)一些突变类型如行星撞击、巨大海侵等在今天尚未发生,只有在地质历史中 才能对其进行研究;(3)灾害的规律性如频率、强度、灾害链等只有通过对地质历史中多期次发 生的灾害,在长时间尺度研究中才可获得;(4)由于现代灾害活动只代表地质时间的一瞬间,其 时间效应及中长期后果,需要与地史时期发现的同类灾害对比才能更好地预测;(j)一些缓变 性的现代灾害,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冰盖融化、气候变暖等,它们的中长期演化结果将会怎 样,什么条件下发生逆转等问题今天尚难以预测。而她史时期,如冰盖融化、气候变化等多次发 生,显然,这些研究对回答以上问题有一定的助益;(6)一些灾害类型如古森林太火,不属地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