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讲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小学一年级

---------------------------------------------------
“数形结合”思想在课堂中的使用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相辅相成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它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
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中,经常会用到“数形结合”这一思想。
例如在《古人计数》这节课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我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然后让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成为“1个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非常直观的体验了10个一就是1个十,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学习“凑十法”时,也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在学习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共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学生列出算式“9+5=”。
接着我鼓励学生拿自己的小棒代替牛奶,摆一摆、算一算,看看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四人小组展开讨论,认为可以从5根小棒里拿出1根,分到9根小棒中凑成10,然后再与剩下的4根小棒相加,得到14,这其实就是凑十法的真正意义所在。
总之,数与形的结合不仅直观,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王壮
2013年12月12日
可编辑。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数学中的数学知识和几何知识相互关联的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将分析“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几何题中运用数学知识
几何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对很多学生来说,几何图形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通过“数形结合”思想,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辅助理解几何知识。
例如,在计算矩形面积时,可以运用知识点“乘法”的概念,即将矩形两条边的长度相乘即可求出面积。
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也可以采用“乘法”的概念,将底边长度与高的长度相乘再除以2即可求得面积。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际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探究实际中的问题。
例如,在生活中,有许多与几何有关的问题,如房子的面积、花园的大小、体育场馆的设计等。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几何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和几何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轮专题复习(03):数形结合思想

)中考第二轮专题复习三: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Ⅰ、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像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Ⅱ、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一、借助数轴解数与式的问题[例1](山西·2006中考)实数b a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2)(a b b a -++=__________.二、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函数问题 [例2]如图(1),某抛物线y=ax2+bx+c 交x 轴交于A 、B 两点,A (1,0),B (5,0),当x____________时,y=0.当x_____________时y>0,当x____________时,y<0.(2)如图(2)直线y=kx+b 交x 轴于A 点,交y 轴于B 点,且A (-3,0)、B (0,2),则直线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象直接写出当x__________时;y>0,当x_____时,y<0;当x_____时,y=0.(3)如图(3)某抛物线y1=ax2+bx+c 与某直线y2=kx+b 交于A 、B 两点,且A (-4,3)、B (2,1)。
当___________时y1>y2;当______________时y1=y2;当_____________时y1<y2.(填x 的取值范围)三、利用图形理解代数恒等式【例3】[2007年辽宁十二市] 图①是一个边长为()m n +的正方形,小颖将图①中的阴影部分拼成图②的形状,由图①和图②能验证的式子是( ) A 、22()()4m n m n mn +--= B 、222()()2m n m n mn +-+= C 、222()2m n mn m n -+=+ D 、22()()m n m n m n +-=-四、借助直角三角形解三角比问题[例4](南京·2007中考)如图,A 、B 两地之间有一座山,汽车原来从A 地到B 地须经C 地沿折线A —C —B 行驶,现开通隧道后,汽车直接沿直线AB 行驶.已知AC=10km,∠A=30°,∠B=45°,则隧道开通后,汽车从A 地到B 地比原来少走多少千米?(结果精确到0.1km)(参考数据:41.12≈,73.13≈)五、借助勾股定理等几何图形的知识解实际问题[例5](上海·2006中考)本市新建的滴水湖是圆形人工湖.为测量该湖的半径,小杰和小丽沿湖边选取A 、B 、C 三根木柱,使得A 、B 之间的距离与A 、C 之间的距离相等,并测得BC 长为240米,A 到BC 的距离为5米,如图1所示.请你帮他们求出滴水湖的半径.· ··0 a b· · · AB C例4图2· OD ABC3045例3【巩固练习】1、一次函数32--=x y 的图象不经过第 象限2、如果正比例函数kx y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那么直线3+=kx y 经过第_______象限。
高中数学七大基本思想方法讲解

在二维空间,实数对与坐标平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数形结合中,选择、填空侧重突出考查数到形的转化,在解答题中,考虑推理论证严密性,突出形到数的转化
第三:分类与整合思想
(1)分类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逻辑方法
(2)从具体出发,选取适当的分类标准
(5) 高考以新增内容为素材,突出考查特殊与一般思想必成为命题改革方向
第六:有限与无限的思想:
(1)把对无限的研究转化为对有限的研究,是解决无限问题的必经之路
(2)积累的解决无限问题的经验,将有限问题转化为无限问题来解决是解决的方向
(3)立体几何中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采用分割的方法来解决,实际上是先进行有限次分割,再求和求极限,是典型的有限与无限数学思想的应用
(4)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对新增内容考查深入,必将加强对有限与无限的考查
第七:或然与必然的思想:
(1)随机现象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结果的随机性,二是频率的稳定性
(2)偶然中找必然,再用必然规律解决偶然
(3)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随机事件的分布列、数学期望是考查的重点
(3)高考重视常用变换方法:一般与特殊的转化、繁与简的转化、构造转化、命题的等价转化
第五: 特殊与一般思想
(1)通过对个例认识与研究,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2)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由实践到理论
(3)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认识过程
(4) 构造特殊函数、特殊数列,寻找特殊点、确立特殊位置,利用特殊值、特殊方程
(2)灵活性、多样性,无统一模式,利用动态思维,去寻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变换途径与方法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8单元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索规律

1
2
3
4
5
应用提升练
提 升 点 2 用“图示法”解决问题
4. 典典、华华、聪聪、天天、龙龙五人进行乒乓球比赛, 每两人之间都要比赛一局。典典、华华都已经比赛了 4局,聪聪、天天都已经比赛了 3局, 龙龙比赛的局数最少。龙龙比 赛了几局?分别和谁比赛?
1
2
3
4
5
应用提升练
点拨:在两人之间连线表示两人比赛了1 局,根据题中条件, 连线如上图所示,则龙龙比赛了2 局,分别和典典、华华 比赛。
由图可知,龙龙比赛了2 局, 分别和典典、华华比赛。
1
2
3
4
5
思维创新练 5. 如下图,按照下面的规律,如果有36个□,那么它是 第几个图形,第 n个图形有多少个□?
如果有36个□,那么它是第8个图形,第n个图形有
(4n+4)个□。
1
2
3
4
5
)
__1_-__12_-__14_-__18_-__11_6_-__3_12_-__6_14___=614
…
所以
1-12-14-18-116-…
-2156=(
1 256)。1来自234
5
应用提升练
提 升 点 1 观察图形联系算式找规律
3.【台州市】 用“十”字按如图所示的方法连续进行 均分。
1
2
3
4
5
第8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索规律
基础导学练
知 识 点 1 等差数列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
1. 观察思考,探索
规律后填一填。
32
43
54
1
2
3
4
5
数形结合思想

汽车提前10分钟到达工厂,其少走的路程为;两倍的车站 到A的距离。即从车站到A汽车用时5分钟。张工程师用时 50分钟。 汽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10倍。
二、关系图 关系的图示法很多,研究对象可以用点(或方 框或圆圈)表示,对象间的关系户则用连接两者 的线段表示,线段可以添加箭头或标注。 例3 甲、乙、丙、丁与小强五位同学一起比赛象 棋,每两人都要比赛一盘,到现在为止,甲已经 赛了4盘,乙赛了3盘,丙赛了2盘,丁赛了1盘, 问小强已经赛了多少盘? 乙 甲 分析: 丙 将五个人看成五个 “点”,两人比赛过, 丁 小强 就用线条连接相应的两 点。
三、树形图 例5 已知A、B、C、D、E、F、G、H、I、K 代表十个互不相同的大于0的数,要使下列等 式都成产,A最小是什么数?
B+C=A ; G+H=D ;
D+E=B ; E+F=C ; H+I=E ; I+K=F 。
分析:将这十个数字的 关系用树形图表示。
四、矩形图
如果一道题涉及的是两种数量以及它们的乘 积(速度、时间和路程),则可用矩形的长和 宽表示这两种量,而用矩形的面积表示它们的 积。 因此,能借助几个矩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 的关系进行推理或计算。
第十四章 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 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 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 数学问题的思想。 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 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 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包含“以 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 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 联系, 在小学教学中,它主要表现在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 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图开的直观特征发现数量之间存 在的联系,以达到化难来易、化繁为简、化隐为显的目的, 使问题简捷地得以解决。通常是将数量关系转化为线段图, 这是基本的、自然的手段。如一年级认数时数轴与对应点 之间的关系.
数学中考复习:数形结合思想PPT课件

距水平面的高度是4米,离柱子OP的距离为1米。 (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y
(2)若不计其它因素,水池
A
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
使喷出的水流不至于落在池 外?
P 3
4
O 1B 水平面 x
5. 已知一次函数y=3x/2+m和 y=-x/2+n的图象都经过点A(﹣2,0),且与 y轴分别交于B、C两点,试求△ABC的面积。
∴S△ABC=1/2×BC×AO=4
6.某机动车出发前油箱内有42升油,行驶若干小时
后,途中在加油站加油若干升。油箱中余油量Q(升)
与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
据下图回答问题:
(1)机动车行驶几小时后加油?答:_5_小时
(2)加油前余油量Q与行驶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是:_Q=__42_-_6_t Q(升)
中考复习
数形结合思想
2024/9/19
1
谈到“数形结合”,大多与函数问 题有关。
函数的解析式和函数的图象分别从
“数”和“形”两方面反应了函数的性 质,
函数的解析式是从数量关系上反应 量与量之间的联系;
函数图象则直观地反应了函数的各
种性质,使抽象的函数关系得到了形象 的显示。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量与
B、M = 0
C、M < 0
D、不能确定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 -1 0 1
x
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和性
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
示.下列关于a,b,c的条件中,
不正确的是 ( D ) y
(A)a<0,b>0,c<0
(B)b2-4ac<0
(C)a+b+c<0
浅谈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

浅谈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特殊任务,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是数学素养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应该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数形结合思想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
“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曾这样形容过“数”与“形”的关系:“数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
”利用数形结合能使“数”和“形”统一起来。
以形助数、以数辅形,可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适时的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数形结合,使概念掌握得更扎实。
对1~2年级的学生来说,许多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理解,特别需要视觉的有效应用,因此有时教师可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开概念的教学,运用图形提供一定的数学问题情境,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学生大多对100以内的数顺背、倒背如流,看上去掌握得很不错。
于是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考考学生:66接近70还是60呢?结果却发觉好多学生都不会。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会背这些数,关于数的顺序、大小等方面的知识其实掌握不佳,因而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学习的。
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数轴,称它是一条带箭头的线,在数轴上逐一标出60~70,将抽象的数在可看得见的线上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将数与位置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若不等式|x-2a|≥
1 2
x+a-1对x∈R恒成立,则
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21_ .
解析
作出y=|x-2a|和y=
1 2
x+a-1的简图,
依题意知应有2a≤2-2a,故a≤
1 2
.
求参数范围或解不等式问题时经常联系函数的
图象,根据不等式中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两
思 个(或多个)函数,利用两个函数图象的上、下位
热点一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讨论方程的根
例 1 (2014·山东)已知函数 f(x)=|x-2|+1,g(x)=kx,
若方程 f(x)=g(x)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则实数 k 的取
值范围是( )
A.(0,12)
B.(12,1)
C.(1,2)
D.(2,+∞)
解析 先作出函数f(x)=|x-2|+1的图象,
(3)简单性原则.不要为了“数形结合”而数形结合. 具体运用时,一要考虑是否可行和是否有利;二要 选择好突破口,恰当设参、用参、建立关系、做好 转化;三要挖掘隐含条件,准确界定参变量的取值 范围,特别是运用函数图象时应设法选择动直线与 定二次曲线.
3.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的问题常有以下几种: (1)构建函数模型并结合其图象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2)构建函数模型并结合其图象研究方程根的范围. (3)构建函数模型并结合其图象研究量与量之间的 大小关系. (4)构建函数模型并结合其几何意义研究函数的最 值问题和证明不等式.
(2)用图象法讨论方程(特别是含参数的方程)的解的 个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 把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看作是两个函数的表达式(有 时可能先作适当调整,以便于作图),然后作出两 个函数的图象,由图求解.
热点分类突破
➢ 热点一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讨论方程的根 ➢ 热点二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不等式、求参数范围 ➢ 热点三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最值问题
的代数式看作是两个熟悉函数的表达式(不熟悉
思
维 时,需要作适当变形转化为两个熟悉的函数),
升 华
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图象
的交点个数即为方程解的个数.
变式训练1
பைடு நூலகம்
设函数 f(x)=x22,+bxx+>0c,,x≤0, 若 f(-4)=f(0),f(-2)
=-2,则关于 x 的方程 f(x)=x 的解的个数为( )
如图所示,
当直线g(x)=kx与直线AB平行时斜率为1,
当直线g(x)=kx过A点时斜率为
1 2
,
故f(x)=g(x)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时,k的范围为(1 , 2
1答).案 B
用函数的图象讨论方程(特别是含参数的指数、
对数、根式、三角等复杂方程)的解的个数是一
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先把方程两边
维 升
置关系转化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往往可以避
华 免烦琐的运算,获得简捷的解答.
变式训练2
(1)设A={(x,y)|x2+(y-1)2=1},B={(x,y)|x+y+ m≥0} , 则 使 A⊆B 成 立 的 实 数 m 的 取 值 范 围 是 _解__析____集. 合A是一个圆x2+(y-1)2=1上的点的集合, 集合B是一个不等式x+y+m≥0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 点的集合,
要使A⊆B,则应使圆被平面区域所包含 (如图), 即直线x+y+m=0应与圆相切或相离 (在圆的下方), 而当直线与圆相切时有|m+21|=1, 又 m>0,所以 m= 2-1,
故 m 的取值范围是 m≥ 2-1.
答案 [ 2-1,+∞)
(2)若不等式 9-x2≤k(x+2)- 2的解集为区间[a,b],且 b -a=2,则 k=____2____.
解析 令 y1= 9-x2,y2=k(x+2)- 2, 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作出其图象,
因 9-x2≤k(x+2)- 2的解集为[a,b]
且 b-a=2.
结合图象知 b=3,a=1,即直线与圆的交点坐标为(1,2 2).
又因为点(-2,-
2)在直线上,所以
A.1
B.2
C.3
D.4
解析 由f(-4)=f(0),f(-2)=-2,
解得b=4,c=2,∴f(x)=
x2+4x+2,x≤0, 2, x>0.
作出函数y=f(x)及y=x的函数图象
如图所示,
由图可得交点有3个.
答案 C
热点二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不等式、求参数范围
例2 (1)已知奇函数f(x)的定义域是{x|x≠0,x∈R}, 且 在 (0 , + ∞) 上 单 调 递 增 , 若 f(1) = 0 , 则 满 足 x·f(x)<0的x的取值范围是_(-__1_,_0_)∪__(_0_,_1_) . 解析 作出符合条件的一个函数图象 草图即可, 由图可知x·f(x)<0的x的取值范围是 (-1,0)∪(0,1).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问题时,要遵循三个原则: (1)等价性原则.在数形结合时,代数性质和几何性质的转换 必须是等价的,否则解题将会出现漏洞.有时,由于图形的 局限性,不能完整的表现数的一般性,这时图形的性质只 能是一种直观而浅显的说明,要注意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2)双方性原则.既要进行几何直观分析,又要进行相应的代 数抽象探求,仅对代数问题进行几何分析容易出错.
(5)构建立体几何模型研究代数问题. (6)构建解析几何中的斜率、截距、距离等模型研 究最值问题. (7)构建方程模型,求根的个数. (8)研究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性质等.
4.数形结合思想是解答高考数学试题的一种常用方 法与技巧,特别是在解选择题、填空题时发挥着奇 特功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 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和速度.具体操作时,应注 意以下几点: (1)准确画出函数图象,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第讲数形结合思想
第 2讲 数形结合思想
思想方法概述 热点分类突破 真题与押题
思想方法概述
1.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 ”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 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 数作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象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 质;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 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 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