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梦意象心理因素论文

合集下载

宋词中“梦”的意象分析

宋词中“梦”的意象分析
鸪 天 ))
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 秦观 < 八六子 >)
但梦 想 ,一枝 潇洒 ,黄 昏斜 照水 。( 周邦 彦 < 花
犯 >)
怎不 思量 ,除梦里 、有时 曾去。无据 。和梦 也 、 新来不做 。( 赵佶 < 山亭 >) 燕 被冷香消新梦觉 ,不许愁人 不起 。( 李清 照 < 念奴
乡梦窄,水天宽 。小窗愁黛淡秋 山。( 吴文英 < 鹧
鸽天>)
在宋词 中,不管是 哪个流派 的词 人,也不管是那 种风格的词作 ,都可 以写梦境 。区别 只在 于 ,梦虽同 为梦 ,表现形式却 多姿多彩各种各样 。有美梦 ,也有 愁 梦 ;有蝶 梦也 有魂 梦 ;有梦 中忆 旧 ,也 有梦 里怀

章 ,但情在其中 。”。 无情则无 事,无情则无物 ,无情 则无人 ,总而言之 ,无情则无词 。 “ 多情 自古伤 离别 ” ,思人怀 乡 、送别亲友 自古 就是 中国文学的常 见主题 ,以抒情 为本色之事 的宋词 更是少不 了这些伤情之作 。 宋词 中 ,这一类 的梦是最常见 的也是最多的 。略 举几例 :
乡 :有梦 里欢 心 ,也有梦里伤心 。不管是哪种表现形 式 ,这 思人怀 乡之梦总是惆怅 的 、无奈的 、恼人的 , 同时又是没有希望中的希望的一种坚持 。 家 ,永远是中国人一个割舍 不下的情结 。由于古 代交通的不便 ,人们 出门在外 一年半载 ,甚 至十年 八 年是常有的事 。人在旅途 ,客居他 乡,每每在黄 昏微 雨 中 ,在 迷离 月色 下想 起远 在 千里 之外 的家 乡 、亲 人 、朋友 。正所谓 日有 所思 ,夜有所梦 ,于是 “ 来 夜 幽梦忽还 乡”,在 梦里 见到了阔别 多年 的故 乡朋友恋 人 。一切 都 是那样 的真 实 ,仿 佛触 手可 及 。然而 , 场 愁梦 酒醒 时 ,斜 阳却 照深深 院 ” ,梦 毕 竟要 醒 ,梦境越是 美妙,醒来便越觉凄 凉。梦醒后 ,孤寂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性意象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性意象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性意象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不仅是作者耳闻目睹的真实事物,它们还被作者赋予了思想、情感、志向、品质等丰富的心理内涵,从而成为具有象征性价值的意象,完成了诗词形与魂、灵与肉的融合。

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也要从这些具有特殊内涵的意象入手,由诗词中摹写的事物逆推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真正理解古诗词。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象征性意象前言万事万物一旦进入诗人眼中,经由诗人的思想情感浸润,便成为诗的一部分,以象征性“意象”的形式在诗词中表现出来。

这些意象是经过诗人心理加工后的产物,是我们理解古诗词意境、领悟作品主题的关键所在。

一、古诗词中的“竹”根据竹子生长在山间,并且经雪不衰的特点,赋予它顽强不屈的精神等。

这些就是诗词中竹的意象特征,也正是古代文人心中所渴望的自我实现。

他们在诗中大量写竹,咏竹,颂竹,通过竹子的意象表达自己谦虚顽强的本性,抒发自己高洁的人生志向。

以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为例,这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题画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石缝间的特点,赞扬了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诗人借物喻己,在赞扬竹子的同时书写了自己高尚的人格。

他为官期间,一心为民做好事。

可是在荒年却因申请赈灾得罪了高官和豪绅,因而挂印辞官,回老家以卖画为生。

虽然古典诗词中“竹”这个意象主要象征着“谦虚顽强”,但在不同的诗作中,它还会分化出一些更加具体的内涵。

在体会竹的象征意义时,需要结合诗作的具体内容与作者的创作心理进行准确把握。

二、古诗词中的“月”月亮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以月为意象的诗词俯拾皆是,因此,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特殊地位。

月亮主要是在夜间出现,而夜晚是诗人安静独处、多思善感的时刻,这就使月亮被诗人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如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原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的是中秋夜望月思友的情形。

从唐宋诗词梦意象看创作者的梦观念

从唐宋诗词梦意象看创作者的梦观念
唐 宋词 中 的梦 意象不 多 。就唐 宋 诗 词 中的梦 意 象材料 进行 排 列 比较 , 可 以略 窥作 者对 于梦 的观 念 :其 一、 认 为梦 是人 类 的灵魂 在 睡眠 中会脱 离 身体 的 活动 。灵 魂是 真实 的 ,梦境 也 是 真实 可信 的 。因而 在梦 中人 的灵 魂 会 与他人 的灵 魂相 交流与 沟通 。 其二、 认 为梦 是对 现实 生活 的征 兆 与预示 。 这 两种情 况 都在 唐宋 词 中都有 体现 。 现分 述如 下 。 战 斗中 “ 固 守莫先 征 ”,整 个战 斗 的 醉 卧古藤 阴 下 ,了不知南 北。 秦观 自称 该词 作于 梦 中。从 内容 “ 膦 负取 其聱 ”;作战 也要 以将 军梦 来看 ,完 全是亲 身经 历 ,有 如身 临 。 象为 依据 ,令人 惊奇 !
二 、梦 是 现 实 的征 兆 与 预 示 三 、梦 境 兼 有 以 上 两 者 。 既 的情况 是 灵魂 在 外 漫游 ,又 是对 未 来 的 先 民认 为 梦 是 现 实 的 征 兆 与 预 征兆与 预示。
示 。这 种 认识 在词 的创 作 中也会 有体 现 。在 现 实的各 个方 面。 ( 一 )梦 在 日常生 活 中的征兆 与 预 示 如晏殊 的 《 破 阵子》 燕 子来 时新社 ,梨 花 落后 清 明。 池上 碧 苔三 四 点,叶 底黄 鹂一 两声 , 日长 飞 絮轻 。 巧 笑东 邻 女伴 ,采 桑 径 里逢迎 。疑 怪 昨宵春 梦好 ,元是今 朝 斗草赢 ,笑从 双脸 生。 女子 游戏 ,今 朝斗 草得 胜 ,早在 昨宵 梦 中就有 了征 兆与 预示 。昨 宵 的 梦境, 作 者没 有提及 , 读者 不得而 知 , 但“ 昨 宵 ”“ 梦好 ”却直接 预示 了 “ 今 朝” “ 斗草赢 ”。 ( 二 )梦在 在军 事 斗争 中 的征 兆 与 预示 主 将 的梦 肯定 不能作 为 行军打 仗 的依据 。可是 主将 的梦 象会 不会对 战 争结局 有 预示 作用 呢 ?晚唐武 安 军左 押 衙 易静 撰 《 兵要 望江 南》其 中 《 占 梦 》有 九首 ,如下 : 凡 占梦 ,本 出 自微 茫 。得 一 梦来 三事 应 ,方知 凶吉 为君 张 ,神 魄预知 祥。 将军 梦 ,云外 见飞 龙 。急去 战 时 须获捷 ,不过 三 日帝王 封 ,位 显立奇 功。 将 军 梦 ,鱼变作 蛟 龙。 百战 自然 皆百胜 ,相 敌 来捉 必无 凶 ,大将职 加 前面 提 到的秦 观 的 《 好 事近 》 。 秦观 《 好 事近 》 “ 醉卧 古藤 阴下 , 了 不知 南北 ”中 的 “ 藤 ”让人 大感 兴趣 。 先是被 人 认为是 与“ 滕州” 暗合 , 如“ 少 游得 谪 ,尝梦 中作 词云 : ‘ 醉 卧 古藤 阴下 ,了不知南 北 。’竟 以元符庚 辰 , 死于 藤州 光华 亭上 。” ( 黄庭 坚 《 千 秋 岁》词 序 ), “ 少游 既谪 归 ,尝于 梦 中作 《 好事 近》 ,有 云 ……果至 藤 州, 方醉起 , 以玉盂 汲泉 , 笑逝 而化 。 ” ( 惠洪 《 冷斋 夜话 》 ),甚至 直接 这 是诗 筑 ,如秦 瀛 《 淮海 先生 年谱 》 : “ ……先 生遂 以 ( 元符三 年 )七月 启 行而 归 ,蹰月 至藤 州 ,尚无 恙 。因醉 卧光 化亭 ,忽 索水饮 ,家 人 以一盂 注 水进 ,先 生笑视 而 卒 。实八 月十二 日 也 。先是 先生 尝于 梦中作 《 好 事近 》 词一 阙云 : ( 略 )至是 卒于藤 州 ,人 皆 以为 诗簸 。”。再是有 人认 为 “ 藤” 不仅指 “ 滕州 ”,也是指 植物 ,如 “ 初 先生 未遭 谪时 ,常 赋小 词有 云: ‘ 醉 卧古藤 阴下 ,了不 知南 北 。’后卒 于 藤州 , 葬 后壕上 产紫 藤一本 , 围数 尺 , 缠错古 松 , 状若 偃盖 。 人传 以为 朕兆 。 ” ( 王仁 辅 《 无锡 县 志》 ) 。以上材 料 都把秦 观 的 《 好 事近 》梦 境看 成是 作 者 灵魂 在 未来死 亡地 点 的漫游 活动 , 并作为 他死亡 事 魂的活动 ( 一 )魂 梦相依 这种 意 象 ,早 在 唐诗 中就 有 。例 如杜 甫 的 《 梦李 白 ( 其一 )》:死 别 已吞声 ,生别 常恻恻 。江 南瘴 疠地 , 逐 客无 消 息。故 人入 我梦 ,明我长 相 忆 。君今 在 罗 网 ,何 以有 羽 翼?恐 非 平 生魂 ,路 远不 可 测。魂 来枫 林 青 , 魂返 关 塞黑 。 落月满 屋梁 ,犹 疑 照颜 色 。水深 波浪 阔 ,无使蛟 龙得 !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其中诗歌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唐宋诗歌中,特别是词和曲,有着非常独特的“意象”艺术。

它不仅是唐宋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更是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描述和表达方式。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唐宋词歌的“意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对唐宋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唐宋词歌中“意象”的解读进行研究,探讨唐宋文学中的“意象”艺术形式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深入探讨唐宋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为后人深入了解唐宋文学和传统文化提供帮助。

“意象”概述在唐宋诗歌中,“意象”是指诗歌中用于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和抒发对自然的赞美等所使用的具象化形象。

它以物为喻,以景为象,以感为主,是一种基于具象化现象的比喻和象征性表现方式。

“意象”是唐宋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可以通过描绘情景、描写色彩、感官描写等多个方面进行表现。

它可以反映出唐宋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与此同时,“意象”也需要读者积极的理解和解读,它也成为了唐宋诗歌中意味深长的一部分,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唐宋词歌“意象”的分类唐宋词歌中的“意象”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类方式:自然意象:包括山、水、花、树等自然物象。

唐宋词歌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性与感悟,自然意象表现出了唐宋文学中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感性描写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动物意象:包括鸟、狗、马等动物形象,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植物意象:包含花草树木等植物的形象,这是唐宋词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婉约派的词人更多地将植物意象用于表达情感的深情,豪放派的词人则更多地把植物意象作为表现豪气的手法。

社会意象:包括人、事、物等社会生活中的形象。

这些意象所描述的对象多基于历史、现实生活及其上升到哲学、宗教等层次的现象,反映唐宋大众的生活、疾苦、思想等。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摘要]在南宋的词坛上,辛弃疾是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遭遇坎坷,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

表现在词作上,即梦的意象频繁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隐退之间的游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

[关键词]辛弃疾梦意象宋代文人心态一、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结合的产物。

审美主体以自己的情感、思想去选择、改造客观对象,所得到的必然是带有主体色彩的象,故意象又可表述为意中之象。

我国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写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左传》中种种有关梦境的描写。

梦又成为一种文化的现象,后世描写梦幻者亦屡见不鲜。

宋词中就有大量关于梦的描写,本文选取辛弃疾的梦词作为研究对象。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山东历城人。

一生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因此他抒写这种情怀的词悲壮激烈,雄阔深沉。

《全宋词》收录辛弃疾词作260多首,其中直接写梦的词达70多首,梦意象成为辛弃疾最热衷的意象之一。

笔者对所查到的有关梦的意象进行分类。

内容上有幽梦、断梦、破梦、归梦、连环梦、钧天梦、醉梦、草春梦、客梦等,词人的梦是五彩缤纷的。

根据所梦对象,可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梦。

抽象的梦:“有梦登天的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水调歌头)、梦天涯的“梦天涯一枕惊回”(江神子)等;具象的梦:有梦鹿“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满江红),梦孤鹤“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满江红)等。

总结辛弃疾梦词的内容,词人的梦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希望之梦,又有失望梦。

希望之梦有草春梦、连环梦、梦归家、梦欢娱等。

失望之梦往往表现在感慨人生如梦、梦孤鹤、梦登天、断梦、破梦等。

二、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要特征辛弃疾词中,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利途,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万动交织,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宝库,其中的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各种图像、符号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它揭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美学标准。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一、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

自然界的万物是诗人形象化表达的重要素材。

在唐诗宋词中,山水、花卉、鸟兽等自然肖像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知乘月几人归”一句,通过云朵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远方未知的向往和憧憬。

宋代词人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一句,则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然意象的表达,除了具体的自然外貌特征外,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之所以被誉为高才卓识,就是因为他的笔下不只是描绘了雄伟的景色,还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人物意象人物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复杂和丰富的意象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人物意象除了可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外,还可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和人性。

唐诗宋词中的人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具体形象和抽象形象。

具体人物形象是对具体人物的描写,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句,描绘了乡村小清新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刘十九的人物形象也显得非常深刻。

抽象人物形象则是对人物性格、心理状态的描写。

例如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红笺小字捎罗衣,薄汀澜翻思渺离。

角声吹散五更寒,梦中还觉被鞦韆”一节,通过刻画“思渺离”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的深深感慨。

三、万象意象万象意象是唐诗宋词中的另一类意象,也是较为抽象的一类。

万象意象更多地是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金樽空对月”一句,就突出了诗人对诗酒文化的追求和向往。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关键词】唐宋时期梦意象情感内涵【内容摘要】唐诗中的,本文将选取“梦”这一,从梦意象维度出发、以诗词这一文学体式为载体,结合具体作品,和诗人词人创作作品时的背景和心态,深入挖掘梦意象背后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内涵、审美特性、文化信息以及心理文化动因等。

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中这样阐释梦——“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在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都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诗词意象之一。

梦在人们的普遍感知中,是飘忽不定、轻幻浮动的,梦境内容通常像海市蜃楼中的幻景,显得轻盈、奇幻,隔着面纱般朦胧模糊。

梦给人以美好奇妙仿若真实的感觉,诗词中的一个个梦显得尤为真实动人。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梦是多变而又易逝的,但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与文人的诸多感情与追求吻合,使得它承载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姿,也受到更多的文人的青睐。

“梦”成为唐宋词人喜欢运用的高频文学符号之一。

据统计,在20000 多首《全宋词》中,“梦”字共出现了3900 多次;在近2000 首唐五代文人词中,“梦”字出现了200 多次。

先秦之前,梦境以迷信占卜记录为主,与古人的梦魂观念相连,也常被化用为政治智慧权术,以增加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如“庚辰卜,贞多鬼梦”。

之后,梦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文学作品,摆脱了纯迷信的色彩而被赋予文学意味。

诗经·小雅《斯干》中已经出现了“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等关于梦的描写。

随着时代推移,梦意象逐步发展,走向繁荣。

唐宋词是梦文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梦出现在唐宋古诗词作品中不同的情景中。

浅谈《小山词》中“梦”的意象

浅谈《小山词》中“梦”的意象

浅谈《小山词》中“梦”的意象《小山词》是一篇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诗篇,其中关于“梦”的意象在整篇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篇诗中,梦成为了诗人表达内心情感和愿望的重要意象,通过梦境的描写,诗人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超脱现实的境地,表达了对美好人生、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本文将从梦的各种象征意义出发,深入探讨《小山词》中梦的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梦在《小山词》中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追求。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梦中遇到美丽少女,并在梦中与她相伴对饮咸阳酒,畅谈人生岁月。

这种美好、自由、纯洁的梦境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这个梦中,诗人可以逃离尘世的琐事和烦扰,享受着自由自在的快乐,表达了诗人对纯净世界和纯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梦境代表着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纯真、美好的向往。

梦在《小山词》中还象征着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梦中与少女共饮咸阳酒,畅谈人生,形成了诗人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梦幻境界。

这种梦境可以被看作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不满和对逃避的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可能面临着各种困难和压力,对这些现实的不满和不安需要通过梦境来得到宣泄,因此诗中出现的梦境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内心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不满。

梦作为《小山词》中的重要意象,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欲望、追求、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留恋,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梦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人生、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

梦也使诗篇增添了一种超脱现实的境界,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使诗篇更加生动、深刻。

《小山词》中梦的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不仅使诗篇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内心情感和愿望的深刻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词梦意象的心理因素
摘要:唐宋词中的梦意象不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本文从具体词作出发,探讨了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通过对现实生活材料的再现、变形与重组于梦境中,并最终呈现于词作的事实。

关键词:唐宋词梦意象再现变形重组
唐宋词中,描写梦象的作品不多。

梦象入词也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我在这里做简单的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要讨论的是入词的梦象,即创作家处于意识状态进行创作时构建于作品里的梦的意象。

词作中梦象虽不是梦本身,可是词人写入作品中的梦象,仍然保留着梦的特征: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通过再现、(对现实生活材料的)变形与重组呈现于梦境中。

一、生活场景再现
词中生活场景再现的梦象,其材料来源词人过去的生活经历。

先以皇甫松为例,说明生活与梦象之关系。

据皇甫松《自纪》诗“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

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以青松自比,鄙视权贵,有流芳百世的雄心。

年轻时曾渴望舅父牛僧孺举荐而不得,又科场失意、屡试不中。

求仕失败后过着隐逸生活,多与僧人交往。

他的两首《梦江南》如下:(其一)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其二)楼上寝,残月下帘旌。

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
柳絮满江城。

双髻坐吹笙。

虽然无法确定词作年代,但仅从词的内容来看,不应是后期隐逸时所作,更像是作于求仕失意中。

处在舅父拒荐、屡试不中的凄凉境地,往昔故乡的人、事、物温馨地浮现于梦中。

如果去掉“闲梦”、“梦见”,只剩下“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

双髻坐吹笙。

”读者很难读出这是梦境,完全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

再看李煜的《望江南》,更是说得明白: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作于南唐亡国后李煜被囚时期。

“还是旧时”清楚地交待了其梦象是昔日的繁华鼎盛在梦中重现:当年游乐御苑,凤舆鸾驾,宫女如云,花月春风中兴致甚浓。

“花月正春风”五字结语,概括了繁华生活的昔日。

由此可知,作家过去的生活是构建梦象的材料。

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词作品中看到创作家往昔的真实生活是梦象材料的来源。

例如朱敦儒《采桑子》: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

翠帐犀帘。

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

云散香残。

风雨蛮溪半夜寒。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

靖康之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

词人当时所的岭南海隅之地,南雄州一带,当时是荒凉的边远地区。

词中“一番海角凄凉梦”明确交代作者身在何处,“却到长安”说明梦象是都城。

词中梦象所显现的“翠帐犀帘。

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

”是作者过去在都城(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场景。

再如苏轼的《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魏了翁的《水调歌头〔次韵西叔詹叔兄嘉甫弟惠生日□词〕》均属此类,不再赘述。

由此可知,词作中描写的梦象是以词人过去的生活场景为材料,再现于词中。

二、词中的梦象是生活材料的变形
入词的梦象不仅表现为往昔生活的再现,也可以是生活材料的变形。

以张鎡《木兰花慢·纪梦》为例:驾飙车直上,绛衣惹、彩云轻。

过宝树千峰,东逾绿海,宫殿峥嵘。

檐楹万花灿倚,映阶层、十二总雕琼。

剑佩簪裳卫肃,序班真辅仙卿。

瑶京。

谁解有神升。

为秘授玄经。

拜九光霞里,轮金日耀,丹篆符明。

龙鸾再催羽仗,报帝皇、新御紫阳城。

归路梅花弄玉,数声月冷风清。

此词虽说记录梦象,但从内容来看却是游仙。

游仙的作品源头很早,但以梦境写游仙并不多见。

游仙作品的意象受限于创作家经历和见识。

如陶潜《桃花源诗并序》中的神仙境界是一片田园气象。

这跟陶潜长期的田园生活有直接的关联,即使在游仙的幻想中,仍然脱不了田园生活的影子。

张鎡词中描绘的是神仙世界,完全不似陶潜《桃花源诗并序》的意象。

要理解这首词与张鎡生活的关系,我们得看一看张鎡的简要的生平可知他出身华贵,位居权要。

尝学诗于陆游。

尤袤、杨万里、辛弃疾、姜夔等皆与之交游。

《齐东野语》载“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又以其牡丹会闻名于世。

不难看出这首
《木兰花慢·纪梦》中的神仙景象正是他的豪华生活在梦中的变形呈现。

三、重构
梦的目的是满足愿望,因而梦境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是一致的。

侯寘《菩萨蛮·来梦》:午庭栩栩花间蝶。

翅添金粉穿琼叶。

曾见羽衣黄。

瑶台淡薄妆。

来魂欲断。

掺掺芳英满。

梦里尚偷香。

何堪秋夜长。

梦中化蝶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

这一首梦中化蝶的词在用意上显然与《庄子》不同。

蝴蝶在花间飞舞,见到的是“羽衣黄”“淡薄妆”,梦象所显现的正是平日里相思的对象。

因此,梦象虽然离奇,但是人们在梦中获得的情感体现却是与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是一致的。

另如杨冠卿词作《前调〔为丁明仲纪梦〕》:归梦迢迢。

分明曾见,舞遍云韶。

解道相思,愁宽金钏,瘦损宫腰。

觉来情绪无聊。

正戌角、声翻丽谯。

楚塞山长,巫阳人远,斗帐香消。

词中梦象呈现的是相思对象的情态,写法直白显露,相思之情彰显无遗。

再如辛弃疾《南乡子·舟中记梦》、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皆属此类,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过去的生活为材料在睡梦中重构而获得与现实生活一致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2011年10月
[2]《宋史》,【元】脱脱撰,中华书局,2012年2月
[3]《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撰,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4]《齐东野语》,【宋】周密撰,齐鲁书社,2007年7月
[5]《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98年1月
[6]《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中央编译出版社,3011年8月
[7]《爱与意志》,【美】罗洛·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作者简介:邹尤(1970.12--),男,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