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总体特点和成果检视
宋词文化研究报告

宋词文化研究报告引言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探讨宋词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对古代文化的影响,为读者提供对宋词文化深入了解的研究。
一、宋词的特点宋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形式,有其独特的特点。
1.音乐性强:宋词注重音韵、节奏和韵律的运用,追求和谐的音乐效果。
2.情感深刻:宋词以表达人生情感为主要目的,词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刻画出丰富的形象和情感。
3.现实主义倾向:宋词不同于唐诗的理想化、超脱,更注重表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触。
4.活泼自然:宋词常常以描写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描写,表达出词人的内心感受。
5.意境深远:宋词往往蕴含着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意境,使读者在品味中得到启发。
二、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时期:北宋时期和南宋时期。
1.北宋时期:北宋时期是徐灵府、杨亿、欧阳修等一批才子佳人的活跃时期。
他们追求浪漫主义和宛转,注重修辞和音韵的处理,形成了较为精细的词风。
2.南宋时期:南宋时期是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一批杰出的词人活跃的时期。
他们在北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生苦短、荣辱浮云等现实主题的表达,词风更加豪放和深邃。
三、宋词对古代文化的影响宋词在古代文化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造诣提高:宋词通过对音韵、修辞和意境的精心雕琢,提高了古代文人的艺术水平,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2.情感表达丰富:宋词关注人生苦乐和爱情婉约,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有力的范例。
3.历史文化价值:宋词以其鲜明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为后人了解宋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启发后人创作:宋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元曲、明清小说等都借鉴了宋词的创作手法。
结论综上所述,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风格,并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宋词人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

唐宋词人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词坛最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词人,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来看唐诗人的艺术成就。
唐代诗人以杜甫、李白为代表,他们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他们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通过描绘登高的过程,表达了对逝去的辉煌时代的怀念和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不满,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而李白的《静夜思》则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宁静、温馨的感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借鉴。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宋代词人的艺术成就。
宋代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的词作在唐诗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宋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特点,情感真挚、细腻,能够深入人心。
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无奈,展现了他的豪放不羁和对人生的思考。
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借鉴。
唐宋词人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们的作品,还在于他们对词体的改革和创新。
唐代词以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而宋代词则以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为主要形式。
这种形式的变化,使词体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更好地表达词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唐宋词人还注重音韵的运用,他们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词作更加优美动听。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平仄的变化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整个词作既有韵律感,又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这种对词体的改革和创新,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也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解析唐诗宋词的特点

解析唐诗宋词的特点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璀璨的时代,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
它们在创作手法、主题表达和艺术形式上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闪烁的明珠。
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的特点进行深入解析。
一、唐诗的特点1.形式规整:唐诗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每首诗由四句组成,字数严格控制,形式规整美观。
这种形式的限制对于诗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创作的动力。
2.节奏流畅:唐诗在押韵上追求平仄的谐音和呼应,使得诗歌在读起来流畅自然。
同时,唐诗的句子长度相对较短,语言简练,使得节奏更加鲜明。
3.意境深远:唐诗强调意境的表达,追求意象的凝练和细腻。
通过少言直指,或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描绘,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美的滋味。
4.借古讽今:唐诗时常借古为喻,通过描绘历史典故,投射现实世界的景象,既能使诗意更加深刻,又能寓意于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宋词的特点1.语言通俗:相较于唐诗的高度凝练,宋词注重表达的贴近生活。
宋词的语言通俗易懂,直抒胸臆,质朴自然,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透露情感:宋词注重表达情感,以描绘人间的爱情和生活为主题。
词人通过对细腻的情感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于情感的共鸣,使得词作更具感染力。
3.意境细腻:宋词在意境的创造上偏向柔美、含蓄,通过极富艺术感的描写手法,刻画出含蓄、委婉的意境。
这种细腻的意境给人以舒适和愉悦感,让读者流连忘返。
4.音乐性强:宋词多用于曲调,注重词曲的搭配和配合。
宋词的词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婉转,通过音乐与词的结合,使得宋词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生动。
三、两者的共同点和区别1.情感表达:唐诗和宋词都注重情感的表达,但唐诗侧重于哲理和抒发,而宋词更加强调情感的直抒胸臆。
2.艺术表现:唐诗追求意象的细腻和意境的深远,更加鲜明而雄浑。
宋词则更注重贴近生活,注重音乐性和细腻的意境的刻画。
3.主题内容:唐诗常常探讨人生、自然、历史等更宏观抽象的主题,而宋词则更多关注于人情世故、爱情和生活等更具体的主题。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唐诗宋词研究报告一、研究题目: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研究二、本课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1、中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又尤以山水诗分量最重。
中唐山水诗与前代山水诗相比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
结合中唐历史,笔者发现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质与其时政治导致的贬谪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中唐贬谪文化对中唐山水诗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唐山水诗的文学内涵——清冷疏淡的意境和愤激哀怨的基调。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唐诗、中唐山水诗之特色以及中唐贬谪文化均分别有一定程度的深入探析。
1、有关中唐诗的论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明高棅《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正变》;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许总《唐诗体派论》;许总《论元和诗歌变态美特征的形成与走向》;许孝萱《漫谈中唐诗坛》2、专论中唐贬谪文学: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谭琳《浅论唐代贬谪诗流变》等。
3、稍涉中唐诗贬谪文化色彩:戴伟华《唐代文学专论》;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等但是,对于鼎盛的中唐山水诗却少有专论,并且具体到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的关系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而更多的是将中唐贬谪诗人的山水诗作或归为山水诗或类为贬谪诗研究,这样的做法都不利于分析了解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独特而深刻的关系。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思路本课题针对课题研究之意义以及目前研究现状,亟欲通过分析中唐山水诗独特的创作内涵和诗人因贬谪遭遇而引起的心理特征与情感倾向变化,从而探索出中唐山水诗中隐含的贬谪情绪,反映贬谪文化在诗人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
具体思路简列为以下提纲:1、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象——与盛唐山水诗比较中唐山水诗非常鼎盛,其山水诗风对盛唐山水诗风既有承袭又有突破,成了自身的独特气象。
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对比研究

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对比研究唐代和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其中唐代以其雄浑豪放的诗歌而闻名于世,而宋代则以其细腻婉约的词曲而独树一帜。
本文将对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进行对比研究。
一、意境表现唐代诗以其广阔的意境表现而著称。
在唐代诗中,常常可以看到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登高所带来的壮丽和宏伟。
而宋代词则更注重细腻的意境表现。
宋代词往往以描写微小的事物来表达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来传达情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细腻的描写和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了词曲的婉约和柔情。
二、情感表达唐代诗以其豪放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唐代诗人常常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直接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而宋代词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隐晦的表达。
宋代词人常常通过含蓄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欢情不可抗,离别那堪把。
一年三百六十日,关东赴戍多阻卡。
”这些含蓄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和感受到词曲中的情感。
三、文化背景唐代与宋代的文化背景也对诗歌和词曲的艺术表现特点产生了影响。
唐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人墨客众多,社会风气开放。
唐代诗人常常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宋代则是一个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时期,文人墨客的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宋代词人常常以个人情感和私人经历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结起来,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有所不同。
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总体特点和成果检视

方 重镇 , 11- 19 年共 8 年这 个时段 上 , 在 92 95 4 共产生 了 19 6 30 项词学成 果 , 中唐宋词 研究成果 为 94 项 ,占成果 其 01
专门刊物——《 词学季刊》 历时三年半, , 共发行四卷十五
表 现出量多质优 的特 点。 从基础 工程建设 、 人词作研 究、 史编 撰和鉴 赏品评 类著作 四方面成果 的全面检视 中 词 词
可见其 大体面貌 。
关键词 :唐 宋词研究;总体特 点;成果检视 中圈分类号 :I0 . 2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20 )60 4 .6 O 1 0 ( 60 .0 20 4 0
NO .0 6 v2 o N . o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当代唐宋词研究 的总体特点和成果检视
张幼 良
( 常熟理工学院 人 文社会科学 系 , 江苏 常熟 250 150)
摘 要: 0 2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唐宋词研 究进入 了全 面繁荣 时期, 其研 究盛况足 以比肩 2 世 纪三 四十年代 。 0
1 8 王国维《 9 年, 0 人间词话 》 的发表, 标志着词学研究
由近代 向现代 的转变 , 兹后 的 3 年 问词 学研究 和词学批评 0 取得 了空前的成 就。 由清 入民国 的词学研 究的老一 辈学者
如王鹏运 、 郑文焯 、 况周颐 、 吴昌绶 、 陶湘 、 朱祖谋 、 梁启勋 、
总量的一半。 就某一范嗣的唐宋词研究来看, 情况亦是如
此。 者曾统计过 以唐五代词作为研 究对象的总论和专 著. 笔 2 世纪 8 年 代 以前 直至 1 1 , 出现 了 1 1 0 0 90年 共 6 项成 果 , 而 8 年代 十年期 间就 出现 了28 0 9 项成 果 。 几乎 是前面 7 年 成 0
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与欣赏技巧

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与欣赏技巧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和欣赏技巧两个方面来探讨唐诗宋词的魅力。
一、唐诗的艺术特点与欣赏技巧唐诗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首先,唐诗注重意境的营造。
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唐诗能够在短短的几行文字中勾勒出丰富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欣赏唐诗时,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力来感受其中的意境,尽情地沉浸其中,体味其中的美妙。
其次,唐诗善于运用对仗和韵律。
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音韵对应,通过对仗的运用,唐诗能够增强诗句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欣赏唐诗时,我们可以注意诗句中的对仗关系,感受其中的韵律之美。
同时,唐诗的韵律也是其独特之处,读者可以通过朗诵或吟唱来体验其中的韵律魅力。
另外,唐诗注重意象的运用。
唐诗常常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欣赏唐诗时,我们可以仔细品味其中的意象,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同时,唐诗中的意象也常常具有象征性,读者可以通过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二、宋词的艺术特点与欣赏技巧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瑰宝,它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婉约的艺术风格而备受推崇。
首先,宋词注重情感的细腻描写。
宋词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情感的表达,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欣赏宋词时,我们可以通过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描写,感受其中的柔情和细腻。
其次,宋词善于运用对景描写。
宋词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欣赏宋词时,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力来感受其中的景色,尽情地沉浸在其中,体味其中的美妙。
另外,宋词注重音乐性的表达。
宋词常常配以音乐,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增强词的艺术效果。
欣赏宋词时,我们可以通过听歌来体验其中的音乐魅力,将词与音乐相结合,更好地领略其艺术之美。
总之,唐诗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欣赏唐诗宋词时,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力、韵律感和细腻的品味,更好地领略其中的美妙。
宋词研究报告

宋词研究报告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宋词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如风格、题材、文化背景等方面。
以下是对宋词的研究报告的一些内容:
一、宋词的历史背景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词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宋代,士人文化的兴盛使得诗词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同时,宋代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的发展以及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为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宋词的风格特点
1. 唯美细腻:宋词注重对景物和情感的描绘,运用细腻的语言和意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2. 妇女意识的崛起:宋代是中国古代女性地位逐渐提高的时期,不少宋词表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3. 忧国忧民:宋代的社会政治动荡,使得一些士人以及词人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三、宋词的题材
宋词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山水田园、爱情、战争、社会现实等。
宋词以描绘自然景物、抒写个人情感为主,较少描写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
四、宋词的艺术成就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辉煌,代表作品有陆游的《钗头
凤·世情薄》,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等。
宋词在韵律、格律、意境等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题材以及崇高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对宋词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宋代社会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总体特点和成果检视张 幼 良(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江苏 常熟 215500)摘 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唐宋词研究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其研究盛况足以比肩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出量多质优的特点。
从基础工程建设、词人词作研究、词史编撰和鉴赏品评类著作四方面成果的全面检视中可见其大体面貌。
关键词:唐宋词研究;总体特点;成果检视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6)06-0042-061908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发表,标志着词学研究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兹后的30年间词学研究和词学批评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由清入民国的词学研究的老一辈学者如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吴昌绶、陶湘、朱祖谋、梁启勋、刘毓盘、夏敬观、吴梅、赵尊岳、汪东、叶恭绰、王易、俞陛云、冒广生、张尔田等人与年富力强的年轻学者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赵万里、胡云翼、任二北、卢前、陈匪石、薛砺若、宛敏灏、周泳先、刘永济、杨铁夫、俞平伯、缪钺、詹安泰等都致力于词学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词学研究著作。
特别是龙榆生在1933年创办了词学研究的专门刊物——《词学季刊》,历时三年半,共发行四卷十五期,期间刊载了大量的具有创见的词学论文,对现代词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左倾思想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词学研究较长时期处在一种不健康的发展状态中。
那些所谓符合“思想性”、“阶级性”标准,具有“人民性”、“爱国主义”的作家作品受到集中的关注而成为研究热点,另一些反映人的真实的内心感情和矛盾冲突,反映一定阶段超阶级的“人性”、体现“人道主义”的作品和那些描写非人民生活而具有一定审美内容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则受批判或被打入冷宫,不予研究。
这个时期的唐宋词研究,除了苏、辛等几个豪放词人的成果较多外,其他词人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唐宋词研究和批评迎来了新的春天,文化生态的变化为唐宋词研究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开展提供了社会土壤和动力机制。
短短二十几年,当代唐宋词研究跃上了新的高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6年11月第6期Nov.2006No.6一、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总体特点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总体特点可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便是量多质优。
当代唐宋词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超迈前代的成绩。
根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定量分析》[1]一文的统计:唐宋词研究为20世纪词学研究的一方重镇,在1912—1995年共84年这个时段上,共产生了13906项词学成果,其中唐宋词研究成果为9041项,占成果总量的65%。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前期,当代唐宋词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仅80年代这十年间所涌现的研究成果就达5822项,占20世纪唐宋词研究成果总量的一半。
就某一范围的唐宋词研究来看,情况亦是如此。
笔者曾统计过以唐五代词作为研究对象的总论和专著,20世纪80年代以前直至1910年,共出现了161项成果,而80年代十年期间就出现了298项成果,几乎是前面70年成果的2倍。
由此可见,经历了“文革”十年停滞的局面以后,当代唐宋词研究已如启碇之船,千帆竞发。
而在数量急剧上升的同时其研究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问题深入了,一些疑难问题亦得到了解决。
一方面一些大作家如温庭筠、李煜、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周邦彦、秦观、姜夔、吴文英、欧阳修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继续成为唐宋词研究的主要对象。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作家也被逐渐地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如陆佃、王观、蔡京、毛滂、邓肃、曹组、韩元吉、沈端芳、黄升、张侃、何士信等。
以柳永为例,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建国以后,柳收稿日期:2006-01-11作者简介:张幼良(1963— ),男,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永研究虽然呈全面展开之势,但由于成果量相对偏少(从1950年到1966年,共产生32项;从1966年到1976年,共产生10项;从1977年到1979年,共产生16项)[2],其研究的面仍然是有限的。
80年代,柳永研究进入鼎盛时期,共取得了188项成果,其论述面已涉及生平事迹辨证、思想人格研究、艺术成就论述、美学意蕴探寻诸方面。
由于研究者学术视野的拓展、批评观念的更新、思想方法的多元,使得对柳永思想人格的研究向纵深处掘进,不少研究著作从生命意识、悲剧意蕴、文化角色、理想人格、文人心态、市民趣味等角度进行研究,产生了一批视野宽广、论述有力的论文。
如殷光熹《柳永词中的悲惨世界和艺术天地》,邓莹辉《试论柳永的生命意识》,张惠民《宋代士大夫歌妓词的文化意蕴》,龙建国《论柳永式的超然》,过常宝《柳永的文化角色与生存悲剧》,曾大兴《柳永词的市民文学特征》,杨海明《柳永:世俗词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况味》等。
这些论文从各个层面论述了柳永这个“宋代开拓词境的第一功臣”[3]的多面复杂的人格,柳永思想人格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造成其仕途蹭蹬的直接原因,也是形成其词雅俗并存的根本原因。
当代唐宋词研究新的观照角度和解读方式,使得这一时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取得了骄人的实绩。
至于一些疑难问题,如词体的起源、敦煌曲子词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宋词的流派、词体的分类、词韵的分部与入派三声、词乐的重构、词体的文学性质等[4],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虽然各大难点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至今未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但自进入新时期以来,研究者不畏艰难,敢于碰硬,已有一些学者进军这些领域并开垦出第一片田地。
如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唐代酒令艺术》,郑孟津、吴平《词源解笺》等都是针对词体起源、词乐重构、词韵的分部等所作的可贵探索;刘尊明《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黄进德《唐五代词》,对敦煌曲词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有精深的论述;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于唐宋词流派,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于词体分类,杨海明《唐宋词论稿》于词体美学特性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更以其可靠的资料、深厚的功底、通识的眼光、简洁的语言分别涉及上面一些问题。
这些学者论述尽管还有不完善、不严密、不统一的地方,但它们为下一世纪的继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当代唐宋词研究的成果检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唐宋词研究全面繁荣的时期,其研究盛况足以比埒19世纪三四十年代。
词学典籍几乎全部重新整理重印;词学研究论著如雨后春韭,一茬接一茬。
我们把当代唐宋词研究的代表成果分成四类:一类是基础工程建设方面的论著,一类是词论词作研究方面的论著,一类是词史编撰方面的论著,一类是鉴赏品评类方面的著作。
当然这四类并不能包括当代唐宋词研究的全部,但已能反映其盛况之大体面貌。
(一)基础工程建设方面词集编纂校勘有任半塘编著《敦煌歌辞总编》,任半塘、王昆吾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全唐五代词》,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等;词学资料的搜集整理有唐圭璋《词话丛编》、《宋词纪事》,龚兆吉《历代词论新编》,饶宗颐《词集考》,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施蛰存主编《词集序跋萃编》,施蛰存、陈如江编《宋元词话》,钟振振主编《历代词纪事会评》丛书,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等;词集的笺注和词人年谱有曾昭岷《温韦冯词新校》,徐培均校注《淮海居士长短句》,罗忼烈《周邦彦清真集笺》,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钱仲联《后村词笺注》,钟振振校注《东山词》,薛瑞生校注《乐章集》、《东坡词编年笺证》,吴熊和、沈松勤《张先集编年校注》,邓子勉校注《樵歌》,白敦仁《陈与义年谱》,王兆鹏《张元干年谱》、《两宋词人年谱》,蔡义江、蔡国黄《辛弃疾年谱》,孔凡礼《苏轼年谱》等。
当代词学基础工程建设成果巨大,量高质优,有些已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工程,如任半塘、唐圭璋、饶宗颐的词集整理;唐圭璋、金启华、施蛰存的词学资料搜集;王仲闻、夏承焘、吴熊和的编年校注;夏承焘、王兆鹏、孔凡礼的词人年谱。
(二)词人词作研究方面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20世纪唐宋词研究的成果大部分集中在十大词人,尤其是排名三甲之列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身上,明显成为此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5]。
如刘乃昌《辛弃疾论丛》、《苏轼文学论集》,王延梯《李清照评传》,徐中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苏轼研究学会编《东坡词论丛》,曾枣庄《苏轼评传》、《苏词汇评》、《苏轼研究史》,朱靖华《苏轼新论》,王水照《苏轼论稿》,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其中尤以王水照、曾枣庄、刘乃昌的研究最有特色。
王水照《苏轼论稿》[6]是他有关苏轼的论文专集,其中有对苏轼创作发展阶段的厘分,有对苏轼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的论定,有对苏轼退居时期心态的探求,也有对苏轼高丽观的勾勒和对苏门创作群体的研究,还有对苏轼研究史的反思。
这些论文都能从苏轼研究的整体角度出发,对苏轼研究中业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似是而非者,逐个阐释,以求正解。
其选题的原创性、立论的严谨性与论证的严密性在同类著作中是首屈一指的,其研究苏词的几篇论文均引起较大反响。
如《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一文,对词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豪放”、“婉约”之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认为“豪放”、“婉约”两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分派,也不是对艺术风格的单纯分类,更不是对具体作家或作品的逐一鉴定,而是指宋词在内容题材、手法风格,特别是形体声律方面的两大基本倾向,是对传统词风或维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
作者摒弃了以往从艺术风格着眼的格套,改从清理这一对概念的历史来由及其涵义的嬗变过程入手,从词的源流正变上来把握这一对概念的实质,从而认识苏词的革新意义。
这种正本清源式的研究具有纵向的穿透力和横向的延展性。
此文为解决这一长期的学术纷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口。
除了上述的单个词人词作的研究成果外,当代词学研究还产生了大量综合性研究成果。
如旧稿新版或修订再版的老一辈词学专家的研究成果有:唐圭璋《宋词四考》、《词学论丛》,宛敏灏《词学概论》,龙榆生《词曲概论》、《词学十讲》,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稿》、《宋词散论》;第一次出版的全新研究成果有: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缪钺、叶嘉莹合著《灵谿词说》,万云骏《诗词曲欣赏论稿》,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美学》、《唐宋词纵横谈》、《唐宋词与人生》,马兴荣《词学综论》,华东师大中文系编写的《词学论稿》,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刘庆云《词话十论》,史双元《宋词与佛道思想》,蔡镇楚《宋词文化学研究》,钱鸿瑛《词的艺术世界》,吴惠娟《唐宋词审美观照》,邓乔彬《唐宋词美学》、《宋词与人生》,王筱芸《碧山词研究》,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谢桃坊《中国词学史》、《宋词辨》,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保刈佳昭主编《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王水照等编《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宋词研究之路》、《辛弃疾词心探微》,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罗立刚《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崔海正《宋词研究述略》,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唐宋词史论》,刘尊明《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唐五代词史论稿》,诸葛忆兵《徽宗词坛研究》,彭国忠《元祐词坛研究》,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方智范等人著《中国词学批评史》,孙克强《词学论考》,张惠民《宋代词学的审美理想》,梁荣基《词学理论综考》,邱世友《词论史论稿》,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沈家庄《宋词文化与文学新视野》,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