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论文

唐诗宋词论文

古诗词鉴赏论文:aiqingshi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的。

唐诗的魅力在哪儿?我觉得艺术之美是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

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明显的表象和最莫测的本质挑战着人的智慧,以最崇高的承诺和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的心灵,因一个字麾集无数天才的激情:美。

唐诗宋词便是这历史长河沉淀出来最美的结晶,是美的化身。

诗歌中的色彩之美极大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带给我们一个色彩鲜明的的美丽世界。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色彩的组合给唐宋诗词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也给我们一幅鲜明美丽的图画。

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的“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所以感到特别明亮。

钱起的“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都未明写色彩,而雨后之竹含“翠”,夕阳在山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

唐宋诗词研究论文素材

唐宋诗词研究论文素材

唐宋诗词研究论文素材
1. 引言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词人。

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研究唐宋诗词的特点和意义,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唐诗的特点
唐代诗歌以创作广泛、风格多样而闻名。

在唐代,杜甫、李白等诗人以其思想深刻、感情真挚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作品以舒展豪放和豪迈激昂的风格为主,同时融合了儒家的思想和佛教的禅意。

3. 宋词的特点
宋代词的特点是表达细腻、缠绵悱恻的情感。

词以婉约清新的风格著称,常常反映了女性的柔情和宫廷生活的细腻情感。

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4. 唐宋诗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唐宋诗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唐宋诗词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诗的雄浑豪放和宋词的细腻婉约成为后来文人在创作诗歌时所追求的理想。

其次,唐宋诗词为后世散文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素材。

诗意的表达和感情的描写在后来的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5. 结论
唐宋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唐宋诗词的特点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并在当今时代中以其为启迪,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

(字数:312)。

唐宋词赏析论文

唐宋词赏析论文

浅谈李清照其人其词通过本学期对《唐宋词赏析》课程的学习,对李清照的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每个词人的每首词通过多次学习和思考,总能体会到更多更有深意的不同以往的感觉,也就越发接近词人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情绪和思想。

李清照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女词人,其词风理所应当地以婉约为主,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虽然她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很多消极、感伤的感情基调,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她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词人。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她不慕权贵,敢于大胆发表政见。

她早年不避风险,上诗救父;对公公赵挺之升为宰相,不但不表示祝贺反而写诗嘲讽他:“炙手可热心可寒。

”早在青年时代,她就以唐玄宗荒淫误国、招致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劝宋徽宗:“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

”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后,两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

两人经常不得已两地分居,因此此时李清照的词多以思念为主。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但是,他们互敬互爱的美满生活,很快便被金人入侵的铁蹄踏破了。

李清照的高风亮节不仅表现在她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她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铁蹄下的人民。

她不甘屈辱投降,和丈夫一起流亡江南,耳闻目睹南宋小朝廷只求偏安、不思抗敌的现实,忧国伤时,悲愤交加,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此歌颂项羽宁肯一死以谢江东父老的英雄豪气,谴责赵构苟且偷安的可耻行为。

在兵慌马乱之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不幸得病去世。

李清照惊闻噩耗,悲痛欲绝。

在颠沛流离中失去了丈夫,这无疑是天大的打击,这也使李清照的词开始变得凄冷悲怆。

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选修课唐诗宋词鉴赏期末论文

选修课唐诗宋词鉴赏期末论文

唐诗宋词---我的良师雅友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语文老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

这句话不仅使我从小就爱上了唐诗宋词,而且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唐诗宋词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就对唐诗宋词更加情有独钟了。

进入大学之后,我依旧选择了唐诗宋词鉴赏这门选修课,因为我一直深信,人的一生如爱上了唐诗宋词,那就好比交上了一位高品位的良师雅友,人生就会更华美光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和唐诗宋词相伴的日子越来越多,就会越发感觉自己离不开这位良师雅友了。

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语文,从当初的识字断句,到后来的阅读写作,语文课一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

还记得初中高中写作文拟制标题的时候,唐诗宋词帮了我很大的忙。

当有时候作文标题一下子想不出来时,脑袋里突然冒出一句唐诗宋词,灵感顿生,标题涌出。

每当那个时候我都非常感谢唐、宋的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他们,是他们给了我灵感,让我得以文思泉涌。

唐诗宋词是千年的佳酿,品之令人陶醉;是清澈的甘泉,饮之令人心旷神怡;是天籁之响,闻之令人豁然开朗;是禁得住岁月考验的永远时尚的长卷,览之能启迪人们无限的才情。

读唐诗宋词,让我明晓了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珍贵、爱情的无悔。

走进唐诗宋词,孤独是一种意境,寂寞是一种享受,惆怅也不失一种潇洒。

走进唐诗宋词,我们能体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爱情怀;能品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离别情愁;能领味到“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游子思乡之情。

走进唐诗宋词去感受珍视朋友情谊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去感动送别惆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去感悟朋友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走进唐诗宋词去领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无悔;去领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情苦涩......“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读到李清照就想起爱情,诗词里面假如少了李清照,必然会有一页黯然无光。

唐宋词鉴赏论文

唐宋词鉴赏论文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就《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调歌头》三首诗进行赏析11605014-01谈起苏轼,我们必会提其他的“豪放”之风。

正如我们所知,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它的豪放诗是北宋豪放词派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的词大气磅礴,突破了词“艳科”的定式思维。

不仅如此,他把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由此丰富了词的意境,扩大了词的题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全方位的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不余,运斤成风。

”由此可见,这种“豪放”即是不拘泥于前人,在对词的风格和内容进行创新之时却又符合自然规律。

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在苏轼词现存的三百四十首中,其风格很多。

有体现苏轼旷达之情的豪放词,也有体现柔情的婉约词,而“苏轼词风的特点是什么?历来的评论虽答题相近,却各有侧重,并不一致。

有以为‘豪放’者,有以为‘清丽舒徐’者,有以为‘韶秀’者,有以为‘清雄’者。

一个大作家的艺术风格常常是丰富多彩,可以作面面观的,上述诸说,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一鳞一爪,不失其真,诸家所见,应该并存不废。

目苏词豪放者,最为通行,众口一次,几乎不拔”⑴。

笔者想就苏轼的豪放之风,进行一下赏析。

关于苏轼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在宋代宇文豹的《吹剑续录》中有这样的记录:“东坡居士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倾倒。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早在苏轼的时代,《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这首词,已经成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了。

“苏词中境界最为雄奇阔大的,自然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词中出现了浩荡的长江,大战的故垒,和当年风云际会的一时豪杰。

唐宋诗词鉴赏(精选5篇)

唐宋诗词鉴赏(精选5篇)

唐宋诗词鉴赏(精选5篇)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唐宋诗词鉴赏(精选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的经典唐宋诗词篇一1戏答元珍欧阳修(宋代)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夜闻归雁生乡思,曾是洛阳花下客, 冻雷惊笋欲抽芽。

病人新年感物华。

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

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

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年作诗以答。

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

后两联抒情。

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

正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2长相思・花似伊欧阳修(宋代)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

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别后妻子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逢团聚。

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宋张孝祥)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鸣鞘。

②声里绣旗红。

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

③浊酒戍楼。

④东,酒阑。

⑤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土,四川人。

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

曾因触犯秦桧,下狱。

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

文档唐诗宋词鉴赏论文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文档唐诗宋词鉴赏论文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读书札记151 美丽错误唐诗宋词中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狂想杨澄宇如果说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处于哲学生涯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则宣布了哲学的死讯既敲响了丧钟又当起了掘墓人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会做那一个隐居与徘徊的守灵人。

思念是一种病哲学也是一种病它们都是人类因为天性患上的精神疾病。

他说哲学是碰到语言的界限时头上撞起的肿块这么说来爱情则是碰到思念的界限时头上撞起的肿块而哲学与爱情本身的目的就是理解它轻抚它消解它。

这估计是从古至今以来最华丽最炫目也最难消解的肿块了而具体的道路则来自于对于日常生活语言的研究因为哲学的那个肿块正是因为撞到了语言的界限也就是误用了语言那么厘清语法还归朴素则家园在望。

比如说赫利克里斯的名言: 人不可能两肿块的病灶在于在人们日常习惯中是可以踏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进同一条河流的短时间内时间的流逝不能改变河流的指称。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突然意识流般地想到了杜甫的这句诗且慢按照维氏的说法诗句不正是对于日常用语的反动吗不也是那勇敢的一撞吗忧愁惊怖喜怒哀乐都由此而生我们大可对之仔细考量一番且当他山之石。

书架上正好有一本杂烩书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顺手牵来扉页上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起手一句岱宗夫如何按照正常的语法该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2 读书札记是用上问号或感叹号的而且隐去了感慨的主体就是我的存在五言当改为七言吾问岱宗夫如何而这个主体的缺失也贯穿这八句与整个中国诗词史但凡开宗明了地说出我来那也差不多成散文了。

这种主体的缺失绝不是西方狄俄普斯式的迷失在大多数情况下如豪放派是彰而不显在婉约词中是欲语还休但这种存的自信确是从来没有动摇过的而且也要把这种自信传导给读者。

譬如这句如当头棒喝让读者没有任何思考的犹疑撇去尘世中其他的纷扰直接被推入诗人的这个感叹中。

下面几句正是对于这句感叹的抒发但主体迅速地转换为泰山。

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唐宋诗词鉴赏论文唐宋诗词鉴赏论文课程名称:唐宋名家词导读没落皇帝与文坛奇葩——李煜学院______管理学院_____________专业_____工商管理______________年级班别______08级2班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3108004679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郑若明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吴晓蔓老师__________2021 年 9 月 29 日没落皇帝与文坛奇葩——李煜历史化作尘埃,只有遗留下来的只言片语,仿佛风一样地拭过,让我们接近但又永远无法触摸到那个谜一样的人物——李煜。

岁月无情,带走了千百年前的回忆,却留下了千万年后的悲伤。

就像只是苍天的一个玩笑,给了他这么显赫的地位,同样也给了他这么多的痛苦。

俗话说的好“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即使是皇帝的他,也没能逃脱这命运的枷锁。

南唐的兴衰,来得太快,去得也快,转瞬间的“天上人间”叫人措手不及,风雨飘摇的世道没有给他选择的余地,人生没办法像汪国真说得那么潇洒“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所有的痛,所有的恨,所有的愁绪都只能通过这简单的文字寄托给来世今生。

一段路的终点,必是另一段路的起点。

皇帝的身份,或许真的给了他太多伤害,但是,没有这样的经历,李煜还有没有后来的千篇佳作,还能不能走向文坛的高峰?!李煜词作最大的特点是含有一种悲情,感情才是文字的土壤,感情才是诗词的甘露,感情才是章节的养分,感情才是佳作的灵魂。

在这一字一句中,他用了最简洁的言语,融入了最深沉的情感;在这一分一毫之间,他用了最少的文字,承载了最多的无奈与哀愁。

心灵一旦蒙上一层灰,眼睛看见什么都将是灰色的。

美好的景物容易使人联想起以前的美好,更是刺痛彷徨的内心;哀凉的景色,也无可避免的让人对眼前的处境产生绝望。

种种对比之下,生活就只剩下无奈与哀愁。

一句“往事只堪哀”足以表达他身在汴京追忆往昔的千般无奈,万种哀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

有一百三十首词、过万首的诗和大量的散文。

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祖国的分裂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陆游的诗篇主要描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在思想上、艺术上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思想爱国特色影响【正文】:陆游出生在金军灭辽后南下入侵北宋的动乱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幼小的陆游就目睹了金兵的践踏肆虐,国家的严重分裂,百姓的颠沛流离,有志之士的慷慨陈辞。

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

因此,陆游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他虽然一直受到投降派的打击和迫害,多次被罢黜贬名,他把自己的人生壮志和热情、自己的满腔的热血和悲愤全部倾注到了诗歌当中,因而诗中的激昂慷慨总是和悲愤沉郁结合在一起,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是他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

但是这仅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一个方面,陆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形式方面的拓宽和创新,影响和启迪了当时乃至后世的诗人,意义重大。

一、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歌中的主要表现(一)、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

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古诗《关山月》表达了诗人内心坚决抵抗金兵的强烈愿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写出了陆游对当时各种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愤怒、痛心的心境。

一句“岂有逆胡传子孙?”形象生动且深刻地揭露了外族的伎俩,同时表达了对沦陷区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二)、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表现在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陆游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很快地步入仕途,先后做过萌补登仕郎,宁德县主簿,检法官,各地通判,在做秋操检阅时,想到自己并不是不能打仗的文弱书生,只是苦于没有抗金立功的机会。

《书愤》一诗抒发了陆游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失地的看法。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正如严修教授所说:“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

‘至死恨不见中原’,成了他永远的遗恨。

”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关注百姓关心人民生活疾苦陆游曾前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诗作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诗人的浮泛,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情怀。

在与人民的对照中,他进一步深察自我,对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他在《晚秋农家》中云:“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

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

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

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

"诗人不仅"身杂老农间”,以一个纯粹的农民形象体验着农民的生活,而且“与世长相忘”,以远离尘世的淡泊情趣贴近人民的心理。

只有切身体味农民的困苦,才能对农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句。

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照,是陆游诗歌之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四)、陆游的爱国思想也渗透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一切事物,无不可以引起诗人的联想,或游胜地,或凭吊古人,或读古书,或看地图,或闻雁声,或赏雨雪,或睡梦,或醉酒,无不使他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正如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里所说:“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诗人在六十七岁时广泛的深入群众调查疾苦,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此时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此乃祖国大好壮丽河山。

“遗民泪尽”“南望王师”这种惨痛的状况都是外敌入侵造成的。

为什么国家拥有这么壮观的河山的无比热爱的赞颂,也是对南宋朝廷如此腐败罪行的鞭挞。

二、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陆游12岁能诗文,一生著作丰富,诗作逾万首,还有词壹佰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现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除了创作大量的不朽诗篇,他还创作了不少的词,虽然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诗歌不仅洋溢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激情,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非同凡响的卓越成就。

(一)、以现实主义为基凋,兼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方法。

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调主要表现在他能从现实生活和火热的斗争中提取诗材,相当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在表现手法上,陆游的现实主义创作有鲜明的特征。

他往往通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巨大的社会现实内容浓缩在一首短诗里加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宋诗坛“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时代风尚,使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理趣和深刻性。

陆游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为对报国理想和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丰富而瑰丽的想象。

由于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于是诗人就凭借想象、联想来表示内心强烈愿望,借助幻境、梦境来喷吐胸中的壮怀英气。

他能够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完成了他表现时事、寄托理想、突出主题的抒情艺术。

(二)、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的艺术风格。

陆游在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之后成为又一位集前人之大成的诗人。

他能博采众善、兼其所长,善于从各家各派中汲取营养。

在集大成的同时,陆游善于创新,凭着他个人高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使他的诗表现出了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爱国诗篇,往往体现出雄浑悲壮的风格,具有气势宏大、瑰丽雄奇、热情奔放、才气豪健的阳刚美。

陆游的经历、抱负与杜甫都有相似之处,这使他学杜能“得其骨”、“得其心”(《宋诗钞》)。

但陆游的性格与气质又与李白有相似之处,因而在表现手法上更多有李白浪漫奔放的特点。

特别是善于惜助梦境来抒发北伐复国的激情,变沉郁为高昂。

陆游的闲适诗也能集白居易的和平粹美,苏轼的才情横溢,江西诗派的注重工力、流转圆活的各种特点,构成自己精工绵密的风格。

他的咏物写景一类诗,则往往体现出清新婉丽的风格,具有清丽明媚、婉转新奇的阴柔美。

(三)、简练生动,明白平易,自然流畅的语言。

语言方面,陆诗的特色是晓畅平易,精炼自然,他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

他认为“琢周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读近人诗》)。

他以诗句对仗著称,他的对仗常常能够作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显得十分自然,十分流畅。

陆游爱国诗的语言简练生动,如;《夜读兵书》中说:“老病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短短四句,把他老当益壮,愿立即投笔从戎,上马杀敌的心情表现得一览无余,跃然纸上。

说陆诗语言明白平易,是因为他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明白如话的境界。

他老出家门,大量汲取人民群众的口语、方言、俗语,写入自己的诗,并用诠解说。

(四)、无体不备,各体皆工的体裁。

陆游的律诗善于属对,几乎每首都有一联佳对,既流利,又奇健;既出人意表,又绝无生涩造作之感,以致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之赞。

陆游的绝句、尤其是七绝标志着宋代最高水平。

有的继承唐人之风致,如《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有的不沿袭唐人旧调,如《追感往事》: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这类绝句“纯以劲直激昂为主,然忠义之色,使人起敬,未尝非诗之正声矣。

”(《养一斋诗话》)。

陆游的古诗“工丽更深于近体”,更适合表达陆游深沉而奔放的感情,陆游诗的语言能使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得到和谐地表现,所以写起来“浑灏流转,更觉沛然有余。

”(《瓯北诗话》)三、陆游的影响。

陆游以其诗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高的地位。

他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良传统,一扫江西派的积弊,树立起一面进步文学的光辉旗帜,无论在当时和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打击了敌人与投降派,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

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诗篇像一泓泉水,清灵却不见底。

他的诗歌对于后世,乃至世界文学宝库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愧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超一流的诗人。

[参考文献]:1、《陆游诗集导读》,严修,巴蜀书社,1996年2、《谈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濯银波,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3、《陆游诗选》,游国恩李易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4、《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主编罗宗强陈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古代国文学史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