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家共识到临床指南——心肌梗死中医药循证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研究概况1川芎嗪川芎嗪是从具有活血行气功效的中药川芎中提取的生物碱,能拮抗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对抗血管紧张素I及血管加压素等体液因子的缩血管效应,具有扩张微血管、抑制微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

汪克林等[21]观察了川芎嗪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AMI的效果。

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再通率、溶栓后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说明川芎嗪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AMI能有效抑制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但近期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不明显。

2中药汤剂治疗AMI中药汤剂治疗AMI,可根据辨证分型结果,临床随证加减用药,从而发挥中医临床辨证的优势。

AMI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标实为痰浊、气滞、血瘀、寒凝,虚实夹杂者以气虚血瘀证为多;主要治法有活血法、益气法、化痰法、行气法、养阴法、温阳法和固脱法等。

中医医院AMI住院患者中,大约一半应用中药汤剂,常用方剂有生脉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二陈汤等。

目前AMI中医分型多样,缺乏统一、规范的辨证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在1995年公布的《胸痹心厥(冠心病心肌梗塞)急症诊疗规范》包括痰浊闭塞、气滞血瘀、阴血虚证、阳气虚证4型,但与中医临床实际不相适应,如缺少公认的气虚血瘀证型等。

目前众多学者各有章法,提出一批较科学的辨证分型。

王玲等[22]应用文献调查方法分析了1996年1月—20XX年6月近10年的中医证候学相关文献,在54篇文献中,证型有36种;而其在调查了北京14家中医医院20XX年1月—20XX年12月的1124例AMI患者后,得到的AMI 证型更是达到74种[23]。

AMI的中医辨证分型不尽相同,遣方用药亦有所差别。

许强等[24]在溶栓的同时将AMI分7型治疗: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滞心胸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予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浊闭阻型,治宜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味;寒凝心脉型,治宜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予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心肾阴虚型,治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予天王补心丹和炙甘草汤加减;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心肾阳虚型,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予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质量,本文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评估主要包括心电图和血液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可检测到心肌缺血和梗死的表现。

血液检查可测定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指标,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在中医理论中,急性心肌梗死属于“胸痹”范畴。

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从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豁痰开窍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复方丹参滴丸、稳心颗粒等,中成药有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等,针灸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西医疗法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抗凝、溶栓等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他汀类药物可调脂、稳定斑块,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对于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溶栓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链激酶、尿激酶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西药治疗可快速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

在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中西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应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以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等。

在饮食方面,应低盐、低脂、低糖,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蔬菜和水果;在运动方面,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在心理调适方面,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戒烟限酒也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病情评估方面,应综合运用心电图和血液检查手段;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各有所长,应结合使用;同时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促进患者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

急性心肌梗死(真心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全文)

急性心肌梗死(真心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全文)

急性心肌梗死(真心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全文)要点说明为了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水平,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基于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在系统评价文献基础上,制订了本指南,主要提供给中医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从业者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推荐临床实践指南的目的是根据现有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行临床实践,并不能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需求,具体临床治疗措施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的决定。

现代医学已发布了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指南,本指南不再赘述;有些传统医学疗法和中成药,未达成专家共识或未获得可靠证据,未予列入。

本指南将会随着现代研究进展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符合临床实际。

为了便于了解某一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1 推荐分级Ⅰ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治疗,应立即应用。

Ⅱ类:指那些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但尚存在不同观点的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建议尽快应用。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是有害的治疗。

2 证据级别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述如下:证据水平:A:资料来自于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系统评价。

证据水平:B:具有足够把握度的单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试验,或有对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证据水平:C:专家意见和(或)临床经验,或病例对照研究,或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或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治疗方法或药物使用时间超过30年)。

3 关键建议为便于快速了解本指南的推荐建议及证据级别,简要汇总如下:(1)急性心肌梗死按标实和本虚为纲进行辨证治疗。

(Ⅰ类,证据水平:B)(2)寒凝心脉证,选用苏合香丸方加减。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痹阻心 脉。
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耗伤心气,心气不足,推动无 力,血行不畅。
中医证候类型及特点
心血瘀阻证
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 有胸闷、心悸、舌紫暗或有瘀斑。
痰浊闭阻证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 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寒凝心脉证
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 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
•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急性心肌梗死中医治疗面临着诸如诊疗标准不统一、 中药质量控制不严格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规范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 同推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 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的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的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创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优势,未 来将探索更多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与西医治疗的 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
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02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已得到广泛
认可和应用。
03
制定过程
本指南的制定经过了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专家论证和临床验证等过程,
确保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指南还结合了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成果
,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
休克状态的监测与干预手段
监测手段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

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如何充分运用中医、西医学的现有研究成果,有效地控制我国AMI的发病率,提高总体救治水平,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减轻社会负担,成为中国医生必须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很早就有关于AMI方面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AMI的中医学病名多为“心病”、“心痹”、“厥心痛”、“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或“真心痛”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AMI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

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根据2014年中国PEACE协作组研究报告,2001年~2011年,我国AM I人数增加了4倍。

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20年间中国将新增2100万例急性冠脉事件,发生700万例心源性死亡。

2、中医药在防治AMI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医学中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 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其核心是再灌注治疗。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AMI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很早就有关于AMI方面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AMI的中医学病名多为“心病”、“心痹”、“厥心痛”、“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或“真心痛”等。

后来,针对不同病机创立了人参汤、乌头赤石脂丸、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

宋代伊始,活血化瘀法被应用于治疗胸痹心痛。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重点内容1 中医病因病机AMI的发生与年老体衰、过食肥甘、烟毒过量、寒邪侵袭、七情内伤等原因导致血瘀痰浊,闭塞心脉,心脉不通。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不足,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包括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以血瘀、痰浊为主。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MI的主要证候包括气虚血瘀、痰瘀互阻、寒凝心脉、正虚阳脱。

1.1 气虚血瘀证候特点:心胸刺痛,胸部闷滞,动则加重,伴乏力,短气,汗出,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1.2 痰瘀互阻证候特点:胸痛剧烈,如割如刺,胸闷如窒,气短痰多,心悸不宁,腹胀纳呆,恶心呕吐,舌苔浊腻,脉滑。

1.3 寒凝心脉证候特点: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1.4 正虚阳脱证候特点:心胸绞痛,胸中憋闷,喘促不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脉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2 中医药治疗急性期,中医药的及时干预能够缓解胸痛,防治并发症,降低急性期死亡率,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2.1 急性胸痛的治疗适用于本病急性疼痛发作期的处理。

(1)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5~10粒/次,舌下含服,适用于本病心痛有瘀者。

(2)麝香保心丸:由麝香、苏合香脂、蟾酥、牛黄、肉桂、冰片、人参提取物组成,2~4粒/次,舌下含服,适用于本病寒凝血瘀心痛者。

(3)速效救心丸:由川芎、冰片组成,10~15粒/次,舌下含服,适用于本病心痛有瘀者。

(4)宽胸气雾剂:由细辛油、檀香油、高良姜油、荜茇油、冰片组成,适用于本病心痛有瘀者。

2.2 辨证论治2.2.1 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剂:补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人参,黄芪,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桔梗加减:合并阴虚者,可合用生脉散,或人参养荣汤。

2.2.2 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化痰,理气止痛。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引言1 关键事项本指南由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从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病专家及方法学专家经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规范程序而制订(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文献收集和评价组,对中医辨证,中成药,其他疗法及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AMI的古今文献以GRADE系统进行评价和推荐。

任何一个指南都是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受现有文献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等因素影响,本指南今后尚需结合新的研究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

2 关键建议AMI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进行再灌注治疗,本指南推荐的中药,中成药或其他中西药联合应用等疗法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对疾病辨证(症)论治的建议:AMI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

为了规范中医辨证,本指南推荐以临床常见的复合证(症)型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及正虚阳脱证型进行辨证(症)论治。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是由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及张敏州教授牵头,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在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可冀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联合全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及方法学领域的专家制订而成。

通过全国6大相关学会和行业组织及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365心血管网联合发布,希望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方面起到进一步引领作用。

3 介绍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现代医学中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核心是再灌注治疗。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心肌梗塞;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突然出现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血管性闭塞,相应血管所支配心肌继而出现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和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 ami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就中医药治疗ami 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1 病因与病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即中医上所说的胸痹、真心痛。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记载:“心痹者脉不通,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

”《灵枢·厥证》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说明真心痛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

目前,中医界一般认为ami 病位在心,其病因病机属本虚标实。

依据脏腑学说,心脉为宗气之所,百脉朝汇之枢,宗气的鼓动形成心气推动血液因而流遍全身的原动力。

气与血阴阳相随,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气弱则气虚无力推动血之运行,必然导致血脉凝滞,不通则痛。

一些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相应论点。

方显明等[1]认为ami多由脏气亏虚,气化失调,津液与血营运不畅,痰浊、瘀血内着,痹阻血脉而成,即所谓“正气虚于内,痰瘀痹于中”。

赵淳教授指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心之络脉,病机有虚实两方面:虚为心、脾、肝、肾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阻于心之络脉[2]。

李南夷等[3]提出本病在超急性期病机以标实为主,寒凝血脉、痰阻气逆是此期的主要特点,其次是胸阳不振与心气不足;急性期标实病机以痰饮居首位,其次是血瘀、瘀热,本虚证候突出,阴虚内热是此期特点。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优势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专家共识到临床指南——心肌梗死中医药循证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2014年6月国际最著名的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报告中国过去10年中,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率逐年上升,但死亡率并未随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而降低,这表明我国迫切需要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心肌梗死相关治疗指南的积极推广,美国心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我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2013年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在2.3亿左右,其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45-55/10万人,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开展心肌梗死中医药研究是未来的重要领域,也是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血脂康有效预防冠心病
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CCSPS),对国内66个中心487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平均4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比较,血脂康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的发生率,可使冠心病事件危险下降45.1%,冠心病的死亡危险下降31%,并且能够减少肿瘤死亡及各种原因的死亡。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2010年6月作为第一个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注册的中医药大规模、多中心循证研究,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主持的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公布,芪参益气滴丸与肠溶阿司匹林在减少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等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疗效相当,芪参益气滴丸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心肌保护作用。

通心络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主持的“通络药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荣获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该研究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研究,结果证实通心络胶囊可通过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达到改善冠脉微循环的作用,用于病人可有效防治心梗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缩小无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长期服用疗效确切。

丹蒌片对围术期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
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主持的“丹蒌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术前,给予丹蒌片预负荷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关的基础研究也证实丹蒌片对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20世纪70年代,陈可冀院士联合国内20余家医院参加的冠心病协作组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在当时缺乏急诊再灌注治疗手段的条件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疗效。

由张敏州教授牵头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和评价”研究,全国八家三级甲等医院协作完成,结果证实,通过实施益气活血为主的中医综合干预方案,平均每例患者住院费用降低4820元,住院时间减少3.5天,同时,有效降低了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课题组通过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为首的专家组鉴定,认为“该研究在冠心病介入术后的辨证治疗及益气活血法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中医药干预研究》获201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4年由陈可冀院士、张敏州教授、霍勇教授联合国内心血管领域62位专家起草制定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该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心脏介入专家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365心血管网联合发布,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在行业内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循证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成立了全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在此基础上,广东省中医院又牵头制定了《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
南》,实现从心肌梗死“专家共识”到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临床指南”的跨越。

指南的制订引进了国际临床实践指南编写思路和方法,突破了单纯由中医药领域专家形成共识的局限,整合和吸纳了国际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这对于规范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