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降低 非病 灶组织 的药 物浓 度 , 因此 可 能 提 高药 物 的 治疗 效果 , 降低 毒性 作用及 不 良反应 , 已经 成为 药剂
学研 究 的热点 领 域 。其 中 , 脑靶 向递 药 系统 的研 究 更具 挑 战性 和临床 意义 。
瘤部位 的注射 百分 剂量 率 ( I / ) D g 值分 别 是 阿霉 素
中动脉 闭塞模 型动 物 的脑 卒 中症状 。将碱 性 成纤 ] 维细胞 生长 因子 与 OX 6连 接 后静 注 , 可使 脑卒 2 也
性较 差 。为 了避 免 上 述缺 陷 , 究 者 采 用 结合 位 点 研
直 、 动迟 缓为 l 特征 的神经 退行性 疾病 , 行 临床 目前 也
缺 乏理 想 的治疗 药 物 和 方 法 。另 一方 面 , 脑 屏 障 血
( lo ri ar rB B 的存 在 限制 了很 多 药 物 bo db a b ri , B ) n e
疾 病 。其 中 , ] 脑肿 瘤 的发生 率约为 1 1 0 , / 00 0 其治
(0天) 2 和生理 盐水 组 (7天 ) T P - O 1 ;  ̄ O D X组 治疗 第
1 4天 的肿 瘤 大 小 平 均 为 3 . ' 显 著 小 于 P 9 2 mm , O-
D X (2 . 1 、 O (4 . n) O 16 1mn )D X 2 4 3mr 和生 理 盐 水 组 3 3 (6 . ; U L 染 色 结 果 表 明 , f ( D X 2 7 4mm ) T NE T_ ) O P I
但 是 , R 是 一 类 具 有 双 向跨 细 胞 功 能 的 受 Tf
体; 而且 T 为 内源 性 蛋 白 , 理 状 态 下 可 与作 为 靶 f 生 向分 子 的外源蛋 白竞 争 , 因此可 能降低 脑靶 向效 率 。 此外 , f T R在 外 周 组 织 也 高 表 达 , 脑 组 织 的 专 属 对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讨论,旨在揭示其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肿瘤治疗;纳米技术;细胞内释放;药物递送一、引言肿瘤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数百万。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但其毒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等问题也无法忽视。

因此,如何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成为了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作为治疗肿瘤的新兴方法之一,其具有药物负载精准、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等优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已有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二、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是通过将药物载体选择性地输送至肿瘤细胞或靶位点,从而提高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反应。

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选择性靶向性: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通常通过特定的生物靶向材料或靶向配体使药物分子更容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相关受体结合,从而实现对肿瘤靶标的选择性识别。

2. 控制释放: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药物载体通常会受到外部刺激或生体环境的特定条件的调控,如pH值、温度、酶等,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提高药物在靶位点的作用时间。

3. 细胞内释放: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一旦进入细胞内,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对药物的快速而准确的释放,使其能够有效地靶向作用于细胞内的靶标,达到治疗效果。

三、已有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以下将重点介绍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 纳米技术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羟基喜树碱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羟基喜树碱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羟基喜树碱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马萍;金武龙;马丽萍【摘要】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羟基喜树碱制剂存在水溶性差、半衰期短、稳定性差、不良反应大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近年来出现的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在实现靶向性输送药物、缓释药物、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对近年来出现的羟基喜树碱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种类进行综述,并阐述各类载药系统的特点及其进一步应用的理论依据。

%The current formulations of the natural anti-cancer product hydroxycamptothecine display poor water solubility and stability , short half-life, adverse effects ( or toxicity ) , and many other issues to limit its clinical use .Nano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ve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and shown promising prospects in targeted drug delivery , controlling drug release , improv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poorly soluble drugs , and reducing side effects of toxic drugs .Thus, nano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s a novel and potentially effective and safe approach to deliver a variety of drugs , particularly natural anti-cancer medicines including hydroxycamptotheci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status of various nano targeted and other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hydroxycamptothecin , which are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 and discuss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benefits for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期刊名称】《转化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185-189)【关键词】羟基喜树碱;纳米粒;药物缓释系统【作者】马萍;金武龙;马丽萍【作者单位】01005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外科;01005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外科;01005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3纳米技术已在医学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药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中药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中药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中药治疗结肠疾病的显著疗效使得中药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中药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对治疗局部结肠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中药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对中药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辅料做一介绍。

标签:中药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辅料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TDDS)是指口服药物在结肠阶段释放并被吸收发挥作用的一种靶向给药系统。

OCTDDS口服药物后,通过特定的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经过上消化道时不释放,药物到达人体回肠、盲肠部位后便开始崩解或蚀解,药物继续输送到结肠部位有效成分释放出来,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中药OCTDDS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提高其顺应性,为一些需局部治疗的病患提供了有效、方便、不良反应小的新型给药方式。

1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生理学基础人体体内肠道环境复杂,不同肠断部位的pH各异,且酶系多样,菌群差异较大。

胃中胃液主要含有以胃蛋白酶为主的酶类和0.4%~0.5%的盐酸,pH值为1~3,这种酸性环境具有稀释和消化食物和药物作用,口服的药物在胃内的停留过程中大部分崩解、分散和溶解。

小肠的pH比胃中高,约为5~7,药物在小肠相对稳定的转运时间,一般为(224±55)min,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

从小肠到大肠,pH持续升高,大肠的pH在8左右,药物在大肠部分的吸收比小肠差得多。

平均人的结肠全长150cm,粗大且水分少,pH与大肠一致[1],结肠有400余种细菌,主要是厌氧菌,还存在大量酶,如细菌酶、偶氮还原酶与多糖酶或糖苷酶等,难消化淀粉难以被小肠吸收消化,它能被结肠微生物发酵产生许多独特的生理作用[2]。

结肠是特殊的给药部位,是治疗结肠疾病的主要作用部位,除直肠给药和结肠定位给药外,只有一些吸收很慢的药物,在通过胃与小肠未被吸收时,才呈现结肠的药物吸收。

2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特点OCTDDS相较与其他类型靶向给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药物经过胃和小肠部位不释放,避免药物在其部位吸收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不必要痛苦。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查 阅 国 内外 1 9种 期 刊 2 5篇 相 关文 献 , 并进 行 分析 、 纳 。结 果 中药 C D 系统 包括 p 依 赖 型 、 间依 赖 型 、 生物 酶 解 型 、 归 T D H 时 微
生 物黏 附 型 、 力 依 赖 型 、 冲 型和 联 合 应 用型 。结 论 中 药 C D 具 有 广 阔 的应 用 前 景 , 中药 指 标 成 分 、 内评 价 等 方 面 的 压 脉 T D 但 体
t i e iw. s l a i o a h n s d cn h s r ve Re u t Tr d t n lC i e e me ii e CTDD y tm n l d d p d p n e t tme d p n e t mir b a n y - a e s i s se i cu e H— e e d n 。 i - e e d n , c o ile z me b s d, b o a h so y e p e s r d p n e t p le t p n o i e y e C n l s n a ii n lCh n s dcn i — d e in t p , r s u e e e d n , u s - y e a d c mb n d t p . o cu i sTr d t a i e e me ii e CTDD a r a - o o h sb o d a p ia in p o p c s b tt e id c t ri g e in s a d e a u t n me h d n v v e d t e s r n t e e . p l to r s e t , u h n ia o r d e t n v l a i t o si i o n e o b te g h n d c n o Ke r s t a i o a h n s d cn :a g t d d u ei e y; o o y wo d : r d t n 1C i e e me ii e t r e e r g d l r c l n i v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摘要: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热点。

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存在副作用大、疗效不确定等问题,为了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科研人员纷纷将目光转向了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希望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应用一、引言癌症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难题,据统计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患上不同类型的癌症,而抗肿瘤药物作为目前治疗癌症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其研究与应用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药物毒副作用大、疗效不确定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成为了一个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

二、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1. 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靶向递送系统作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关键在于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靶向递送系统通过对药物进行修饰,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癌细胞表面的靶点,从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目前,抗肿瘤药物靶向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靶向纳米载体输送药物,二是通过靶向抗体联合治疗。

2.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方法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

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纳米载体技术将药物输送到靶细胞表面,如脂质体、聚乙烯亚胺。

化学方法则是通过修饰药物分子结构,使药物可以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如基因工程技术、光敏靶向递送系统等,为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靶向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能够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目前,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一些初步应用,如靶向纳米载体输送系统、靶向抗体联合治疗等。

药物制剂中的靶向给药系统优化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靶向给药系统优化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靶向给药系统优化研究药物制剂中的靶向给药系统一直是药物研发领域的热门话题。

靶向给药系统能够将药物精确地送达靶点,减少对非靶点组织的损伤,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药物制剂中的靶向给药系统的优化研究。

一、纳米颗粒系统的优化研究纳米颗粒系统是目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一种靶向给药系统。

其通过控制颗粒的大小、形状、表面性质等参数,实现药物的靶向传输和释放。

在纳米颗粒系统的优化研究中,研究者们致力于改善颗粒的稳定性、药物的包封率和释放性能,以及针对不同靶点的特异性。

在改善纳米颗粒系统的稳定性方面,研究者通过调节颗粒的大小和表面修饰,提高颗粒的分散性和长期稳定性。

例如,可以利用聚合物包裹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保护层,防止颗粒的聚集和沉降。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合成方法控制颗粒的形状和结构,进一步提高颗粒的稳定性。

针对药物的包封率和释放性能,研究者通过优化药物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提高药物在纳米颗粒中的包封率和稳定性。

同时,通过改变载体材料和颗粒的结构,实现药物的缓释或靶向释放,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可以利用聚合物包裹药物,实现药物的缓释;或者利用靶向配体修饰颗粒的表面,使其在靶点上实现特异性释放。

针对不同靶点的特异性,研究者结合靶向配体的选择和修饰,构建能够识别并结合靶点的纳米颗粒系统。

靶向配体可以是抗原抗体、肽链或寡核苷酸等,这些配体能够通过结合靶点上的受体或分子标志物,实现特异性靶向。

此外,还可以利用外部刺激,如光、磁场等,触发纳米颗粒的靶向输送和释放。

二、脂质体系统的优化研究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组成的微小球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包封能力。

脂质体系统常被应用于靶向传递药物,如基因药物和重组蛋白等。

在脂质体系统的优化研究中,研究者关注脂质体的组成、结构和药物的包封与释放特性。

在脂质体的组成方面,研究者通过选择合适的磷脂类物质、胆固醇等,调节脂质体的结构和稳定性。

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现状

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
性。例如,一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利用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EGFR)抑制剂联合化疗药物,显著降低了肿瘤干细胞的数目,提高了患 者的生存率。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肿瘤干细胞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 验。细胞实验中,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等指标评价肿瘤干细 胞靶向药物的疗效;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肿瘤干细胞移植模型或原位癌模 型,
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 究现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主动靶向给药系 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03
三、主动靶向给药系 统的研究现状
04 四、挑战与前景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肿瘤是生命体内的非正常组织,其发生和发展往往会对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往往会带 来一些副作用,而且对某些晚期肿瘤的治疗效果有限。为了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谢谢观看
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是一种药物传递系统,该系统中的药物被包裹在能与特定 生物分子或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载体中。当药物进入体内后,由于肿瘤组织表面 常常高表达某些特定受体,这些药物会与这些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在肿瘤组织 中形成高浓度,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打击。
三、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现 状
三、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尽管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如何确保药物在体内稳定、如何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如何精确控制药 物释放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的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 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四、挑战与前景
总的来说,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研究领域。未 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性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以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 发展。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副作用的可能 性,而且还带来了治愈肿瘤的新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
李天一
12级药学四班
2012515101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介了靶向给药系统发展情况并对最新出现的靶向给药技术——磁性药物靶向,纳米生物机器人,纳米药物载体做了大体的介绍。

关键字:靶向给药系统纳米药物纳米机器人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同时新的技术也不断被应用到医药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药物制剂。

这些新出现的药物制剂在质量和剂型上相比较以往产品有很大的优势。

近年来,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趋势大热。

靶向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是指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在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里,常规化疗药物可以静脉注射,也可以口服。

药物从被注射的地方或者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动到心脏再到全身其他区域,对于药物要靶向的小区域来说,这个方法的效率非常低,想达到希望浓度就导致要使用大剂量化疗剂,化疗剂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产生了全身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贫血、呕吐、精神萎靡、脱发、溃疡以及白血球数量下降而引发的炎症等,迫使患者停止治疗间。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药物进入并作用到身体的希望靶点。

药物靶向递送治疗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通过将药物尽可能有选择地运送到靶部位,提高靶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全身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来改善癌症治疗的效果。

药物靶向递送有多种分类,目前主要采用按靶向作用方式分类: 被动靶向,对靶细胞无识别能力气,但可经血循环到达它们不能通过的毛细血管床,并在该部位释药; 主动靶向,表面经修饰的药物载体可以不被吞噬系统识别,或连接有特定的配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物理靶向,应用外加温度或磁场等将药物载体控制靶到特定部位。

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都是按照药物在体内的沉积来完成的,在靶向精确性、药物浓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因此,用于把药物定向到靶点物理靶向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

磁性药物靶向治疗是物理靶向药物递送的一种。

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涂覆高分子,与药物结合后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在外加磁场下通过纳米微粒的磁性导航,使其移向病变部位,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

这就是磁性纳米粒子在药物学中应用的基本原理。

单纯使用身体外部磁场只能对于浅表部位病
灶或对于外加磁场容易触及的部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等,影响了在人体的临床使用。

纳米药物由于纳米粒度的小尺寸效应而具有巨大表面能,因此纳米药物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和动力学稳定体系。

纳米制剂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正是基于它能改变药物在制剂中存在状态而使药物表现出缓控释性、靶向性等,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给药物传输提供新途径。

基于纳米技术的靶向给药系统,经某种途径给药后,药物通过特殊载体或修饰基团的作用特异性地浓集于靶部位。

这些特殊载体包括脂质体、纳米粒、胶束和纳米囊等,修饰基团包括抗体、糖蛋白、脂蛋白、转铁蛋白、多肽类、叶酸等。

近年来,新兴起了使用纳米生物机器人用于癌症治疗的药物靶向递送技术。

该技术是纳米机器人学和纳米医学、纳米生物学的有机结合,显示了引人瞩目的应用前景。

纳米医疗机器人是可以在细胞内或血液中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可充当微型医生,解决传统医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大部分科学家将精力集中在用生物分子部件构建纳米机器人的方向上,所以有了纳米机器人的一个分支——纳米生物机器人。

纳米生物机器人用于磁性药物靶向递送可以解决传统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不过国内外磁性药物靶向治疗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用纳米生物机器人进行靶向药物递送的研究,关键技术和主要难题如下:
(1 )磁性载药机器人本身的性质,如粒径大小、磁粒子含量、药物含量、稳定性及释药速率等。

要保证在磁场作用下,合适的颗粒粒径能在肿瘤或肿瘤周围的血管系统形成较高浓度。

(2 ) 磁场性质,如磁场强度、磁场梯度、磁场时间和外磁场的类型等。

要保证足够大的磁场梯度以吸引磁性载药机器人能到达靶部位。

(3 ) 为了理解纳米机器人的原理以及在体内微循环水平上在组织里聚集药物的机制,还需要考虑载药机器人的参数
(4)肿瘤部位的性质,如血管分布、通透性、肿瘤部位离磁场的距离、肿瘤部位离给药部位的距离等。

(5)生物安全问题,可分以下几点: ①电磁场对人体是否有影响,涉及到
电磁场对人体生物效应的问题。

②关于载体的生物可降解性。

药物载体必须采用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材料制备,否则会发生阻塞毛细血管的危险。

对作为药物载体的纳米机器人而言,纳米尺度的概念可以放宽许多。

在很多研究中,纳米粒子、纳米尺度的微囊通常粒径为数百纳米,甚至几微米。

如此粒径颗粒的药物或药物载体具有一些特别的性质,可以获得更好的应用。

纳米载药微囊按照同人体的接触部位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两类:用于心血管系统与血液直接接触和同心血管以外的组织和器官接触。

目前,最有前途的微纳米药物载体有铁磁流体、磁性脂质体和磁性微球等。

理想的纳米微粒应具备以下性质: ①具有较高的载药量。

②具有较高的包封率。

③有适宜的制备及提纯方法。

④载体材料可生物降解,毒性较低或没有毒性。

⑤具有适当的粒径与粒形。

⑥具有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

延长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具有重要意义,降低了药物对网状内皮系统的靶向性,际上是增加了对病变部位的靶向性,宏观效果是明显改变疗效。

其中,载体红细胞以其优秀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体内稳定性而备受瞩目,它可达到缓释给药以及靶向网状内皮系统给药的目的。

载体红细胞是从生物体血液样品中分离出来的红细胞,在体外将特定药物包括生物活性物质如酶、蛋白质、多肤和激素等包埋入红细胞,再将其回输至生物体内。

基于纳米技术的靶向给药系统对不同的器官均有靶向作用,能够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改善体内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对疾病治疗有重大意义。

虽然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目前的应用不是很广泛,但是随着国内外靶向制剂研究不断深入,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协同下,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毫无疑问,靶向纳米制剂在肿瘤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宋晓峰,谈士力. 微型机器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J].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010,(1):5,6,153.
[2] 周陈霞,徐万和. 纳米机器人的发展和趋势及其生物医学应用[J].机械, 2011,38(4):1-5.
[3] 蒋怀伟 , 徐威 , 王石刚等. 纳米生物机器人研究与进展 [J ].机器人 , 2005 , 27 (6): 569一574 .
[4] 魏丽莎,季艳霞,康振桥等.肿瘤靶向纳米制剂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
志,41(1):68-74.
[5] 刘菡萏,王石刚,徐威,梁庆华.微纳米生物机器人与药物靶向递送技术[J].机械工程学报,2008,44(11):80-86
[6] 贾艳辉.磁性纳米药物靶向治疗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D].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