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理论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各种理论

心理学各种理论
赫尔姆霍茨
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就像竖琴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人耳能够接受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高频与低频比例为1000:1,但是积极陌上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仅为10:1
行波理论
(travelling wave theory)
冯贝西克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震动,从耳蜗底部向顶部推进,振幅逐渐增高,在某处达到最值然后消失,消失部位的不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所用的实验动物都没有新皮层,动物智能与人的不一样
拉什利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
脑损毁技术用柏树进行走迷宫实验。与部位无关,与大小有关
机能系统说
鲁利亚
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损伤(动力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存储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心理学各种理论
1.脑功能说
提出人
内容
相关实验
评价
定位说
(localization theory)
波伊劳德
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的发现、潘菲尔德的电刺激法
整体说
(wholistictheory)
弗洛伦斯
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大小有关,而与特定部位无关
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发现皮层大小才是脑功能的关键
网膜水平
赫尔姆霍茨
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特定感受器(红绿蓝)对特定光更加敏感,光刺激引起感受器中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感受器按比例活动产生的
对立过程理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认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1. 认知心理学简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认知过程的科学领域。

它探究了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处理和应用信息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

2.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2.1 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可以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从感觉器官获得后,会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包括注意、记忆和推理等步骤,最终形成认知的输出。

2.2 模型心理学理论模型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人类思维中的模型构建和模式识别过程。

在这种理论中,人类的思维被认为是基于内部的模型和模式进行的。

通过比对和匹配模型和模式,人们能够理解和解决问题。

2.3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发展过程的理论。

它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由简单的感知到复杂的抽象思维。

2.4 网络理论网络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它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网络结构进行的。

这种网络由许多概念和知识元素组成,它们之间通过关联和连接进行交互。

网络理论帮助解释了人类思维中的联想、记忆和概念形成等过程。

2.5 心理计量理论心理计量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心理测量的理论和方法。

它关注如何准确地衡量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

心理计量理论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帮助研究者评估和量化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3. 总结认知心理学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

信息处理理论、模型心理学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网络理论和心理计量理论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机制。

各项理论知识包括哪些

各项理论知识包括哪些

各项理论知识包括哪些
理论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于特定领域规律和原理的总结和归纳。

在各
个学科和领域中,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理论知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各项理论知识包括哪些。

1. 自然科学理论知识
在自然科学领域,存在着诸多理论知识,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
力学等。

这些理论知识解释了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世界的奥秘。

2. 社会科学理论知识
社会科学领域涉及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律和现象,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心
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指导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改造社会。

3. 经济学理论知识
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经济活动规律和现象。

其中包括了古典
经济学、现代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为政府决策和市场运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4. 教育学理论知识
教育学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和原理,包括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课程理
论等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指导着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活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5. 哲学理论知识
哲学是对宇宙、世界、人类思维等最一般问题的认识的学科,包括了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引导人们对存在和认识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各项理论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度性。

这些理论知
识不仅丰富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且指导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每个领域的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将带来新的认识和发现,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传播学核心理论专题九——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一、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霍夫兰在说服研究中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

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两级传播论这是有限效果论体系的经典理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的,指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比大众传播更具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更具针对性,更易被受众相信和接受。

缺陷:①舆论领袖和其他受众缺乏明显区别。

②特定场合下受众可以直接获取媒介信息,不存在中间人。

③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级传播过程。

④在缺乏媒介的社会或发达社会中的危机环境中该理论不适用。

三、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极传播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

特点时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能力。

四、预防接种理论(防疫论)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

心理学各种理论代表人物

心理学各种理论代表人物

(2)学习简单的陈述性知识。 (3)有组织的复杂知识。 4.动作技能 (1)需藉由练习 (2)根据内在(知觉痕迹)与外在的回馈线索,矫正错误。 5.态度:从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着手 (1)直接法:采取后效强化 (2)间接法:提供楷模让学生模仿学习。 1.教育目标:认知、情意、技能。 2.认知目标的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 ※Mater & Wittrock(2001)将认知分为-记忆、了解、应用、分析、评鉴、创作。 布鲁姆(Bloom) ※Anderson(2003):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后设认知知识。 3.提倡「精熟学习」(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所需的时间,每人都能达到精熟) 4. 高质量的教学四成分:(1)线索(2)参考(3)增强(4)回馈与校正活动 5. 目标分类依外在规准而判断所属层次 克拉斯霍尔(Krathwohl) 情意领域分为五个层次: 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品格形成 辛普森(Simpson) 将行为目标分为七类: 知觉、心向作用(准备)、指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反应、技能调适、创作 绥勒(Saylar) 菲次(Fitts) 技能目标六层次:知觉心向模仿机械化复杂反应创造 1.技能学习三阶段:认知期、定位期、自动期。 1.提倡教学之「同时学习原则」 :主学习、副学习、附(辅)学习 2.主张设计教学法有四个过程 克柏屈 (1)决定目的: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2)拟定计划:是设计活动中最重要且最难的一步工作。 (3)实行工作:由教师指导学生从做中学。 (4)批评结果;由学生自己做。 1.SQ3R(上下双向处理): 罗宾逊(Robinson) 浏览(Surver)、质疑(Question)、阅读(Read)、记诵(Recite)、复习(Review) 2. SQ4R:即 SQ3R 后再加一个反思(Reflect. R) 派渥(Paivio) 双代码假说:语文讯息的处理,以意码为主;非语文讯息的处理,以形码为主。 1.智力二因论: 1 ○普通因素(G 因素) :一切智力活动都共同具有,即每个人都具有此种能力,只是多寡不一。- 斯皮尔曼(Spearman) >智力测验 2 ○特殊因素(S 因素) :为学习各种专门智能所依据的特殊能力,某一特殊能力与其它特殊能力之 间并不相同。->性向测验 卡特尔(Cattell) 1.流动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多表现在空间认知、机械式记忆等。 2.晶体智力/固定智力-受后天学习因素影响较大,多表现在语文词汇及数理智识 1.智力三维论: 2.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指人类的智力系逾期认知过程中对讯息的有 史登博格(Sternberg) 效处理,而讯息的有效处理,又系于三种智能成份的配合: (1)后设认知能力:指个人支配运用知识与选择策略的能力。 (2)吸收新知能力:指经由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智能表现:经由实际操作而表现出来的能力。

各种学习理论要点归纳

各种学习理论要点归纳

各种学习理论要点归纳学习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重要环节,各种学习理论旨在解释学习的本质和原理,并提供指导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进行要点归纳,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称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早在20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Pavlov等提出,并在后来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主要要点如下:1. 学习的核心是行为的改变,主要通过刺激和反馈产生。

2. 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习者只需接受环境刺激并做出相应反应。

3. 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建立联结来实现,即将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条件反射。

4. 鼓励使用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减弱学习者的特定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内部思维过程对学习的重要性,它由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教育学家Bruner等人提出。

以下为认知学习理论的要点:1. 认为学习是一种主观活动,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对信息进行理解、加工和组织。

2. 强调知识的建构,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接受信息,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建新的概念和理解。

3.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

4. 鼓励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美国教育学家Vygotsky首先提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其要点如下:1. 学习是个体和社会的交互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2. 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即社会交往是学习的核心。

3. 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鼓励学习者在真实世界中应用所学知识,并通过反思和调整来提高学习效果。

4. 强调文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过程是承载和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国家的起源的各种理论

国家的起源的各种理论

国家的起源的各种理论
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古老话题,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主要观点:
1. 社会契约论: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自然状态下的互相竞争和对抗,因此他们选择进行社会契约来建立国家。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

2. 神权论: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由于神的旨意和命令,而由统治者来行使权力。

这种理论在中世纪欧洲较为流行。

3. 祖权论: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由家族、氏族或族群等的传统权威所形成,这个权威传递给了国家领袖,在领袖的统治下,国家得以建立。

4. 势力等级制度:这个理论认为,国家的出现和存在是由于力量、阶级和利益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等级之间互相制约,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不同的理论对国家起源的解释不同,但是它们共同指出了国家建立的过程和原因。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国家的起源都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各种学习理论要点归纳

各种学习理论要点归纳

各种学习理论要点归纳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学习理论则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研究和解释的框架。

在教育领域,学习理论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进行要点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通过观察行为和外部刺激来提升技能的过程。

其中的关键要点包括:- 学习是通过给予奖励和惩罚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的连接性。

- 反馈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指导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 借助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学习者能够通过反复实践和强化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理解和内部思维过程来构建知识的过程。

以下是其要点:- 学习者通过组织和加工信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

-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构建知识结构。

- 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和背景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可以通过激发兴趣、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等方式来促进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通过建构新知识和理解来实现的过程。

以下是其要点:- 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 学习者的背景知识、经验、文化和环境等因素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其学习成果是个体化的。

- 学习者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来实现的过程。

以下是其要点:- 学习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个体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与他人互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 学习的过程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语言和价值观念,来构建自己的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

- 学习发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会影响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5.情感学习理论情感学习理论认为情感和情绪对学习过程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蝴蝶效应】 简述: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通俗阐述: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 提出者: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 提出时间:1963年 应用: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以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

别称: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又被称作非线。

【青蛙现象】(有名【青蛙效应】) 简述:青蛙效应(frog effect)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

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由来: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 案例启示:青蛙效应强调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然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生活。

若一个人久久沉迷于这种无变化、安逸的生活时,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环境等等变化,当危机到来时就像那青蛙一样只能坐以待毙。

发散:青蛙效应同样可应用与气候变暖和生态保护【鳄鱼法则】 简述:当你发现自己的行动背离了既定的方向,必须立即停止,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在任何侥悻。

几乎所有证券投资人在进入市场之前,都会反复研究这一原则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方式。

通俗解释: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应用:股市中,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黑天鹅效应】 黑天鹅事件指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

它罕有发生,但一旦出现,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几乎一切重要的事情都逃不过黑天鹅的影响,而现代世界正是被黑天鹅所左右。

从次贷危机到东南亚海啸,从9.11事件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

怎样才能避免小概率事件带来的重大损失?怎样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占得先机?本书会教你以全新的视角理解现实世界,并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从中受益。

 【羊群效应】 简述: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通俗阐述: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由来: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应用:在股市中,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同样,羊群效应还可以应用于市场营销,证券市场,职场以及生活中【鲶鱼效应】 简述: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由来: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

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

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

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

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

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鲶鱼主要食物的鲶鱼。

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

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应用:“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刺猬法则】 简述: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由来: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作了刺猬法则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

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他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要各自分开了。

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

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

挨的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的太远,又冻得难受。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

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得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应用: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二八定律】(又名【巴莱多定律】 简述: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

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发明者: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 发明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启示: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 20%的人买时间----------------80%的人卖时间 20%的人找一个好员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视经验--------------80%的人重视学历 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20%的人我要怎么做才有钱------80%的人我要有钱我就怎么做 20%的人爱投资----------------80%的人爱购物 20%的人有目标----------------80%的人爱瞎想 20%的人在问题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问题 20%的人在放眼长远------------80%的人只顾眼前 20%的人把握机会--------------80%的人错失机会 20%的人计划未来--------------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嘛 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20%的人做简单的事情----------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 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20%的人如何能办到------------80%的人不可能办到 20%的人记笔记----------------80%的人忘性好 20%的人受成功的人影响--------80%的人受失败人的影响 20%的人状态很好--------------80%的人态度不好 20%的人相信自己会成功--------------80%的人不愿改变环境 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80%的人永远漫骂、批评 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1 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破窗理论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

“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

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破窗理论2 也叫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晕轮效应】 简述: 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 点评: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有似“爱屋及乌”的原理。

它指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

光环效应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显。

由来: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木桶理论】 简述: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通俗解释: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彼得 应用:除了用人,水桶效应在企业的销售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服务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方面同样有效。

进一步说,每个企业都有它的薄弱环节。

正是这些环节使企业许多资源闲置甚至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因此,企业要想做好、做强,必须从产品设计、价格政策、渠道建设、品牌培植、技术开发、财务监控、队伍培育、文化理念、战略定位等各方面一一做到位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