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4《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4《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并学会使用简单的地质考察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内在联系,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学会使用简单的地质考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措施。

3.地质考察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实地考察法:学生进行地质考察,提高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地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3.制定考察路线和安全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火山和地震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火山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讲解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和预防措施。

展示地质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火山、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结合实地考察,探究地质构造。

火山与地震的课程设计

火山与地震的课程设计

火山与地震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火山与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形成原因及相互关系;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火山和地震,并了解它们在地理学中的分类;3. 学生能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和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4.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及世界主要火山与地震带的分布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火山与地震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图表等资料,提高地理信息解读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调查,探讨火山与地震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责任感;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真理的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地理知识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分类及影响,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火山与地震的基本概念- 火山:定义、形成原因、火山喷发类型- 地震:定义、地震波、震级与烈度2. 火山与地震的分类- 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地震的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3. 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定义、板块边界类型- 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板块俯冲、碰撞、拉伸与火山地震的关系4. 火山与地震的地理分布- 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等- 我国火山地震分布:主要火山群、地震带及典型地震事件5. 火山与地震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火山影响:火山灰、熔岩流、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 地震影响:地震灾害、次生灾害、地震对城市及基础设施的影响6. 防灾减灾与环境保护- 火山与地震监测预警:监测方法、预警系统- 防灾减灾措施:建筑抗震、火山喷发应对、应急预案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火山和地震》的教案

《火山和地震》的教案

《火山和地震》的教案《火山和地震》的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火山和地震》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火山和地震》的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并能结合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能够指图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通过阅读有关地震的检测和预报的知识,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地质灾害中影响特别大、危害特别严重的,又当属地震。

火山在我国危险不大。

所以教材详讲地震、略讲火山。

关于地震,教材分了三个标题:“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震的监测和预报”(选学课文)。

这三个标题的思路是:告诉事实——分析原因、图示分布——教会预防。

教法建议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建议采用讲授法和学习指导法。

关于“多地震的国家”的教学,可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看书。

“主要地震带”的教学。

要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原理讲清我国为什么多地震;四个主要地震区结合图进行教学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过一段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知识,认识到地震确实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标题。

“地震监测和预报”,虽然是选学课文,但却是重要的防灾常识,且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课时也允许,所以“选学课文”和“读一读”要组织学生学习。

关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学,注意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明确我国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现的火山名称在图3.23中找出,读出所在省区。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教学过程〉(引课)在第二节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曾讨论过我国的三列横向和三列纵向山脉的成因,它们是因受到的挤压力隆起而形成,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漫长的,当这个变化缓慢进行时,人们不易察觉,而当地壳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时,人们就感觉到大地在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火山和地震》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如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火山地震的预测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物理知识,对于火山和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预测等深层次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火山和地震的恐惧心理也需要加以引导和缓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掌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火山地震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手段,了解火山地震的预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难点:火山地震的预测方法及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火山地震监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火山和地震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火山和地震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展示火山地震的分布及预测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如地图、地球仪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探究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火山和地震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的特点及成因。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分布情况。

2.掌握地震和火山的特征和影响。

3.了解如何预防和减轻地震和火山灾害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地震–地震的定义和概念–地震的形成原因:板块运动、构造活动等–地震的测量和分类方法–地震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地震的影响和灾害–防震减灾的方法和措施2.火山–火山的定义和概念–火山的形成原因:地壳活动、地热活动等–火山的结构和类型–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特征–火山喷发的影响和灾害–防火山灾害的方法和措施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入地震和火山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呈现一张全球地震和火山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2.地震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地震的定义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

–介绍地震的形成原因:板块运动、构造活动等,并结合动画、图片等素材进行说明。

–分析地震的测量和分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地震以及地震的分类标准。

–通过地震分布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地震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探讨地震的影响和灾害,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着重介绍防震减灾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地震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

3.火山知识讲解–通过讲解火山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火山的本质。

–介绍火山的形成原因:地壳活动、地热活动等,并结合图片和模型进行说明。

–解释火山的结构和类型,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内部结构和不同类型的火山。

–分析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和相应的现象。

–探讨火山喷发的影响和灾害,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着重介绍防火山灾害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火山灾害和降低风险。

4.教学总结–对地震和火山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梳理关键概念和要点。

–强调地震和火山的重要性,以及预防和减轻灾害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完成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考察学生对地震和火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火山和地震》优秀教案

《火山和地震》优秀教案
2、视频欣赏:通过片段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关于火山和地震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




一、组织学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1、谈话:为了更好得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2、师生小结:火山是由于地下熔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三、组织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板书设计4火山和地震
火山成因:火山是由于地下熔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地球成因: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
●学生讨论: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这两种自然现象,或者其它现象?
地震来临时我们怎么办?
印度洋海啸对你的启示?
你在其它灾难面前我们怎么办?
本课的核心活动是两个模拟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火山喷发的实验教材中安排的是一个加热土豆泥中的蕃茄酱来进行的。在进行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加热后的蕃茄酱喷出时烫伤学生。除了用这种方法进行实验外,传统的“水底的火山”,即加热水里的高锰酸钾来进行模拟实验,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觉得也比较好。而对于模拟地震的实验方法则更多了。在我们书本上所安排的模拟实验属于构造地震,同时,也可借助一些媒体材料来加深学生对火山与地震现象的多角度认识。
3、情感与态度:认识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为了生存可以战胜自然。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火山和地震的具体成因。


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课前
准备
教师:地震模拟器、水槽、火山喷发模拟器、录像
学生:气球、积木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回顾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现代地震仪的幻灯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4、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纸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看老师手中拿着是什么?(可乐),你们想不想喝。

(想)谁要是这节课表现的好,就把这罐可乐奖励给谁,好不好?(好)下面找一个同学上来玩一个游戏,就是把可乐使劲摇晃,然后打开。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同学们猜一猜,喷发这种方式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火山爆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老师研究下---火山和地震。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趣1、那关于火山,同学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那下面我们播放一段录像—火山爆发和形成。

板书-火山形成看了刚才的录像,你对火山又有哪些了解,那大家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火山爆发是什么样子呢?(想),那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实验一、做火山模拟喷发的模拟实验教学目的:让学生感受火山喷发的景象。

教学准备: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①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②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③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你认为那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下面老师演示一下,首先我们用烧杯把番茄汁倒入火山口里,然后用把土豆泥拍扁,薄薄的一层盖住火山口,接着用酒精灯加热,加热时应加热火山底部),我看了有的小组没把酒精灯熄灭,下面跟老师一起操作怎样把酒精灯熄灭。

小学科学310《火山与地震》(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0《火山与地震》(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0《火山与地震》(教案及反思)教案:小学科学310《火山与地震》一、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和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投影仪、教学PPT、小黑板、教学实验器材、学生课本。

2. 教学环境:课堂中央布置互动展示区,放置相关图片、视频或实物。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打开教学PPT,展示一张火山爆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火山的认知。

2. 引导学生回忆课前所学的地震知识,与火山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和实物,向学生介绍火山的定义和成因。

解释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岩浆喷发现象,以及火山喷发的危害和利用。

2. 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地震的定义和成因。

解释地球内部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以及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步骤三:合作探究(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地震或火山相关的实验项目。

2.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通过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来揭示地震和火山的一些表现形式和特点。

3. 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和自己的发现。

步骤四:知识梳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地震和火山的共同特点和区别,并进行归纳整理。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和讨论自己的观点。

3. 整理出学科310《火山与地震》的重点知识,以备复习备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火山和地震为主题,通过讲解和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1. 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措施了解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

2. 教学实验的设计和指导不够明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学习容分析:
《火山和地震》属于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四个方面的容。

本单元就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部去认识地球。

本单元教学容包括五个方面: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最为恐怖的自然灾害。

它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无比的力量,但是,人们在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的时候,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智慧。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逐步培养敬畏大自然地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地貌,知道科学家根据一些现象推测出了地球部的构造,但是不知道地球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

另外这是六年级学生,能针对问题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形成的原因,知道
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以及《环境保护法》方面的相关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
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

3、铁罐、土豆、番茄酱、酒精灯、枯树枝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观看录像,提出问题
(1)让学生看一段火山喷发以及5.12汶川震的录像,用感官来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提问:通过看了刚才的录像,你想知道是什么自然现象给我们人类带来了
巨大的灾害呢?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火山与地震。

板书:火山与地震
(4)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关于地震与火山的录像,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呢(5)(学生讨论)预设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生1:火山喷发和地震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生2: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生3:火山喷发、地震发生之前有征兆吗?
生4: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6)师将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并板书。

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一)、火山喷发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1、生在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并指定代表发言。

2、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3、总结:
(1) 影响全球气候。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

(2)破坏环境。

火山喷发的大量火山灰暴雨结合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
附件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3)火灾,水灾,毒气泄露、瘟疫。

(4)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5)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

(6)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等。

(二)、探究火山喷发、地震形成的原因
1、火山喷发
(1)生在小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相关知识,并指定代表发言。

(2)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主要通过自学以及小组合作交流了解火山结构)(3)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

生思考: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4)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2、地震
(1)讨论:你探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

地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拱,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

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
到地壳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剧烈地震动。


(5)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生交流后师总结: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是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地震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

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三)地震前的征兆
1、师过渡:地震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那么地震发生前有没有什么征兆呢?
2、生讨论后交流:
地震前兆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

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3、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1)(出示衡像及地动仪挂图)相机介绍衡以及候风地动仪。

(2)机械地震仪。

(四)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1、生讨论交流
2、师总结补充
三、总结巩固
1、师: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学生概括本课容。

3、提出再研究的问题。

谈话:对于这些自然灾害,人类应如何预防?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来继续研究呢?
四、拓展活动
1、投影拓展辩论题,学生讨论、交流。

(1)地球是运动的吗?
(2)为什么我国省是地震的频发地区?
(3)板块之间的运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4)我国古代对地震的研究还有何成果?
(5)现代还有哪些地震预测仪器?
(6)如果没有科学仪器,怎样预测地震?
(7)为什么地震前有征兆?
2、师:关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同学们可以
通过查阅课外书籍,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相信你会成为一个研究火山和地震的专家。

五、教学评价设计:
能否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能否知道火山、地震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

能否从火山、地震现象中知道地球部深处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球的地壳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能否知道在火山喷发、地震时如何逃生,自救、互救的方法。

学生评价标准表
六、设计特色简述:
1、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通过观看火山喷发、地震视频,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究的问题,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

2、强调亲历,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进行验证,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在科学课上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实验,在本节课通过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地震产生的实验,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了解火山喷发、地震形成原因,在实验中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相互合作,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班的学生有每个班的特点,每个学生又有每个学生的差异,不能让科学课成为一部分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其他学生成为旁观者,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做实验,对小组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各司其职,又彼此相互合作,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七、板书设计:
火山
地球部运动地形发生变化(缓慢剧烈)地震
学生记录单设计
表一:火山喷发原因
表二: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