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十七章讲表

合集下载

《论语》第十七篇

《论语》第十七篇

直谅多闻:为人正直 诚实且见多识广。
季氏篇

• 救困扶危 开柙出虎 既来之,则安之 • 分崩离析 大动干戈 季孙之忧 • 祸起萧墙 社稷之臣 危而不持
季氏将伐(fá) 颛臾(zhuān yú) ......。孔子曰:“求,周任有
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
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 野 兽名)出于柙(xiá, 关兽类的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于家庭内部,旧指内部发 生变乱,也作萧墙祸起、变起萧墙。萧墙:古代 宫室内作为屏障(zhàng) 的矮墙,比喻内部。
【社稷之臣】本指春秋时期附庸于大国的小国, 也指身系国家安危的重臣。
【危而不持】原指盲人站不稳而不加以搀扶,后 指国家危亡而不加扶持。危:危亡。持:扶持。
2无可非议结和统一。分:分 开。崩:崩溃。离析:解体。
【大动干戈】大肆动用武力,指发生 大规模战争,后比喻兴师动众、大 张声势地做某件事情。干戈:古代 的两种兵器,比喻战争。
【季孙之忧】指忧患将发生在内部, 而不在外部。季孙:春秋时期鲁国 大夫季康子。忧:忧患。
【救困扶危】营救困难痛苦的人,扶持陷于危难中的人, 指仗义助人的行为,也作扶危济困。扶:扶助。危: 危急。
【开柙出虎】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原指看(kān) 管 的人没尽到责任,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已经使他来了,就要使他安心, 现指已经出现了某种现象或问题,就要安下心来应对。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 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 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 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 庶人不议。”

论语解读第17-20篇

论语解读第17-20篇
bú yuē bái hū niè ér bù zī wú qǐ páo guā yě zāi
不 曰 白 乎,涅 而 不 缁。吾 岂 匏 瓜 也 哉?
yān néng xì ér bù shí
焉 能 系 而 不 食?

【注释】佛肸(bìxī):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城的行政长官。晋国 赵简子攻打范氏,包围中牟,佛肸抵抗,这时他请见孔子。 畔:同“叛”。 磷(lì n):本义制薄石。这里指把石头磨薄。 匏(páo)瓜:一种果实较大的葫芦,剖开可以做瓢,也可以系在腰间帮助 渡河泅水。
zǐ wèi bó yú yuē
rǔ wéi zhōu nán zhào nán yǐ

子 谓 伯 鱼 曰:汝 为 周 南、召 南 矣 乎?
rén ér bú wéi zhōu nán zhàonán qí yóu zhèng
人 而 不为 周 南、召 南,其 犹 正
Qiáng miàn ér lì yě yú
kě wèi zhì hū yuē bù kě rì yuè shì yǐ suì bù wǒ yú
可 谓 智 乎?曰:不 可 。日 月 逝矣,岁 不 我 欤。
kǒng zǐ yuē nuò wú jiāng shì yǐ

孔 子 曰:诺,吾 将 仕 矣。

【注释】阳货:又名阳虎,杨虎。鲁国季氏的家臣,曾一度掌握了季氏一家大权,甚而 掌握了鲁国大权,是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的人。 归:同“馈(kuì )”,赠送,馈赠。 豚(tún):小猪,这里指蒸熟的小猪。 时:同“伺(sì )”。 涂:同“途”,途中,路上。 亟(qì ):副词,屡次。 知:同“智”。 岁不我与:即岁不与我,年岁不等我。与,在一起,有等待的意思。 【大意】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就送孔子一个蒸熟的小猪使孔子到他家道谢。 孔子等到他不在家时去拜谢他。在路上遇见了他。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和你说。 说:„你自己藏了道德宝货却让整个国家迷惑失道,这可以说是仁吗?‟阳货接着说:„不可 以吧。‟„一个人好做官却屡屡错失机会,可以算明智吗?‟接着说:„不可以吧。‟日月流逝, 年岁不再回来了呀!”孔子说:“好吧,我打算做官了。”

《论语解悟》里仁第十六、十七、十八章

《论语解悟》里仁第十六、十七、十八章

《论语解悟》里仁第十六、十七、十八章前一篇《论语解悟》里仁第十四、十五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先生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通晓的是私利。

喻:晓义,通晓,知道的意思。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利:私利。

[愚悟]本章又谈到君子小人的不同,两者由于志向追求不同,平日的思考和行为也多不同,君子更多地考虑道义问题,务求得道,天长日久,自能通晓道义;小人更多地考虑个人私利,善于钻营,时间一久,陷于私利而不能自拔。

正是因为君子小人的志向不同,最终导致两者所习、所行、所喻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所以我们当立高远之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追寻,相信成功只是时间问题,滴水能穿石,关键在于坚持啊!倘若今日立志,明日又废,一切只会是徒劳而已。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先生说:看到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和他一样,见到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齐:平义,看齐的意思。

省:反省。

[愚悟]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本章所说的,看到贤德的人就学习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就反省自己,必能日进不已。

而且但与人处,不管贤否,都能对自己有益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反一个人如果看到别人有长处,或是有什么超过自己的,就浑身不舒服,妒贤忌能;看到不贤的人就看不起他,轻责嘲讽,不但失德失人,有悖于道,更有可能会祸从中来,失莫大焉![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先生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过错,应当委婉的劝止,如果见到自己的心意没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孝顺不违逆父母,虽有忧愁但不怨恨。

几:微,轻微,婉转的意思。

见志不从:志,有两种解说,一说为自己的志,一说为父母的志。

如果是父母的志,则只需不从两字就行了,古人从后说居多,今从前说。

违:触忤,冒犯。

劳:有两种解说,一说忧愁义,一说劳苦义。

谏而不从,复而再谏,虽劳不怨。

然而反复再谏,仍是几谏,有操心之劳,所以有忧愁之义。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7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7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7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十七章论语阳货篇yáng huò yù jiàn kǒng zǐ kǒng zǐ bú jiàn kuìkǒng zǐ tún kǒng zǐ sì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

孔子伺qí wáng yě ér wǎng bài zhī yù zhū tú wèi kǒng zǐ yuē lái yǔ yǔ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ěr yán yuē huái qí bǎo ér mí qí bāng kě wèi rén hū yuē bù kě尔言。

论语第十七教案

论语第十七教案

论语第十七教案教案标题:论语第十七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并分析论语第十七章的核心思想和教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语第十七章的背景和内容。

2. 分析论语第十七章中的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3. 运用论语第十七章的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难点:1. 理解论语第十七章中的复杂哲学概念和思想。

2. 运用论语第十七章的思想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准备:1. 论语第十七章的文本材料。

2. 学生课前阅读论语第十七章的作业。

3. 板书:论语第十七章的核心思想和关键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引导他们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内容。

2. 提问:你们对论语第十七章有什么了解?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论语第十七章的背景和作者。

2. 解读论语第十七章的核心思想和教育原则。

3. 分析论语第十七章中的道德观念和教育观念。

三、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论语第十七章中的一个问题或观点。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拓展(10分钟)1. 提出一个与论语第十七章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论语第十七章的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讨论结果。

2. 强调论语第十七章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论语第十七章的读后感或思考总结。

2.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拓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论语第十七章的核心思想和教育原则。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意识。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和课后反思,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实现。

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第十七·1...

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第十七·1...

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第十七·1...【原文】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①。

古之狂也肆②,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③,今之矜也忿戾④;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① 是之亡:没有这些毛病。

“是”为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之”为前置标志。

亡,通“无”,没有。

② 肆:直,正直。

③ 矜:矜持,自尊自大。

廉:方正,有棱角。

引申为直或正直。

④ 忿戾:凶恶,蛮横。

【语译】孔子说:“古代的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比原来不一样了。

古代狂妄的人不过放肆一点,现在狂妄的人简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自大的人只是不可冒犯,现在骄傲自大的人却凶横不讲理;古代愚笨的人简单率直,现代愚笨的人一味欺诈。

”【解读】本章孔子谈“狂”“矜”“愚”三者古今的变化。

本章理解难点在“肆”“廉”“直”三个字上,“肆”,有“直”“正直”的含义。

《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肆,直也。

”有时“肆”“直”连用,系同义复合词,《礼记•乐记》:“肆直而慈爱”,郑玄注曰:“肆,正也。

”肆直,正直。

“廉”也有“直”“正直”的含义。

“廉”的本意指物体外露的棱角,《礼记•月令》:“其器廉以深”,引申为直“直”或“正直”,《庄子•让王》:“人犯其难,我亨其利,非廉也。

”《荀子•不苟篇》:“君子宽而僈,廉而不刿。

”君子宽宏而不怠慢,正直而不伤害人。

“廉而不刿”衍化仿造一句,即“廉而无礼则刿”,与“直而无礼则绞”意义相近,将后一句稍加略缩,即“直而不绞”,与“廉而不刿”意同,“廉”有“直”的含义,勿需繁证。

肆、廉、直三辞一义,均有“正直”的含义,从修辞学角度讲是避复或者是变形不变义的一种重复。

孔子说:“古之狂也肆”,“矜也廉”,“愚也直”。

所说古人的三种毛病均有一个度,一个基础,这个度就是“正直”,这个基础也是“正直”,古人的狂就是狂,矜就是矜,愚就是愚,古者三疾是在正直的范围之内。

《论语》注释·读解(17)

《论语》注释·读解(17)

《论语》注释·读解(17)阳货第十七本篇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政治、礼乐、诗教、道德、人性等各个方面,还有几章涉及到当时“家臣执国政”和叛乱的情况,具有史料价值。

全篇原文共26章,本书选23章。

圣人的虚与委蛇【原文】“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

孔子时其亡③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④。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⑤:“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①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这时已把持季氏的大权,成为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

”(《季氏》)“见”,在这里为使动用法,是阳阳货想去拜见孔子去拜见他的意思。

②归孔子豚:归同“”,赠送;豚:乳猪。

③时其亡:等到阳货不在家。

时:伺;其,代指阳货;亡,无,不在。

④涂:同“途”。

⑤曰:以下几个“曰”字后面的话均为阳货自问自答。

(6)亟(qi):屡次。

【译文】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于是他便送给孔子一只乳猪。

孔子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不巧在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跟你讲话。

”于是说:“怀藏本却任凭自己的国家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然后又自己回答说:”不可以。

想为国家做一点事却屡次失去时机,这可以叫做智吗?”接下去又说:“不可以。

日月流逝,年岁不等人啊。

”孔子于是说:“好吧,我要做官了。

”【读解】虚与委蛇是一种表面顺随,实№上敷衍应付的态度。

对于有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著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便采取这种虚与委蛇的态度、所以,虚与委蛇实№上也是一种知人处事的技巧。

我们看到,圣人有时也是要用这些技巧的,这里就是一个例证。

阳货可以说是鲁国的一个坏人,但他却得了势,气焰如日中天,不可一世。

不过,他对孔子还比较尊敬,也很看得起孔子,一再希望拉孔子出来为他做事。

而在孔子看来,他是连季氏都不知的,“陪臣执国命”的野心家,根本不可能替他效力。

论语第十七章-《论语-阳货篇》

论语第十七章-《论语-阳货篇》

《论语-阳货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