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八章讲表
2021年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

《论语三百讲》欧阳光明(2021.03.07)傅佩荣第1讲崭新的开始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
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
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
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
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人道情怀;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
学习的方法:学思并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
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疏通文意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疏通文意
指十五岁。“有”同“又”,立身,
迷惑,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 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 得其乐。
疏通文意
代词,它。这里 指学问和事业
爱好,喜欢
7、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的人
比得上
勤奋自勉、 谦虚进取、 机敏好学、 加强修养
质疑探究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 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 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 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 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 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或者为了 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材教考衔接课件

活动一:学会断句
• (1)根据语意断句读。 • (2)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 (3)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 • (4)根据“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活动一:学会断句
朗读课文,用/表示停顿。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0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 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活动四:自主探究
学习 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活动四:自主探究
品德 修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④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活动二:疏通文意
知道, 懂得
代词,它,这里指学 问和事业
以……为快 乐
0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的人
喜爱,爱好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 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为乐的人。”
活动二:疏通文意
吃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0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来自之,乐亦名著介绍《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 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 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 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 》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
一、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释义】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学习方法与道德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释义】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为人处事)3、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志。
耳顺:能听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疑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为人处事)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温故:学过的知识。
可:可以。
以:凭借。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方法成为老师了。
《论语》十二则

人不知
了解
转折,却、但是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气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 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 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 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 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 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 吗?"
课文 评讲
第二章
我
• 曾子曰:“吾(wú )日三省(xǐng)吾(wú )身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曲肱而枕之
(表转折) (表修饰) (表承接)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8、一词多义
•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而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承接)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承接)
课文 评讲
第四章
温习、复习 表顺接,就
• 子曰:“温
旧的知识
故
而知
新
获得
新的理解与体会
,
可
可以
以
凭借
为师矣。”
语气词,表肯定
成为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 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 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 以当老师了。”
段解:本章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论语名句: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解释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这章有三句,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昨天讲到这一句,孔子整个的圣学之道都已经概括尽了。
它是以学字为宗,就是纲领;以习为趣,习是真干、真落实,这是修学的要径;以时字为枢机,就是关键,关键在于时时在学、时时在习。
学是什么?觉了,学了圣贤之道能够觉悟。
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时候,觉悟到我这一念、这一动符不符合圣教?不符合,马上要把它放下,要克制,这叫克己复礼。
论语十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 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是有话想说, 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反三的人,就不再教 他了[1]。
❖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 (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chuán)不习乎?”(《学而》)
❖ 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 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泰伯》)
❖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 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 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推行 “仁爱”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 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 活用现象
➢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 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 点长处”。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 译文:孔子说:“认真学习知识并且记 住,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却不感到疲 倦,我又做到了哪一点呢?”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孔子说:“在几个人里,必定有值得我去学 习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 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 改正。”
《论语》十则全文解析

《论语》十则学习纲要单元回顾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课文感悟《〈论语〉十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思想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写作特点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很鲜明,但它只提论点,不提论据,而且立意非常深刻。
如第三则谈“学”和“思”的关系,两句话,表明孔子主张“学”和“思”相结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这一则不仅说明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充满了辩证思想。
2.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
课文中所选的十则,第三则只有12个字,第一则稍长,也只有30个字。
字数虽少,但格言式的语句,表达了精辟的认识和深刻的哲理。
其中很多语句已成为成语,一直流传,很多成语至今仍很有生命力,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孔子(前559—前479),名丘,字仲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學而第八章講表
言重有法口安定辭
自輕不莊行重有德…子曰:君子不重
身儼若思
無儀不威貌重有威則不威,
病在自侮(因)
好重有觀意毋不敬
(過失)
(果)
固為堅固弟子規
學問不入
威儀基礎感應篇
三教
藥病并舉
(宋注)同例
十善業…學則不固;
(漢注)
固乃蔽固
學禮除蔽蔽除學入
不達於禮
從師救蔽
忠不偏邪百行之主
親近忠信…主忠信,
信誠不欺求學動力
學道奠基染淨因緣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知過)
友其同志獨學無友,孤陋寡聞…無友不如己者,
出交志士,入讀聖書
道學切磋君子令名
擇處防染資己鑑非
日求聞過成於受諫
(防過)
我主忠信
環境防範志趣迥異毋慢毋謗
彼行詐偽
知恥發露
(改過)
自省去非洗滌私慾改過貴速…過則勿憚改。
後不再造
註:臨別贈言
李彌遜贈胡忠簡之貶所十事盡於友道。
一曰,有天命,有君命,不擇地而安順受。
二曰,惟君子處困而不失其亨貧賤患難,無入而不自得。
三曰,名節之士,猶未及道,更宜進步期與道為一,並無名節可言矣。
四曰,境界違順,當以初心對治。
五曰,子厚居柳築愚溪,東坡居惠築鶴觀,若將終身焉不必日望賜還。
六曰,無我方能作為大事大公無我,勉其有大識量大擔當。
七曰,天將任之,必有大摧抑。
八曰,建立功名,非知道者不能掀天揭地事業,總從性分中流出,非分外有增
加也。
九曰,太剛恐易折,須養以渾厚。
十曰,學必明理,記問辯說皆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