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_学而篇》教学设计

《论语_学而篇》教学设计

《论语·学而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白鹤小学陈诚兴教材分析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一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学生对第一章内容深入了解的同时为今后深入学习《论语》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多种方式朗读《论语·学而篇》中的第一则,做到熟读。

2.领悟关于人生和学习的道理的同时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诵读,使学生了解本课内容,并在生活中践行,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想学、乐学、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诵读,营造融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在读中了解语录,熟读成诵。

2.自学法。

有目的地让学生自学,提高40分钟课堂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3.点拨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同时,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论语·学而篇》中的第一则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答导入,激发兴趣。

1.问答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能帮帮老师吗?生:能师: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那好(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1)猴子每分钟能掰一个玉米,在果园里,一只猴子5分钟能掰几个玉米? (答案:没掰到一个)(2)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天更高? (答案:心比天高)(3)世界上除了火车什么车最长? (答案:塞车)(4)牙医靠什么吃饭? (答案:嘴巴)师: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同学们,看大屏幕。

2.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学内容: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初读课文,正音。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这是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第1部分学而篇作者: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第2部分人、修身的一些观点,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宋代学者朱熹曾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再读《论语》,以定其根本。

我们已经读了《大学》、《中庸》,现在开始,我们来读《论语》(板书)。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

论语教案幼儿园学而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论语》幼儿园学而篇的第一、二章。

详细内容如下: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学而篇中提到的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

2. 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中的词句,如“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等。

2. 教学重点:把握《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如孝弟、尊敬他人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论语教材。

2. 学具:论语学习笔记、彩色笔、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论语学习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论语学而篇的第一、二章,分析重点词汇和句子。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孝弟、尊敬他人等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论语原文,并分享学习心得。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论语》中的道德观念。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学而篇2. 内容:a.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人际关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道德品质:孝弟、尊敬他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论语学而篇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弟、尊敬他人的短文。

a. 关心父母的生活,帮助父母做家务;b. 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同学;c. 遵守学校纪律,尊敬他人;d. 乐于助人,关爱身边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论语》学而篇的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论语学而篇教案5则范文

论语学而篇教案5则范文

论语学而篇教案5则范文第一篇:论语学而篇教案《论语》学而第一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1、孔子的思想主张;2、《论语》的思想内涵;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1教学过程:一、孔子介绍二、经典诵读1.出示原文内容: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四、经典哲理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译文】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

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

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1——1、4教学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与哲学观;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1、孔子的思想主张;2、《论语》的思想内涵;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1教学过程:一、孔子介绍二、经典诵读1、出示原文内容: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四、经典哲理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译文】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就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不?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就是很快乐的事情不?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不?”【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就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

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

领导者治国就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她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就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论语学而》教案

《论语学而》教案

论语·学而一、重点难点1.重点:加强人格修养的主要观点。

2.难点:简朴的语言蕴含深刻的哲理。

二、背景材料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哲学上,他提倡中庸之道;在政治上,提倡“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首倡私人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

他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学方法(如“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和教学态度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孔子曾在鲁国任司寇(掌管司法),55岁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但都没有得到重用。

68岁回国从事著述和讲学工作。

他教授弟子三千,有名字可考者七十余人。

他整理了《易》、《书》、《诗》、《礼》、《乐》和《春秋》六经,为保存和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产生过广泛的积极影响,是著名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诸侯因忙于战争,奴隶主贵族趋于没落,生活上贪图享受,不但无法顾及学校,而且进取精神和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官学开始衰落,从而使私学得以兴办。

孔子积极创办私学,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有教无类”,收弟子三千,并在长期的政治、教学活动中发表大量见解,形成孔子的思想主体。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加以整理成文,就成了《论语》。

2.《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全书20篇,以记言为主,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辑而成。

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是后代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论语》的部分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语言简洁精炼,含义丰富深刻,概括力强,具有格言、警句的特色。

《学而》是《论语》中的第一篇,孔子语录就选自其中。

三、作品串讲论语·学而[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1]本篇选自杨伯峻注译《论语》,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学而教案大学

论语学而教案大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论语》学而篇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涉及的主要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学而篇的核心思想。

2. 孔子关于仁、礼、孝、悌等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学而篇中的一些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 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学而篇的文本、相关背景资料、PPT课件。

2. 学生准备:《论语》学而篇的文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论语》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论语》学而篇的主题。

二、新课导入1. 朗读学而篇,让学生初步了解篇章内容。

2. 讨论学而篇的主题思想。

三、讲解重点1. 解释学而篇中的关键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

2. 分析孔子关于仁、礼、孝、悌等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讨论1. 讨论学而篇中关于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

2. 分析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学而篇中的关键句子和道德规范。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新课导入1. 讲解学而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

2. 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将“吾日三省吾身”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于现代生活。

2. 分析学而篇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学而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学而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辨能力和对孔子思想的深入理解。

小学语文课堂教案:古文诵读《论语》中的“学而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案:古文诵读《论语》中的“学而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案:古文诵读《论语》中的“学而篇”一、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其中的“学而篇”是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重要篇章。

本教案以小学语文课堂为背景,针对《学而篇》进行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学而篇》的基本内容,理解文言文的特点;2. 学习运用注释和翻译等辅助工具,解读古文;3.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4.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论语·学而篇》;2. 音频或视频资源:《学而篇》的朗读音频或视频资料;3. 教学辅助工具:注释和翻译的教学材料、笔记本、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以“学生的学习困惑”为情境,引入《学而篇》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 导入铺垫播放《学而篇》的朗读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语调和韵律,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铺垫。

3. 预习导引在讲解之前,向学生提供《学而篇》的版本,鼓励学生预习课文并在课前做好必要的标记和注释。

4. 课文讲解- 第一段:首先,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并解读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习”和“不亦说乎”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重要性”之间的关系。

- 第二段:引导学生朗读第二段,并解读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解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两个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待人接物”的道理。

- 第三段:引导学生朗读第三段,并解读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解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段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其他段落:按序讲解其他段落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学而篇》的整体思想。

5. 文本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学而篇》中的习语和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孔子介绍
二、经典诵读
1.出示原文内容: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子曰:(1),鲜(2)矣仁。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
四、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译文】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评析】宋代着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

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

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
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5、【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

“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五、经典背诵学生背诵,小组检查,教师抽背。

六、经典应用说说学习体会,教师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