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234

合集下载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题课件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题课件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题课件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奥秘生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运动与行为2.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太阳系与宇宙探索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能量转化与守恒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教材中所学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命科学中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物质科学中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地球与宇宙知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生物的特征与分类。

播放地球科普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对生物、地球与宇宙、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知识点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讲解的例题,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随堂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解题过程与答案。

提供拓展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学习。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地球与宇宙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物的三个特征,并说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描述地球的形状,并解释为什么地球是圆的。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举例说明。

2. 答案:生物的特征: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适应环境、促进生物进化、保持生态平衡。

地球是近似于球形的,因为地球的自转使赤道膨胀,形成赤道隆起,使地球呈球形。

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能量在封闭系统中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科学》总复习资料五年级上册1、种子发芽需要的必须条件:一定的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2、食物链中,生产者一般指________,消费者一般指________。

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肉食动物终止。

3、生态系统指自然界中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4、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际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5、影子的大小和物体与________之间的距离有关。

距离越近,影子越大;距离越远,影子越小。

而影子的形状则与________的角度有关。

6、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倍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也叫反光,它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7、科学家利用光反射的远离精确测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 384430 千米。

8、利用反射原理:汽车反光镜、医用额镜、潜望镜、________、________等。

9、在野外可以利用________聚光生火。

10、吸热与物体表面的颜色深浅有关。

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______。

吸热还与光线对物体照射的角度有关。

11、太阳透过________可以扩展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

1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13、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是会产生一种与喷出方向相反的力,叫________。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漆大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14、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____,要使物体运动地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____。

15、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

五年级下册1、浮力的方向始终是________,重力的方向始终是________。

2、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________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________发现的。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含答案)
【小学科学】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资料(完整版含答案)
一、动物类
1. 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的特征:胎生、哺乳、四肢。

- 哺乳动物的分类:食草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2. 鸟类
- 鸟类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冷血动物。

- 鸟类的分类:鸣禽、啄木鸟、长尾鸟。

二、植物类
1. 花的结构
- 花的组成部分:花瓣、花萼、雄蕊、雌蕊。

- 花的授粉方式:风媒、昆虫媒、自媒。

2. 植物的繁殖方式
- 有性繁殖:结实、结籽、结块。

- 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

三、物质类
1. 物体的热传递方式
-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的接触部分传递。

- 导热材料:金属、玻璃等。

2. 物质的沉浮性
- 密度:总体积中的质量比。

- 比重:物体与同体积水的比值。

四、自然灾害类
1. 地震
- 地震的产生原因:地壳运动、地震波。

- 防震措施:房屋加固、避开危险区域。

2. 暴雨
- 暴雨的影响:水灾、山体滑坡。

- 预防措施:合理排水、加固山体。

五、健康类
1. 饮食均衡
- 健康饮食的特点:多样化、合理搭配。

- 营养素的分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2. 疾病防治
- 个人卫生惯:勤洗手、保持清洁。

-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预防疾病传播。

以上是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的完整版,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老师请教。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版(小升初)总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版(小升初)总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使用工具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3.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 (试题)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总复习  (试题)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一.放大镜和显微镜1.(2021•余杭区)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觉得指纹的图象太小,为了使图象大一些,正确的方法是( )A .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B .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C .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远些2.(2020春•江干区期末)下列图象中,通常最可能是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是( )A .石英晶体B .大肠杆菌C .蝶的口器3.(2021春•华州区期中)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时,会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光区域( )A .红、黄、蓝B .红、绿、黄C .红、绿、蓝4.(2021•峨山县)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是( )A .牛顿B .列文虎克C .达尔文D .爱迪生5.(2021春•沿滩区校级月考)科学家一般选择( )来观察大肠杆菌。

A .光学显微镜B .电子显微镜C .放大镜6.(2021•曹县)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②准备两个放大镜③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象 ④调整好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A .②④③①B .②①③④C .②③④①7.(2021•青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A .相同B .相反C .无关8.(2021•郓城县)生物学家 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 。

9.(2019春•定陶区校级期中)在图中标出相应部分名稀(1)这台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50×,则这台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将被放大的倍数是 倍 (2)如果实验中需要将镜筒下降,那么我们的眼睛应该注视 (填物镜或目镜)(3)你在目镜中观察到的物体图象在左上方,如果要将图象移到中央,你认为应该把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

二.显微镜的观察10.(2021•浦城县)蟋蟀的“耳朵”在( )A .头部B .足的内侧C .腹部D .胸部11.(2020秋•乌苏市期末)已经发现的动物种类有150多万种,其中已知的昆虫达( )种。

2017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精选】

2017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精选】

教科版小学(xiǎoxué)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dìyī)单元工具(gōngjù)和机械一、使用(shǐyòng)工具1.机械(jīxiè) 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最新小学六年级科学上下全册复习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最新小学六年级科学上下全册复习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按生活环境分: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按茎的软硬分: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按生存时间分:一年生植物两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按人的需要分: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蔬菜水果粮食建材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菌类不是植物。

.藻类植物有:(紫菜)(海带)(红藻)(绿藻))15、我们每一个人的相貌都是唯一的。

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鸡和鸭。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人。

不同的形状特征,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n个性状,可以组合造就n的平方个不同个体。

世界上很难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其他生物也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

16、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关联的、是相适应的。

植物形态与它所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例子;浮萍的根只有一根而且很细。

因为它生活在水里,是浮水植物;小草和玉米有庞大的根系,因为它们生活在陆地上,既要依靠根到土壤中去吸收水分、养分,还要依靠根来固定植物;仙人掌的叶成刺状,是因为它生活在缺水的地方,需要减少水分的蒸发;仙人掌的茎绿色、肥厚多汁,是因为它要承担起光合作用和储存水分的功能;松树的针形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的叶子宽大,是因为它生活在水分充足的热带,更有利于蒸发体内的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17、动物与它所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功能举例:金鱼身体呈纺锤形,游泳时可以减少水对它的阻力;鱼身体上有鱼鳍,鱼鳞、有鳃,有利于它在水中生活;鸽子身体呈纺锤形,飞行时可以减少空气对它的阻力;鸽子身体上长有羽毛,有翅膀、骨骼中空都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猫的脚上有肉垫,在地上跑时发出的声音较小,有利于它捕食;鸟爪带钩,容易抓住树干,适宜生活在森林中,有利于捕捉小动物;鸭脚有蹼,适宜生活在水中;苍耳种子有刺,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壁虎的脚上有(吸盘),适合在墙上爬行。

白鹤的脚(又细又长),适合在沼泽中行走。

马蹄(粗壮而厚实),适合在草原上行走。

薄公英种子上有绒毛,很轻,容易随风飘移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一)生命世界1.植物的特征·凤仙花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组成的。

·植物的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满足植物生长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养料输送到叶、花、果,又能把叶上的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有些植物的茎还有繁殖的作用。

植物的茎分为直立茎(向日葵)、匍匐茎(番薯)、攀援茎(葡萄)、缠绕茎(牵牛花)。

·人们根据植物茎的软硬程度把植物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一片完整的叶具有共同的构造,包括叶片和叶柄两部分。

叶片中有叶脉,它是输送水分和养料的管道。

叶片表面有气孔,气体从气孔自由地进出叶片。

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植物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并释放氧气,称为光合作用。

公式为:绿叶+水+二氧化碳——阳光氧气+养料·完全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雄蕊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

·果实一般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

有肉果和干果。

·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胚根将来长成植物的根,胚芽将来长成茎和叶。

·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利用风力(如蒲公英、臭椿、枫树、松树)、利用动物(如苍耳、鬼针草、山楂、葡萄)、利用弹力或喷射作用(如凤仙花、喷瓜)、利用水流(如莲蓬、椰子)。

·开花植物的生长主要经历了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主要过程。

·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1)种子繁殖:利用种子来进行繁殖的;(2)营养繁殖:由茎和根来进行繁殖(如番薯用块根进行繁殖;水仙花、甘蔗、马铃薯、大蒜、洋葱、姜是用茎来进行繁殖;芦苇、狗尾巴草用地下根茎进行繁殖。

);(3)扦插:直接从茎上剪下一段枝条,插在土里进行繁殖(如葡萄、石榴、杨柳)。

2.动物的特征·蚕是从蚕卵里孵出来的。

刚孵出的小蚕称为“蚁蚕”。

·蚕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吐丝结茧,变成蛹。

·蚕蛾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胸部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昆虫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有翅或翅退化。

·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头部有一对触角。

蜗牛的触角是来辨别和寻找食物。

鱼靠着鳍和身体的摆动在水中自由地游泳,鱼是靠鳃呼吸的。

鲫鱼的身体由头、躯干、尾三部分组成。

身上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动物的幼年期和成年期的形态会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变态。

幼体在水里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岸上生活,用肺呼吸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蝾螈等。

·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动物的繁殖方式常见的有卵生和胎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用胎生繁殖后代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昆虫、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都是卵生动物,哺乳动物是胎生动物。

此外其他的繁殖方式有分裂(如草履虫、变形虫)、出芽(珊瑚)。

·各种动物都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

3.生物及其环境·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

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生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

·生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食物链是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它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

如:稻谷——老鼠——蛇——老鹰中,稻谷是生产者,其它三种都是消费者。

·许多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动植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物的进化的两条规律:①一般从水生到陆地,从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从低级到高级;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就会消亡。

地球上最先出现的生命是单细胞藻类和菌类。

(二)物质世界之物质变化1.水及其变化·水是一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会流动的液体。

·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水降到0℃时会开始凝固成冰。

固态的冰升到0℃时会开始融化成水。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之后会凝结成小水滴。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自然界是的雾、云、雪、霜、露都是水的不同形态。

2.物质的溶解·食盐、白糖等固体物质的颗粒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称为晶体。

·物体在水中溶解后就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液体,也能溶解一定的气体。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有快有慢,受到颗粒大小、水的温度及是否搅拌三个因素的影响。

·同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一定的。

·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以采用蒸发水分的方式分离出来。

3.物体的运动和力·由于地球的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力叫重力。

·橡皮筋、弹簧等物体被拉长或绞紧时会产生弹力。

·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气球动力小车是被反冲力推动而前进的。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长度就越长。

弹簧秤又叫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

力的大小用“牛顿”来表示。

·运动的物体因为摩擦而受到的阻力称为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状况、运动物体的重量等因素有关。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一定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利也有害。

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减小它。

·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4.物质的变化·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可塑性和金属金属光泽等属性。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会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

·铁会生锈,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铁生锈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通过涂油漆、制成合金等方法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三)物质世界之能量表现形式1.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常用单位是分贝。

音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使鼓膜产生振动,通过神经传到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

2.光·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空气中光速是30万千米/秒。

·光遇到物体后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受到的光照强度有关。

光线越强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

·人们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将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光照的角度有关。

·物体的颜色越浅、表面越光滑、光照的角度越斜,温度就越低。

3.电·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从电源中流出的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就会发光。

·导线、电池(电源)和小灯泡(用电器)可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叫做电路。

·容易导电的物体称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绝缘体。

·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

·电路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

4.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物体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说明了物体的热量在增加或减少。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为37℃、水结冰的温度为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

·水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空气以及许多液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这种传热的方式叫热传递。

·不同的物体传热性能是不同的。

金属的传热性能比较好,但保温性能较差。

·各种不同材料的吸热和散热能力是不同的。

5.磁·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多块磁铁组合在一起,磁铁的磁力会发生变化。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来指示方向的仪器。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磁铁摩擦钢针能使钢针具有磁性,这个过程叫磁化。

6.能量转化·通电后的导线会产生磁力,能使指南针的磁针产生偏转。

·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的。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绕线方向有关。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以改变,通过增加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能够增强电磁铁的磁力。

·电动机是利用电产生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原理产生动力的。

·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

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

·煤是由亿万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可以通过煤的特点和地层特点推测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