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

合集下载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201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类号:学校代码:10269密级:学号: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指导教师:左思民教授学位申请人:王舒祎2018年5月Master’s Dissertation(2018)Classification: School code:10269 Confidentiality Level: Student ID: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 Study on the Overlap of Verb and Noun in ModernChineseS chool: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aj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Direction: Modern Chinese GrammarMentor: Professor Zuo SiminAuthor: Wang ShuyiMay, 2018王舒祎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内容摘要关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对于动名兼类的判别依据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因此本文以《词汇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汇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第一章,绪论。

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英语动名兼类词以及英汉动词名词之间的对比三方面,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数据来源。

第二章,对现汉动名兼类三种代表性处理策略的分析。

三种代表性的策略分别是人为限制兼类词数量、动词归入名词、不限制兼类词的数量。

分析中我们参照英语兼类词的处理方法,同时根据现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事实,证明了现有的处理策略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探究。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性、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的简单整理和论述,尝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局部:一是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二是词类活用概说;三是词的兼类概说;四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关键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类的多功能性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词类与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对一个词的類别判定时,往往需要依据该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如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所提出的:“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另外,高名凯先生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原因是汉语的实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词类功能〞。

实词的多功能性也是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词汇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而不用改变形态,这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意能力和意合性。

实际上,这一特点与汉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重视人内心的认知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语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时,更依靠“意会〞,而不是依靠语言。

二、词类活用概说陈承泽先生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之后,学术界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指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语义的作用,同时,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常见的几类词活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老:小孩儿拿大铜子儿打老。

〔2〕小:这小子是个恶霸,非要娶那个姑娘作小。

在这里,〔1〕句中“老〞由形容词“年迈的、年长的、陈旧的〞活用为名词表示“父母〞或“长辈〞。

浅谈《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词性标注的几个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词性标注的几个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词性标注的几个问题摘要:本文主要从功能的角度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词性标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涉及词性标注及其与释义和配例相一致、兼类词的释义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对《现汉》(五)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了一定说明。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词性标注释义《现代汉语词典》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语文辞书之一。

对现代汉语词典质量产生影响的根本性因素,是词典的释义问题。

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词性标注现代汉语词典标注词性,给汉语教学、用户的学习和使用和中文信息处理等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标注词性必须要对词类系统和词与非词进行界定。

科学的给词归类,主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

陆俭明提出的词类划分标准是:1、词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2、词跟词结合的功能,3、词表示类别的功能,即语法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依据的词类是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学词类系统,是比较科学的。

如:集成:【动】同类著作汇集在一起(多用做书名):《丛书~》|《中国古典戏曲论著~》。

(《现汉》(五)p592)集锦:【名】编辑在一起的精彩的图画、诗文等(多用做标题):图片~|邮票~。

(《现汉》(五)p59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集成”与“集锦”根据配例来看,“丛书集成”、“图片集锦”、“邮票集锦”,二者看似相同,但是语法意义不同。

根据“语料库在线”的检索结果,“集成”66条例句中,17个做谓语例句,13个做定语例句,且能带宾语;“集锦”6条例句中5个做中心语。

前者语法意义表示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存在,后者的语法意义表示事物名称。

所以二者词性标注不同。

另外,在根据功能判断词性的基础上,也不能完全脱离意义。

“集成”与“集锦”词汇意义也不同,“集:1.集合;聚集”(《现汉》(五)p639),“成:3.【动】成为;变为”(《现汉》(五)p171),“集成”有“汇集成为”的意思,释义行文体现为动词性。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古汉语常用字字》p150),这里应为比喻义,指美好的东西,所以“集锦”释义行文应体现为名词性。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作者:史海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浅谈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

J n 01 a .2 2
V0 . 5 N . 11 o 1
浅 谈现 代汉 语 中 词 的 兼 类 问 题
霍雅 洁
(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6 ) 10 2

要: 词的兼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多年来争论而没有得到解 决的问题 之一。本文试 图从兼 类词 的判 定来探
作者简 介: 霍雅洁( 9 7 )女 , 18 一 , 河北石家庄人 , 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 院语 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专业 2 1 陕 0 0级硕士研究 生。 研究方 向: 汉语 国际教育 。

l 2・ 1
的意义 联 系 。 “ 把 锁 ” 名 词 ) “ 门 ”( 词 ) 一 ( 和 锁 动
21 0 2年 2月
第l 5卷第 1 期
西 安文理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un l f inU i r t o r n c n e( o i c n e d in o ra o , nv sy f t a dS i c S c Si cs io ) xa e i A s e l a e E t

什么是词的兼类
朱 德熙先生 《 在中 国语言 和方 言学术讨论会 上的 发言》 18 (96年 1 ) 月 中认 为 “ 划分 词类 的时候 , 我们 常常碰到兼 类的 问题 。假 定说 我们 根据标 准 A划 分 出 甲类词 , 根据标 准 B划分 出乙类 词 , 可能 有一 部 很
分词既符合标淮 A, 又符合标准 B 达就是通常说 的 , 兼类词 。 …( ” ” P 他还 提 出 了兼类 词 可 以有 四种 不 同 墙
的处理办 法 :. 属 甲 、 1兼 乙两 类 ,. 甲 、 2是 乙两类 以外 的另一 类词 ,. 甲类 词 内部 的一 个小 类 ,. 乙类 3是 4是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原创实用版】目录1.兼类词的定义与特点2.兼类词的分类3.兼类词的语法功能4.兼类词的举例与解析正文一、兼类词的定义与特点兼类词是现代汉语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词语。

它具有灵活的语法功能,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在不同的句子中充当不同的词性。

兼类词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用法丰富,为汉语表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兼类词的分类根据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名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书”。

2.动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打”。

3.形容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美丽”。

4.副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副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很”。

5.介词兼类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在”。

6.连词兼类词: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和”。

7.助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助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的”。

三、兼类词的语法功能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与其所处的语境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语境中,兼类词可以充当不同的词性,发挥不同的语法作用。

如“书”这个词,在“这是一本好书”的句子中,它作名词;而在“他喜欢看书”的句子中,它作动词。

四、兼类词的举例与解析以下是一些兼类词的例子及其在句子中的用法:1.“好”:形容词兼类词。

如“这本小说写得好”(形容词),“他身体好”(形容词),“他们的关系好”(副词)。

2.“给”:动词兼类词。

如“请给我一支笔”(动词),“给我一杯水”(动词),“他给我打电话”(介词)。

3.“把”:介词兼类词。

如“他把窗户打开了”(介词),“请把那本书给我”(介词),“他把问题解决了”(动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作者:卫翔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第5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卫翔摘要: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明确界定了兼类词,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列举了兼类词常见的几种类型及兼类词的正确判定方法,提出注意兼类词造成的病句或歧义,因此,为避免病句和歧义须考虑语境再来组织句子。

关键词:汉语;兼类词;词类我们在遣词用句中会发现汉语中一个词会兼具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词性。

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概括其类型、特点,无论对汉语本体研究抑或汉语第二语言学习,都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传统,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那么兼类词是什么类别,它是不是属于这两类中的一种呢?词的兼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什么样的词才属于词的兼类现象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了解兼类词过程中要知道的。

关于兼类词的界定,是指在一定的词类体系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下册上指出:“汉语里大部分的词都归属某一词类,只有少数词可以归两类或两类以上,其条件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特征而词汇意义密切相关。

”语言学家们在建立其词类体系时,主观上都期望划归同一类的词的语法功能要有足够多的共同点,不同的词类又要有足够多的不同点。

然而建立了A 类词与B 类词的鉴别准则之后,便从词的全集中划分出集合A 与集合B,很可能有或多或少的一部分词既符合A 类又符合B 类,这部分词构成了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C。

集合AC,集合BC 仍然各是A 类词,B 类词。

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汉语词类体系中也承认这种现象。

例图1-1这时候我们要确定交集C 的归属,就需要重新调整词类体系了。

那我们假设新的词类集合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1) a=AC, b=BC, c=C(2) a=A, b=B(3) a=A, b=BC 或 a=AC,b=B这三种情况第一种交集C 就要另立一类,也要另取一个名字,但现在词类体系已经相对稳定了,这种做法很显然不可取。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是指一个词能够兼具多种词性和承担多
种语法功能的特点。

在汉语中,许多词汇具有灵活多变的词性和用法,这
是由于汉语词汇的灵活性和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可以兼具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例如,“夜色”一词既可以用作名词表示夜晚的颜色,也可以用作形容词
表示夜晚的颜色深或昏暗,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颜色变暗。

类似的例子还有:“长”、“暖”、“浅”等。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可以同时具备多种语法功能,可以在句子
中担任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多种角色。

例如,“心情”一词可以作
为主语,“她的心情很好。

”也可以作为宾语,“我关心你的心情。

”还
可以作为定语,“我很喜欢这种心情。

”还可以作为状语,“他笑得心情
愉快”。

这种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使得现代汉语的表达更加灵活多样。

它可以
使语言更加简洁、明确,并丰富了表达的内涵。

同时,这也为语言学习者
提出了挑战,因为词义转化和多功能性的存在,词语的用法相对灵活,需
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因此,掌握兼类与多功能性的词汇使用,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缺 乏明显的形态 变 化和形态标记 , 所以 从 !马氏文通 ∀ 引入西方 语 法来研究汉 语语法起, 虽历经百 余年, 词类的 划 分和使用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 难点 之一。特别是在词的 转类使用 ( 兼类 和活用 ) 问 题上 , 虽百家争鸣 , 各有创 见, 但终 未形成统 一 的观点和看法 , 甚至在一些教科书或研学者中 因 各种原因, 对此问题依旧是因循守旧, 认识混乱。 本文试就词的兼类问题综述各家观点, 条分缕析 , 提出界定词的兼类的 原则, 能正确理解词的兼 类 和词的活用这两种语 言现象, 为今后进一步研 究 词的转类使用问题打下基础。 二、 兼类的界定 ( 一) 观点回顾 !马氏文通∀ 首先提出 # 词类通假∃ 、 # 兼类∃ 说, 由于其主张 # 义不同而其类 亦别焉。故字 类 者, 亦类其义 焉耳∃ , 以 # 以义定类 ∃、 # 类随 义 转∃ 为出发点 , 全然没有考虑到汉语特有的词 的 多能性, 所以马氏 所说的通 假、兼类 , 实际上 没 有真 正解 决 词类 划分 和 使用 的 矛 盾, 最 终 走 入 # 字无定义 , 故无定类∃ 的死胡同。 黎锦熙先生 在 !新著 国语文法 ∀ 中主 张 # 把 词类跟句子成分的关系固定下来∃ , 根据词在句中 出现的位置 来划分词类, 词可以 跨类, 有时甚 至 跨度极大 , 类别的判定只能是 # 依句辨品∃ , # 离 句无品∃ , 依旧难以逾越 # 字无定类∃ 的悖论 , 甚 至险些将汉语引入无词类的危险境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 2009 年)
275 每一个 个 体词 必须 音 同、 形同、义 同, 而 # 词∃ 就是指具有同一性 的这些个体词的集合 , 也 就是 说必须是一个 # 概括词∃ 。如 : 理想 ( l x i ng ) % 当 一 名 医生 是 我 的 理 想。 ( 名词) & 这项技术革新还不够理性, 要进一步钻研。( 形容词) 因此, 根据 这个原则, 我们 必须排除把 以下 两种情形算作兼类 : ( 1) 多音多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 存在着大量的 多音词现象 , 一词 多音多 义, 虽表现出不同的语 法特征, 分属 不同 的词类, 但因违背了 # 同一∃ 原则 , 不能算 作兼 类。如: 好: % h o 庄稼长得很好。 ( 优点多的、使 人满意的, 形容词, 补语 ) &h o 语) ( 2) 同音不同义现象。 现代汉语从 古代汉语发展 而来, 在词汇 的不 断整合和发展中 , 数量精简语义丰富的特点 一直 没有改 变, 在造词时由于语音 巧合, 或者在 不断 的简化或演变的过 程中, 一个词虽同音同形 但积 累凝固 了很多意义。这种同音 不同义, 而分 隶不 同词类的情况 , 我们也不能把它算作兼类。如: 省 ( sh!ng ) : % 全国 30 多个 省、自治区、直 辖市都有人参赛。 ( 行政区划单 位 , 直属中央, 名词 ) & 你 不能省点儿心 吗? 节约, 动词 ) 这里还要特 别强调一点 , 我们这里所说 的同 义, 是指意义完全相同 , 单 凭语感不可能区 别出 个体词意义的不同 , 甚至在字典中义项的解 释也 不会有二。那种表现出来的个体词意义相近 或有 联系, 在字典里已经分列不同 义项的概括词 , 从 严格意义上说, 我们也不把它算所是兼类。比如: # 锁∃ 、# 死∃ 、# 报告∃ 、# 代表∃ 等。 2 少数性原则 朱德熙先生说 : # 兼类的词只能是少数, 如果 把 A 和 B 分为两类之后, 大部分 A 类词同时兼属 B 类, 或大部分 B 类词兼属 A 类 , 那 只能说明我 们当初 把 A 和 B 划 分为两 类词本 身没有 多大 意 义。 ∃ 吕叔湘先生也说 : # 凡是 在相同的条件 下, ( 俭 省、 他不好喝 酒。 ( 喜欢 , 动词 , 谓
教育教学研究 对于所有兼 类词来说 , 我们都可以把它 看作 是某一个词类这个大的原型范畴中的 非典型成员 或是 边缘 成 员, 它 突 破了 西 方语 法 词 类划 分 的 # 非此即彼∃ 的二分性, 体现了汉语特殊的词类关 系。 三、 词的兼类常见种类及示例 ( 一) 形容词兼属动词 如 # 丰富、巩固、委屈、端正、宽大、充 实、 统一、方便、繁荣∃ 等, 可 以受 # 很∃ 修饰 , 又 能带宾语 , 兼属形容词、动词两类。 1 所谓宽进 , 即不受统一的录取分数线限制。 ( 形容词) 2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他们首先统一了大家 的认识。 ( 动词 ) 3 我们的市场不是在萎缩 , 而是越来越繁荣。 ( 形容词) 4 新华社今天全 文播发了 !中共 中央关于进 一步繁荣文艺单若干意见∀ 。 ( 动词 ) ( 二) 区别词兼属副词 如 # 共同、自动、长期、局部 ∃ 等 , 除了 能 修饰名词和组成 # 的∃ 字结构以外, 还能作状语。 我们说这些词兼属区别词和副词两类。 1 地下雷达的全部工作是在计算机控制下自 动完成的。( 副词) 2 国际自动电话的广泛使用 , 使中外通讯时 间缩短为 30 秒钟。 ( 区别词) ( 三) 名词兼属动词、形容词 如 # 规范、系统、投入∃ 等。 1 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 , 用来调整人们之间 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 名词 ) 2 不仅如此, 教育部目前也成立了专门委员 会规范 MBA 市场。 ( 动词) 3 鲁迅的语言也难说很规范。 ( 形容词) ( 四) 介词兼属动词 如 # 在、到、比、给、跟 ∃ 等 , 由 于 这些 介 词都是从动词演变 而来的, 所以现代汉语中 还保 留着动词的功能。作为动 词, 有的 可以重叠 , 可 以带 # 了、着、过∃ 等后缀 , 作为 介词在句 中出 现时不能重叠 , 也不能带 # 了、着、过∃ 。我们说 这些介词兼属动词。 1 我结婚到北京来就我一个人。( 介词) 2 最后到了北京, 最后就慢慢的 , 一直搞这 个行业。 ( 动词 )
274
教育教学研究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
谢晖, 贺祝琳
( 首都医科大学 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 北京 摘要 100069)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和活用是词类转变 表现出 的一对特 殊的语 法现象 , 从二者 的联系中 , 我们认 识到语 言的渐
变性原则 , 今天的兼类就是昨天的活用 ; 从二者的区别中 , 我们应该寻找更 科学的界 定原则 , 准确 划分其范围 。 本文在综 述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从概念的产生到今颇有影响的学者观点的基础上 , 提 出界定词的 兼类应遵 循的基本原 则 , 划分其 种类 , 阐述其与词的活用之区别与联系 , 目的在于能正确理解并准确区 分 、 判断这两 种语言现象 , 在语言交际 中 , 保证现 代汉语的规范性 。 关键词 现代汉语 ; 词的兼类 ; 词的活用 ; 界定原则 H1 文献标示码 J 文章编号 09- 170 中图分类号
王力先生 在 !中国 现代语法 ∀ 里认 为 # 词可 以分类 , 一个词可以分隶于二两类或三类∃ , 凡属 兼类词必须具备两种以上的常见用法 , 但是 # 应 否分隶 , 不该看它是否有两种 地位或职务 , 而该 看它是否有两种相差颇远的意义∃ 。很显然, 这种 做法似乎不妥 , 它完全混淆了一词多义和兼 类的 概念。 吕叔湘先 生在 !关于汉 语词类的一些原 则性 问题∀ 中 也 明确 提 出 # 一 个词 能 够 属 于 两类 ∃ , # 拿把 锁把 门锁 上∃ 的 # 锁∃ 既是 名词 , 又是 动 词。同时他还强调对于词类转变的判断 , # 语义变 化可以作为参考, 不作为判断的标准 ∃, 要考虑主 要的原则是 : # 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 同类的词都 可以这 样用的, 不算词类转变 ; 凡是在相同 的条 件下, 同类的词不是都能这样 用, 而是决定 于习 惯的, 是词类转变∃ , # 这个变化是一般的还是特 殊的 : 是一般的 ( 比如形容词后面加了 ) , 这个词 所属的类没有变; 是特殊的 ( 比如形容词后 面加 宾语) , 那就可能属 于另外一类 ∃ 。在这里 , 体现 出了词类的共性和个性对判别兼类词 所产生的影 响, 只有具备两种对立的语法特征才能算作 兼类 ( 形容词 后面加 宾语, 产生了 动词的 语法特 征 ) , 一类词和另一类词有共同的语法性质 不能算作兼 类 ( 形 容词后面加了, 动词后 也可加了 , 语 法性 质相同 , 不能作为形容词兼属动词的依据 ) , 并明 确指出兼类的范围不宜过宽的原则。 朱德熙先生 !语法讲义∀ 中认为 : # 当我们把 A 、B 两类词分开的时候, 可以允许有一部分词兼
属 A 、B 两类。但是兼类的词只能是少数 , 如果把 A 和 B 分为两类之后, 大部分 A 类词同时兼属 B 类, 或大部分 B 类词兼属 A 类 , 那只能说明我们 当初把 A 和 B 划分为两类词本身没有多大意义。 ∃ 再次强调了兼类的数量和范围不宜过多过宽 的标 准。在 ! 关于动词形容 词 # 名物 化∃ 的 问题∀ 中 朱先生通过对动词、形容词的转类问题这个个 案 进行深入研究 , 有力地驳斥了以句子成分定类 论 为出发点的 名物化理论, 如果在 句子中, 同一 个 词因句法成分的不同 就归属不同的类别, 不同 类 词也属相同 的类别, 那么如此互 相兼属, 必然 失 去词类之间的差异 , 再次回到 # 汉语 无词类∃ 的 旧调中去 , 显然 , 这是不符合汉语的客观情况的。 朱先生通过严密的逻 辑分析, 使后学者清醒的 认 识到动词、形 容词在主宾语位置上类别的归属 问 题, 对于词的 兼类问题的界定标准具有很好的 指 导意义。 由此可见 , 对于词的兼类问 题的认识在不 断 的发展和完 善, 但是虽有这些理 论做指导, 因 汉 语本身的复杂性 , 词义的历时和与共时的不断 衍 变, 在处理实际语言材料中仍存 在大量分歧 , 一 词多义、兼类、活 用的差别 往往辨之 不明, 界 限 时常发生混淆。 ( 二) 兼类的概念 综合上述各家 观点和观察到 的语言实例 , 我 们看到词的转类现象 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 们 给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作如下定义。 所谓词的 兼 类就 是少 数具 有同 一性 ( 音同、 形同、义同 ) 的词兼有两种或以上的词类的语 法 特征。 ( 三) 界定兼类的原则 对于 判断 一个词 是否 是兼 类的 界定总 原则 , 我们在前面对于兼类观发展过程的回顾中实 际上 已经 明确 : 词类的 划定 只能依 据词 的语法 特征 , 而不能以个体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现出来的 语法 性质来判定, 否则必然导致 # 词无定类∃ 、 # 汉语 无词类∃ 的 后果。基于此 , 对于 兼类这种特殊 的 词的转类使用上我们还要考虑如下原则 : 1 同一性原则 这是判别词是 否为兼类的首 要前提条件。所 谓同一性 , 是指当我们说一个词 兼属某类、某 类 时, 我 们必 须 保证 在不 同 语言 环 境 中它 必 须 是 # 同一个词∃ 。 # 同∃ 是指出现在不同语言片断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