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合集下载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201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类号:学校代码:10269密级:学号: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指导教师:左思民教授学位申请人:王舒祎2018年5月Master’s Dissertation(2018)Classification: School code:10269 Confidentiality Level: Student ID: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 Study on the Overlap of Verb and Noun in ModernChineseS chool: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aj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Direction: Modern Chinese GrammarMentor: Professor Zuo SiminAuthor: Wang ShuyiMay, 2018王舒祎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内容摘要关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对于动名兼类的判别依据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因此本文以《词汇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汇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第一章,绪论。

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英语动名兼类词以及英汉动词名词之间的对比三方面,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数据来源。

第二章,对现汉动名兼类三种代表性处理策略的分析。

三种代表性的策略分别是人为限制兼类词数量、动词归入名词、不限制兼类词的数量。

分析中我们参照英语兼类词的处理方法,同时根据现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事实,证明了现有的处理策略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探究。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性、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的简单整理和论述,尝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局部:一是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二是词类活用概说;三是词的兼类概说;四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关键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类的多功能性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词类与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对一个词的類别判定时,往往需要依据该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如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所提出的:“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另外,高名凯先生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原因是汉语的实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词类功能〞。

实词的多功能性也是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词汇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而不用改变形态,这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意能力和意合性。

实际上,这一特点与汉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重视人内心的认知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语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时,更依靠“意会〞,而不是依靠语言。

二、词类活用概说陈承泽先生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之后,学术界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指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语义的作用,同时,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常见的几类词活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老:小孩儿拿大铜子儿打老。

〔2〕小:这小子是个恶霸,非要娶那个姑娘作小。

在这里,〔1〕句中“老〞由形容词“年迈的、年长的、陈旧的〞活用为名词表示“父母〞或“长辈〞。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摘要:一、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分类与举例1.名词兼动词2.动词兼名词3.形容词兼动词4.形容词兼名词三、兼类词的应用与识别四、提高兼类词运用能力的建议正文:一、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兼类词,指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语境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含义。

兼类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形态不变:兼类词在词形上与原词并无太大差别,往往只需通过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词性。

2.语义多样:兼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含义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3.用法灵活:兼类词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分类与举例1.名词兼动词名词兼动词的兼类词,在动词语境中,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从事这种行为或动作的人。

如:“领跑”一词,在比赛中表示领先的意思,此时是动词;而在形容一个人在比赛中的位置时,则是名词。

2.动词兼名词动词兼名词的兼类词,在动词语境中,表示某种动作;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这种动作的承受者。

如:“打工”一词,在表示工作时是动词,意为从事某种工作;而在描述一个人的职业时,则是名词。

3.形容词兼动词形容词兼动词的兼类词,在形容词语境中,表示某种特征;在动词语境中,则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动作。

如:“亮丽”一词,在描述景物时是形容词,表示美丽;而在描述景物熠熠生辉的动作时,则是动词。

4.形容词兼名词形容词兼名词的兼类词,在形容词语境中,表示某种特征;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或物。

如:“高大”一词,在描述建筑物时是形容词,表示高大;而在形容一个人的个子高时,则是名词。

三、兼类词的应用与识别在实际应用中,正确识别兼类词并灵活运用,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关键。

为避免词义混淆,我们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词语的词性。

此外,通过积累和学习,熟悉各类兼类词的特点和用法,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作者:史海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现代汉语知识

现代汉语知识

现代汉语知识一、语法:语言的结构规律。

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五级语言单位),语言单位的组合手段:语序、虚词。

怎样学习语法?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怎么样分析,理解句子,怎样写出正确、通顺的句子,怎样改下语法错误的病句。

二、词类(一)词类和词性1、词类: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即根据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

词类是对全体词进行分类的结果。

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2、词性:给个别的具体的词时行归类的结果。

(二)词的兼类和活用1、兼类词: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的语法特点。

兼动、名:病、领导、代表、工作兼名、形:左、锈、科学、道德、经济兼形、动:忙、破、丰富、明白、密切2、活用: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

(三)实词实词表示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一般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

实词:句、动、形、数、量、代。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包括普通名词、专用名词、抽象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功能主要是作主语、宾语。

例:国家、黑板、鲁迅、北海、品质、精神、明天、远处、面前、南。

思考:以上名词各属哪一类。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

②表示存在、发展变化。

③表示动作始终。

④表示心理活动。

⑤表示使令。

⑥表示可能、意愿、应该、必要。

⑦表示动作行为趋向。

⑧表示判断。

⑨表示比较、处置。

功能主要是作谓语。

例:走、看、保卫、批评、有、存在、缩小、消失、开始、停止、爱、思念、担心、讨论、企图、使、让、请、逼、任命、能够、可以、愿意、肯、应该、上来、是、像、比、成为。

思考:以上动词各属哪一类?注:词类标志(化-类化;于-善于;得-记得;以-难以;乎-合乎)3、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语法功能主要是作定证。

例:甜、软、勇敢、聪明、美丽、特殊、一般、长、高、方、弯、快、烦躁、雪白、严肃、血淋淋。

思考:以上形容词各属哪一类?注:词类标志(可-可靠;式-雷锋式;气-神气;然-显然)4、名、动、形的区别⑴用能否加副“未”,“不”,把名词同动、形区别开来。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原创实用版】目录1.兼类词的定义与特点2.兼类词的分类3.兼类词的语法功能4.兼类词的举例与解析正文一、兼类词的定义与特点兼类词是现代汉语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词语。

它具有灵活的语法功能,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在不同的句子中充当不同的词性。

兼类词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用法丰富,为汉语表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兼类词的分类根据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名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书”。

2.动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打”。

3.形容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美丽”。

4.副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副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很”。

5.介词兼类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在”。

6.连词兼类词: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和”。

7.助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助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的”。

三、兼类词的语法功能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与其所处的语境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语境中,兼类词可以充当不同的词性,发挥不同的语法作用。

如“书”这个词,在“这是一本好书”的句子中,它作名词;而在“他喜欢看书”的句子中,它作动词。

四、兼类词的举例与解析以下是一些兼类词的例子及其在句子中的用法:1.“好”:形容词兼类词。

如“这本小说写得好”(形容词),“他身体好”(形容词),“他们的关系好”(副词)。

2.“给”:动词兼类词。

如“请给我一支笔”(动词),“给我一杯水”(动词),“他给我打电话”(介词)。

3.“把”:介词兼类词。

如“他把窗户打开了”(介词),“请把那本书给我”(介词),“他把问题解决了”(动词)。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1. 名词的定义名词是汉语兼类词的一种,用来表示人、事、物的名称或代词。

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起到表示事物的作用。

2. 人名•人名是表示一个人的姓名的词语,通常分为姓和名两个部分,有时还包括别号等补充信息。

•例如:张三、李四、王五3. 地名•地名是表示地点、区域或特定地理位置的词语。

•例如:北京、上海、纽约4. 物名•物名是表示具体物体、物品、植物、动物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桌子、汽车、花、狗•抽象名词是表示无法直接感知的概念、性质、状态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爱、幸福、希望6. 专有名词•专有名词是表示特定人、地、物等特有名称的词语。

•例如:北京大学、华为、太阳7. 集体名词•集体名词是表示一群人、一批事物、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家庭、学校、水果8. 数量名词•数量名词是表示计量单位、数量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米、个、张9. 时间名词•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日期、年代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春天、十二月、上午•成分名词是表示化学元素、化合物等名称的词语。

•例如:氧、水、氢氧化钠11. 职业名词•职业名词是表示人们从事的职业、工作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医生、教师、工程师12. 机构名词•机构名词是表示组织、团体、机构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联合国、中央银行、世界卫生组织13. 整体名词•整体名词是表示整体、部分等关系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树林、群岛、教室以上是现代汉语中兼类名词的一些例子及解释,名词作为汉语中重要的词类,在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问:测试题目中有下面这样一道题:
发明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

这两项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说明这一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是否相同。

我认为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但是其他老师都认为意思相同。

请问:应当怎样分析?
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词兼类的现象,即:有一些词兼属两类以上的词类,这样的词叫做兼类词。

如:
兼属动词和名词:建议代表领导通知总结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困难道德麻烦科学
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丰富深入明确讲究
问题中所说的“发明”是兼类词。

“发明”:兼属动词和名词。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动词“发明”能带宾语,可带“了”“过”等时态助词,如“发明了蒸气机”;名词“发明”可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受数量词修饰,如“这两项发明”。

这道测试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语词的兼类现象,要看到两个“发明”的不同点,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属于不同的词类。

说两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意思不同”或
“意思相同”,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

兼类词属于两类以上的词类,词类不同,造句功能不同,但不能说“意思不同”;兼类的词音同形同,词义也密切相关,但不能说“意思相同”。

正确的说法应当是:词类不同,词义上有密切的联系。

现有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对词的注释,都是只注词义,不注词性,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开始注明词性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
(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
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
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
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然而,从共时的角度看,某个词可能处在活用阶段、兼类阶段或者已经转向其他词类的阶段。

我们研究兼类问题时,主要是从共时的角度也就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考察。

3.这个词还应该是普通话中的词
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
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而方言,这里主要指地域方言,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

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而且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词汇系统。

但是,普通话和方言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普通话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往往要从方言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吸收一些词汇。

然而,在语法特征和意义上,有的吸收是完全的,有的是不完全的。

这就造成某个词在普通话和方言词汇系统中可能属于同一词类,也可能属于不同词类。

因此,在这里,我们希望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兼类问题所研究的领域应该是普通话而不是方言,对于进入普通话的方言词汇应该具体分析。

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进入普通话的社区词语、行业词语、外来词语等。

(二)判定兼类的前提:“一个”
1.我们可以从文字上进行判定。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那么现代汉字就是主要记录普通话的,它是汉字发展到现阶段的状态。

而且我们要想对词类进行分析,就必须借助文字。

在普通话中,文字和词是能相对应的,无论是用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还是用几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但是,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注意:古今字(“说/悦”,古字所记录的词中的某个义项后来获得独立,于是另造一字即今字来记录它,但是它们此时已不再是一个词了,而是两个词)、通假字(“早/蚤”,这种通假只存在于古书中,在现代它们记录的已不是同一个词了)、繁简字(“圖/图”,繁简字的情况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存在,尤其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量简化,虽然繁体字和简体字所记录的是同一个词,但是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繁体字了)和异形词(“蔬菜/菜蔬”,这种情况虽然还存在,但有的已经淘汰了一个,有的还在消长中,还有的有待分化或规范,这是普通话中的特殊情况,最终需要得到解决)。

如果能够清楚地辨别以上几种情况,我们就可以说:在普通话中,词不同,记录它的文字就不同;文字不同,它所记录的词也不同。

因而,它们也就构不成兼类。

2.我们也可以从声音入手。

大家知道,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声音是它的物质载体。

因此,在分析词的兼类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考察。

在普通话词汇中,如果声音不同,那么声音所承载的词就不同,词不同就不能构成兼类。

下面几种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儿化(把/把儿)、轻声(非轻声的“摆设”/轻声的“摆设”)、改变声调(上声“好”/去声“好”)和转变声韵结构(传说的“传”/立传的“传”),以上几类声音所承载的词是不同的。

那么,其他不同声音所承载的词自然也不是同一个了。

此外,异读词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这是普通话需要解决的问题。

3.我们还可以从意义入手。

这主要是用于处理同形同音词(大米的“米”/米尺的“米”)。

如果记录词的文字和声音都相同,但它们的意义对现代大众来讲感觉不出它们有什么联系,那么它们也不是同一个词。

二、意义和功能
(一)现代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并不一一对应,同一词类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同一句子成分也可以由不同的词类充当。

例如:动词主要作谓语,但
是也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主语主要由名词充当,但是也可以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

举个例子:“学习很好。

”“学习”在这个句子中作了主语,那么此时它属于哪一类词呢?我们可以把它扩展一下: “他学习英语很好。

能够学习下去很好。

”这时它作了谓语又带了宾语、受副词修饰又带补语等,这些事实说明,“学习”是动词。

我们不妨再进行一次扩展:“*一个学习很好。

不学习很好。

”大家都知道,名词可以接受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修饰而不能受副词修饰等,这显然与我们第二次扩展相矛盾,也就是说此时的“学习”不是名词。

以上说明“学习”在句子中虽然作了主语,但是它的动词词性没有变成名词词性。

因此,如果判定一个词的类别仅仅从它作什么句子成分出发,或者说从它的功能(即它与其他词的组合能力)出发是不够的。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判定一个词的类别呢?我们认为,只有把一个词的意义和功能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解决现代汉语中词的类别问题。

(二)在分析词的类别时,我们主张先从意义入手
原则上讲,如果一个词的意义在不同的组合中(含与不同词的组合和作不同的句子成分),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它所属的词的类别就没有发生变化。

还是以“学习”为例:“学习很好、热爱学习、学习语文、学习资料(此处看作偏正结构)。

”在这些结构中,人们通常认为“学习”都是动词(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扩展出合法的句子来进行证明),原因就是它的意义(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在这些结构中没有变化。

如果我们否定这一原则,把这些结构中的“学习”看作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也就是把它看成兼类词,那么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词都会成为兼类词,因为它们也可以处在类似的结构中,如此一来就最终造成“词无定类”,就会使词类研究失去意义。

这样,我们就得到初步结论:通常情况下,一个词只有在不同的结构中意义发生变化时,它的类别才可能发生变化,它才有可能是兼类词。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推断单义词是不可能兼类的,因为它们的意义在任何结构中都很难发生变化。

于是剩下来的只有多义词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多义词都是兼类词。

我们要知道它们不是一个概念:多义词是词汇学的范畴,着重研究词的意义;兼类词是语法学的范畴,重点考察词的语法特征。

尽管如此,我们也无法否认一个词的多义正是它兼类的前提。

究竟一个多义词是不是兼类,我们要具体分析它的每一个义项,这时要结合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