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词的兼类问题

合集下载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201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类号:学校代码:10269密级:学号: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指导教师:左思民教授学位申请人:王舒祎2018年5月Master’s Dissertation(2018)Classification: School code:10269 Confidentiality Level: Student ID: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 Study on the Overlap of Verb and Noun in ModernChineseS chool: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aj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Direction: Modern Chinese GrammarMentor: Professor Zuo SiminAuthor: Wang ShuyiMay, 2018王舒祎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内容摘要关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对于动名兼类的判别依据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因此本文以《词汇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汇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第一章,绪论。

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英语动名兼类词以及英汉动词名词之间的对比三方面,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数据来源。

第二章,对现汉动名兼类三种代表性处理策略的分析。

三种代表性的策略分别是人为限制兼类词数量、动词归入名词、不限制兼类词的数量。

分析中我们参照英语兼类词的处理方法,同时根据现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事实,证明了现有的处理策略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探究。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性、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的简单整理和论述,尝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局部:一是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二是词类活用概说;三是词的兼类概说;四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关键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类的多功能性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词类与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对一个词的類别判定时,往往需要依据该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如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所提出的:“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另外,高名凯先生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原因是汉语的实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词类功能〞。

实词的多功能性也是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词汇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而不用改变形态,这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意能力和意合性。

实际上,这一特点与汉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重视人内心的认知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语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时,更依靠“意会〞,而不是依靠语言。

二、词类活用概说陈承泽先生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之后,学术界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指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语义的作用,同时,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常见的几类词活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老:小孩儿拿大铜子儿打老。

〔2〕小:这小子是个恶霸,非要娶那个姑娘作小。

在这里,〔1〕句中“老〞由形容词“年迈的、年长的、陈旧的〞活用为名词表示“父母〞或“长辈〞。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一、引言现代汉语中,兼类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既能充当一种词性,又能充当另一种词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本文将详细介绍现代汉语兼类词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阐述现代汉语兼类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既能作为一种词性,又能作为另一种词性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两种或多种词性的功能。

2.特点介绍现代汉语兼类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灵活性: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可以根据语境自由转换,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2)一词多义:兼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增加了汉语的表达力。

(3)语境依赖:兼类词的使用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三、兼类词的分类及举例1.名词兼动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某种事物,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

举例:- 看书:在这里,“书”是名词,表示阅读的物体;“看”是动词,表示阅读的动作。

- 敲门:在这里,“门”是名词,表示敲击的物体;“敲”是动词,表示敲击的动作。

- 打电话:在这里,“电话”是名词,表示通讯工具;“打”是动词,表示拨打电话的动作。

2.动词兼名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又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某种事物。

举例:- 篮球:在这里,“打篮球”中的“篮球”是名词,表示一种运动项目;“篮球”也可以表示实际的篮球运动场地。

- 游泳:在这里,“游泳”是动词,表示在水中的运动;“游泳”也可以表示游泳这项运动。

- 钢琴:在这里,“弹钢琴”中的“钢琴”是名词,表示一种乐器;“钢琴”也可以表示实际的钢琴演奏。

3.形容词兼动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某种特征,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

举例:- 美丽:在这里,“美丽”是形容词,表示外貌好看;“美丽”也可以表示打扮得漂亮。

- 干净:在这里,“干净”是形容词,表示物品整洁;“干净”也可以表示打扫卫生。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问:测试题目中有下面这样一道题:
发明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

这两项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说明这一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是否相同。

我认为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但是其他老师都认为意思相同。

请问:应当怎样分析?
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词兼类的现象,即:有一些词兼属两类以上的词类,这样的词叫做兼类词。

如:
兼属动词和名词:建议代表领导通知总结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困难道德麻烦科学
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丰富深入明确讲究
问题中所说的“发明”是兼类词。

“发明”:兼属动词和名词。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动词“发明”能带宾语,可带“了”“过”等时态助词,如“发明了蒸气机”;名词“发明”可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受数量词修饰,如“这两项发明”。

这道测试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语词的兼类现象,要看到两个“发明”的不同点,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属于不同的词类。

说两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意思不同”或“意思相同”,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

兼类词属于两
类以上的词类,词类不同,造句功能不同,但不能说“意思不同”;兼类的词音同形同,词义也密切相关,但不能说“意思相同”。

正确的说法应当是:词类不同,词义上有密切的联系。

现有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对词的注释,都是只注词义,不注词性,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开始注明词性了。

汉语语法功能的“隐含性”与词的“兼类”和功能“互动”

汉语语法功能的“隐含性”与词的“兼类”和功能“互动”
( ) 百王之 法不 同。( 荀子 ・ 1故 《 王霸》 ) () 2 三代 不同礼 而王。( 商君 书・ 《 更法》 )
学( ) 动 —— 学 者 ( ) 读 ( ) — 读 者 ( ) 名 动 — 名 作( ) 动 —— 作 家 ( ) 画( ) 名 动 —— 画 家 ( ) 名 教( ) 动 —— 教 员 ( ) 议 ( ) 名 动 —— 议 员 ( ) 名
分 化为 多 音词 ( 要是 双音 词 ) 主 :
王 : 王 ( )称 王 ( ) 帝 名 ; 动 军 : 队 ( )驻 军 ( ) 军 名 ; 动
儿化 : 盖( ) 动 —— 盖J ( ) L名 滚( ) 动 —— 滚 儿 ( ) 名
视角 , 即汉语 语 法方 面 的特 点作 一探 讨 , 并对 一些 长 期 争议 的问题谈 一 谈 自己的看 法 。
这 就跟 我们 说 的副词不 能修 饰名 词有 矛盾 。其 实这 两类 结 构 的功 能 名词 不 完 全 相 同 , 突 出 的一 点 最 是 这两 类结 构都 能做 谓语 。例 如 : 二十 岁/ 他 每人 两 本 佑 边 一 张书桌 。可 见数 量 结 构 和 ‘ ・ ・ ’ 数 量 名 结 构都 有 谓 词 的 性 质 。l 这 里 倾 向 于 词 类 转 化 说 。 ”9 _ J
根据 本人 多 年 从 事 语 言 研究 与 教 学 的体 会 : 从
语 义学 、 汇学 角度 来说 , 西方 用 拼音 文字 书写 的 词 与 语 言相 比较 , 汉语 最 主要 的特 点 是 汉 字 、 节 、 素 音 语
对于 这 种 情 况 , 代 语 言 学 者 已经 有 所 认 识 。 古
汉语 与 西方 语 言进 行 的 比较 研 究 中 , 言 学 者 从 语 语 义 学 、 汇 学视 角研 究 的 比较 多 , 词 本文 试 图从 另一 个

汉语兼类词浅析

汉语兼类词浅析

标准 , 即同形 、 同音 、 同义或近义 ( 相关)。特别是最后一
点对于判断是否为 同一个词 至关重要 。例如 : 管” un “ g ̄ t (中空的圆柱 体 ) 一“ g a (管理 )一“ ga (介 管” u n 管” un
词 ,把)以上是 不仅音 相 同甚至 字也相 同 , 表 达的 意 但
彼类词 ,因此 ,很容易让人混淆 ,以至于产生判断上的 错误 。要对它们进行区别 ,当然 ,首先应该弄清什么是
词的活用 ,什 么是词 的兼 类 。对 于兼 类 的 内涵 上文 已 作叙述 ,而什么是活用呢?从语 法角度讲 。汉语 中的每 个词 ,都属于一定 的类 别 , 按本类的语法 属性去用 词叫
这是兼类词 。 【 胡裕树概括为 :“ 归类的角度说 ,有 ”2 从 些词经常具备 两 类或 两类 以上 的语 法 功能 ,这就 是词
的兼类 。 ” ”
二 、兼 类词与Biblioteka 词类 活用 的 区别 词 的活用 和词 的兼 类 是两种 不 同 的语言 现 象 ,但
它们有一个共 同点 ,即 :某一词既用作此类词 ,又用作
“ 这人长得真李逵” 。这 里的 “ 李逵 ” 来是 一个表 示人 本 名的专有名词 , 在这里确 具有 了形 容词 的语 法 功能 。但 是, 这种用 法并不 是经 常 的 , 而只 是 临时 的、 偶尔 的 , 因 此, 我们也不能说它为兼类 词。


关 于兼类 词 的界 定 与判 断
发生 改变 ;其 二 ,这 种改 变 是临 时 的、不 固定 的 ;其 三 ,活用往往有修辞性质 。其 四 ,词 的活用是指某一类 词的意义和语 法特 点的语言 现象 。 通过 和上 述兼 类 的特 点做 比较 ,我们 可 以很 直观

浅谈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

J n 01 a .2 2
V0 . 5 N . 11 o 1
浅 谈现 代汉 语 中 词 的 兼 类 问 题
霍雅 洁
(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6 ) 10 2

要: 词的兼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多年来争论而没有得到解 决的问题 之一。本文试 图从兼 类词 的判 定来探
作者简 介: 霍雅洁( 9 7 )女 , 18 一 , 河北石家庄人 , 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 院语 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专业 2 1 陕 0 0级硕士研究 生。 研究方 向: 汉语 国际教育 。

l 2・ 1
的意义 联 系 。 “ 把 锁 ” 名 词 ) “ 门 ”( 词 ) 一 ( 和 锁 动
21 0 2年 2月
第l 5卷第 1 期
西 安文理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un l f inU i r t o r n c n e( o i c n e d in o ra o , nv sy f t a dS i c S c Si cs io ) xa e i A s e l a e E t

什么是词的兼类
朱 德熙先生 《 在中 国语言 和方 言学术讨论会 上的 发言》 18 (96年 1 ) 月 中认 为 “ 划分 词类 的时候 , 我们 常常碰到兼 类的 问题 。假 定说 我们 根据标 准 A划 分 出 甲类词 , 根据标 准 B划分 出乙类 词 , 可能 有一 部 很
分词既符合标淮 A, 又符合标准 B 达就是通常说 的 , 兼类词 。 …( ” ” P 他还 提 出 了兼类 词 可 以有 四种 不 同 墙
的处理办 法 :. 属 甲 、 1兼 乙两 类 ,. 甲 、 2是 乙两类 以外 的另一 类词 ,. 甲类 词 内部 的一 个小 类 ,. 乙类 3是 4是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

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

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

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

我主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

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

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

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

”(《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

”(《文言语法分析》)这两位教授对词的活用下的定义都强调“临时”或“偶尔”。

这就说明词类的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

词类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围,不能算是兼类。

例如:名词,其语法特点是:可以自由用作主语、宾语;可以用作名词谓语,但不能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它的前面可加名词、数量词、形容词,但不能加副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语词的兼类问题摘要所谓兼类词是指同一个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一系列经常性不同语法特征的词。

在汉语词类中,兼类词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兼类词的分类,然后从“兼类词与词的活用”、“兼类词与多义词”、“兼类词与同音词”三个方面分析兼类词的特点,最后探究兼类词形成的原因。

对兼类词的研究可以令我们对兼类词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

关键词兼类词词的活用多义词同音词一、前言兼类词问题是汉语词类研究中较为复杂的一个问题,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则试图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尽可能全面地对兼类词进行分析,以求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兼类词。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的研究在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就已经出现,《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先生提出了“字类通假”,即将词类与句子成分对应起来,若出现词类与句子成分对应不合乎其所定的规范,就将这种现象称为“字类通假”。

此外,书中又提出了“兼类说”。

在《马氏文通》之后黎锦熙先生提出了“依句辨品,离句无品”的观点,他说:“国语的词类在词本身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一个词属于何种词类。

”他从“句本位”出发,根据词在句中出现的位置来划分词类。

《国文法草创》的作者陈承泽先生注意到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他认为一个词用于他所说的“特定的文位”以外的时候,则是“活用”。

他承认词有“变义”、“引申”和“兼类”,这些都不是“活用”。

王力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兼类词所应具备的条件,即凡属兼类的词必须具备两种以上的常见用法。

吕叔湘先生对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谈到:“建立一个词类,就不要让这一类里的词有全部或大部兼属另一类的可能;如果有这种情形,应该重新考虑划分词类的标准。

我觉得这是在划分词类的问题上值得重视的一个原则,也就是根据上文第三节里提出来的三项要求的第二项,要求做到基本上词有定类,类有定词。

就个别的词来说,如果一个词的用法有了变化,就要看它这个变化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是一般的(比如形容词后面加了),这个词所属的类没有变;是特殊的(比如形容词后面加宾语),那就可能属于另外一类。

”[1]朱德熙先生也有自己的观点,他不同意“名物化”的说法,而是主张把那些具有名词语法性质的动词、形容词仍划归为动词、形容词,但他为它们另立了一个范畴,称之为“名动词”、“名形词”。

此后有许多学者对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我们认为陆俭明先生的观点较为客观和全面。

陆俭明先生认为,对于汉语里词的兼类现象应该有一个认识过程,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和词分类的依据有关,他主张在讨论词的兼类问题之前应首先对“兼类词”进行明确定义。

此外,他还主张根据研究、运用的不同需要,对“兼类词”下不同的定义。

以上我们介绍了语法学家对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的观点和看法,对兼类词的研究作了一下大致的概括总结。

众所周知,汉语中词类的语法性质是错综复杂的。

正如陆俭明先生所说的:”我们不能期望按某些标准,通过几次分类手续就可以把词分得清清楚楚,干干净净。

事实告诉我们,语言里存在着词的兼类现象。

”[2]二、兼类词的界定兼类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易界定,且容易与词的活用、多义词、同音词发生混淆。

为了更深地认识兼类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兼类词的定义和兼类词所应具备的条件。

兼类词是指同一个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一系列经常性不同语法特征的词。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兼类词应具备哪些条件,综合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兼类词应具备如下几个条件:(一)必须是同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特征原则上讲,如果一个词在不同组合和作不同句法成分时,意义如果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它所属的词的类别就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推断只有多义词才有可能是兼类词,且只有各义项间具有不同语法特征的多义词才是兼类词。

这里的词指的是语言中共时状态下的普通话中的词。

这里所涉及的词类有一个判断标准的问题,众所周知,现代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不同的句子成分可以由同一词类来充当,不同的词类也可以充当同一句子成分。

例如,名词主要作主语和宾语,但是也可以作状语;状语主要由副词充当,但是也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充当。

如时间名词“昨天”,我们可以说“他昨天走了”,在这句话中,“昨天”作状语,修饰动词“走”。

再如,动词主要作谓语,但是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主语主要由名词充当,但是也可以由代词、动词和形容词充当。

如“工作努力”这句话中“工作”在句中是动词,充当主语。

因此,如果判定一个词的类别仅从它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出发,或者仅从它的语法功能出发是不够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判断一个词的类别呢?我们认为应当将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结合起来去判断它的类别才更加科学、合理。

(二)同一个词所表示出来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特征必须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这里所说的词类的语法特征的经常表现主要是指这个词具有某种词类一系列的语法特征,而非某一方面,这个词无论是在句中还是在句外,都表现出某类词的语法特征。

如:我建议你最多提两个建议。

在这一例句中,前一个“建议”作谓语,且后面有宾语,是动词性的,在句外它还可以重叠,说成“建议建议”;后一个建议有数量词“两个”修饰,并且作了“提”的宾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外它同样具有可以被数量词修饰,且不能被副词修饰等名词所经常具有的语法特征,因此,“建议”这个词是一个兼动、名的兼类词。

再看下例:你比阿Q还阿Q!这一例中前一个“阿Q”是一个名词,具有名词的一系列经常性的语法特征;而后一个“阿Q”是在本句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临时活用为了形容词,它一旦离开了本句的语言环境就不具备形容词的特征了。

后一个“阿Q”作形容词只是临时性的,而不是经常性的,因此,“阿Q”这个词不能算作兼类词。

(三)同一具体场合不能同时具备两种词类的语法特征这主要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某个具体场合不能同时具备两种词类的语法特征。

如上述例句中的前一个“建议”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征就不能同时具备名词的语法特征了,而后一个“建议”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征,也就不能同时具备动词的语法特征了。

以上具体分析了兼类词所应具备的条件,只有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词才是兼类词。

兼类词的定义中既然是“同一个词”就将“同音词”排除在外,既然是“一系列经常性的语法特征”就将“词的活用”排除在外,既然是“具有不同语法特征的多义词”就将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多义词排除在外。

这里提到了“同音词”、“词的活用”和“多义词”三个概念,这也是最容易与兼类词发生混淆的三个概念,要研究兼类词,我们就有必要澄清兼类词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兼类词的分类根据兼类词各义项间所表达出来的语法特征的不同(即词类差别)。

我们可将兼类词分为如下几类:(一)名动兼类名动兼类又分为名兼动和动兼名两种。

1.名兼动这主要是指这个词本来是名词,由于词义引申等原因又逐渐分化出一个动词的义项。

(1)这种漆的质量很好。

将这面墙漆成红色。

(2)这根钢锯生锈了。

你把这根木头锯开。

(3)工作时间不要讲笑话。

不要总是笑话别人。

这三例中的“漆”“锯”、“笑话”均属名兼动。

此外,这类词还有“犁”、“磨”和“锁”等等。

2.动兼名这主要是指一个词本来是动词,由于词义引申等原因又逐渐分化出一个名词的义项。

这一类中我们又可以细化为两个小类,主要是依据动词转化为名词之后的稳定性来划分的。

第一类是转化成的名词较稳定,易辨认。

如:(1)他建议我将文章修改一下。

你的建议我们可以接受。

(2)他翻译得既准确又流畅。

站在那边的是一个年轻的翻译。

(3)他对这本书进行了编辑。

报社的小王是个年轻的编辑。

上述三例中的“建议”、“翻译”、“编辑”均属动兼名。

类似这样的词还有“代表”、“通知”、“命令”等等。

第二类是转化为名词后不太稳定,不易辨认。

如:(1)老师表扬了他。

他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

(2)发展经济是我们国家的首要任务。

这里的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经常活动四肢有利于身体健康。

这项活动是由他组织策划的。

上述三例中的“表扬”、“发展”、“活动”均属动兼名,类似的词还有“批评”、“回答”、“变革”等等。

(二)名形兼类名形兼类也可以分为名兼形和形兼名两类。

这种兼类现象主要集中于一些特性明显的实体单音节词和一些表现人类精神方面的抽象双音节词。

1.名兼形这一类又可分为两小类。

第一类是单音节的名兼形,如:(1)这把剑是铁制的。

他们的关系很铁。

(2)那头牛很肥。

他的英语很牛。

(3)油可以浮在水面上。

你的嘴太油了。

上述三例中“铁、“牛”、“油”均属名兼形,这类词还有“火”、“木”、“熊”等等。

第二类是双音节的名兼形,如:(1)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这种方法很经济。

(2)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这种复习方法不科学。

(3)他有远大的理想。

他的成绩不理想。

这类名词大多为抽象名词,前可以加“很”来修饰。

2.形兼名(1)最近他很烦恼。

疾病给他带来很多烦恼。

(2)那里的环境很危险。

前方的路上你会遇到很多危险。

(3)爬上那座山是十分困难的。

他遇到了一些困难。

上述三例中的“烦恼”、“危险、“困难”均属形兼名,这类词还有“痛苦”、“幸福”、“光明”等等。

(三)动形兼类动形兼类也可分为动兼形和形兼动两类。

1.动兼形这种兼类只有少数单音节词。

如:(1)吵来吵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外面太吵了。

(2)隔壁有人在闹。

这里很闹。

(3)这件衣服的图案是水上浮着一只小舟。

这衣服的颜色有点浮。

上述三例中的“吵”、“闹”、“浮”均属动兼形。

2.形兼动这类兼类词也可分为单音节词的和双音节词的。

单音节的词如:(1)这水的颜色很黑。

有些人虽然牟取到了暴利但却黑了心。

(2)这里的环境很静。

你需要静下心来好好考虑。

上述三例中的“黑”、“静”均属形兼动。

双音节的词也很多,例如:(1)她的心灵很纯洁。

党的思想纯洁了我的心灵。

(2)他坐得很端正。

我们要端正态度。

(3)路旁的花都开了,显得很灿烂。

你灿烂了我的生活。

除了上述三种兼类外,还有形容词兼区别词的兼类,如“共同”、“自幼”、“定期”,名词兼动词兼形容词的兼类,如“麻烦”、“方便”、“便宜”等,这里不作详述。

四、兼类词与词的活用、多义词、同音词的区别(一)兼类词与词的活用“词的活用是一种特殊的用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临时借来一用。

”[5]由定义我们可知,词的活用是一个词既保留了甲类词的一些意义,又临时增加了乙类词的一些意义,活用后除了新增的临时意义外,基本意义并没有发生改变,因而仍是一个词,不是两个词。

在谈及兼类词应具备的条件时我们已经举例分析过词的活用。

词的活用与兼类词的相同点是都指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类差异。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临时性”与“经常性”上,词的活用只是一个词临时具有不同词类的个别语法特征,而兼类词则是一个词经常性地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语法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