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的兼类现象_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性、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的简单整理和论述,尝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局部:一是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二是词类活用概说;三是词的兼类概说;四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关键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类的多功能性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词类与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对一个词的類别判定时,往往需要依据该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如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所提出的:“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另外,高名凯先生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原因是汉语的实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词类功能〞。
实词的多功能性也是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词汇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而不用改变形态,这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意能力和意合性。
实际上,这一特点与汉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重视人内心的认知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语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时,更依靠“意会〞,而不是依靠语言。
二、词类活用概说陈承泽先生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之后,学术界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指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语义的作用,同时,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常见的几类词活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老:小孩儿拿大铜子儿打老。
〔2〕小:这小子是个恶霸,非要娶那个姑娘作小。
在这里,〔1〕句中“老〞由形容词“年迈的、年长的、陈旧的〞活用为名词表示“父母〞或“长辈〞。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一、引言现代汉语中,兼类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既能充当一种词性,又能充当另一种词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本文将详细介绍现代汉语兼类词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阐述现代汉语兼类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既能作为一种词性,又能作为另一种词性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两种或多种词性的功能。
2.特点介绍现代汉语兼类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灵活性: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可以根据语境自由转换,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2)一词多义:兼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增加了汉语的表达力。
(3)语境依赖:兼类词的使用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三、兼类词的分类及举例1.名词兼动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某种事物,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
举例:- 看书:在这里,“书”是名词,表示阅读的物体;“看”是动词,表示阅读的动作。
- 敲门:在这里,“门”是名词,表示敲击的物体;“敲”是动词,表示敲击的动作。
- 打电话:在这里,“电话”是名词,表示通讯工具;“打”是动词,表示拨打电话的动作。
2.动词兼名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又可以作为名词,表示某种事物。
举例:- 篮球:在这里,“打篮球”中的“篮球”是名词,表示一种运动项目;“篮球”也可以表示实际的篮球运动场地。
- 游泳:在这里,“游泳”是动词,表示在水中的运动;“游泳”也可以表示游泳这项运动。
- 钢琴:在这里,“弹钢琴”中的“钢琴”是名词,表示一种乐器;“钢琴”也可以表示实际的钢琴演奏。
3.形容词兼动词这类词语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某种特征,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动作。
举例:- 美丽:在这里,“美丽”是形容词,表示外貌好看;“美丽”也可以表示打扮得漂亮。
- 干净:在这里,“干净”是形容词,表示物品整洁;“干净”也可以表示打扫卫生。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问:测试题目中有下面这样一道题:
发明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
这两项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说明这一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是否相同。
我认为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但是其他老师都认为意思相同。
请问:应当怎样分析?
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词兼类的现象,即:有一些词兼属两类以上的词类,这样的词叫做兼类词。
如:
兼属动词和名词:建议代表领导通知总结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困难道德麻烦科学
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丰富深入明确讲究
问题中所说的“发明”是兼类词。
“发明”:兼属动词和名词。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动词“发明”能带宾语,可带“了”“过”等时态助词,如“发明了蒸气机”;名词“发明”可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受数量词修饰,如“这两项发明”。
这道测试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语词的兼类现象,要看到两个“发明”的不同点,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属于不同的词类。
说两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意思不同”或“意思相同”,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
兼类词属于两
类以上的词类,词类不同,造句功能不同,但不能说“意思不同”;兼类的词音同形同,词义也密切相关,但不能说“意思相同”。
正确的说法应当是:词类不同,词义上有密切的联系。
现有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对词的注释,都是只注词义,不注词性,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开始注明词性了。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作者:卫翔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第5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卫翔摘要: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明确界定了兼类词,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列举了兼类词常见的几种类型及兼类词的正确判定方法,提出注意兼类词造成的病句或歧义,因此,为避免病句和歧义须考虑语境再来组织句子。
关键词:汉语;兼类词;词类我们在遣词用句中会发现汉语中一个词会兼具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词性。
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概括其类型、特点,无论对汉语本体研究抑或汉语第二语言学习,都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传统,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那么兼类词是什么类别,它是不是属于这两类中的一种呢?词的兼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什么样的词才属于词的兼类现象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了解兼类词过程中要知道的。
关于兼类词的界定,是指在一定的词类体系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下册上指出:“汉语里大部分的词都归属某一词类,只有少数词可以归两类或两类以上,其条件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特征而词汇意义密切相关。
”语言学家们在建立其词类体系时,主观上都期望划归同一类的词的语法功能要有足够多的共同点,不同的词类又要有足够多的不同点。
然而建立了A 类词与B 类词的鉴别准则之后,便从词的全集中划分出集合A 与集合B,很可能有或多或少的一部分词既符合A 类又符合B 类,这部分词构成了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C。
集合AC,集合BC 仍然各是A 类词,B 类词。
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汉语词类体系中也承认这种现象。
例图1-1这时候我们要确定交集C 的归属,就需要重新调整词类体系了。
那我们假设新的词类集合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1) a=AC, b=BC, c=C(2) a=A, b=B(3) a=A, b=BC 或 a=AC,b=B这三种情况第一种交集C 就要另立一类,也要另取一个名字,但现在词类体系已经相对稳定了,这种做法很显然不可取。
对汉语词兼类现象再认识

对汉语词兼类现象的再认识摘要:词的兼类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有争议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对此多有讨论。
通过对汉语词构造特点、汉语词表意特点等问题的探讨分析,认为所谓的兼类词实质就是分属于几个不同类别当中的同形词,不是同一个词具备了几类词的语法功能,兼属了不同词类。
关键词:词类;同形词;语法功能;兼类现象一、词的兼类现象及其特征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即在甲场合里有甲类词的功能,在乙场合里有乙类词的功能。
比如:1.①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②这种工作方法不科学。
2.③中国的物产很丰富。
④我们要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
3.⑤他是我们的领导。
⑥共产党领导我们闹革命。
①中的“科学”表示事物;②中的“科学”表示性质状态,“科学”分别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③中的“丰富”表示性质状态;④中的“丰富”表示行为变化,“丰富”分别具有形容词和动词的语法特点;⑤中的“领导”表示事物;⑥中的“领导”表示动作行为。
“领导”分别具有名词和动词的语法特点。
这类词有三个明显的特征:1.词形相同。
在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看不出丝毫的差异。
2.意义相关。
所表达的几项具体意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某种义项的引申。
3.读音相同。
包括声、韵、调。
正是因为同形、同音、意义相关这些显著特征,人们常常把这些“形似”的词看成了同一个词,把这种兼有不止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词叫做兼类词。
事实上,这些词根本不是一个词,而是分属于不同词类当中的几个同形词。
二、对汉语词兼类现象的基本认识在汉语中,所谓的兼类现象确实存在,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
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词多类,不是一个词兼属几个词类,而是分属于几个词类当中的同形词。
比如:在现代汉语词汇当中,名词“领导”是一个词,动词“领导”是另外一个词,它们是词形完全相同的两个词,分属在现代汉语的两个词类当中。
只是因为形体、读音相同,意义相关而将其混为一体。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认识:1.从构词特点来看,汉语词语缺乏形态变化,很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误解。
兼类词名词解释

兼类词名词解释英语中有很多常用词可以用作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词性,如:about 可以用作副词和介词;hard可以用作形容词和副词,这种词叫兼类词。
这类词意思也不相同,所以也是多词。
兼类词是词的兼类现象,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即在甲场合(位次)里有甲类词的功能,在乙场合里有乙类词的功能,不是说在同一场合(位次)里有甲乙两类词的功能。
兼类词一定要读音相同,词义有联系,而所以那些失去了联系或者意义无关的词不是兼类词。
兼类现象即词的兼类现象。
指的是个别的词兼属于两个词类。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词只属于一个词类,如“天”(名词)、“冷”(形容词)、“徒”(动词)、“再”(副词)等。
但也有一小部分的词兼属两类。
例如“科学”,属名词(“语言科学”、“科学价值”),又属形容词(“研究方法不科学”);又如“报告”,属动词(“报告上级”),又属名词(“写一份报告”)。
来探不同、意义不同的两个词用一个字表示,不能看作兼类。
例如在古代,“云”(名词)和“云”(动词)不同,后来“云”简化为“云”,不能认为“云”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又如“打”字,既是动词(“打人”),又是集体量词(“一打毛巾”),但量词“打”是英语dozen的译音,和动词“打”毫无关系(北京话两者声调也不同),是两个词,不是兼类。
即使同一字形的两种意义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关系,只要这种关系已经比较远或一般人意识不到,虽然字形、字音相同,也应该看作不同的词,不应该看作兼类。
例如,“钢刀”的“刀”和“一刀纸”的“刀”属同一来源。
“该做不该做”的“该”和“该还他五块钱”的“该”也属同一来源,但都是不同的词,不属于兼类现象。
按这样的标准衡量,汉语词类中的兼类现象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成为汉语词类划分的严重障碍。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摭谈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是指一个词能够兼具多种词性和承担多
种语法功能的特点。
在汉语中,许多词汇具有灵活多变的词性和用法,这
是由于汉语词汇的灵活性和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可以兼具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例如,“夜色”一词既可以用作名词表示夜晚的颜色,也可以用作形容词
表示夜晚的颜色深或昏暗,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颜色变暗。
类似的例子还有:“长”、“暖”、“浅”等。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可以同时具备多种语法功能,可以在句子
中担任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多种角色。
例如,“心情”一词可以作
为主语,“她的心情很好。
”也可以作为宾语,“我关心你的心情。
”还
可以作为定语,“我很喜欢这种心情。
”还可以作为状语,“他笑得心情
愉快”。
这种词的兼类与多功能性使得现代汉语的表达更加灵活多样。
它可以
使语言更加简洁、明确,并丰富了表达的内涵。
同时,这也为语言学习者
提出了挑战,因为词义转化和多功能性的存在,词语的用法相对灵活,需
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因此,掌握兼类与多功能性的词汇使用,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然而,从共时的角度看,某个词可能处在活用阶段、兼类阶段或者已经转向其他词类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词的兼类现象
问:测试题目中有下面这样一道题:发明瓦特发明了蒸气机。
这两项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说明这一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是否相同。
我认为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但是其他老师都认为意思相同。
请问:应当怎样分析?
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词兼类的现象,即:有一些词兼属两类以上的词类,这样的词叫做兼类词。
如:兼属动词和名词:建议代表领导通知总结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困难道德麻烦科学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丰富深入明确讲究问题中所说的“发明”是兼类词。
“发明”:兼属动词和名词。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动词“发明”能带宾语,可带“了”“过”等时态助词,如“发明了蒸气机”;名词“发明”可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受数量词修饰,如“这两项发明”。
这道测试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语词的兼类现象,要看到两个“发明”的不同点,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属于不同的词类。
说两组句子中的两个“发明”“意思不同”或“意思相同”,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
兼类词属于两类以上的词类,词类不同,造句功能不同,但不能说“意思不同”;兼类的词音同形同,词义也密切相关,但不能说“意思相同”。
正确的说法应当是:词类不同,词义上有密切的联系。
现有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对词的注释,都是只注词义,不注词性,新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开始注明词性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