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的起源
罗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罗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罗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的内容,具体内容:罗(繁体字:羅):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
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
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罗(繁体字:羅):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
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
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罗姓姓氏源流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
"《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
"《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
"《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
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罗姓起源及简介

罗姓起源罗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坛姓以国为姓,为颛项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1.句芒发明了捕鸟的“罗”在古代神话里,伏羲又叫太嗥,是东方木德之帝,木神句芒是他的辅佐,手里拿着圆规,共同管理着春天。
句芒,鸟的身子,脸面像人一样五官齐全却又方方正正的,穿着白色素服。
据说,这句芒是少嗥金天氏的儿子,名叫“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
因为重是“立木之官”,《礼记》注疏说:“木初生之时,句屈而有芒角,故云句芒”。
句芒辅佐伏羲,管理着12000余里的东方土地,还从伏羲发明渔网中得到启发,亲自发明了捕鸟的“罗”。
2. 远祖祝融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祝融”有两个:一在前,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尊为赤帝,与伏羲氏、神农氏同为“三皇”(《史记》),或与赫胥氏、尊卢氏同为“三王”(《六韬·大明篇》)。
《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礼记·月令》也说:“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另一个“祝融”在后,是颛顼之孙,老童之子黎和吴回。
黎和吴回为火正之官,“祝融”则是火正这种职务的名称。
“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
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
” (《路史·前纪八》注)现代史学家杨宽在《古史辨·黄帝之制器故事》中认为,古者野蛮之族,恒有守火之司,“祝融”盖即火正之名,其后因以为氏。
史学家罗元鲲主修的新化《罗氏通谱·源流考一》也是这样说的:“我姓(日方)(起始)自祝融。
按祝融有二,皆司火神。
一为火帝……一为火官……《急就篇》谓罗为颛顼后,是则老童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
” 3. 罗部落在河南罗山一带,活动着一个以织网捕鸟为生的罗部落。
这个罗部落,便是罗姓的最初先民。
这个罗部落,相传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
大概在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 (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35里)的时候,罗部落便活动于熊山之南280里的罗山。
罗姓源流

罗姓源流罗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2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加上少数民族的罗姓人数,估计罗姓人口应在1000多万。
一般认为,罗姓的远祖是黄帝。
许多姓氏书上称罗姓子孙为祝融之后。
祝融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
湖南新化《罗氏通谱·源流受氏世次录》中称罗姓先祖匡正曾经帮助周王灭商,西周初年被封为诸侯,建立罗国。
最初建都于今湖北宜城,后迁都于湖南长沙,与楚国相邻。
春秋时期,罗国被楚国所灭,一部分子孙遂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改自己姓氏为罗姓。
《魏书·官氏志》中记载北魏孝文帝时,推行汉化政策,下令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其中叱罗氏、破多罗氏皆改成汉姓罗姓。
《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唐朝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在大唐圣历二年(699年)率部族约六七万人内迁,后其客死长安。
他的后裔逐渐汉化,遂改姓为罗姓。
满族八旗姓中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裔均有改姓为罗者。
土族中的罗姓是土族罗古尔氏汉译过来的。
在土族语言中,把罗姓人称作罗古尔·孔,即种油菜子的人。
罗古尔地方因出产油菜子而闻名。
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后,罗古尔氏人就取第一个字罗作为自己的姓。
更有不少汉族的罗姓子孙,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融入少数民族中。
我国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瑶族、蒙古族、京族、哈尼族、白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罗姓。
如清代乾隆时期《北胜府志》记载,罗氏子孙有一支西迁到云南的北胜州,成为当地彝族大姓之一。
贵州彝族亦有罗姓。
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本姓罗氏。
春秋时期罗国被楚国所并后,子孙失去国家逐渐南迁,开始以罗为姓。
一部分罗人与卢、庸遗民一起向西进入川东,定居阆中,成为“板楯蛮”。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提到西汉时板楯蛮有七姓,罗姓为七姓之首。
秦末汉初之际,罗姓人士开始崭露头角。
秦朝末年有长沙人罗君用,任武陵县令,其子罗珠在汉朝担任官职,奉命驻守九江郡。
罗氏得姓始祖颛顼

罗氏得姓始祖颛顼
颛顼,号高阳氏,乾荒之子。
姬始,中国上古五帝之一(五帝中另外四位:黄帝、帝喾、唐尧、虞舜)。
为罗氏的姓始祖生有圣德,能专正天人之道,故号颛顼。
《山海经》、《史记》等记载,颛顼是黄帝的曾孙,生于若水,十五岁,佑伯父少昊初为政,20 岁时,黄帝驾崩,颛顼继承中央天帝之位,开始统领四方诸候,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死后葬于河南濮阳鱼付禹山(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
四川省雅安泰经县鹿鹤埧曾有“颛顼帝故里”以古牌楼,据一些专家考证,若水确实在今荥经县境内。
颛顼一生崇尚文治,主要功绩是:文治安石,始建中央(国家)统治机构,在全国设立九师。
规范宗教事务,始以民事纪官,教民耕种,大力发展农耕,创制历法定婚姻,制嫁娶,整顿社会秧序武功方面,平共工,征九黎,定三苗,初步完成了华夏的统一。
颛顼是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
他的曾孙祝融(吴回)为帝喾时的火下官,掌管民事。
周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他为祝融,被后人尊为火神。
祝融的后裔分为已、董、彭、秃、妘、曹、斟、毕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他的子孙周初被封在宜城(今肖北省宜城县)建立罗国。
公元前690 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子孙前列逐渐向南迁移,为不忘之国恨,罗子国的遗臣遗民们遂以原国名为姓,故后人尊遗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
古籍《世本》去:“罗氏,本自颛顼,未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
”
故罗人尊颛顼为得姓始祖。
又说,颛顼,样子有些怪异,但神通广大,他与玄冥(其叔父)共同管理着始方一万二千里宽的土地,世称北极神。
五年级研究报告查罗姓的

五年级研究报告查罗姓的
根据网上的资料以及个人调查,我了解到了关于“罗”姓的一些基本信息。
姓氏起源与人物:
1. 罗姓是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起源于古代华夏族群中的一个部族,也有部分来源于匈奴族、蛮族、回族等。
2. 历史上有不少重要的人物姓罗,如南北朝时期的南齐皇帝萧鸾(字元昊,谥安皇帝,罗阳人)等。
分布情况:
1. 罗姓在中国分布广泛,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份。
2. 同时也在东南亚、欧美等地有一定规模的华人群体姓罗。
文化特点:
1. 罗姓宗族众多,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罗氏宗族,如广东岭南罗氏宗族、福建龙岩罗氏宗族等。
2. 罗姓在个体命名方面,常用“罗”字作为姓氏首字,通常会根据家族传统或文化背景在名字中加以区分。
职业特点:
1. 罗姓的祖先多与农业相关,从事农耕、农牧业等行业。
2. 在现代,罗姓人群职业分布较为广泛,包括农民、工人、教师、医生、商人等。
以上是关于“罗”姓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对你的研究报告有所
帮助。
如需更多详细资料和资源,建议你进一步进行深入的调研和阅读。
罗姓调查报告

罗姓调查报告罗姓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姓氏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姓氏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中,罗姓是一个常见而又特殊的姓氏,今天我们将对罗姓进行一次调查,以了解罗姓在现代社会的分布、来源和特点。
一、罗姓的分布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罗姓在中国的分布相对较广。
从地域上来看,罗姓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份。
这与罗姓的发源地有关,据史书记载,罗姓起源于古代的南越国,后来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
此外,罗姓在台湾、澳门和东南亚地区也有较大的分布。
二、罗姓的来源和渊源罗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较为广泛的观点是,罗姓是由一个古代部落的名称演变而来。
这个部落曾经在南越国时期繁荣发展,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姓氏。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罗姓是由于古代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崇拜而起名的,因为“罗”在古汉语中有“美丽、华丽”的意思。
三、罗姓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罗姓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们不仅是古代南越国的建立者,也是南越文化的传承者。
罗姓的人们崇尚自由、热爱自然,他们善于航海、勇敢无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罗姓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罗氏拳、罗氏茶等,这些文化传统在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罗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社会的变迁,罗姓在现代社会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罗姓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这与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有关。
其次,罗姓的职业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农业和渔业,而是涉及到了各个行业。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罗姓的人们也开始注重教育和文化的提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
五、罗姓的家族文化和传承罗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家族文化和传承。
许多罗姓的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谱和家庙,这是他们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家族成员凝聚力的来源。
通过家族文化的传承,罗姓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家族凝聚力,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
罗姓的研究结论

罗姓的研究结论1、罗姓在中国的源头罗姓的起源源远流长,据《元和姓纂》记载,立罗氏,出自商代,早在公元前15世纪就已形成罗氏姓氏团体。
因历史原因,罗姓有八种汉字写法:“罗”、“箩”、“邏”、“洛”、“骆”、“犖”、“砢”、“落”。
2、罗姓的分布罗姓在中国地域上分布广泛,在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中均有分布,一向以“洛”氏最多被列入百家姓前十位,排行稳居第十位,仅次于陈姓。
2018年,“洛”氏的百家姓排名也一直保持第十,但“其他罗汉字的百家姓排名比较低,分布情况也不太均匀。
3、罗姓的谱系罗姓的谱系比较老,据考证,罗汉字的百家姓渊源的主要传承是从周朝时期的“国汜”氏小大夫支系发展出来的。
国汜氏在周代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家族,涉及多个职权,有众多子孙散居中华大地。
近现代,罗汉字改为“罗”氏,形成今日罗氏姓氏团体。
4、罗姓族谱罗姓有大量的族谱,罗氏最具有权威性的成书族例有《洛阳罗氏族谱》、《罗氏族谱》、《洛阳皇罗宗谱》等。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罗氏族谱》,这本书收录了中国不少罗氏的珍贵史料,以及经过史学家和罗家学者们长期研究考证合成的罗氏家谱。
5、罗姓代表人物罗姓历来就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比如汉朝人罗胤、唐朝人罗振玉、宋朝人罗远、紫禁城第一台阶罗靖等;罗德岱、罗家英、罗仲谋、罗舜銮、罗昭登李继宗等,可以说,罗姓影响深远有力。
6、罗姓的文化罗姓源远流长,得天独厚的文化传承,具足了独忠明智、谦虚恭宽等贵族素质。
罗氏赋予的文化,被唐宋以降的文人提炼出来,演变成一种“洛中国风”,代表人物大多为罗氏名族派出的精英,这些代表人物积极建设国家,一直被尊为精英。
百家姓罗姓来源_百家姓罗姓迁徙分布

百家姓罗姓来源_百家姓罗姓迁徙分布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为楚所灭,罗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湖南长沙,产生湖南罗姓。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罗姓来源,希望大家喜欢!罗姓来源一: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
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七:赖罗傅宗亲会则据说前揭一、赖姓出自赖国,也为楚国并吞;部份赖国人民为逃难,赖姓改姓为罗姓、傅姓。
罗姓迁徙分布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
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
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
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
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
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
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
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姓的起源,罗姓的来源
姓氏:【罗】
拼音:Lo
郡望:豫章郡
名人:罗贯中,罗聘,罗荣桓,罗瑞卿,罗英德,罗香林
胜迹:缺
文献:罗氏重修族谱
历史: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
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
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
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
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
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
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
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
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
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
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补充资料:
姓氏起源:
关于罗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
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
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
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
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
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
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
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
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
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聚集地:
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
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
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
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
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
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
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
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
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
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
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
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
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堂号
"尊尧堂"、"豫章堂":罗氏郡望豫章。
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
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
人们称他"豫章先生"。
历史名人: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
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
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
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存:画家,今河南开封人。
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
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
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邺:唐代诗人,余杭人。
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关于姓氏来源: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由此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
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
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
来源:/names.php?xingshi=%C2%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