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课程设计_线路距离保护原理

合集下载

线路距离保护

线路距离保护

动作方程:
270 tg
1
C D
90
2. 方向阻抗继电器:以Zzd阻抗为直径过原点的圆
1)比幅值
1 A Z zd I J 2
UJ 1
1 B Z J I J Z zd I J 2
1 Z zd I J Z zd I J 2 2
jX Zzd
2
ctg ctg
2
令 Z x 代替 Z M , 设 m Z x / Z Z J.m ( 1 2 Z m) 2 Z j 2
2 置 的正方向,保护误动 的反方向,不受振荡影 响
( 1 ) m 1 / 2 , 保护安装在振荡中心位 ( 2) m 1 / 2 , 振荡中心位于保护范围 ( 3) m 1 / 2 , 振荡中心位于保护范围
1. 全阻抗继电器:以整定阻抗为半径的圆 圆内为动作区;无方向性 1)比幅值
Z I A zd J
jX Zzd
D
Z I U B J J J
Z I 动作方程: U J zd J
R
2)比相位
B U A Z I C J zd J
U B A Z I D J zd J
2、阻抗继电器
用于测量阻抗,并与定值进行比较而动作。
整定阻抗Zset:保护安装处到整定点之间的阻抗。 动作阻抗Zop:使继电器动作的最大阻抗称为动作阻抗,以Zop表示。
6.1 距离保护(阻抗保护)原理、组成
1、优点
•灵敏度度,能够保证故障线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 •整定值不受系统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
M<0.5
M=0.5 M>0.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距离保护概述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距离保护概述
在结构复杂的高压电网中,应 采用性能更加完善的保护,距离 保护就是其中的一种。
2、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
距离保护是反应保护安装处至 短路点之间的距离,并根据短路点 至保护安装处的距离确定动作时限 的一种保护。
故障点离保护安装处越近,保 护动作时间越短;反之越长。
故障点总是由离故障点近的 保护首先动作切除故障,从而保 证了保护动作的选择性。
Im
K
ZUmຫໍສະໝຸດ Z set当在保护区末端短路时,测量阻 抗为 Um Im Zset
工作电压为
Uop ImZm ImZset 0
Im
K2 Z
K1
Um
Zm
保护区外K1点短路,有
Zm > Zset
Uop Im (Zm Zset ) >0 保护区内K2点短路,有
Zm < Zset
Uop Im (Zm Zset ) <0
教学内容:输电线路距离保护
4.1 距离保护概述 1、距离保护的作用 2、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 3、距离保护时限特性 4、距离保护的构成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要求 理解距离保护的作用、距 离基本工作原理、距离保 护的时限特性及距离保护 的构成。
1、距离保护的作用
原因:电流、电压保护其保护范 围随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影响很 大,很难满足长距离、重负荷线 路灵敏性常常不能满足要求。
距离保护的核心元件:阻抗继 电器。
要求:测量元件应能正确测量 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处的距离。 方向阻抗继电器还应具有测量 故障点方向。
测量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处的 阻抗,实际上也测量故障点至 保护安装处的距离。
Im
K1
Um
测量阻抗为:Zm
Um Im
(设变比为1)
设阻抗继电器工作电压为: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10kV电网距离保护设计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10kV电网距离保护设计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10kV电网距离保护设计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设计是针对110kV电网中的距离保护进行设计的,旨在使学生了解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应用场景以及调试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独立设计和调试110kV电网距离保护系统。

二、设计内容
1.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了解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包括电气距离原理、I-V特征法和角度特征法等,以及距离保护的分类。

2. 距离保护的组成部分
了解距离保护的组成部分,包括主保护、备用保护、监控装置和负载切换等,并掌握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3. 距离保护的应用场景
了解距离保护在电网中的应用场景,包括线路距离保护、变压器距离保护和母线距离保护等,并掌握不同应用场景下距离保护的设计要求和调试方法。

4. 距离保护系统的设计
根据实际需求,独立设计110kV电网距离保护系统,包括选型、接线、参数设置和调试等,实现对电网故障的保护和自动切除。

5. 距离保护系统的调试
针对设计的距离保护系统进行调试,包括模拟故障、检查保护动作、检查自动切除等,保证距离保护系统的稳定可靠性。

三、设计要求
1. 设计过程需结合实际电网,在电网拓扑结构、线路参数、变压器参数和母线参数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和设计。

2. 设计过程中需加强安全意识,确保操作过程安全可靠。

3. 设计报告中需详细说明设计思路、参数设置、故障模拟和调试等过程,保证报告清晰明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阻抗继电器及其动作特性 ppt课件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阻抗继电器及其动作特性  ppt课件

PPT课件
8
三、三相系统中测量电压和测量电流的选取
K:零序电流补偿系数 PPT课件
9
三、三相系统中测量电压和测量电流的选取
单相接地短路(以A相接地为例)
PPT课件
10
三、三相系统中测量电压和测量电流的选取
两相接地短路1(以B,C两相接地为例)
PPT课件
11
三、三相系统中测量电压和测量电流的选取
两相短路、三相短路和两相短路接地:两故障相的电压差
和电流差。
PPT课件
15
四、距离保护的延时特性
距离保护的动作延时t与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距离Lk 之间的关系称为距离保护的延时特性
PPT课件
16
五、距离保护的构成
1.启动部分:模拟式距离保护中,由硬件电路元
件实现,大多反应负序电流、零序电流或负序与 零序复合电流的判断原理;数字式保护中,由实 时逐点检测电流突变量或零序电流的变化的软件 来实现。
PPT课件
7
三、三相系统中测量电压和测量电流的选取
U A UkA I A1z1Lk I A2 z2Lk I A0 z0Lk
UkA

(I A1

I A2

I A0 ) 3I A0
z0 z1 3z1

z1Lk
UkA (I A K 3I0 )z1Lk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PPT课件
1
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与构成
一、距离保护的概念 二、测量阻抗及其与故障距离的关系 三、三相系统中测量电压和测量电流的选取 四、距离保护的延时特性 五、距离保护的构成PPTຫໍສະໝຸດ 件2一、距离保护的概念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报告--距离保护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报告--距离保护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报告一距离保护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年月曰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报告1设计原始资料1.1具体题目如下图所示网络,系统参数为:E® =115/(3 kV, X GI=15C1、X G2=10Q . X(;3=10Q,Li=L2=60kiiix L3=40km, LB.c=50km, Lc.D=30km, Li).E=20km,线路阻抗0.4Q/km, =K "= Kj^O.85, lB-C.max=300A> IC-D.max=200A^ Il)-E.inax=150A, KsS=X.5> Kre=1.2oBG1G2L3G3图1线路网络图试对线路LI、L2、L3进行距离保护的设计(说明:可让不同的学生做1、2、3、4、5、6、8、9处一至二处保护设计)。

1.2要完成的内容对保护3和保护5进行距离保护设计。

其中包括距离保护I段、II段和in段的整定计算,及设备选型。

2设计分析2.1设计步骤其中包括四个步,第一步:保护3和保护5的I段的整定计算及灵敏度校验; 第二步:保护3和保护5的II段的整定计算及灵敏度的校验;第三部:保护3和保护5的m段的整定计算及灵敏度的校验;第四步:继电保护设备的选择和原理的分析。

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报告2. 2本设计的保护配置距离保护在作用上分为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主保护用于对线路进行保护主要作用的装置当线路故障时,主保护首先动作。

当主保护由于故障拒动时就需要后备保护对线路起保护作用,后备保护用于对线路起后备保障作用。

线路主保护有距离保护的I段和II段保护,线路的后备是距离保护m段保护。

后备保护又分为近后备保护和远后备保护。

线路距离保护的课程设计

线路距离保护的课程设计

线路距离保护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线路距离保护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线路距离保护的判据,包括阻抗判据和时间判据。

3. 学生能够解释和计算线路距离保护的动作特性及时间特性。

4.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线路距离保护配置中涉及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电网系统中线路距离保护的设置和动作过程。

2.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研究,识别并解决线路距离保护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3. 学生能够设计基本的线路距离保护实验,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保护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他们学习电力工程技术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团队中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线路距离保护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本课程目标定位于深度结合学生年级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不仅掌握线路距离保护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线路距离保护的原理与概念- 线路距离保护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阻抗特性与时间特性的基本概念2. 线路距离保护的判据- 阻抗判据的推导与应用- 时间判据的设置与调整3. 线路距离保护的动作特性及时间特性分析- 动作特性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 时间特性的计算与优化4. 线路距离保护的设备与配置- 主要设备的功能与选型- 保护配置的原理及实际应用5. 线路距离保护的案例分析- 实际电网系统中线路距离保护的应用案例- 故障分析与保护动作过程解读6. 实践教学环节- 线路距离保护实验设计与操作-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与教材紧密关联,确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以上教学内容将按照教学大纲逐步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线路距离保护的知识体系。

继电保护原理的课程设计

继电保护原理的课程设计

继电保护原理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电力系统故障类型及其对系统的影响,并了解继电保护在故障处理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解释不同类型的继电保护原理,如过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并分析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继电保护原理,分析和设计简单的继电保护系统。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运用继电保护知识解决实际电力系统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继电保护实验,通过实践加深对继电保护原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力系统的责任感,意识到继电保护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学习继电保护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培养科学精神和细致工作的态度。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实验和案例分析,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电力系统专业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能够将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和电路原理背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电力系统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继电保护概述- 电力系统故障类型及影响- 继电保护的定义与作用- 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2. 继电保护原理- 过电流保护原理- 距离保护原理- 差动保护原理- 零序保护原理3. 继电保护装置与应用- 继电保护装置的分类与选型- 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与协调-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4.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原则- 继电保护参数整定方法- 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5. 继电保护实验-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 继电保护装置的操作与调试- 实验结果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继电保护概述第二周:过电流保护原理第三周:距离保护原理第四周:差动保护原理第五周:零序保护原理第六周:继电保护装置与应用第七周:继电保护系统设计第八周:继电保护实验教材章节关联:《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章 继电保护概述第二章 过电流保护第三章 距离保护第四章 差动保护第五章 零序保护第六章 继电保护装置与应用第七章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第八章 继电保护实验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对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装置构成、工作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6章 输电线路距离保护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6章 输电线路距离保护

6.2 阻抗继电器
动作方程:
X set 2 X m X set1
Rset 2 Rm Rset1
特点:测量阻抗落入四边形区域内,保护动作。 但保护不具方向性。
6.2 阻抗继电器
2、方向性多边形阻抗继电器 为了减小过渡电阻对阻抗保护的影响,各边都 采用了倾斜角,特性如图所示。
6.2 阻抗继电器
6.3 阻抗继电器接线
2、两相短路(BC)
故障相间电压为:
jX
Z set
Zm
1、全阻抗继电器 动作方程:Z m Z set
特点:1)圆的半径为整定阻抗; 2)圆内为动作区; 3)动作不具有方向性。
R
6.2 阻抗继电器
方程两边乘以电流,则方程为
I Z U m m set
/K 若令整定阻抗为: Zset K ur uv
U 圆的动作方程为: K uv m K ur I m
6.3 阻抗继电器接线
1、对阻抗继电器接线要求
1)阻抗继电器的测量阻抗应正比于短路点到保 护安装处之间的距离; 2)阻抗继电器的测量阻抗应与故障类型无关, 也就是保护范围不随故障类型而变化; 3)阻抗继电器的测量阻抗应不受短路故障点过 渡电阻的影响。
6.3 阻抗继电器接线
2、反映相间短路故障接线
/I Zm U m m
6.2 阻抗继电器
为了方便比较,通常将测量阻抗与整定阻抗 画在同一阻抗复数平面上。
6.2 阻抗继电器
I Z set 所表示的直线段为继电器动作区,直
线以外的区域为非动作区。
由于互感器的误 差,直线形动作特性不 能采用的,必须扩大保 护区。
6.2 阻抗继电器
一、圆特性阻抗继电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4年 7月11日
1 设计原始资料
1.1 具体题目
如下图1所示网络,系统参数为
:
E ϕ=、
X G1=15Ω、X G2=11Ω、X G3=11Ω、L 1=L 2=61km ,51=BC L km 、31=CD L km 、21=DE L km ,线路阻抗/4.0Ωkm ,85.0===I I I
I I I rel rel rel K K K ,I BCmax =311A 、I CDmax =211A 、
I DEmax =151A 、5.1=ss K ,2.1=re K 。

A
B
图1电力系统示意图
试对线路中保护8和保护1做距离保护。

1.2 要完成的容
本次课程设计要完成的容是熟悉线路的距离保护原理及对保护1和护保护8进行整定计算,并对所要用的互感器进行选择。

2 分析要设计的课题容
2.1 设计规程
在设计中要满足继电保护的四个基本要求: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

各个保护之间要相互配合,保证每个保护都不会出现勿动和拒动现象。

并且在各个保护的配合下,实现全线的有效保护,杜绝“死区”的存在。

2.2 本设计的保护配置
2.2.1 主保护配置
距离保护Ⅰ段和距离保护Ⅱ段构成距离保护的主保护。

(1) 距离保护的Ⅰ段
A
B
C
图2距离保护网络接线图
瞬时动作,Ⅰt 是保护本身的固有动作时间,一般可以忽略。

保护1的整定值应满足:AB set Z Z <I
⋅1考虑到阻抗继电器和电流、电压互感器的误差,引入可靠系数I
rel K (一般取0.8-0.85),则
AB Ι
rel Ι1set Z K Z =⋅
同理,保护2的Ⅰ段整定值为:
BC Ι
rel Ι2set Z K Z =⋅
(2) 距离Ⅱ段
与相邻的下级线路距离保护Ⅰ段相配合,同时带有高出一个t ∆的时限,以保证选择性,例如在图2中,保护1的整定阻抗值为:

2set min AB 1⋅⋅⋅+=Z K (Z K Z b rel set I I I I
动作时间:
t Ⅱ=t 1+∆t 2.2.2 后备保护配置
当主保护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动作,在延时很短时间后(延时时间根据各回路的要求),由后备保护将启动并动作,将故障回路跳开。

在距离保护中还应该装设距离保护第Ⅲ段,来作为距离Ⅰ段与距离Ⅱ段的后备保护。

距离Ⅲ段:其启动阻抗要按躲开正常运行时的负荷阻抗来选择,动作时限还按照阶梯时限特性来选择,并使其比距离Ⅲ段保护围其他各保护的最大动作时限高出一个t ∆。

3保护配合的整定
3.1 QF8距离保护的整定与校验
3.1.1 QF8距离保护第I 段整定
(1) QF8的Ⅰ段的整定阻抗为:
Ω=⨯⨯=I I 74.204.06185.018Z L K Z AB rel set
(2) 动作时间
0s I =t 3.1.2 QF8距离保护第Ⅱ段整定
(1) 与相邻发电机G 2的速断保护相配合,QF8的Ⅱ段的整定阻抗为:
)(1min 8G b AB rel set Z K Z K Z ⋅I I I I ⋅+=
其中 : 11
2
==
I I K b 由此可求出保护8的距离保护Ⅱ段的整定值为: Ω
=⨯+⨯⨯=+=⋅I I I I ⋅09.301114.06185.0)
(1min 8)
(G b AB rel set Z K Z K Z (2) 灵敏度校验
距离保护Ⅱ段,应能保护线路的全长,本线路末端短路时,应有足够的灵敏度。

25.1253.14
.06109.308set sen
>=⨯==I I
⋅AB Z Z K
即满足灵敏度sen 1.25K ≥的要求。

(3) 动作时间,与距离Ⅰ段保护配合,则 ІІІ=+Δ=0.5t t t s 3.1.3 QF8距离保护第Ⅲ段整定
(1) 整定阻抗:按躲开被保护线路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的最小负荷阻抗min L Z 来整定计
算。

Ω=⨯⨯==3.16335
.03110
9.0max min 3min L L I U Z
Ω=⨯⨯==I I I
I I I
11.775
.12.185.03.163min 8
.set ss re rel L K K K Z Z
其中,取rel =0.85K Ⅲ
,2.1re =K ,ss =1.5K 。

(2) 灵敏度校验
距离保护Ⅲ段,即作为本线路Ⅰ、Ⅱ段保护的近后备保护,又作为相邻下级线路的远后备保护,灵敏度应分别进行校验。

作为近后备保护时,按本线路末端短路进行校验,计算式为:
5.11
6.34
.06111.778sen
>=⨯==I I I
AB set Z Z K
即满足灵敏度sen 1.5K ≥的要求。

作为远后备保护时,按相邻线路末端短路进行校验,计算式为:
2.118.211
4.2411.7718
sen
>=+=+=I I I G AB set Z Z Z K 即满足灵敏度sen 1.2K ≥的要求。

(3) 动作延时
s t t t 5.38=∆+=I I I I I I
3.2 QF1距离保护的整定与校验
3.2.1 QF1距离保护第I 段整定
(1) 线路3L 的Ⅰ段的整定阻抗为:
Ω=⨯⨯==I
I 14.74.02185.013rel 5set z L K Z
(2) 动作时间
0s I =t
3.2.2 QF1距离保护第Ⅱ段整定
(1)由于线路DE 在系统的末端,所以在整定时无需考虑下级的保护,只要整定值满足线路全长速断即可。

线路DE 的Ⅱ段的整定阻抗为:
Ω=⨯⨯==I I
5.104.02125.11sen 2z L K Z DE set
(3) 动作时间:
ІІI =+Δ=0.5s t t t
3.2.3 QF1距离保护第Ⅲ段整定
由于保护1的距离保护Ⅱ段已经能够满足线路全长的保护,所以无需做Ⅲ段整定就能满足要求。

然而考虑到距离保护可能会出现故障拒动,所以可以另设熔断器来更好的保护线路。

4 互感器的选择
4.1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假设互感器安装地点在屋,安装方式为支持式,安装处线路I max =350A 电网的额定电压U NS =110kv 。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应满足:
U N ≥U NS
I al =KI N1≥I max (A )
式中 K 为温度修正系数,I N1为电流互感器一次侧额定电流。

由此可选型号为LCWB-110屋外型电流互感器,变比为400/5,准确级0.5,额定阻抗Z N2=0.4Ω。

热稳定倍数K t =75,动稳定倍数K es =135。

热稳定校验。

(K t I N1)²=(75×0.4)² = 900(kA)²·s>Q k 动稳定校验。

sh es N i A K I >k 4.761354.0221=⨯⨯= 4.2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根据装设地点、母线电压及无油化要求选型号为JDC-110的电压互感器。

电压互感器及装设在其回路中的裸导体和电器,不必做热、动稳定校验。

5 原理图的绘制
5.1 保护跳闸回路
三段式距离保护主要由测量回路、启动回路和逻辑回路三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

启动回路主要由启动元件组成,启动元件可由电流继电器、阻抗继电器、负序电流继电器或负序零序电流增量继电器构成。

测量回路的Ⅰ段和Ⅱ段,由公用阻抗继电器1、ZKJ 2组成,而第Ⅲ段由测量阻抗继电器ZKJ 3组成。

测量回路是测量短路点到保护安装处的距离,用以判断故障处于那一段保护围。

图3保护跳闸回路
6 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完成的容是根据距离保护的原理和方法对保护1和8进行距离保护的设计,通过分析和计算,在保护8处设置I、II段主保护,以及Ⅲ段后备保护;在线路DE处在系统末端,保护1处设置I、II段主保护,另外可以增加熔断器来提高保护的可靠性。

从而满足了对1、8处保护的基本要求。

距离保护I段主保护是瞬时动作的,它只能保护线路全长的80%—85%。

距离保护II段主保护经0.5s的延时后启动,后备保护启动,通过后备保护将故障切除,从而实现对全线路的保护。

距离保护Ⅲ段后备保护可以预防下级保护的拒动。

根据距离保护工作原理,通过各个级保护的相互配合,它可以在多电源的复杂网络中保证动作的选择性,但由于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只用距离保护是无法满足线路保护的需求,所以有时也需要与零序、电流等保护相配合。

参考文献
[1] 谭秀炳编.铁路电力与牵引供电系统继电保护[M].:西南交通大学,2006.
[2] 俊年主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中国电力,1993.
[3] 项根主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与应用[M].:华中科技大学,2004.
[4] 都洪基主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M].:东南大学,2007.
[5] 保会主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中国电力,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