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2

合集下载

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专业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培养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首先,我们需要为研究生设计一系列的数学专业课程。

这些课程不仅要涵盖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设置数学分析、代数学、几何学、概率论等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分析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设计应用数学、运筹学等应用课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为研究生提供一系列的实践机会。

数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主要包括科研实践和实习实践两部分。

在科研实践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数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中,让他们亲身体验科研的过程,培养他们科研的能力。

在实习实践方面,学校可以与相关机构、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三,我们可以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数学研究需要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条件。

学校可以建立一支优秀的数学研究团队,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数学学者加盟,为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的导师指导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配备一系列的实验设备和软件工具,以支持学生的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我们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数学专业课程,提供实践机会,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并设置跨学科的必修
课程。

这样可以培养出具有扎实数学基础、较强解决问题能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数学硕士培养方案

数学硕士培养方案

数学硕士培养方案数学硕士培养方案背景介绍•数学硕士培养方案是为了满足数学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而设计的•该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数学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数学理论和方法,具备深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科研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逻辑、实变函数、复变函数等–专业核心课程:拓扑学、泛函分析、代数学、数论等–应用领域课程:数学物理方法、金融数学、运筹学、生物数学等–学科前沿与研究方法课程:数学建模、科学计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术交流与学术道德课程:学术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学术道德规范等2.实践环节–科研实践: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实习实训:在合作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增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扩展学术视野3.导师指导–每位硕士研究生都将被分配一位导师进行学术指导和职业引导–导师将提供科研项目、论文写作指导、学术交流机会等–导师将定期组织学术报告、讨论班等学术活动,促进学生的学术成长4.学位论文要求–需完成一篇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学位论文–论文应具备严谨的逻辑结构、清晰的表达和深入的研究成果–论文应符合学术道德规范,包括文献引用的准确性和学术诚信招生要求•数学、统计学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能够阅读英文学术文献•具备科研兴趣和潜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以上是数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概述,详细内容及具体要求请参考相关文件。

培养时间和学位授予方式•数学硕士培养时间为2-3年(全日制),最长不超过5年•学位授予方式为学术学位,学位证书将授予合格毕业生培养保障和资源支持•提供数学图书馆、实验室、科研装备等学习和研究资源•提供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学术活动和场所•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措施,鼓励优秀学生和科研成果职业发展与就业方向•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成为数学类学科教师、研究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为科研机构或企业的研究人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行业的技术高级人才•从事统计分析、精算、风险管理等行业的专业人才毕业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达到课程分数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以上为数学硕士培养方案的详细内容和要求,具体执行细则请参考相关文件。

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既具有坚实的数学与科学计算基础,又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的专门知识。

具备独立从事计算数学研究,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能力,应用软件的开发组织能力,和相关领域的教学、技术管理等工作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态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二、研究方向:见附表一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硕士生的学制为2年。

课程学习在前2个学期内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不应少于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件二硕士生所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不低于16学分。

五、文献阅读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第二学期开始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选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

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工程应用价值,或对国家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首次选题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内补作。

硕士生选题报告一般应在科研所(教研室)内公开组织进行。

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开题报告硕士生应首先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际调查,把握学科发展前沿,重视知识产权,写好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硕士点导师组统一安排的开题报告会上作公开报告、答辩,经审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七、中期考核对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必须进行一次中期考核,由数学所统一组织并制定考核内容及要求,对于未通过者提出再次开题的具体要求。

凡不符合要求者,令其重做,并延期毕业论文答辩。

八、论文工作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累计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一年。

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

硕士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硕士生课程设置表专业:计算数学(二年制)小波分析与多元逼近 学位课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022013 课程名称:小波分析与多元逼近 学时:72 学分:4 开课学期:2 开课单位:数学研究所任课教师:李 强 教师职称:讲 师 教师梯队:1、课程目的、任务及对象多元逼近(即多元函数逼近)是一元函数逼近理论的发展,是在逼近工具和被逼近对象方面的多元推广,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其理论和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

数学硕士培养方案

数学硕士培养方案

数学硕士培养方案研究方向选择在数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

常见的数学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向:1.纯数学:包括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等研究领域。

2.应用数学:包括数理金融、计算数学、优化理论等研究领域。

3.统计学: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统计计算等研究领域。

课程设置数学硕士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课程:基础课程•高级数学:包括高等代数、高等几何、数学分析等课程。

这些课程是数学研究的基础,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介绍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为学生进行统计和概率研究打下基础。

•数值计算方法:介绍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在数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应用。

专业课程•代数学:介绍基本的代数结构和代数方程的理论,以及其在数学研究中的应用。

•几何学:介绍几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其在数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应用。

•拓扑学:介绍拓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其在数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其在实际问题求解中的应用。

研究课程•科研研究: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学习科研方法和技巧,进行自主科研工作。

•论文写作:学习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包括选题、调研、实验和写作等方面的内容。

实践训练在数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实践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践训练:1.科研项目参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熟悉科研的实际操作过程,掌握科研方法和技巧。

2.学术会议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学术报告,向其他学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锻炼学术交流能力。

3.实习实训:参加相关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实习,了解实际应用场景,提升实践能力。

学位要求数学硕士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学位要求:1.完成规定学分并通过各门课程的考核。

2.成功完成科研项目并撰写学术论文。

3.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学术报告。

4.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结语数学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数学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专业人才。

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70100(一级学科)数学一级学科包含五个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是数学方面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有比较扎实宽广的数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目前的进展与动向,并在某一方向受到一定的科研训练,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初步具有独立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或运用专业知识与有关专业人员合作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某个应用方向上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毕业后能从事与数学相关的教学、科研或其它实际工作。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及较强的开拓精神,善于接受新知识,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课题,并有较强的适应性。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1.非线性微分方程理论及其数值解法2.优化与控制理论及其数值计算3.数值代数与数值软件4.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其应用5.应用微分方程与软件开发6.复微分方程及其应用7.金融数学与随机分析8.图论与组合三、学习年限:2.5—3年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30 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五、课程设置备注1、根据各研究方向的具体情况,可选修学校其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

2、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3、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语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计算数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数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数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1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应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应用数学有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全面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在该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第一外国语非英语的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第二外国语必须选修,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微分方程数值解法2.科学工程计算及软件3.新型算法4.计算机图形学及软件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五至七年,基本学习年限为五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不少于40学分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硕士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博士阶段)第一外国语4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学位基础课2门,6学分。

学位专业课硕士阶段2-3门,不少于4学分;博士阶段至少1门,不少于3学分。

前沿讲座(含讨论班)6学分前沿讲座应贯穿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①前沿讲座的目的和内容前沿讲座旨在使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了解本学科和本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学术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前沿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

数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1)适用专业:070101基础数学、070102计算数学、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4应用数学、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术型、应用型高层次数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2.掌握系统而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数学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3. 学术型硕士主要为攻读博士做前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准备;应用型硕士培养高校和中学需要的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从事技术开发、咨询预测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二、研究方向1.基础数学专业奇点理论,李代数及其应用,同调代数,低维拓扑,非交换几何,算子理论及算子代数.2.计算数学专业微分方程数值解,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分形几何.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应用概率,生物统计,生物信息,教育与心理测量,金融与经济统计,机器学习.4.应用数学专业常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泛函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生物数学.5.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集中参数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三、修业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2年,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学制要延长一年.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毕业时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7学分,必修环节总学分6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教学实践1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授予理学硕士学位.五、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应用技能培养为主,以科学研究为辅.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原则.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3.研究生导师应在同研究生本人商量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意愿为其“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在入学后5个月内完成并交学院备案.4. 研究生选课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每学期开学填写选课单,由导师签字同意后选课才有效.5.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7.论文工作环节需对硕士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六、课程学习(一)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必修课(不少于16学分)(1)公共基础课(7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学时 3学分Ⅱ学期基础外国语课 80学时4学分Ⅰ、Ⅱ学期(2)学科基础课(9学分,按一级学科开设)泛函分析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必修)非线性泛函分析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代数学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代数拓扑学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微分拓扑学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高等概率论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高等随机过程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现代数值分析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微分方程数值解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注:每名硕士研究生至少从以上课程中选择3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中“泛函分析”为必修课.2.发展方向选修课(至少11学分)(1)专业方向课(至少6学分,必选;允许跨专业选课)基础数学专业:李超代数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同调代数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李代数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黎曼几何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算子理论及算子代数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奇点理论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计算数学专业:计算代数几何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多元逼近与小波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发展方程数值计算方法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迭代与差分方程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现代数值代数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分形几何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现代统计学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统计判决理论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统计计算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多元统计分析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非参数统计推断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生存分析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应用数学专业: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泛函微分方程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动力系统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索伯列夫空间 60学时3学分Ⅰ学期双曲型方程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非线性发展方程 60学时 3学分Ⅲ学期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椭圆型方程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抛物型方程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最优控制理论 60学时3学分Ⅱ学期线性系统理论 60学时3学分Ⅲ学期注:选修学科基础课超过9学分的其超出部分可计为发展方向课的学分.学院要求各系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集中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2)公共选修课(任选)研究生院组织开设,由教师教育系列、公共管理系列、科技与社会发展前沿系列等选修课程组成.(3)跨院校、跨学科课程(任选)3.必修环节(6学分)(1)学术活动 1学分提交2份学术报告听后感.考查合格记1学分(2)教学实践 1学分硕士研究生都要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低年级本科生讲授习题、批改作业等.由主讲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考查,考查合格记1学分.(3)文献阅读 1学分文献阅读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学生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4)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 3学分4.补修课程生源为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要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二)教学方式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考核方式学院统一要求所有学科基础课都要指定教材、教学大纲,并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所有Ⅰ、Ⅱ学期的课都要进行闭卷考试.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七、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我院原则上不要求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5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给学院备案.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于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6个月.开题报告的审查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3.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组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进展报告至少进行1次.4.论文评阅与答辩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导师组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八、实践活动1.研究生除了参加必修环节中的学术实践和教学实践外还可根据个人培养需要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实习等其他实践活动.2.学院提倡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实践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复杂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川大学计算数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川大学计算数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川大学计算数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四川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与“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地处成都,学校现有23个学院(系)。

四川大学计算数学学科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计算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现设有应用数学(含计算动力学)、数学建模、计算机应用与系统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一、培养目标以“四个面向”为目标,以“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卓越数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构建“基础扎实、学术创新、理论扎实、实践扎实”的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

基于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基础和应用数学知识的需求,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数学模型与计算技能、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研究生。

研究生学制三年,每一学年末按计划完成学业。

教学中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若干门选修课和专题选修课。

学生在完成规定学时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答辩后,可以获得相应学位证书和研究生毕业证书。

二、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扎实的数学功底,系统地掌握现代计算数学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复杂计算问题的能力,形成面向复杂计算的复合型计算数学人才。

培养方式: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综合素质较高的高层次计算数学人才为目标。

三、培养计划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计算数学人才。

2.培养规模:我校计算数学专业研究生总规模不超过40人,研究生平均学制为4年。

3.培养方式:“双导师”制。

采用“2+2”模式,即:每个导师带一个学生1年,一个导师带2年。

4.培养方式:实行学分制。

5.培养保障:对博士研究生,每两年安排一个月的教学任务;对硕士研究生(含博士),每半年安排一个月时间的学术交流和暑期培训,每个项目安排三个月参加行业类竞赛及专业竞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既具有坚实的数学与科学计算基础,又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的专门知识。

具备独立从事计算数学研究,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能力,应用软件的开发组织能力,和相关领域的教学、技术管理等工作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态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二、研究方向:见附表一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硕士生的学制为2年。

课程学习在前2个学期内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不应少于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件二硕士生所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不低于16学分。

五、文献阅读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第二学期开始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选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

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工程应用价值,或对国家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首次选题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内补作。

硕士生选题报告一般应在科研所(教研室)内公开组织进行。

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开题报告硕士生应首先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际调查,把握学科发展前沿,重视知识产权,写好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硕士点导师组统一安排的开题报告会上作公开报告、答辩,经审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七、中期考核对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必须进行一次中期考核,由数学所统一组织并制定考核内容及要求,对于未通过者提出再次开题的具体要求。

凡不符合要求者,令其重做,并延期毕业论文答辩。

八、论文工作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累计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一年。

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

硕士论文的具体要求按学校学位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附表一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附表二硕士生课程设置表专业:计算数学(二年制)小波分析与多元逼近学位课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022013 课程名称:小波分析与多元逼近学时:72 学分:4 开课学期:2开课单位:数学研究所任课教师:李强教师职称:讲师教师梯队:1、课程目的、任务及对象多元逼近(即多元函数逼近)是一元函数逼近理论的发展,是在逼近工具和被逼近对象方面的多元推广,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其理论和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课程的目的是将多元逼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多元逼近发展的近代成果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多元逼近的基本方法和近代成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授课的具体内容第一章多元线性正算子逼近§1.1 Weierstrass 逼近定理§1.2 线性正算子序列的收敛性及收敛速度估计§1.3 多元代数多项式逼近的Jackson定理第二章多元插值§2.1 多元插值问题的提法§2.2 代数曲线论中的Bezout定理§2.3 二元多项式插值的适定结电组§2.4 二元多项式插值公式(插值格式)§2.5 二元切触插值的Gasca-Maeztu方法§2.6 估计插值余项的Kincaid方法第三章多元Chebychev逼近§3.1 多元最佳逼近的存在性定理§3.2 多元最佳逼近的Chebychev定理(特征定理)§3.3 二元多项式最佳逼近的特征§3.4 某些二维区域上的最小零偏差多项式 第四章 多元样条§4.1 关于代数曲线的预备知识§4.2 代数曲线剖分下的二元样条函数空间),(T D S k§4.3 一元B-样条的性质 §4.4 二元Box-样条的性质 第五章 正交小波§5.1 Fourier 级数与Fourier 变换§5.2 )(2R L 的多尺度分析与正交尺度函数§5.3)(2R L 中的样条逼近§5.4 一元正交小波§5.5 二元Box-样条小波 3、实践性环节讲述过程中安排适当读书报告和习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4、本课学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多元线性正算子逼近,多元插值,多元Chebyshev 逼近,多元样条逼近,多元小波逼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能进行初步的实际运用。

5、预备知识数值逼近、泛函分析、实变函数、样条理论…….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E.W. 切尼著, 徐献瑜、史应光等译, 逼近论导引,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 (2)洛伦茨著, 谢庭藩、施咸亮译,函数逼近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 (3)徐利治、王仁宏、周蕴时,函数逼近的理论与方法,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4)王仁宏、梁学章, 多元函数逼近,科学出版社,1988。

(5)龙瑞麟,高维小波分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7、教学方式及考试方式 课程结束将进行笔试考试说明:标题为黑体三号字,前“课程编号”等五行字的标题为宋体五号字加黑,内容为宋体五号字。

各小标题为宋体五号字加黑。

其余为宋体5号字。

纸张为A4,上下左右页边距为2.5厘米,行距固定值为12。

差分法和有限元法 学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022023 课程名称:差分法和有限元法 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 2 开课单位:数学研究所任课教师:马富明 教师职称:教授 教师梯队:1. 课程目的、任务及对象差分法和有限元法是现代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中的两种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方法。

本课程的目的是讲解这两种方法的基本思想、理论和算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基本掌握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现代理论,了解此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由于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研究与计算数学其他研究方向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也为计算数学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现代数值分析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的背景。

2. 授课的具体内容第一章引言1.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研究的内容与特点2.差分法和有限元法的历史概况第二章差分法的基本理论问题1.差分格式的例子2.收敛性问题3.相容性与稳定性x定理第三章发展方程的差分方法1.一阶双曲方程定解问题及几种差分格式2.CFL条件3.二维问题的差分格式4.方程组的差分格式5.二阶双曲方程的差分方法D格式和ENO格式7.抛物方程的差分方法第四章Galerkin方法的数学理论1.Soblev空间2.椭圆问题的变分形式3.Galerkin方法第五章解二阶椭圆问题有限元方法的数学理论1.有限元空间2.有限元空间的逼近性质3.有限元方法及误差估计4.等参元和非协调元第六章混合有限元方法1.混合变分形式2.收敛性与误差分析3.混合元方程的数值求解第七章广义差分法及有限体积法1.广义Galerkin方法2.广义差分格式的构造3.椭圆问题的广义差分格式分析4.抛物问题的广义差分格式分析5.有限体积法6.间断有限元方法第八章谱方法1.谱方法及其特点2.谱方法的分析3.拟谱方法第九章多重网格方法与并行计算1.模型问题2.多重网格算法3.并行差分格式4.有限元的并行技术3.实践性环节上计算机实习。

4.本课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差分法和有限元法为代表的偏微分方程现代数值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最终达到能使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5.预备知识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理论。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李荣华, 解边值问题的伽略金方法,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2.黄明游,发展方程有限元法,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3.P.G.Ciarlet,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elliptic problems,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84.S.C.Brenner and L.R.Scott,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s,Springer-Verlag,19945.J.W.Thomas, Numeric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Springer-Verlag,19956.A.Quarteroni and A. Valli, Numerical Approximation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pringer-Verlag,19977.李荣华,陈仲英, 微分方程广义差分方法,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7.教学方式及考试方式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

课程结束时进行书面(闭卷)考试。

非线性问题数值解学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022033 课程名称:非线性问题数值解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 1开课单位:数学研究所任课教师:刘停战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梯队:1、课程目的、任务及对象非线性问题是现代数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这不仅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可能。

利用计算机解决非线性问题时,最终总是将其化成为有限维非线性问题,或称为非线性代数问题。

因此,非线性代数问题的解法就成为现代计算数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非线性方程组解法则是其最基本的问题。

本课程可面向计算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讲授。

2、授课的具体内容第一章引论第二章多元分析概要第三章简单迭代法第四章Newton型方法第五章拟Newton法第六章下降法第七章同伦算法3、实践性环节讲述过程中安排适当的上机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4、本课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学习掌握非线性方程组求解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5、预备知识数学分析技巧、数值代数等知识。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非线性方程组迭代解法》,冯果忱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教学方式及考试方式授课以讲授为主,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考试分歧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内容简介课程编号:31022044 课程名称:分歧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学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 1开课单位:数学研究所任课教师:邹永魁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梯队:课程简介:分歧理论是当代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分歧问题的数值计算是计算数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这门课中我们将首先详细介绍简单分歧点和转折点分歧点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而讨论有关通宿轨道和异宿轨道等分歧现象的数值计算方法。

同时,还要介绍有关拓扑度理论、通论算法等在分歧问题的分析和计算方法方面的应用。

区域分解预处理与并行计算课程内容简介课程编号:31022054 课程名称:区域分解预处理与并行计算学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数学研究所任课教师:刘播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梯队:课程简介:并行计算的基本概念;矩阵运算和线性递推问题;线性方程组的并行解法;异步迭代法;并行差分法;Monte Carlo 方法;无重叠的区域分裂法;有重叠的区域分裂法;预处理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