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 第三版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 第三版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2.医院内感染
或称医院获得性感染,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 全身感染性疾病。
(1)感染对象 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包括患者、患者陪护人员、医院职工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2)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个体免疫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 ➢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如动静脉插管、泌尿系导管等: ➢重症监护病房所用器材本身构成感染的来源或媒介: ➢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滥用,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 株增加,感染机会增多等: ➢卫生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森菌所致
(六)多途径感染 如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途径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三.感染的类型
(一)不感染 (二)隐性感染
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 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 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
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结核、白喉、伤寒 等 常有隐性感染
一.感染的来源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一)内源性感染与外源性感染
1.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体表或体内,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 2.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或带菌动物
(二)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1.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是指在医院外发生的一切感染。社会感染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影响。气候、季节、温度及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均会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 行。社会因素对感染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如战争、贫困、灾荒等因素会 促使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改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开展防病治病等卫生 活动、计划免疫及建立医疗保健制度等对控制社会感染可起到重要作用。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2. 媒染—碘 化钾溶液 浸湿30S
3. 脱色—95%乙醇溶液 进行颜色洗脱
4.复 染—
石炭酸 复红
第二 次染 色
细菌呈现第一次染色的效果紫色
,革兰氏阳性菌(紫阳G+
);
呈现第二次染色的效果红色;
称革兰氏阴性菌(红阴G -

革兰氏染色法
阳性菌 阴性菌
抗酸染色法 只适用于少数抗酸性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 风分枝杆菌的检查。
第六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
一、细菌形态的检查法
(一)显微镜 细菌形体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藉助显微镜
放大后才能观察。常用的是 1、普通光学显微镜 经油镜放大1000倍左右可观察细菌 大小、形态、荚膜、芽胞、鞭毛等。 2、电子显微镜 放大倍数可达数十万倍,主要观察细菌 的超微结构,分辨率在1nm以下。电镜分二类: 1)透射式: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病毒内部的精细结构。 2)扫描式:主要用于表面结构的观察,立体感较强。
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中毒性休克基础上 ,通过启动凝血的连锁反应,在小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 栓,接着内毒素又通过启动溶血的系统,小血管壁坏死 、出血,患者常因重要内脏出血而发生严重后果。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表11-7。
(二)病原菌的侵入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致病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物质 外,还需有足够的数量。菌量的多少,一方面与致病菌 毒力强弱有关,另一方面取决于宿主免疫力的高低。一 般是细菌毒力愈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愈小;反之则 菌量需大。
2、毒素
1)外毒素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某些革兰阴性菌 也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 泌至细胞外;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溶溃后才释放出 来,如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的外毒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A群链球菌M蛋白
类荚膜: 伤寒沙门菌Vi抗原
•具有抗吞噬功能
大肠埃希菌K抗原
.
9
②菌毛
霍乱弧菌借助鞭毛的运动,穿透小肠黏液层, 依靠菌毛等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在此生 长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黏膜上皮 细胞内水和电解质丢失,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 (霍乱)。
百日咳鲍特菌依靠菌毛和丝状血凝素等,黏附 定居于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并快速繁 殖,产生百日咳外毒素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 胞引起咳嗽,导致外周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百日咳)。
.
33
病毒感染类型
•隐性感 染
•显性感
•急性感染染
•局部感染
•带菌状 态
•慢性感 染
•全身感 染
根据病情缓急分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恢复
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
34
根据感染部位及性质分为:局部感 染,全身感染,带菌状态
(1)局部传染
B亚单位:结合单位,协助A亚单位。
B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完整毒 素结合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作为良好的 亚单位疫苗。
.
12
②强的抗原性
•外毒素 •脱毒
•(极毒抗原) •0.3-0.4%甲 醛
•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类毒素(toxoid):
.
2
•致病因素
•病原菌
•毒力
•侵袭力 •产毒性
•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
•细菌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的致病作用

内毒素
G-细胞壁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抗原性
脂多糖 稳定,160度2-4h破坏 稳定,160度 4h破坏 弱 ,不形成 类毒素
强,可产生高滴度抗毒素, 可产生高滴度抗毒素, 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 选择性毒害作用, 选择性毒害作用, 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 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
毒性作用
细菌的致病机制
一、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致病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 致病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 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致病微生 物或病原微生物。 感染: 感染: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 病理过程称为感染。
二、 病原菌致病的物质基础
病原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细菌致病 能力,其强弱程度与细菌毒力有关。 能力,其强弱程度与细菌毒力有关。 粘附素 致病物质=毒力= 致病物质=毒力= 侵袭力 抗吞噬物质 侵袭性酶 毒素 内毒素 外毒素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机 毒力 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 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 切相关。 切相关。
三、感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一)感染来源: 1、外源性感染 * 患者:大部分感染都是来源于患者 * 带菌者: 健康带菌者 恢复期带菌者 * 带菌动物:有些细菌属人畜共患的病原菌。 2、内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源于自身。 内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源于自身。
(一) 侵袭力: 指病原菌抵抗和破坏机体的防御功能, 指病原菌抵抗和破坏机体的防御功能, 有利于细菌在机体内扩散和生长繁殖的能 力。 粘附因子 抗吞噬物质 侵袭力
侵袭性酶
1、粘附因子(黏附素): 粘附因子(黏附素): 主要是菌毛或是菌体表面的毛发样突出 物,也有个别细菌通过生化反应定位于人 体组织表面。 体组织表面。 作用特点: 作用特点: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第十二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十二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4/10/2020
一、 细菌的毒力
➢毒力:指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常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 (LD50) ( ID50)
➢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侵袭力和 毒素。
4/10/2020
(一)侵 袭 力
包括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性酶
荚膜 黏附素
4/10/2020
1. 菌体表面结构——荚膜
链激酶 能激活纤维蛋白酶原变为纤维蛋白酶,使血凝块溶 解,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4/10/2020
链道酶 能降解脓液中高粘度的DNA,使脓液变得稀薄,利 于细菌扩散。
胶原酶 能破坏肌肉及皮下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使局部组织 崩解,促进细菌扩撒。
4/10/2020
(二)毒 素
外毒素 内毒素
4/10/2020
(二)内源性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 ➢大多为体内的正常菌群
4/10/染 (亚临床感染)
潜伏感染 感染 急缓 急性感染
显性感染
感染 范围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带菌状态
4/10/2020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一)隐性感染
机体免疫力较强,侵入的病原 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感染后对 机体损害轻微,不出现或仅出现不 明显的临床症状。
4/10/2020
LPS
激活
单核
-巨噬细胞


内源性热原质

(IL-1等)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发热
4/10/2020
➢ 白细胞反应
LPS
白细胞数 暂时减少
数h后
白细胞数 显著增多
4/10/2020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五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五章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浓度的内毒素活化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
广泛性血管内凝血致使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广泛性出血,最后导致DIC。 DIC常引起皮肤和黏膜出血、渗血及内脏广泛出血,严重者可致死亡。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② 白细胞反应:当内毒素进入血液后,能促使白细胞黏附于毛细血管壁,从
而使血循环中白细胞数减少。数小时后,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 刺激骨髓,使之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液,导致白细胞数量急剧增多。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③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氏阴性菌存在或感染部位 的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可导致内毒素血症。内毒素可作用于血小板、 白细胞、补体系统、激肽系统等,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及组胺、5-羟色胺等血 管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组织器官有效循环 血量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低血压等,从而导致休克。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细菌裂解后
才释放出来。 除一般细菌外,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细胞壁中也含有内毒素样物
质,具有内毒素的活性。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2.内毒素
(1)化学成分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由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 分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2)稳定性 内毒素耐热,一般需加热到160℃维持2~4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 煮沸30分钟才能被破坏。

第三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第三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T、B细胞
内毒素诱生内源性调节因子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来 源 外 毒 素 G+菌和部分G-菌 G -菌 内 毒 素
存在部位
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并分泌至菌 细胞壁成分,菌体裂解后出。 体外,少数菌裂解后释出。 蛋白质 脂多糖
化学成份 稳定性
不稳定,60-80℃30min ℃30min被破坏, 稳定,160℃2-4破坏 酸、抗碱 强,剌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 弱,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保护 甲醛处理可脱毒形成类毒素 作用弱,经甲醛处理不能形成类 毒素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 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作用,引起特殊症状。 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 障碍、休克、DIC DIC等。 DIC
方 式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 气溶胶, 粪-口方式,食入 口方式, 皮肤创伤、破损 皮肤创伤、 性接触 输血、注射、针刺 输血、注射、 密切接触、 密切接触、叮咬 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经消化、呼吸、
疾病举例
肺结核、白喉、百日咳 肺结核、白喉、 伤寒、痢疾、 伤寒、痢疾、食物中毒 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 皮肤化脓感染, 淋病、梅毒等 淋病、 细菌败血症 鼠疫,沙门菌病 鼠疫, 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
⑷溶于水, 溶于水, 具有抗原性。 ⑸具有抗原性。 ⑹外毒素经0.2-0.5%甲醛处理后 外毒素经0.2-0.5%甲醛处理后 0.2 可丧失毒性, 可丧失毒性,而仍然保留其抗 原性制成类毒素。 原性制成类毒素。
1mg纯化的 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 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亿只 纯化的A 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 小白鼠,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 100万只小白鼠 万只小白鼠, 100万只小白鼠,是已知生物毒和化学毒 中最强的一类。 中最强的一类。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败血症: 致病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其中大
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的 症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
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 产生新的化脓病灶。
力强,病原体致病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部位 不当)。
隐性感染: 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
状(亚临床感染)(体内可测到特异性抗体)。
显性感染: 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
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时,其感染所造成的病理损伤 使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
显性感染依发病缓急、病程时期分:
急性感染: 突然发作,症状明显而急,病程较短
(数日~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 宿主体内消失
慢性感染: 病情缓慢、病程长(数月~数年)、
多见于胞内寄生菌
显性感染依发病部位性质分:
局部感染: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局限在一定
部位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
全身感染: 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
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毒血症: 细菌不侵入血流,只在局部繁殖,
菌体裂解后释放
来源: 多见G+菌及某些G-菌 化学成分: 蛋白质
多见G-菌 多糖
结构 : 多数为A与B两亚单位 特异多糖、核心多糖、脂质A
稳定性: 不稳定,60~80 ℃30min 耐热,160℃干烤2-4hr
毒性作用: 强,表现不一 抗原性: 强,可形成类毒素
弱,表现相似 弱,不可形成类毒素
二、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细菌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带菌者、患病与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潜伏状态存在的致病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