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三版第八章01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第八章气体吸收1.在温度为40℃、压力为101.3kPa 的条件下,测得溶液上方氨的平衡分压为15.0kPa 时,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6.6g (NH 3)/1000g(H 2O)。

试求在此温度和压力下的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及溶解度系数H 。

解:水溶液中氨的摩尔分数为76.6170.07576.610001718x ==+由*p Ex=亨利系数为*15.0kPa 200.00.075p E x ===kPa 相平衡常数为t 200.0 1.974101.3E m p ===由于氨水的浓度较低,溶液的密度可按纯水的密度计算。

40℃时水的密度为992.2ρ=kg/m 3溶解度系数为kPa)kmol/(m 276.0kPa)kmol/(m 180.2002.99233S ⋅=⋅⨯==EM H ρ2.在温度为25℃及总压为101.3kPa 的条件下,使含二氧化碳为3.0%(体积分数)的混合空气与含二氧化碳为350g/m 3的水溶液接触。

试判断二氧化碳的传递方向,并计算以二氧化碳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

已知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51066.1⨯=E kPa ,水溶液的密度为997.8kg/m 3。

解:水溶液中CO 2的浓度为33350/1000kmol/m 0.008kmol/m 44c ==对于稀水溶液,总浓度为3t 997.8kmol/m 55.4318c ==kmol/m 3水溶液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4t 0.008 1.4431055.43c x c -===⨯由54* 1.6610 1.44310kPa 23.954p Ex -==⨯⨯⨯=kPa气相中CO 2的分压为t 101.30.03kPa 3.039p p y ==⨯=kPa <*p故CO 2必由液相传递到气相,进行解吸。

以CO 2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23.954 3.039)kPa 20.915p p p ∆=-=-=kPa3.在总压为110.5kPa 的条件下,采用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 蒸馏习题答案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 蒸馏习题答案

习题相平衡1.已知甲醇和丙醇在80℃时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181.13kPa 和50.92kPa ,且该溶液为理想溶液。

试求:(1)80℃时甲醇与丙醇的相对挥发度;(2)若在80℃下汽液两相平衡时的液相组成为0.6,试求汽相组成; (3)此时的总压。

解:(1)甲醇与丙醇在80℃时的相对挥发度557.392.5013.181===o BoA p p α(2)当x=0.6时 ()842.06.0)1557.3(16.0557.311=⨯-+⨯=-+=x x y αα(3)总压kPa yxp p o A 07.129842.06.013.181=⨯==2.已知二元理想溶液上方易挥发组分A 的气相组成为0.45(摩尔分率),在平衡温度下,A 、B 组分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145kPa 和125kPa 。

求平衡时A 、B 组分的液相组成及总压。

解:对二元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可采用拉乌尔定律及道尔顿分压定律求解。

已知理想溶液 ,45.0y =A 则0.5545.0-1y 1y A B ==-= 根据拉乌尔定律 A oA A x p p = ,B oB B x p p = 道尔顿分压定律 A A p p y = ,B B p p y = 则有 o A A p p x A y =,op p x BBB y = 因为 1x x B =+A所以 1p y p y 0B BA =⎪⎪⎭⎫⎝⎛+o Ap即 11250.551450.45=⎪⎭⎫ ⎝⎛+p可解得 p =133.3 kPa 则液相组成 414.014545.03.133y A =⨯==oAA p p x586.0414.01x 1A B =-=-=x3.苯(A )和甲苯(B )的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安托因方程)为24.22035.1206032.6log +-=t p oA58.21994.1343078.6log +-=t p oB 式中oA p 单位为k a P ,t 的单位为℃。

《化工原理》课件—01流体流动(层流时机械能损失)

《化工原理》课件—01流体流动(层流时机械能损失)

Wf
l
d
u2 2
或:
p f
Wf
l
d
u 2
2
范宁(Fanning)公式,λ为摩擦系数。
4、阻力能量损失的各种表示法
W f,12 -单位质量流体流动阻力能量损失,J/kg
H f ,12
W f,12 g
-单位重量流体流动阻力能量损失, J/N= m,也称阻力压头。
Pf W f,12 -单位体积流体流动阻力能量损失,
)2
流体在圆管内作稳定层流流动时,管内(半径区域 内)各点的速度分布图
3、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的关系
平均流速:
u
qv
R 2
R
积分体积流量: qv 2ur rdr 0
ur
p f
4 l
(R2 r2)
推出:
qv
p f 2l
R
(R2 r2)rdr
0
qv
p f 2l
R
(R2 r2)rdr
0
qv
基准
解:
解题要求规范化
z1g
p1
u12 2
W
z2 g
p2
u22 2
hf
式中,z1=0,z2 =7;p1=0(表压), p2=0.2kgf/cm2×9.8×104=19600Pa,u10, u2=u1(d2/d1)2=1.5( (89-2×3.5) /(76-2×2.5))2=2.0m/s
hf 40J / kg
(4)外加能量
外加能量W在上游截面一侧,能量损失在下游截面一侧。 外加能量W是对每kg流体而言的,若要计算的轴功率,需将W 乘以质量流量,再除以效率。
例 用泵将贮槽(通大气)中的稀碱液送到蒸发器中进行 浓缩,如附图 所示。泵的进口管为φ89×3.5mm的钢 管,碱液在进口管的流速为1.5m/s,泵的出口管为 φ76 × 2.5mm的钢管。贮槽中碱液的液面距蒸发器入 口处的垂直距离为7m,碱液经管路系统的能量损失 为40J/kg,蒸发器内碱液蒸发压力保持在 0.2kgf/cm2 (表压),碱液的密度为1100kg/m3。试计算所需的 外加能量。

《化工原理》课件—01流体流动(连续性方程+能量衡算)

《化工原理》课件—01流体流动(连续性方程+能量衡算)

1 2
u12
p1
Ws
gz2
1 2
u22
p2
W f ,12
gz1
1 2
u12
p1
gz2
1 2
u22
p2
1、计算输送流体所需的功Ws或功率P; 2、计算流体流速、压强、所处位置高度; 3、分析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等。
应用举例
1、确定输送设备的功率 P
用泵将碱液池的碱液输送至吸收塔顶,经喷 咀喷出,泵的进口管为108×4.5mm的钢管, 流速为1.5m/s, 出口管为76×2.5mm,储 液池碱液深度1.5m,池底至喷咀的垂直距 离20m,流动阻力损失30J/kg,喷咀处表压 0的.3效k率gf为/c6m52%,。碱液密度ρ=1100kg/m3,泵
p2v2
p2
p2
pdv d( pv) vdp ( pv) vdp
v1
p1v1
p1
p1
即:
Q
Ws
U
gZ
1 2
u2
( pv)
U Q W
p2
Q (( pv) vdp W f 12 )
p1
两式合并,有:
Q Ws Q (( pv)
p2
vdp
p1
W
f
12 )
gZ
1 2
u2
(
pv)
gz1
1 2
u12
p1
gz2
1 2
u22
p2
gz为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位能; p/ρ为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静压能;
u2/2为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动能。
gz1
1 2
u12
p1
gz2
1 2

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陈敏恒)习题解答

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陈敏恒)习题解答

第八章气体吸收1.解:查引忙水的P£=4_24K:pa p=P-P3=lC1.3~4J4=97.0l5KPa 用十警=筮=歳riS笫xg®込解:査25兀,COa-HaO系统£ = 1,661x1"樹加i设当地大气压为I atm SP 1.033at,且不计S剂分压n巧=10+ 1.033= 11.033^2 =1.08^10^(绝)= 0.2+1.033= 1.23S3fi = 1.21xl0Wf^^ (绝)对稀濬痕其比质量分率代九.金1 0气址10今.'.X] = 44x ---------- =47弘訂艇禺。

187 >Cyin7& = 44K --------- = 1.73x10T辰Cq /炫禺018爪解1邓忙时,总二4.06x1^朋玖二406x1(/脸勺=1.38x10-^x32x10^ =4』27蛾£4> 解;筋0—Cb系统,2邙C时,^1 = 0.537xW^A?Pa = 0.537xl0W(2皆竺=竺沁竺曲"2仆计P101.3(q - jf) = 1.09x10'^ (y-儿)二0,005764UC, ^2 = 0 80x10^= 0.8x10^% _空-更迪込"如计PlOlJ兀-A =0.47x10"^ y-” = 0.003685、解:= fn^x= 50x2x10 "^= 0,01^-y^)j = 0.025-0.01 = 0.015(兀7)1 = (5-2)x10 Y= 3x10^丁 =坷乜=50 X— = 25P Q 2儿=??j2;c = 25x2x10 "=50x10**"話詈"2(y-儿L = 0 025-0.005 = 0,02(心-x)2 =(10-2)x10, = 8x10」说備2倍於=辟5& 解:査20忙水,Pa = 23346KPa, p& = 101.3-23346= 989654畑P 型=101.3-1・33 = 99・97级0OCQo = Q220xlL//s 辿工Q= O・252X1OY//S6K吸="F以呢0 =——=——91 D(严-仙W/6W =以羽=旳991 9 >9 0,孑叭刀% 诫弟宓"莎+而=百+-=^+T=〒⑴'鶴曲z/yifoixkt/ih< Z 、Z0lP8・[£x 01X89乙•0X81(昨丁皿回0恥他吨逊o心66二, 乙、/%用(迢严W)惫k, ■ or "d测0泌"e%J藍而"匕善5烽4宀1JV甲十I g=E^ = 3^N .*.BE 陀ef——W B W2护气兄 =-- =-= ---- 才=叫£H巾乙82£-09£^d-^d另肿域3乙厶= Z8T£-O9L = "d钟朋乙8 L£ W列L储吐觀°严/^匚966=旷$/严囚9?0=(7 5战S 常V吗6丁0 = $厶口乙=」7Vg L万=2厂険(吆-叱(〒)〒二可巩丁万/N9、解J (1) —=—+— T 疋=2.2x10*R«0"(s /) Ky 上y kxM =儿)=2・2xl0」x(0・05-2xa01) = 6・6"0"j^o/G ・M2) ⑵降螟培上回=0.0232〔空)0•气上_尸33d A pD・.・Q « P,D 8 —dkg g —斗y =上占与P 无关EP洛=—=M = —m = 1-25P p "F?+忌 nK 尸"281*1°厂 y ; = 0.05-1.25x0.01 "1 =疋;Cx-儿 riaxio"眄= 577%、〒" 1 1 W210、证明 5 '<* -- =—H -----Hy 上y &上占+竺心 C a 匕 a Lak,jf/HSP % =眩+ -% X而用=%叫=%叫 两式相除得%=轨闲Na=-MoG 证毕•J 411、证昵 由物料衡算得 "鬲十2®-儿)L底浓度吸收儿=mx ・》咛竽小2)G mG-L得3訂=寻訂=汕了 __________ 1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变 _________如G-J-J”沁 严-」%加、丄严G 、y 八 歹-牴--0-乃) G--)歹十(可丁2 ■也巧)“pnG1(1-- )M +J —In _______ ________ L ________空 乃-叨心L•••丄("一©) = GO,— ”)wzG mO一厂片_ 一匸儿+刑叫a 給(討款F1 _ wCJ _ ?w _ 1 A Z 剛旳的21=丄必1_715、解:(1)比=X (1-7)= 0・02X (1・0.95) = 0・001A = 1.50,-J 2)/(^-A2)= 1.5X (0.02-0.001)/(^^-0.0004) = 1.75 G广 jK] = ¥%-}^) + E = ;p^x(0.02-aCJ01)+00004 = 0.0113 (2) A/1 =yj-wx, = 0.02-12x0.0113= 6.44x10-3场=乃一加心=0 001-1-2x0.0004 = 5.2x10^咲。

《化工原理》第三版答案..

《化工原理》第三版答案..

绪论习题1)1)含水份52%的木材共120kg,经日光照晒,木材含水份降至25%,问:共失去水份多少千克?以上含水份均指质量百分数。

120(1-0.52)=(120-w)(1-0.25)∴w=43.2kg2)以两个串联的蒸发器对NaOH水溶液予以浓缩,流程及各符号意义如图所示,F、G、E皆为NaOH水溶液的质量流量,x表示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分数,W表示各蒸发器产生水蒸汽的质量流量。

若,,,,问:W1、W2、E、x1各为多少?W1kg/s W2kg/sNaOHF=6.2Kg/s2=0.30X=0.105W1:W2=1:1.15 , X---(Wt),x1,w1,w2,D,E=?对控制体I,NaOH物料衡算:Fx0=Ex2即 6.2×0.105=E×0.30 ∴E=2.17 kg/sW1+W2=F-E=6.2-2.17=4.03 kgW1=4.03/2.15=1.87 kg/s ,W2=4.03-1.87=2.16 kg/s对控制体II ,总的物料衡算:G=F-W 1=6.2-1.87=4.33 kg/s Fx 0=Gx 2 即6.2×0.105=4.33x 1,∴x 1=0.153)某连续操作的精馏塔分离苯与甲苯。

原料液含苯0.45(摩尔分率,下同),塔顶产品含苯0.94。

已知塔顶产品含苯量占原料液中含苯量的95%。

问:塔底产品中苯的浓度是多少?按摩尔分率计。

[解]:0.95=F D FX DX =45.094.0⨯FD0413.0545.094.045.045.094.045.0545.0,445.0=∴⨯+⨯=+⨯=⨯==∴W W WX X WX D F FWF D 即又4)导热系数的SI 单位是W/(m ·℃),工程制单位是kcal/(m ·h ·℃)。

试问1kcal/( m ·h ·℃)相当于多少W/(m ·℃)?并写出其因次式。

化工原理第八章

化工原理第八章

N A dz D
0

C A2
C A1
dC A CA 1 CM
D CM 积分后 N A C (C A1 C A 2 ) BM
C BM
C B 2 C B1 CB2 ln C B1
CM C M 1 , 低浓度吸收 漂流因子 1 C BM C BM
例题:在一个大气压和0℃的条件下CO2沿某一方
y yi x i x y yi m ( x i x ) NA 1 1 1 m ky kx k y kx y ye NA K y ( y ye ) 1 m k y kx
总传质系数
Ky
1 1 m k y kx
同样 NA=KX (xe-x)
2 4
4 N K ( y y ) 2 . 2 10 0.03 传质速率 A y e 6 2 6.6 10 kmol / m s
N A K x ( xe x ) 4.4 10 0.015 6.6 10 kmol / m s
2
4
6
E ②总压增加后,由 m 可知 P P 101.3 m' m 2 1.25 P' 162
Kx
1 1 1 mk y k x
mK y
Ky
1 1 m k y kx
有什么条件?
y mx b
4.2 阻力控制
总阻力

1 1 m K y k y kx
气相阻力控制
1 m ky kx
Ky≈ky , Kx≈mky , yi≈ye 条件: m很小(溶解度很大), 例如:水吸收 NH3 ,HCl 等易溶气体
1.388104 (44 28) 2.221103 kg /(m2 .h)

化工原理课后答案(中国石化出版社) 第8章 传质过程导论

化工原理课后答案(中国石化出版社) 第8章 传质过程导论

本文由tiger2100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八章传质过程导论第八章传质过程导论1.含有 CCl 4 蒸汽的空气,由 101.3kPa(绝)、293K 压缩到 l013kPa(绝)后,进行冷却冷凝,测出 313K 下开始有 CCl 4 冷凝,混合气出冷凝器时的温度为 300K 求: (l)压缩前、压缩后开始冷凝前与出冷凝器时,CCl 4 蒸汽的质量分率、质量比和摩尔浓度。

(2)出冷凝器时 CCl 4 蒸汽冷凝的百分率。

四氯化碳的饱和蒸汽压数据如下: 273 283 288 T /K 293 89.8 300 123 313 210p / mmHg 33.7 注:1mmHg = 133.3 p a55.671.1解:(1)l013kPa(绝),313K 下开始有 CCl 4 冷凝,则210 × 101.3 760 y= = 0.0276 1013 0.0276 × 154 压缩前: a = = 0.131 0.0276 ×154 + (1 0.0276) × 29 0.0276 × 154 a= = 0.15 (1 0.0276) × 29 yp 0.0276 × 101.3 C= = = 1.15 × 10 3 kmol / m 3 RT 8.314 × 293 压缩后开始冷凝前: a = 0.131 , a = 0.15 yp 0.0276 × 1013 C= = = 1.07 × 10 2 kmol / m 3 RT 8.314 × 313 123 × 101.3 760 出冷凝器时: y ' = = 0.0162 1013 0.0162 × 154 a' = = 0.080 0.0162 × 154 + (1 0.0162) × 29 0.0162 × 154 a'= = 0.087 (1 0.0162) × 29第 1 页第八章传质过程导论yp 0.0162 × 1013 = = 6.58 × 10 3 kmol / m 3 RT 8.314 × 300 a a' 0.15 0.087 × 100% = 42% (2) × 100% = a 0.15 C=2.二氧化硫与水在 30℃下的平衡关系为: a (kgSO2 / 100kgH 2 O) 0.1 0.2 0.3 0.5 0.7 52 1.0 79 1.5 1254.7 11.8 19.5 36 试求总压为 101.3kPa(绝)下的 x y 关系,并作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 气体吸收
8.1 概述 8.1.1 吸收的目的和依据 目的:(1)回收有用物质; (2)脱除有害成分。 依据: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 某种溶剂中溶解度 的差异。
8.1.2 工业吸收过程 实施吸收操作须解决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吸收剂; (2)提供适当的设备; (3)溶剂再生。
吸收与解吸流程
8.1.5 吸收操作的经济特性 吸收的操作费用: (1)流动能耗; (2)溶剂能耗; (3)解吸操作费用(此项费用最大)。 常用的解吸方法:升温、减压、吹气, 升温和吹气通常同时进行。
8.1.6 气液两相的接触方式
微分接触
级式接触
8.2 气液相平衡 8.2.1 吸收与传热的比较
过 程 传 热 吸 收 传递 对象 热 量 物 质 推动力 温 差 T-t 极 限 温度相等 T=t
cM
E m , E HcM , p m s
Mm Ms ,
c cM x ,
H s 。 E Ms
附:
E pe p ye Ex P mx m p
Ex pe Hc HCM x E HCM
讨论: (1)p < 5 atm,H,E与压力无关; p↑,m↓,溶解度↑。 (2)t↑,E↑,H↑,m↑,溶解度↓。
8.2.3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8.2.3.1 判别过程的方向 m=0.94
含NH3气体
ye=0.94×0.05=0.047 xe=0.1/0.94=0.106 ye=0.094 xe=0.053
判别过程的方向
8.2.3.2 指明过程的极限
吸收过程的极限
H , L G ,x1,max
8.3.5 对流传质理论 8.3.5.1 有效膜理论 要点(见附联结)
·界面两侧各存在一层 虚拟静止层(有效膜), 全部传质阻力集中在该 静止层内。 ·界面浓度达到相平衡 ·有效膜内传质为扩散 传质(定态的分子扩散)
有效膜理论
附 要点: 界面两侧各存在一层静止的气膜和 液膜,全部传质阻力集中于静止层,膜 中传质为定态分子扩散,紧贴界面两侧 气、液两相浓度平衡。
T D D0 T 0
1.81
p0 p
讨论(见附联结)
D0为T0 , p0状态下扩散系数,可查手册。 8.3.3.2 组分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 T 0 D D0 讨论(见附联结) T0
附 讨论: T↑分子动能较大; p↓分子间距加大, 二者均使 D↑。
D k 2 π
L
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分布
0
0 ----模型参数,溶质渗透时间 表面更新周期性发生。
附 要点: 液体在下流过程中,间隔 0 发 生一次完全混合,使浓度均匀化。在 溶质渗透时间 0 内,发生非定态的 扩散过程。
8.3.5.3 表面更新理论 要点(见附联结)(液相中的对流传质) 传质过程中,表面不断更新 传质过程为非定态
主体流动与扩散流(JA、JB)
附: 扩散流: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结果,传递纯 A 或纯 B 。 (JA、JB) 主体流动:宏观运动,同时携带 A 与 B 至 界面定态时,主体流动所带 B 的量等于B的 反向扩散量,cBi 保持定态。(不被吸收)
8.3.2.3 分子扩散速率方程 净物流:(主体流动的贡献)
流动对传质的强化作用与对流传热类似。
对流对传质的贡献: 层流流动:传递机理为分子扩散,但界面浓度 梯度增大,强化了传质 湍流流动:湍流核心,浓度分布均匀,界面处 浓度梯度更大,传递速率更快 因此,流动增加了界面处的浓度梯度,强化了 传质
8.3.4.2 对流传质速率(有工业应用价值)
液相与界面的传质(8-30) N A k L ci c 符号说明 (见附联结) 8.3.4.3 传质分系数的无因次关联式 气体或液体在降膜式吸收器内作湍流流动。
8.1.3 溶剂的选择 技术要求: 溶解度大;选择性高;对温度的敏感性强, 易解吸。 经济及安全要求: 蒸汽压要低,不易挥发;较好的化学稳定 性;黏度小;价廉,易得,无毒,不易燃易爆。
8.1.4 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物理吸收:气体各组分因在溶剂中溶 解度的不同而被分离的吸收操作。 化学吸收:利用化学反应而实现吸收的 操作。化学吸收应满足的条件: (1)反应的可逆性; (2)较高的反应速率。
DG p DL cM kG , k L RT δ G p Bm δ L c Bm
D cM NA cA1 cA2 δ cBM
与(8-28)、(8-30)对比
(8-20) (8-22)
D p p A1 p A 2 NA RT δ p BM
非两相浓度差 非两相浓度相等 Y-X Y=X 而是 Y-Ye 而是 Y=Ye
原因:气液相平衡不同于冷热流体之间的热平衡。
8.2.2 平衡溶解度(量化) 8.2.2.1 溶解度曲线
(y与x间存在一个关系)
8.2.2.2 亨利定律(根据不同应用需要)
pe Ex
pe Hc
ye mx
亨利常数之间的关系
常数(求导所得)
B
dc dc dz dz
A
物质A的扩散流必伴有方向相反的B的扩散流。 双组分混合物
D D D
AB BA
J A JB
扩散流JB与扩散流J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8.3.2.2 分子扩散与主体流动 定态传质,厚度为δ的静止气体层,层内各 处 p 相等。 cM = cA + cB = cAi + cBi =常数 cA > cAi,必有cB < cBi,A、B反向扩散。

ln(CM
C A ) 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A 2
A1
CB 2 C M C B 2 C B1 C B 2 D D ln ln C B1 C B 2 C B1 C B1 CM D CM (C A1 C A 2 ) C BM
8.3.3 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一种传递性质,其值 受温度,压强和混合物中组分浓度的影响。 8.3.3.1 组分在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y x1e 1
m
L G ,y2,min y2 e mx2
8.2.3.3 计算过程的推动力
吸收推动力
推动力: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的偏离程度。
吸收推动力
y y ye p p pe x x x c c c e e
y ye y p pe p x x x c c c e e
解吸推动力
8.3 扩散与单相传质 8.3.1 相际物质传递的步骤 (1)溶质由气相主体扩散 至两相界面; (2)溶质在界面上的溶解; (3)溶质自界面扩散至液 相主体。 总过程速率取决于单 相传质速率。 单相传质机理: (见附联结)
气液传质的步骤
附: 单相传质的机理: (1)分子扩散:因分子的微观运动使该组 分由高浓度处传递至低浓度处。 (2)对流传质:流体的宏观流动导致的物 质传递。
分子扩散
(1)等分子反向扩散 当液相能以同一速率向界面供应组分B时,cBi 保持定态。 JA = -JB 或 JA + JB = 0
(相当P恒定,虽然A溶解了,但补充了气相)
通过断面PQ的净物质量为零。
等分子反向扩散
(2)单向扩散和主体流动 (非等分子反向扩散) 吸收中,A被界面液体吸收,B被界面阻(选择性) 留,cBi > cB,存在JB ,界面处总压p↓,产生微 小压差△p,促使混合气体向界面流动,产生主 体流动。(伴随) 扩散流 (见附联结) 主体流动 微小△p足以造成必 要的主体流动,各处p 总压仍可视为相等,即 JA = - JB依然成立。
膜理论预示k∝D,但实际表明k∝D0.67,δG, δL 不是实际存在的有效膜厚度, 而成为虚拟的 当量膜厚。
8.3.5.2 溶质渗透理论 要点 (见附联结) (液相中的对流过程)
·每隔0时间,溶质作一次 充分混合,混合后界面浓度 CAi,其余传质方向上各处浓 度相等 ·在0 时间内,传质是 非定态的
漂流因子,反映了主体流动使扩散速率比 单纯分子扩散速率增大的倍数。
对稀溶液,
C C
M
B
,所以漂流因子=1,
主体流动的影响可忽略。

cA dc A CM dc A N A D N A 1 D dz C M C A dz cM CM dc A C M d (C M C A ) D D dz C M C A dz C M C A D CM
组分的浓度分布
(1)流体作滞流流动
dc A dc A N A D , ,N A 。 dz w dz w
(2)流体作湍流流动
dc A dc A N A D , N A 。 , dz w dz w
附 讨论: 一般,D气≈105D液,但组分在液体中 的摩尔浓度较气体大,故,N 气≈100N液, 组分浓度对D液有较显著影响。
8.3.4 对流传质 8.3.4.1 对流对传质的贡献 对流传质:流动流体与相界面之间的物质传递。
1—静止流体; 2—滞流;
(主体浓度距界面近了)
3 —湍流
(主体浓度距界面更近了)
气相与界面的传质(8-28) N A kG p pi
Re 2100 , Sc 0 .6 ~ 3000 , Sh 0 .023 Re
0 .83
Sc
0 .33
kd ud Sh ,Re ,Sc 。 D D
附 符号说明: p,pi ——A的气相主体分压与界面处的分压, kN/m2; ci,c ——A的界面浓度与液相主体浓度, kmol/m3; kG ——气相传质分系数,kmol/s·m2·(kN/m2); kL ——液相传质分系数, kmol/s·m2·(kN/m3) 或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